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請看係念法事第三時「僧寶讚」,我們將文念一遍:
【僧寶不思議。身披三事雲衣。浮盃過海刹那時。赴感應群機。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戒行無違。我今稽首願遙知。振錫杖提攜。】
這一段的讚頌給我們的感想最為深刻。因為現在我們在形象上來說,是居『僧寶』的地位。我們是不是稱得上為一個「僧寶」?我們有沒有常常做這樣的反省!古人說得好,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們有沒有認真的去思惟過?既然發心出了家,就要好好的去辦出家人的事業,出家人是什麽些事業?這讚頌裏麵都說清楚了。我們要自己問問,我們有沒有做到?
前麵跟諸位略說「僧」的大意,僧是個和合的團體,四個人以上稱之為僧、僧團。我們在皈依三寶的時候,念誓詞「皈依僧,眾中尊」!眾是團體,僧也是個團體,這個團體在世間所有團體裏麵最值得人尊敬,尊就是尊敬的意思。為什麽他值得人尊敬?因為他是和合僧團。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六和敬」。六和敬「見和同解」跟諸位說過了,「戒和同修」,戒律重要!最低限度要落實《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我們居住在一起依眾靠眾,互相的勉勵,互相警策。看到同學不如法,我們如法不如法的標準就是十戒二十四門威儀。
實在有做不到的地方,為現實環境形式所逼,沒有法子做。譬如「不持金錢」這一條戒,在現實的環境裏麵做不到,你出門,現在人出門不帶錢行不通。在佛教的國家,行!像泰國、緬甸、斯裏蘭卡,這些是佛教國家,出家人不要帶一分錢。為什麽?你有困難,周邊的人都會幫助你,都會供養你,你不必操心。除了這些國家之外,一般社會大眾不願意供養你。你坐車得要買票,你沒有錢,人家那一張票不會供養你,逼著你身上非帶錢不可。真正要做得很清淨、很圓滿,不得已也有個辦法,你出門的時候,有在家居士陪你。你身上確實不帶錢,需要用錢的時候,他幫助你,這個行,這在古時候戒經裏頭也許可。那是做得很清淨,也是應該的。出家人最好不要一個人單獨行動,行動一定是兩個人以上、三個人以上,這樣才如法,避免譏嫌,佛想得很周到!
所以,我們看到「僧寶」這兩個字生慚愧心。慚愧有什麽用處?最要緊的是改過自新。我要向這個標準去努力,我希望早一天能做到。今天在這個世間修行不是容易事,什麽原因?外緣不好。佛法因緣生,古時候的道場都是十方道場,沒問題!你隻要是出家人,哪個地方道場都可以掛單,都可以跟大眾在一起修行、生活。現在許許多多道場都是子孫廟,你跟他沒有關係,他不接待你,他一餐飯也不招待你。你必須跟他們的常住熟悉,是朋友,這個還可以,人情佛事。真正如理如法修行的道場太稀少了!中國、外國都一樣。所以,如法的見不到,不如法的就自然變成如法了,這是個很悲哀的事情。
所以從前黃念祖老居士常講,古時候佛門裏麵修行成就的順序,比丘第一,修行、開悟、證果,往生的最多。其次比丘尼,再其次在家優婆塞,最後是優婆夷。現在末法,顛倒了!真的顛倒了,現在修行開悟、證果的沒有了,真正念佛往生的,五戒十善能夠還修得不錯的,念佛往生的最多的是在家優婆夷,其次的在家優婆塞,再其次的,他說是出家女眾,最後的是出家男眾。我看現在出家男女眾已經差不多了,很不容易成就。
我們在這幾十年當中,沒有被這些習俗染汙,依舊還能行在道上,這什麽原因?我跟同學報告過,師承有關係,得力於老師的教誨。離開老師之後得力於經教,沒有一天離開經教,經教是真正皈依處。我學佛五十二年,在講台上四十五年,這幾十年當中經過許許多多的風浪、災難,沒有受影響。什麽原因?你應當要知道,這是真正想成就,應當要學習的。我的經曆,跟我久的人你們都看到,一次挫折、一次打擊,消業障、增福慧,境界提升。決定不能隨順煩惱,決定不能夠怨恨別人。如果有這個念頭起來那個麻煩大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世出世間聖賢都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
解怨釋結不是在對方,是在自己內心,自己內心裏麵的怨結把它化解,以真誠、恭敬、清淨、平等待人,你自己才會有進步,才能成就道業。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永遠記住蕅益大師的教誨,「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裏麵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是平等的、是清淨的。是非、善惡從哪來?是自己內心。所以要從自己內心把是非善惡化解掉,這是真正修道人,真正成就「僧寶」。別人不持戒,我自己要持。持戒也不是個容易事情,最低的十善五戒、《沙彌律儀》,這是在家出家都可以學習的。
