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這個「會集本」三個字不要,就是《清淨平等覺經解》就可以了。我們用的這個本子,會集是山東鄆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這個注解是黃念祖居士的,黃老也是密宗的金剛上師。注解一共有四卷,現在我們精裝成一冊。剛才諸位看到這個本子,我手上這個本子,是去年修訂的。這個本子流通得很多,在海內外,十年前,第一次我們印了一萬本,以後幾乎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流通。我們請看第一卷,這一次我們學習,完全學習黃老的注解,我們報答這個老人晚年一番苦心,繼承老師的弘願,希望把淨宗永遠傳承下去。這在昨天,我們把這個因緣給諸位做了報告。
今天我們看第一卷,「從前言、概要至正釋經文第一品至第三品」,這是說第一卷的內容到第三品。總共四十八品,全經。我們先看「壹、前言」。「夫淨土法門者,乃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也」。開頭這一段,這一小段是讚歎淨土,把淨土讚歎到極處了。真的是這樣嗎?釋迦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說了很多經,哪一部經是最重要的,就是第一經?我們有這個想法,殊不知古人早就有這個說法了。在隋唐時代,東西方的大德,東方是我們中國的一些高僧、祖師大德,西方是從印度到東方來傳道的、譯經的這些大師們。其中還包括日本、韓國到中國來留學的這些大德,以後他們回國,都成了本國的宗師,像日本十三個宗派,都從中國傳過去的;往南去還包括越南,所以越南的佛教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當時就有祖師大德提出這麽一個問題,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經,哪一部經可以代表世尊一生的經教?這些大德們幾乎都公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家公認的,不管哪一宗、哪一個派別都承認。所以《華嚴》變成佛法的根本法輪,就像一棵大樹一樣,這是根,這是本,所有的支派都從這個根本衍生出來的。《華嚴》最後再追究,《華嚴》是根本,《華嚴》最後的歸宿,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什麽樣一種氣象?
華藏世界的本師是毗盧遮那如來,文殊、普賢是幫助毗盧遮那佛的,教化眾生,是弟子當中的首領,這兩大弟子。文殊主解門,代表智慧;普賢主行門,代表修證,這是一個行門、一個解門,普賢菩薩到最後,《華嚴經》以善財童子為代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在經裏麵我們看到這兩位菩薩。文殊是七尊佛的老師,學生都成佛了,許許多多都成佛了,他老人家還是菩薩身分,還是協助毗盧遮那佛,教導法身大士,慈悲到極處。這叫倒駕慈航,他成佛了,他退到菩薩位置上來,這個裏頭都有表法很深的意思。佛教眾生不好教,為什麽?佛是代表本體,就是代表法性。法性沒有相,法性是什麽?法性是常寂光,我們淨土四土最高的叫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是法性,常寂光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這兩方麵都談不上,所以沒辦法才叫個常寂光。「常」是永恒不變,這是常的意思。「寂」是清淨寂滅,你看六祖惠能大師見性了,頭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寂就是這個意思。滅是什麽?滅是滅一切煩惱,《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就是大乘教裏麵所說的無明煩惱,叫根本無明,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大乘經上說的,執著叫見思煩惱,名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華嚴經》上講的我們容易體會,但是那個真實義很難懂,體會得囫圇吞棗。所以大乘經上講的根本無明、塵沙、見思是不太好懂,但是講解起來更容易理解。所以我們曉得,這是經教上的名詞術語,它是不定的,佛無有定法可說。所以叫我們依義不依語,你要懂得它的意思,別執著它的語言、文字、名相,都不必執著,懂得它代表的意思就對了。
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時教的中心思想是什麽?就是淨土。在華嚴會上看到,文殊、普賢帶領著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初住菩薩到十地菩薩,還到等覺,叫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四十個,加上一個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哪裏去?到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去。你們想想這個境界,再想想毗盧遮那佛的度量多大!如果我們現在說,一個老師,我們跟著這個老師,我們居然發現一個好的老師,把我們的同學統統帶到那個老師那裏去了,這老師心裏怎麽想法?那不是很難過嗎?那是背師叛道。不但毗盧遮那佛沒有反對,而且毗盧遮那佛歡喜,好,你們到那邊去太好了,去看阿彌陀佛。為什麽?阿彌陀佛跟毗盧遮那佛不二,是一不是二。為什麽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善巧方便,幫助你修行證果,在時間上大幅度的縮短了。你在華藏世界,我們講圓教初住菩薩,他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要多長的時間?三大阿僧隻劫。三大阿僧隻劫是這麽說法的,不是說從我們現在,不是的,你明心見性那一天算起,沒有明心見性不算,明心見性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從那天開始算起,要那麽長的時間。到西方極樂世界呢?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天就圓滿了,這叫什麽?念劫圓融,不可思議!所以你說極樂世界多殊勝。所以古大德說,再追究的時候,佛法的頂尖、尖端,從《華嚴》我們就追到了《無量壽》,《華嚴》最後歸《無量壽》,《無量壽》是專講極樂世界的。