持戒修定,受持大乘經教。佛教給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做到,把我學習的統統落實做到。做給社會大眾看,這就叫演,演戲、表演;除了做到之外,有人來問,要講解給人聽,這就是「說」。這是出家人本分的事業,釋迦牟尼佛做給我們看!他老人家一生,示現大徹大悟之後,就開始教化眾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個三百餘會,從前講會,現在講活動;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辦大型、小型的活動(教學活動),辦三百多次。
像我們現在學院在此地,我們的活動一年辦四次。我們一次是七個七,就是七十天,春夏秋冬,每一季辦一次;從前的術語叫「會」,我們現在叫活動。我們這邊的活動是辦佛學講座,解行並進。我們的行門是念佛,執持名號。解門,我們開一些科目專修專弘,一門深入,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不雜修,決不好高鶩遠,老老實實,這個功德真正不可思議。影響麵愈廣,時間愈長愈不可思議。所以總得要發心,給佛法修學人做個好樣子。
現在社會上許許多多人對佛法產生嚴重的誤會,什麽原因?做出的樣子不好,不是佛法不好,他沒有去做,打著佛的招牌,思想、言行與佛法完全相違背。一般人沒有深入研究佛法,看到你這形象,就毀謗了整個佛法,你的罪多重!如果你做得好,讓社會大眾看到歡喜讚歎,他讚歎你,就讚歎整個佛法,你的功德多大!所以『僧寶不思議』,這個不思議在今天來看是雙關語。做得如法,你的功德不可思議;做的不如法,你的罪報不可思議。
『身披三事雲衣』,這一句是講的袈裟,代表出家人。這個「三衣」,五條衣、七條衣,九條以上到二十五條都叫做大衣,就是佛門的大禮服;七條是常禮服,普通的;五條是工作服。世尊當年在世,全部的財產就是三衣一缽,還有一個具,具做什麽用的?晚上睡覺舖在底下的。睡覺蓋的,蓋的就是三衣。因為佛出現在印度,印度是屬於熱帶,三衣足夠了。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是溫帶,往北方逐漸接近寒帶,所以它有春夏秋冬,這個三衣在中國沒有辦法保暖。佛法確實重實質不重形式,永遠是「恒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中國人還是穿自己的服裝。
三衣,三衣搭在我們自己衣服上麵,你看我們現在穿的這個叫海青,海青是中國衣服。現在出家人我們所穿的這個衣服,是明朝時候一般老百姓穿的衣服,我們穿的是明朝的服裝。海青是禮服,寬袍大袖子,這個禮服是漢朝時候的,佛教是漢朝傳到中國來的。出家人跟在家人差別在哪裏?在家人禮服的領子、袖口繡花。你們看到舞台表演,中國唱平劇的、崑曲的,你都能看到他們的打扮,戲裝,那個禮服是海青,但是它繡的有花紋。如果是作官的,他裏麵繡的有花紋。那是什麽?是他的階級,顏色裏麵的花紋代表他的身分。出家人素色的完全沒有花紋,差別在此地。民間百姓領子也繡一點花紋,很簡單的花紋;出家人什麽都不繡。
所以我們的三衣,披在身上這個咖啡色的,這是三衣。我們披在自己服裝的上麵,隻有在行禮的時候,活動的時候,我們的活動是講經要穿,要搭這個衣。聽經也要搭這個衣,這是表示恭敬。在家居士如果受過菩薩戒的,也要搭衣,菩薩戒搭縵衣。縵衣就是沒有這一條一條格子的,在家居士菩薩眾。「雲」是比喻,這個衣確實是一塊布,不像我們中國衣服有領子、有袖子,它沒有,就是一塊布,展開來真的像一片雲彩一樣。「身披三事雲衣」,這就是現出家相。
『浮盃過海刹那時』,這是一個故事。說的是南北朝時代,也就是東晉時代一位出家人,杯度和尚,這個出家人《高僧傳》裏麵有,《神僧傳》裏頭也有。他確實顯過神通。過海,他不是坐船,他用一個杯子,踏在杯子上就過海了。好像達摩祖師用一根葦草,竹葦渡河,這都是示現神足通。我們知道,有神足通的人,在小乘至少是三果以上。阿那含、阿羅漢有這種能力。諸位要看要查這個資料,《高僧傳》有,《神僧傳》裏頭也有,也有一些「山誌」裏頭也有。他圓寂在東晉時代,也是南北朝時代。公元四百二十六年,帝王年號,我一下記不得了。我記得公元,公元是四百二十六年九月,他過世的。葬在現在南京,有個地方叫覆舟山,葬在這個地方。他曾經在中國許多省分,到處遊化四十多年,跟他學習的人很多,在當代是一位了不起的高僧。