《無量壽經》有九種本子,可以說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本子是最好的一個本子,這五種本子裏麵算是第一本善本書,是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集大成的工作。這個事情,從宋朝時候就一直有人想做這個事情,王龍舒首先完成,這個後頭我們有詳細報告,做得是不錯,但是還是有瑕疵,不是盡善盡美。到以後清代鹹豐年間,魏默深居士第二次會集,當然比王龍舒的本子好,王龍舒隻看到四種原本,魏默深是五種原本都看到了,會集得不錯,可是還不是盡善盡美,裏麵有問題。一直到最後,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第三次會集。很奇怪,三次會集都是在家居士、在家菩薩,說明這個淨土跟在家的緣非常非常殊勝,所以三次會集都是在家的。它裏頭表法的義趣深,成就無比的殊勝,這個在這後麵我們統統都能夠看到。
他一開頭就給我們介紹,他說這個法門是「一乘了義」。什麽叫一乘經?通常我們看到是二乘,二乘是大乘、小乘,這叫二乘。三乘,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就是把小乘開成聲聞、緣覺,聲聞是阿羅漢,緣覺是辟支佛,把它分開成兩個,辟支佛比阿羅漢要高一些,叫三乘。世尊在《法華經》上說過,說明諸佛如來應化到這個世間來教化眾生,《法華經.方便品》上有一句話,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首偈非常重要,換句話說,佛講三乘、講二乘是方便說,真實說呢?真實說就是一乘法。「一乘」就是佛乘,換句話說,這個法門是教人成佛的,而且是就在這一生成佛,這叫一乘法。大乘,大乘是成菩薩,你在這一生修到最高的果位是菩薩,這大乘。如果你在這一生修成阿羅漢、修成辟支佛,這是小乘。就跟我們讀書一樣,一乘是什麽?一乘是研究所的博士班,你這一生拿到最高學位,大乘是碩士班,小乘是學士,大學畢業學士,這是佛門三個學位的名稱,這個要知道。什麽法門一生能夠證得究竟的佛果,這就叫一乘,那這個法門也是一乘法門,這個經是一乘經。
我們先講「一乘」在佛經裏一般的解釋,乘是比喻像車,古人用車來做比喻,大乘是大車,古時候的大車是馬車,馬車大,人可以坐得多。我記得我小時候在南京念書,上學坐馬車,一個馬車坐多少個學生?十四個,坐馬車上學,這是抗戰勝利之後還有。我是抗戰勝利之後,三十四年、三十五年的時候,三十五年在南京讀書,那個時候馬車很多,公共汽車不多。小乘,就是羊車、鹿車,鹿、羊它的車就比較小,坐一個人、二個人。佛在《法華經》上用這個做比喻,乘是運載的意思,「佛說一乘之法,為令眾生,依此修行,出離生死苦海,運至涅盤彼岸」,這個涅盤是究竟涅盤。小乘也叫涅盤,叫偏真涅盤,小乘出生死是出六道輪回的生死,所以他證得偏真涅盤。大乘,大乘是離兩種生死,第一種叫分段生死,我們現在一段一段的,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第二種是變易生死,變易生死不好懂,就像我們念書,就比喻來說,我們念一年級,這一年念完了,明年升二年級,一年級就死了,二年級就生了,是這個意思。這是說什麽?我們在菩提道上,無論是大乘、小乘,小乘有八個位次,大乘《華嚴經》上四十一個位次,你一步一步往上升,下麵就離開,升到上麵,這叫變易。變易不是真的生死,為什麽用生死?生死苦!你升上一級你也很辛苦,你去做你的功課,不是那麽容易就升上去,所以你也得要吃一些苦頭,你才能向上提升。你看一個人從小學、中學、大學念到研究所,也得念上二十幾年,你吃了很多苦頭才能把學位拿到,這叫變易生死。從阿羅漢以上,就是離開六道,六道裏是兩種都有,變易也有,分段也有;六道之外,就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裏有變易,沒有分段生死。六道裏麵這種生死之苦,六道之外是沒有的,它有變易。就是修行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也要真正努力精進,還得要放下分別,放下分別的習氣,再放下妄想。放下妄想,十法界就沒有了,那就到一真法界,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
世尊既然他的目標,真正的目標是希望這一切眾生快快成佛,跟他一樣。可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迷惑有淺深,習氣不一樣,迷得深,習氣重,大乘法他不能接受,所以就用方便法。譬如我們的老師、父母都希望我們得到博士學位,博士學位不是很容易就拿到的,怎麽辦?辦學校,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慢慢把你提升。這些中學、小學、大學都是權巧方便,博士班才是真正目標,佛教學亦如此。你看世尊在菩提樹下覺悟之後,這是大徹大悟,他把他悟入的境界圓圓滿滿的說出來,說了十四天。這十四天是在定中說的,我們看到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入定,不知道他在那裏講經,講什麽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他證得的境界。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唐朝時候惠能大師,他也明心見性了。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裏,五祖給他講《金剛經》,惠能大師不認識字,當然不會有經本,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大徹大悟。他也說出他的境界,說了五句話,那五句話跟釋迦牟尼佛講的《華嚴經》沒有兩樣,《華嚴經》濃縮起來就這五句,這五句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能大師說的五句話,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想到,見性了,沒想到性本來就清淨,從來沒有染汙過。我們的自性有沒有染汙?沒有,染汙就不是真的,那就變成假東西。我們講染汙是什麽東西?阿賴耶染汙,阿賴耶是妄心,自性是真心,真心從來沒有染汙過的。所以染是妄心,我們現在迷了,真的不認識了,把假的當作真的,虧就吃在這裏。第二句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生滅就是大般涅盤,這是古印度所有宗教夢寐以求的不生不滅。現在每一個宗教都講,講永生,就這個意思。有沒有永生?有。真的自己就是永生,假我有生死,這個我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你多舒服、多舒暢,你的恐懼沒有了。這是假的東西,隨它怎麽生滅,真的我永恒不滅,你把這個真的找回來,佛教導我們就是把真的找回來,這是大事。
第三句他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麽?世尊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句話,明白交代出來了,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自具足的。如來是講自性,大乘教裏麵你看講佛、講如來,十大願王裏「禮敬諸佛、稱讚如來」,講佛是從相上講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相是假的,性是真的,這是這兩個名詞不同的地方。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就是你自性,你自性裏有智慧,圓滿的智慧。這是什麽?這是自性裏本具的,這不是學來的。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一般宗教讚歎上帝的話,讚歎神的話,上帝跟神未必有,自性是真有。為什麽我們曉得?上帝跟神也是六道眾生,天道,他也沒出六道,也沒有出三界,他還是迷而不覺,福報比咱們大,智慧比我們多一點,也不是究竟圓滿的,自性本具的智慧才是圓滿的。這是什麽?這在隱的時候,佛家叫隱現,隱是什麽?譬如我們現在這螢光幕,我們把這個按鈕把它關起來,畫麵上什麽都沒有了,這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不能說它沒有,你打開頻道它就現前。打開頻道是什麽?「能生萬法」,它就現前。不現前的時候不能說它是無,現前的時候不能說它是有,這個《妄盡還源觀》上講得很清楚,你不能說它有。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得搞清楚。
他第四句講的是「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如如不動,這個是修行裏麵最重要的一個樞紐。你修什麽?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修什麽?告訴諸位,統統修的禪定,叫三昧。三昧是梵語,三翻作正,昧翻作定,正定。所以正定,你的心本來是定的,為什麽現在心這麽亂?這個亂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本定,從來沒有動搖過。這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這五句話說出來之後,五祖就說「行了」,衣缽就傳給他。傳給他怎麽?叫他趕快走,找個地方去避難。避什麽難?要知道,古今中外這個嫉妒障礙在所不免。你說忍和尚的道場,神秀大師在那裏住多少年,是他徒弟當中大家最敬仰的一個,每一個人都認為五祖傳法肯定傳給神秀,怎麽會無緣無故傳給別人,這個人素來又不認識,又不認識字?你看到黃梅八個月幹什麽?柴房裏麵去破柴舂米。他在黃梅八個月,禪堂沒去過,講堂也沒去過,一天經沒聽過,怎麽五祖就把衣缽傳給他,誰服?沒人服,肯定要找他麻煩,把衣缽搶回來,這是小事,大事可能還把他命害了。所以叫他趕快走,衣缽拿了趕快就走。躲在獵人隊裏十五年,十五年大家把這個事情慢慢淡忘,他出來了。出來碰到印宗法師,印宗了不起!印宗那是嶺南,這我們今天講的廣東這一帶,那個時候稱為嶺南,第一個高僧,講經說法。他講經的道場就是現在廣州的,廣州叫什麽廟?風動幡動,本煥老和尚做過住持,廣東,我一下怎麽想不起來。光孝寺,對,光孝寺,就那個地方,在那個地方講《涅盤經》。
六祖離開獵人隊到廣東,就是遇到這麽個道場,在這裏聽經,坐在後麵。聽到兩個出家人在辯論,一個人說外麵掛的幡動,你看幡在動;一個說不是幡動,風動,兩個人爭論不休,他在當中插一句,他說仁者,非常謙虛、非常客氣,仁者是菩薩的稱呼,最尊敬的稱呼,他稱仁者,「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他說「仁者心動」。這一聽的時候大家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印宗講完經下了台,跟他見麵,一問他,那個對答我們現在講全是禪機。所以印宗法師就講,聽說黃梅傳法之後給這個行者,這是稱能大師,他說∶莫非就是你?惠能大師就承認了。那就請求把衣缽拿出來展開我們看看,那衣缽是證明,這就認定了。印宗法師在經教裏還有一些問題向他請教,都給他解釋了。以後印宗給他剃度出家,所以印宗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剃度師。可是剃度之後,印宗法師拜他做老師,這不是普通人,這是佛菩薩示現,哪有這麽大的度量?嶺南一代高僧馬上拜他做老師,能大師水漲船高,一下就被他抬舉起來了。否則的話,惠能大師要提到這麽深的位次上,至少得十年、二十年,這一下就提起來了。所以印宗我覺得是菩薩示現,這兩個人在唱雙簧,唱給我們看的,哪裏是凡人!