我們看他這種行持,你就曉得他的戒行清高,所以僧寶就舉他來做例子。香港九龍青山有個青山寺,杯度和尚曾經在那邊住過。這個「浮盃過海刹那時」,是不是那個時候現神通的?因為九龍對麵到大嶼山,到香港島都是過海,他是不是在這個地方顯的神通,我們就不得而知。但是確實有這樁事情。我到青山寺去參訪的時候,這些古蹟還都在,這是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去參訪杯度和尚的古道場。現在香港這些年發展的非常快,七七年那個地方是荒郊、鄉下,沒有人去的,我們記得走了很遠才走到。現在高速公路修築,從前大概是兩個半小時的行程,現在好像半個小時到了,這高速公路。舉他,這是個僧寶,是我們的榜樣。
『赴感應群機』,「感」是信徒的禮請,信徒請法師講經說法,沒有拒絕的。出家人本分事情就是這個,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赴感應群機」。世尊也是這樣的,足跡遍五印度,哪裏請哪裏去,遊化人間。但是在中國有很多祖師大德不出門,住在這個山,一住住幾十年不下山的。跟釋迦牟尼佛示現的不一樣,有沒有違背世尊教誨?給諸位說,沒有違背,這是恒順眾生,隨喜功德。中國人,中國的社會對於師道非常尊重,「隻聞來學,未聞往教」。不像佛法裏麵大乘菩薩,菩薩作不請之友,你不請我就來了。中國人對師道非常尊重,所以出家人要想成就,先要定下來。
遊化的人,在中國是兩種人,一種是自己道業沒有成就,出去參學,成就自己的定慧,然後你才能教化眾生,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參學回來之後,他會選擇一個有緣的地方住下來,這一住可能一生都不出門了。像我們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他出家的時候是跟道安法師,道安是他的剃度師,也是他的傳法師。道安大師圓寂之後,他選擇江西廬山,在廬山建念佛堂。召集誌同道合,都是喜歡念佛求生淨土的,都是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專求往生,一百二十三個人。以虎溪為界,不出這個界限,一生不下山,心是定的,不跟外頭接觸。有信徒到這個地方來朝山,可以,來請教可以;沒有請法師出去的,沒有。
以後中國各個宗派的祖師大德,幾乎都是這樣的。住在一個道場,心是定的。他在這裏麵教學,你想來學,你到他道場去學,形成各個宗派的祖庭。像華嚴的杜順、雲華、賢首、清涼,清涼住在五台山,專門學習《華嚴》,講解《華嚴》,注解《華嚴》,依《華嚴經》修行。天下喜歡學《華嚴》的,你到五台山去學,五台山好比是一個「華嚴大學」,變成專宗。想學《法華》的到天台,浙江的天台,智者大師在那邊教化;想學「法相唯識」的,長安大慈恩寺窺基法師;想學戒律的,終南山道宣律師。這些人住在一個道場、一個深山裏麵,不出來的。
杯度和尚好像沒有一個自己固定道場,哪個地方禮請,他就到哪裏去,這裏住幾年,那裏住幾年,一生遊化,所以他不能成為一個祖師。但是很像釋迦牟尼佛的行持,給一切眾生廣結法緣。但是祖庭是中國的特色,中國佛教的特色,有好處,真正能成就自己,也能成就別人。為什麽?他心是定的。戒定慧三學同時成就,真的叫三學等運,容易成就。要是在外麵遊化,自己沒有很深的定慧,不容易。為什麽?遊化你接觸的麵很大,那個麵是什麽?誘惑。你能經得起誘惑嗎?你六根接觸五欲六塵能夠不動心嗎?如果還動心那就太危險了。
佛法傳到中國來,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千年,正法一千年過去了,像法!所以,這些祖師大德知道,末法誘惑力量就更大。現代的誘惑力量,比起晉朝時候(杯度是晉朝時候人)超過幾百倍,甚至於超過千倍,誘惑的力量太大。所以從前修行人,不要說修行人,讀書人心都是定的,各行各業。不像現在,現在人心是浮躁的,可以說一點定力都沒有。小小的一個風浪都當不起,喜怒哀樂就爆發了。你要常常到各地去講經,接觸不同的人事物,要是沒有相當功夫,應付不了,你不可能不墮落。講經有沒有功德?沒有!這是從前李老師告訴我的。那講經結果是什麽?福德,三界有漏的福報。你還要講得很如法,如果講得不如法,信口開河,隨著自己的知見去講,那你造業!所謂是「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你貽誤大眾,罪過不輕。