他這五句話展開來就是《華嚴經》,《華嚴經》字字句句都離不開這五句。所以能大師所證得的,跟釋迦牟尼佛所證得的,同樣的境界。一個是以佛身,佛的身分出現,《普門品》上講的,「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能大師在中國,應以比丘身出現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沒有兩樣,這個我們要知道,佛法平等,這叫一乘法。所以中國禪宗是一乘,大乘那就不一定了,大乘不一定。一乘經裏麵,古大德為我們講的,一乘經隻有三部,《華嚴》、《法華》、《梵網經》。《梵網》非常可惜沒有傳到中國來,那是一部大經,分量跟《華嚴》應當是差不多的。隻有一品,傳到中國隻有一品,就是「菩薩心地戒品」,菩薩戒,就傳這一品,兩卷,其他的沒有看到。完整的那就是《華嚴》跟《法華》這兩部。《法華經》上,怎麽能肯定它是一乘經?一乘經一生成佛了。《法華經.提婆品》裏麵講龍女八歲成佛,龍是畜生道,八歲的龍女,在龍宮裏麵聽文殊菩薩講經,她聽懂了,覺悟了、明白了。諸位要知道,聞法開解,斷疑生信,她立刻就把行門成就了。行門是什麽?放下。你看大乘經上佛常講的,隻要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煩惱放下,你就成佛了。所以我們相信,龍女聽明白之後,她就放下了,放下之後到靈鷲山見釋迦牟尼佛,拜完佛之後她就現佛身,在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法華經》。
《華嚴經》裏麵我們看末後,善財一生圓證無上菩提,他在文殊會上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麽?用我們現在好懂的話來說,清淨心。你心怎麽會清淨?那不就跟惠能大師一樣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就是根本智。他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這叫什麽?頓斷,一下就斷掉,他就證得。我們現在是懂得這個,放不下,問題在這個地方。人家真放下了,不但是執著放下了、分別放下了,連起心動念都放下了,妄想放下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這叫一乘經。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就沒有了,所以十法界是個夢境,六道是夢中之夢。我們放下一切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執著了,你就醒過來,六道就沒有了,好像作夢醒了。作夢醒了,醒過之後那個境界是四聖法界,那還是一場夢,那個夢是煩惱比我們輕,是妄想分別。妄想分別放下,那個夢境也沒有了,四聖法界也沒有了。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一點都不假。十法界沒有了,什麽境界出現?華藏世界出現了,極樂世界出現了,這是諸佛的實報莊嚴土。它是不是真的?比我們來講是真的,我們這個世界千變萬化。所以我當時想這個問題想不通,它怎麽變?怎麽變都無有窮盡?我就想起小時候玩的萬花筒,他們找了很多萬花筒給我,就幾片,幾片彩色的這些紙片,放在三片玻璃當中,你這麽轉,你一轉它裏麵這個圖案從來不會有個重複的。所以我學《還源觀》,《還源觀》裏麵講「出生無盡」,用這個東西可以能代表,真出生無盡,它不是假的。我們這個宇宙之間千變萬化是什麽?念頭在主宰,意念在主宰,隨你這個念頭它起變化,是這麽一樁事情。所以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
佛這個經典裏麵教我們什麽?就是教我們認清宇宙人生真相。這個命題,科學家是追求這個,哲學也是追求這個,宗教家也是追求這個,但都沒講清楚。他為什麽講不清楚?現在我們明白了,他永遠講不清楚,為什麽?他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他沒放下;他放下,放下就是。有這個東西,你怎麽研究都是隔一層障礙,你沒有辦法解釋清楚,隻有放下,回歸自性。為什麽?這東西不是真的,虛幻的。你要不相信,你有沒有作夢的經驗?有,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夢是真的是假的?我們這個世間跟作夢沒兩樣,所以佛在經上用夢做比喻用得最多。「夢幻泡影」,這個比喻最主要的比喻是夢境,那個「幻泡影」都是陪襯的,主要就這個比喻。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偈子教導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佛對宇宙人生真相的看法。如露亦如電,這個電是閃電,露是露水,這就是兩個比喻,如電那是講一個一個念頭,就像閃電一樣;露水,它有一段時間,太陽出來之後就乾了、就沒有了,蒸發掉,那是講相續相。像我們在電影,看電影銀幕上這個畫麵一樣,那個畫麵是相續相,是幻燈片組合的相續相,不是真的。這個是我們從近代這些科學裏頭很清楚能體會得到,哪有一樣是真的?一樣真都找不到。如果真的找到真的,能夠說是永恒不變的,那就至少是實報土。
極樂世界的東西是永恒的,沒有變化的,但是它也不是究竟真實。為什麽?經上講了,這個諸佛實報土怎麽出來的?他無明斷盡了,無明斷盡,無明習氣在,習氣沒斷盡。所以實報莊嚴土是無明習氣現的,不是無明,無明真斷盡了,就是他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的習氣太微細了,不但我們不知道,阿羅漢不知道,辟支佛也不知道,佛在經上講了,七地以前的菩薩都不知道,八地以上才發現,才知道有這個東西存在。所以三大阿僧隻劫不是講我們一般修行的這個功夫,是講斷無明習氣。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斷,隻有隨它去,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了。古人講這個無明習氣,用比喻給我們說;那講不清楚,我們也體會不到。他用酒瓶,酒瓶盛酒的,把酒瓶酒倒掉,裏麵擦乾淨,確實一滴都沒有了,但是聞聞有味道,那個味道叫習氣。有什麽方法去掉?沒方法,隻有把瓶蓋打開放那裏,放個一年、半年,再聞聞沒有了。我們的無明習氣要多久才沒有?三個阿僧隻劫。你別去管它,這叫無功用道,決定不能有念頭去斷它,有念頭斷它,你的無明增長了,起現行,不理它就完了,沒事。
所以在實報土,你跟究竟果佛沒有兩樣,十方世界有緣的眾生,他有感你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成佛之後是不是沒事?不是的,事很多。可是事再多,你不會感到勞累,你有能力應付得了。為什麽?智慧、神通、道力全現前了,你能夠現無量無邊身,多自在!千百億化身,哪裏有感,哪裏就有應,應以什麽身得度,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沒有意思,自己有意思那就變成凡夫,自己沒有意思,自性起用。所以性德裏麵,現在我們在大經裏麵讀了這麽多年,明白了,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裏頭第一個就是智慧,智慧是什麽?見聞覺知,這是自性,是性德,遍一切處。迷了之後自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在迷的狀態,見聞覺知變成什麽?變成受想行識,我們有感受,我們有思想。從八識來講就很容易說,見是眼根起的作用,聞是耳根起的作用,其餘的,鼻能嗅、舌能嚐、身能覺、意能知,就起了這種作用。這個作用從哪裏來的?是自性裏麵的性德,見聞覺知,這是本有的。