規規矩矩,我們今天講經,自己沒有本事,為什麽?你沒有悟(悟入),沒有開悟,大徹大悟之後,你才能講。大徹是什麽?明心見性!諸佛如來、菩薩、聲聞,他們講經說法都是自性流露。我們沒有見性,我們流出來是什麽?流出來的是煩惱,流出來是習氣。這怎麽能講?古時候的大德,沒有開悟不能講經,沒有見性不可以做注解。所以古來的注疏都是正知正見,沒有錯誤的,他不明心見性,不可以做注解的。不像現在,現在民主開放,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擾亂視聽。
所以老師當年教導我們,我們讀經看注解看古人的,一定以古注為主,古注看不懂,看現在人的注解做個幫助。一定要以古注為根本,從古注裏麵去悟入,我們不能夠大徹大悟,有小悟處,積小悟成大悟。有個幾次大悟之後,雖然沒有徹悟,我們可以把古人的注解用現代的言語表達出來,這就沒錯,這是我們今天能做得到的。老師當年教我們發心講經,給我們的這個方針、原則,我們幾十年都遵守。
換句話說,講古人的注解,講自己修行的心得,提供給大家做參考。真正到自己見性,契入境界,行,那個時候你能講;沒有入境界不可以。所以「赴感應群機」,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法身菩薩。最低限度也要像李老師從前所說的三果羅漢,就是阿那含,要有這個本事!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八十一品思惑差不多也斷一半,真正能保持自己不退轉,這才能做得到。不然一定要跟善知識住山,跟定一個好老師。
日本的佛教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日本也有一個很有名的佛教的祖庭,比叡山,日本人稱它是佛教的母親。幾乎日本所有宗派的創始人,這些高僧大德都是這個山上修行出來的。我去看過,我也問問裏麵的住持,過去祖師大德們在這個山上修行,住多久?他告訴我,最少的十六年,沒有少過十六年的,超過十六年的很多。十六年不下山,當然他有成就,常常往外麵跑的,不可能有成就。李老師往年也是勸我住在一個地方,我是被環境所逼,自己沒有道場,那就是「赴感應群機」!哪個地方請就到哪裏去,所以也過一個周遊列國的生活。真正到晚年,才有這麽一點小的福報,在此地建個道場。這裏建道場,我就不想下山了,以圖文巴為界限,完全定下來。
但是今天時局不許可,這個世界災難太多,眾生太苦了,如果為多元文化,就是團結族群、團結宗教、世界和平,為這個事情我還是要出一點棉薄之力。不是為這個事情,我不會下山。這個事情現在還沒有人接替,有人接替,我就歡喜無量,我就不下山了,至少要做個幾年好樣子給人看。所以我們讀到這個「赴感應群機」,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樁事情。
但是在今天動亂的時代,要想幫助這個世界恢複到正常秩序,太難太難!我們今天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奉獻自己一點心力,無論到哪裏去都是為這樁事情。好在現在有遠程教學,我們有網際網路,我們有衛星電視,可是偶而還是要自己親自去跑一趟,才產生影響的效果,幫助他們建立信心,幫助他們省悟過來。好,現在時間到了。
中峰三時係念法事全集 (第五十五集) 2003/7/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0-15-5524中峰三時係念法事全集 (第五十五集) 2003/7/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0-15-5523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僧寶讚」:
【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戒行無違。】
這兩句標準很高!『堪』是真正能夠勝任,我們想一想,我們能做『人天功德主』嗎?這一句接上麵來的,「赴感應群機,堪作人天功德主」。杯度禪師沒有問題,至少是證了果的阿羅漢,絕對不是普通人。想想我們行嗎?我們常常講,尤其是這些年來,我們在各地方講經,用一個總的講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希望我們能夠做到人間一個好樣子、好榜樣,這個標準比這兩句話高多了。