身體有生滅,受想行識沒有生滅。所以人死了、斷氣了,他的神識沒有離開,神識有受想行識,我們一般人稱為靈魂,靈魂有受想行識,這個事情麻煩。如果你還有怨恨,你還有嫉妒、還有什麽報複,以後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我們看《文昌帝君陰騭文》,前麵文昌帝君自己說十七世為士大夫,你看他十七世的因果報應,多淒慘,後來遇到佛法這才覺悟、才化解。那多痛苦!報複,雙方都痛苦,何必?所以這些現象,雖然在佛眼睛裏麵都是虛幻的,就像夢境,夢境裏頭真受苦,真有苦樂憂喜舍,醒過來之後曉得是空的。我們現在在作夢,沒醒過來,什麽時候能夠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舍掉,不再執著了,你的心恢複到清淨,清淨還不到平等,恢複到清淨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染汙,四聖法界裏麵沒有這個染汙,但是它不平等,因為它有分別,它沒有執著,它有分別,所以它不平等。你再把分別放下、妄想放下,平等覺就現前。放下分別就平等,不分別,平等了,放下起心動念,覺了。《無量壽經》經題上給我們講的,這是行門三個階段,清淨、平等、覺。修什麽?就修這個東西,這三樣東西都是自性裏頭本有的,我們現在迷失自性才產生障礙,叫業障,不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不是一家,一體,無二,生佛不二。生是眾生,佛是諸佛,生佛不二。佛很謙虛,把眾生放在前麵,先說眾生後說佛,生佛不二。這個都是性德的流露。
在《華嚴經》,你看善財一生圓滿菩提,他在文殊菩薩這裏得根本智,我們要懂得,他得清淨心、得平等性,覺了。也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他統統得到了,也就是他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清淨平等覺得到了。得到之後,落實在日常生活,落實在工作,為什麽?肉身還在這個世間,這個身體還沒有丟掉;換句話說,你還得生活、還得穿衣吃飯、還得工作,所以他能把清淨平等覺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是什麽?那就是五十三參。我們從早到晚,你看你接觸這個社會就是五十三參。他把這個社會形形色色分為五十三類,你這一接觸,智慧它就起作用,那叫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麽?後得智是根本智的起作用。起作用是靈活極了,它不是呆板的,活活潑潑,麵麵圓融,中國人講八麵玲瓏,得大自在,《華嚴》上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境界現前了。到最後,最後歸到哪裏?最後到極樂世界去了。你看他參學的時候,第一個,先入為主,德雲比丘。德雲比丘修什麽?修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就是說明善財童子修哪個法門?修念佛法門。頭一個老師!第五十三位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看一個開頭、一個結束,你就曉得善財修什麽法門,清楚了。善財是老師的好學生,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普賢菩薩也是發願求生淨土,學生跟著老師一起修淨土,好學生!
所以淨土就是《無量壽經》。《華嚴》、《法華》到最後歸哪裏?歸《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就變成第一經,真正的第一經。《無量壽經》四十八品,我們要繼續不斷去找它,哪個第一?四十八品裏麵,哪一品經文是最重要的一品?當然是第六品。第六品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是阿彌陀佛因地上發的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四十八條,哪一條最重要?古大德給我們說出來了,第十八願。十八願是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這還得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應化到無量無邊諸佛國土裏麵的十法界、六道,用什麽來教化眾生、接引眾生,幫助眾生一生成佛?都是這個法門。換句話說,淨土三經,《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是一切諸佛菩薩在十法界、在六道度眾生一定要講的,這是他主要的度眾生的方式,其他一切經教那是附帶的,這是最主要的,我們得有這個認識。為什麽講其他的?他不相信淨土,他不能接受,他喜歡別的。喜歡什麽我就給你講什麽,講到最後統統歸到這裏,這妙不可言!無論是宗門教下,你看禪宗一些大德,到晚年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的,《往生傳》裏頭很多;華嚴宗的不必說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天台宗智者大師,他自己修行是依《觀無量壽經》,又稱《十六觀經》,他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我們從這些祖師大德就認識這個法門、認識這部經典,所以它真的是一乘。
「了義」是什麽?在佛法裏麵用一句話來解釋,「究竟顯了」,顯是明顯,究竟顯了這叫了義。譬如佛在大乘經裏麵跟我們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這就是究竟顯了的意思。迷的時候叫煩惱,覺悟的時候叫菩提;迷的時候有生死,覺悟的時候叫涅盤,隻有迷悟,除了迷悟之外,的確一切法都不二。我們過去曾經學過天台裏麵十種不二法門,那是究竟顯了。了義,最簡單的一個說法,我們學了之後得真實受用就是了義,如果得不到真實受用,那就不是了義。我們問,我們學這個法門,我們希望能了生死出三界,能證得無上菩提果位,這法門行不行?行,那這法門是了義,這法門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成就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沒有成佛,等於成佛了,他真的等於成佛,這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四十八願裏講的,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無量壽經》是這麽講的,《彌陀經》也是這麽講的,《觀經》也是這麽講的,這句話三經都有。阿惟越致是什麽菩薩?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不退轉。三種不退轉,第一個是位不退,第二個是行不退,第三個是念不退,這還得了嗎?在一般講,三不退的菩薩什麽人證得?這是我們從廣義上說,明心見性才證得,也就是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像惠能大師那個境界他能證得,在《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裏頭決定不可能的,十法界裏麵阿羅漢是位不退,其他的那個行不退、念不退沒達到,隻有一個位不退。可是法身菩薩才真正具足這三種不退,法身菩薩。嚴格的來說,圓教七地以上才真的不退,這還得了嗎?往生,經上沒說,沒有講∶同居土下下品例外,不在這裏,他沒有說這個話;他沒有說這個話,意思就是說隻要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難信之法,這誰能相信?
經上也有這個比喻,有個比喻,我們從比喻當中能夠明了一些信息。好比我們有個人到這個世間來,一出生就想到像帝王一樣的尊貴,那麽大的福報,能行嗎?不行,哪有這種能力?如果你要是生在國王家,做了王太子,那不就得到了嗎?不是沒有,太少了。可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國王,那全都是王子,你享的是誰的福?是父王之福,享他的福。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都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的加持,這是修其他法門得不到的,其他任何一個法門沒有這個說法,隻有淨土三經是這個說法。所以說我們得佛的加持,佛力加持。佛的智慧加持我們,讓我們的智慧跟佛一樣;佛的功德加持給我們,我們的功德跟佛一樣;佛的福報加持給我們,我們的福報跟佛一樣,統統是從他這裏來的,不是自己的,是這麽回事情。什麽時候你自己有這個能力,不需要加持?你在極樂世界證得七地以上菩薩,那就不是佛加持的,是自己的,七地之前全是得佛力加持的。這是無比殊勝、無比的稀有,你說你能不選這個法門嗎?不學這個法門的人不少,那些是什麽人?很自負的,很自以為了不起的,不甘心、不情願去做阿彌陀佛的乾兒子。這些人他要靠自力,好,你就慢慢學吧,你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這是真的。如果你要是跟阿彌陀佛跟定了,那你很幸運,你很快就成就。這是一乘了義,這句話了不起!
「萬善同歸」,這個萬不是數字,這個萬是圓滿的意思,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歸哪裏?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麽?阿彌陀佛是性德,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名號。從字麵上來翻,這句話是梵文音譯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是什麽意思?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用兩個字來解釋佛的意思,一個用光,一個用壽。光代表什麽?光代表空間,壽代表時間,我們今天講時空,時空裏麵所包含的一切善法都離不開阿彌陀佛。阿彌翻作無量,光中的無量,壽中的無量,全是自性,就是萬善同歸。你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念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像我們剛才跟諸位做的這個簡單的報告,十方三世無量劫來所宣揚的無量的佛法,這一句阿彌陀佛全包括了。一句阿彌陀佛展開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展開那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阿彌陀佛是總綱領,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那是頂尖,這個認識清楚不容易!我學佛差不多三十年才明白這樁事情,感到無比幸運、無比的欣慰,再也不會動搖了,再也不會懷疑了。所以這兩句八個字就把它說盡了。
下麵講「三根普被,凡聖齊收」,這是講他所應的機,他所教化的對象。三根是上中下三根,上根是大乘根性,中根是緣覺的根性,下根是聲聞的根性,就是小乘根性。三種根性全都有分。甚至於連不認識字,世出世間的學術都沒有接觸過的,我們國內人所講的沒有文化的人,他要能信,深信不疑,他要是真正發心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個例子很多,《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裏麵,這樣的人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這是什麽原因?為什麽這些老阿公、老阿婆,一說他就相信,知識分子不相信?我學佛是很不容易進來的,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我要不是跟他學哲學,他要不是給我講佛經哲學,講這門課,我永遠不會進入佛門,從這裏認識。進佛門之後,李炳南老居士,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淨土宗的傳人,我跟他學經教、學講經。我對於淨宗法門最初是懷疑,認為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法,接引老太婆的,這個觀念很深,成見很深。跟李老師那麽多年,跟他十年,苦口婆心的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我讀了不懷疑,不敢輕視,不敢輕慢這個法門,對它也很尊重,但是沒有意思學,興趣都在《華嚴經》上,這是方老師當年對我介紹《華嚴》給我影響很大。