人間、天上,天包括了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我們就不談了,因為他沒有形相,那是長壽天,你講經說法他也不會來聽。色界天喜歡聽經聞法。我們有資格嗎?能勝任嗎?人天,不是福德主,是功德主!功德跟福德差別很大。世間人到佛門裏麵來燒香拜佛、布施供養,求什麽?求福。福田,出家人是「福田僧」。這個衣服,看到這樣一塊一塊的,大家說這是福田衣;到這兒來種福田的。真能有福給他嗎?我們修行的如法,他得福報,我們真的修行證果了。如果我們修行不如法,將來墮三途,他還有福?福報尚且這麽難,功德就更不必說了。
功德是什麽?我們不但自己成就,而且還幫助他成就。什麽是功德?戒定慧是功德。持戒有功,得清淨、平等就是德,清淨、平等是定;修定有功,開智慧是德。這一句就是說,你確確實實能夠做人間、天上的好老師,你幫助人天大眾成就戒定慧三學,你才叫功德主。自己戒定慧三學都沒有成就,你怎麽能幫助天上人間這些大眾成就戒定慧三學?「人天功德主」,我們想一想,最低的水平、標準,也要像《金剛經》上所講的破四相,你才有資格做人天功德主。破四見我們不說,至少要破四相。確確實實無我、無私,確確實實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了五欲六塵的享受,徹底斷了貪瞋癡慢疑,你才「堪作人天功德主」!你的德行、智慧、善巧方便不能達到這個水平,你怎麽能做人天功德主?
後麵這是講自己德行最重要的,這是人天功德主最基本的一個條件,『堅持戒行無違』。你就曉得我們今天為什麽要這樣強調、這樣要求落實《沙彌律儀》?十條是戒,後麵二十四門是行,威儀。其他我們不敢說,為什麽?比丘戒、菩薩戒太高了。我們做人都不會做,還談什麽?學佛先學做人。印光大師出現在近代了解現代的社會,了解這個社會的演變,倫理道德、聖賢人的教誨全麵崩潰,人要遭受大苦難。印光大師不再強調戒行,強調什麽?《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講的是什麽?深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了凡四訓》內容是講這個。你真正懂得因果報應,你相信了,你才會發心斷惡修善,希望自己將來有好的果報。
於是祖師教我們修《感應篇》,學《文昌帝君陰騭文》,他把《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代替戒律。這個好,這不是經典,不是從外國傳來的,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編的,自己寫的。所以印祖一生提倡這三樣東西,《了凡四訓》、《感應篇匯編》、《安士全書》。《安士全書》裏麵有四種,第一種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占全書分量的二分之一。後麵三篇是「萬善先資」戒殺;「欲海回狂」戒淫;最後「西歸直指」勸念佛。你看看印光大師他老人家用的苦心。從實際上看就是持戒念佛,深信因果,持戒念佛,他一生到處提倡,真正是挽救當前劫運的不二法門。印祖用這個方法落實,「堅持戒行無違」,著重在決定不能違背。
你要違背,你以後的日子難過,未來不堪設想,未來是三途惡報。三途很容易進去,很不容易出來,你要有高度的警覺心,否則的話到時候你墮落了,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所以修行真幹在什麽時候?我常常勉勵同學現在就要幹,現在開始幹,下定決心幹已經遲了,不能再遲了。世間所有一切法都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的,隻有「深信因果,持戒念佛」是真的。為什麽?你帶得去的,決定是善因善果,好因好報,為什麽不幹?人一生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快樂,不離聖賢,怎麽樣不離聖賢?就是不離聖賢的教誨。
世間書,我們從前在台中接受李老師的教誨,李老師教我們三樣東西,一個是「四書」,一個是《五種遺規》,另外一個是《古文觀止》。《古文觀止》是學文字、學文章的,前麵兩種是德行、是學問的。夠了,一生受用不了!佛經也不要多,有這幾種一生受用不盡。印光大師講的這三樣東西,《了凡四訓》、《感應篇匯編》、《安士全書》。我們平常學習的這個淨宗法門,淨宗的「五經一論」,又加上李老師以前教導我們的《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金剛經》、《地藏菩薩本願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夠了,不要再搞了!我們一生專修專弘,把心定下來了,一門搞通了再學一門。