我什麽時候才相信淨土?應該學佛二十年的時候,我開始講《華嚴經》。那個時候一個星期講三天,一天是一個半小時,沒有這些錄像設備,連錄音設備都沒有。我第一次講,好像也講了不少年,講到一半,那個時候是《八十》跟《四十》同時講,兩天講《八十華嚴》,一天講《四十華嚴》,同步的講。講了差不多一半,有一天忽然想起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修什麽法門?善財童子修什麽法門?因為後麵經還沒講到,就翻到後麵去翻,翻到後麵去一看,這就呆了,怎麽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再仔細一看善財童子,這看清楚了。你看講一半,這囫圇吞棗都沒發現,這一下發現了。善財是繼承老師的法脈,這是一個入室弟子,文殊菩薩傳法的弟子,這不是普通人,老師既然發願求生淨土,學生哪有例外的?所以然後我再回頭看,那都是以前講過的,這都講過的,回頭再看,我那時候用《四十華嚴》的本子,叫吉祥雲比丘,這我也講過,經上明明說他是一個修般舟三昧的,我也講得很清楚,就是沒有把善財連到這個念佛法門,這個沒連上。這再一看的時候連上了,才知道一點都不錯,善財是專修念佛法門,我們講一句彌陀念到底。
五十三參是怎麽回事情?五十三參是廣學多聞,不妨礙,真的是事事無礙,人家什麽法門都接觸。接觸是明了,明了是長智慧,就是後得智,你沒有一樣不知道的。你怎麽知道的?都接觸過,都明了,樣樣都明了,法法都通達,八萬四千法門哪一門都通。但是怎麽樣?如如不動,一句彌陀念到底,對他自己的行門一絲毫影響沒有,那是什麽樣的定功?成就自己圓滿的定慧!沒有這個經曆,怎麽知道定慧的成就?什麽法門都接觸,什麽法門都不影響,都沒有影響。我們這兩天聽劉素雲居士的報告,你看她對哪個法門都讚歎、都好,就是這樣,善財童子就是這樣,不但對我們佛門裏麵每個法門都好,對其他宗教都好。我這麽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做宗教團結的工作,每個宗教都好、都讚歎、都禮敬,他們的經典我也讀誦,可是沒有妨礙念佛。愈接觸愈清楚,愈接觸愈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我們是凡人,文殊、普賢是聖人,都到極樂世界去了。
「橫超三界」,八萬四千法門叫豎出,它是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像菩薩這個階級,我們從《華嚴經》上看,五十一個階級,從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個位次,上麵是等覺,再上麵叫妙覺位,那叫佛位,豎出;淨土這個法門不必,這個太麻煩,時間太長了,橫超。我們現在在人道,不必從人道到天道,天還有二十八層,一層一層往上去提升,那多費事,就在人道裏橫超就出去了,就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叫橫出,不要經曆這麽麻煩。真行!這不是假的。我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了幾個人,他們念佛往生給我們做表演、做示現,沒有生病,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大概是在四十年前,佛光山辦了一個東方佛教學院,星雲法師請我去做教務主任,我在山上住了十個月。在那個期間當中,聽到一個長工,佛光山工程很多,一年到頭都沒有休息的,不斷在建築,所以工人在那邊也是長年為佛光山服務。晚上我帶著幾個學生在討論佛法,這個工人坐到我們圈子裏頭來,告訴我們,他說∶去年,一年前,他的一個鄰居,老太太,念佛站著往生的,一年前。他說真的,一點不假。我們那天就聽他講故事,非常有受用。
這個老太太心地非常好、非常慈悲,對佛法也不懂,反正是見到神都當作菩薩拜,土地公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民間拜的這些什麽王爺公,她統統都是菩薩。三年前她娶了個媳婦,媳婦學佛,懂得佛法,就勸她老人家專念阿彌陀佛,專拜西方三聖,其他那些神統統都請走,菩薩都請走。這個婆婆很難得,接受媳婦的勸告,就真幹了,哪個地方也不去了,她平常廟會都參加,她不去了,就在家裏念佛,家裏設了個佛堂,三年。走的這一天是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她吩咐兒子、媳婦,兒媳婦非常孝順,她說∶你們先吃飯,我去洗個澡。其實家裏的人都等她,等了很久都沒出來,就去浴室看看,真的洗過澡了,叫也沒人答應。走到佛堂,她老人家穿著海青,整整齊齊,手上拿著念珠,站在佛麵前,叫她也不答應,仔細一看,走了,她往生了。這鄰居都來看,站著走的!大概我們想,不告訴家人,告訴家人恐怕家人要障礙她,她就沒有那麽自在了。真的是自在瀟灑走了,親眼看見的,不是假的。那長工給我們上了一課,這親眼看到的。
我們聽說,我到香港來講經的時候,聽到 虛法師佛七開示的錄音帶,我聽到了,他老人家講的很多。以後我們在他的《影塵回憶錄》,就是他老人家的傳記,他口述的,他的學生大光法師記錄的。大光我們也非常熟悉,往生大概有十年了,三十年前,我們在香港常常在一起,文筆非常好,《影塵回憶錄》是他寫的。這是真實的事情。最近,大概三年前,深圳有個黃忠昌居士,三十幾歲,聽我講經,聽說自古以來真正念佛大概三年工夫就成就,就往生了。過去曾經有些法師問我,他們看到這些東西,他說是不是他們剛剛好這三年他的壽命就到了?我想這個講不通,偶爾一、二個可以,那麽多的人,這在邏輯上講不出來的,不合邏輯。為什麽往生?他功夫成片了。隻要功夫成片,你隨時都可以走,你想走就走;想留也可以,留在這個世間,那是有任務的、有使命的,做給別人看,如果對這個世間沒這個緣分,他就走了。黃忠昌居士在深圳的時候閉關,他三年,他想試試看,古人三年能成就,看看我三年是不是真的成就?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他預知時至,真走了,沒有生病。火化的時候留的有舍利,舍利現在還供在那裏,做了個小塔放在那裏。給我們做出樣子,真的不是假的。
真信、切願,沒有一個不成就,機會不能錯過。無量劫來在六道裏搞生死輪回,苦不堪言!你這一生遇到的苦處不是大苦,你過去曾經在地獄待過、餓鬼道待過、畜生道待過,天上你也待過,如果你想到三途之苦,你還願意在這裏幹嗎?如果不出六道輪回,換句話說,任何一個人,肯定在三途的時間長,在人天的時間短。為什麽?我們學了法相唯識就知道,阿賴耶識裏頭相應的心所,善心所隻有十一個,惡心所有二十六個,這就說明你習氣裏頭善少惡多。現在外麵的誘惑,古聖先賢教育的誘惑沒有了,現在全都是殺盜淫妄,全都是暴力色情,這還得了嗎?今天世界為什麽亂?災難為什麽多?原因就是這樣的。你還能不走嗎?真正覺悟,發大慈悲心,在這裏多住幾年,多受一點罪,希望多帶一些人走,這就是使命。有人能接受,有人聽得進去,有人能相信,那我們就得幹,一個也不舍,到功德圓滿的時候自然就走了。走了,也跟大家做很好的示現,像黃忠昌、像我們台南那個念佛的老太太,她雖然是一生也不會講經,也不會弘法,她那一表現,度了多少人!讓多少人生起信心,讓多少人對淨土的懷疑化解了。這就是三轉法輪裏作證轉,現在人都講求要證據,做證據來給你看。
「逕登四土」,這個逕是快速,四土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西方極樂世界非常特殊,在其他諸佛世界裏頭,四土是有界限的,不在一起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四土不在一起。我們隻是六道裏的人道,人道是凡聖同居土,有沒有佛菩薩在我們地球上?有,我們凡夫見不到他們,有特別緣分的人偶爾見到,他也不給你常見。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兜率有內院、外院,外院是凡夫,凡夫見不到內院裏麵的菩薩,真的有障礙。可是在極樂世界,這個障礙沒有了,四土沒有界限,都在一起。所以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夠見到實報土的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你統統都能見到。不但見到,天天在一起上課,在一起聽阿彌陀佛講經,天天在一起學習,這個緣到哪裏去找!不是同一個階層的,通常不能在一塊的。像《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就好像我們學校念書一樣,你是一年級,你那個教室全是一班的,你沒有辦法到二年級教室去,這麽個情形。《華嚴經》初住菩薩見不到二住,二住能見到初住,初住見不到二住。可是在極樂世界平等的,好像是五十一個年級的學生在一個課堂上課,我用這個比喻大家比較能體會,在同一個教室上課,你全都見到了。
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土都生了,它在一起,它當中沒有障礙,我們現在講的空間維次,它沒有空間維次,統統見到。不但有這個好處,而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每天有能力去拜萬佛。這個萬不是數字,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可以去親近這些佛陀,去供養他。供養是什麽?修福,聽佛說法,開智慧。我們這裏是一個好老師找不到,到極樂世界就無量無邊諸佛天天給你說法。你怎麽去?化身去,你的身在阿彌陀佛麵前沒動,分身去了,你能夠分無量無邊身。你看《彌陀經》上釋迦牟尼佛講得很清楚,每天供養十萬億佛。那個十萬億它是表法的,因為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距離是十萬億佛國土,意思是什麽?你到極樂世界天天都可以回來看看,就這麽個意思。你不是對這個世界有情執嗎?這裏麵一些生生世世的父母、老師、家親眷屬,不願意離開,你天天都可以來看,用意在此地。實際上不止,哪止十萬億!說明有那麽大的神通。《西遊記》孫悟空才七十二變,差遠了,他渾身那個毛,一根毛可以變一個小孫悟空,那也是有數量的,到極樂世界分身沒有數量的。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就生到一切諸佛刹土,這是其他法門沒有的,你說多殊勝。
「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這一點都不假!你說這一生遇到這個,得人身,遇到佛法,遇到《華嚴》,遇到《無量壽》,你這個福報都已經圓滿了,哪有這麽大的福報!哪有這麽好的運氣!這是全得到了。你要是不曉得珍惜,就是當麵錯過。人生不是一世,生生世世,什麽遺憾最大?這個遺憾最大,沒有比這個遺憾更大的了。這樣好的機會,百千萬劫難遭遇,乾隆時候彭際清居士說,這個居士也是個很了不起的居士,他說這個淨宗法門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你遇到了。彭際清,要用現在的話說,是高幹子弟,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就是國防部長,所以他家世好。人聰明,不到二十歲就考取進士,應該在十九歲的時候,不到二十,二十歲是行冠禮了。一生沒做官,學佛,家庭環境好,學佛真學到家,宗教顯密圓融,那是那時代的大居士、大德。到這個地方是一段。
我們再看下麵這一段,「而其中之《無量壽經》者,乃淨土群經之首要,淨宗大德常稱為淨土第一經也」。不但是淨土群經之首要,我們可以這樣說法,它是一大藏群經之首要,所以自古以來曆朝曆代,特別是隋唐的大德,稱為淨土第一經。從翻譯時間來講,淨土宗傳到中國,第一部翻的就是《無量壽經》,《彌陀經》跟《觀經》還是以後翻的,最早翻的是在漢朝時候,剛剛傳來,安世高的那個時候。所以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敬請常念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