一生當中有一門為主,主修一門,其他的都可以學,是補充你主修的這一門,在這一門裏麵發揮。我們決定不再搞多了。多了消化不了,受不了。能夠這樣子守住,這也叫戒行。戒是規矩,戒是淨戒,我隻守住這個範圍,好好的來學習,其他千經萬論到極樂世界再學,不遲!到極樂世界,我們證得了無量壽,有的是壽命,有的是時間,何況那個地方老師好,同學好,修學環境好,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不能夠貪多,要專精。
用經論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我們的想法、看法不違背經論;我們的言語、行動不違背戒律。用戒律做標準,修正我們行為;用經論做標準,修正我們思想、見解,我們修行有標準,違背就錯了。「堅持」就是決定不違背,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真幹!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決定不違背,這叫「堅持」。別的人堅不堅持與我不相幹,我決定不能看著別人:別人做我也做;別人不做,我為什麽要做!那你就錯了。別人走三途路子,你也跟他去!別人墮阿鼻地獄,你也要跟他去!那你就大錯特錯。別人好的可以學他,自己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辨別邪正因果,你要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能力,跟定老師,沒有善知識的時候,你一定要跟定經教,學哪一部經教,一定要遵守經論裏麵的教誨。
現在一般同學都以《無量壽經》為自己修行的標準,很好!《無量壽經》的內容非常豐富,全經自始至終,每一品裏麵都講到戒律。講得最多的是三十二到三十七,這個一大段的經文你仔細去觀察,裏麵是詳細給我們說明五戒十善。有正麵的學習,有負麵的因果,所以我們把它提出來,做為晚課讀誦的經文,目的是希望每天依著經教修懺悔法。讀這段經文隨文入觀,一麵念一麵想想自己,佛教我們做的,做到沒有;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違反了沒有。反省、改過、自新這叫真正修行,這個晚課做得就有功德。有口無心那個不行。再看這個讚頌末後兩句:
【我今稽首願遙知。振錫杖提攜。】
『稽首』是頂禮三拜,我在這個地方頂禮三拜。希望你雖然在遠方,你看到、你也聽到,你知道我心裏麵的意思,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尤其是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這個境界裏麵,空間沒有,遠近沒有,時間沒有,先後沒有,法身菩薩在這個境界裏頭,他怎麽會不知道?即使在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這個地方十萬億佛國土,他看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我們在這個地方小聲說悄悄話,他也聽得清清楚楚,我們起心動念他都知道。《無量壽經》上講得好,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這些人,凡聖同居土的,「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我們起心動念他都曉得,你能暪過誰!
萬萬不可以自欺欺人,欺騙凡夫容易,初住菩薩以上,你沒有辦法欺騙他,他對你太了解、太清楚,你生生世世所作所為他統統知道。聲聞、緣覺,天神、鬼神也有小通,你生生世世他未必知道,你現前所作所為,暪不過他。所以古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家怎麽不知道?所以你的心正、行正,諸佛護念、善神保佑,惡神也尊敬你!為什麽不幹?你學佛心地愈清淨,功夫愈好,這些境界的感應愈顯著。這個境界決定能夠增長你的信心,堅定你的願行。為什麽?你完全了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菩提道上不孤單,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
『振錫杖提攜』,我們是凡夫,需要人提拔!僧寶距離我們是最接近的。出家人這一根「錫杖」是不離手的,什麽用處?出門托缽用的。出去托缽,一般人家大門都是關著的,你要是敲人家門很不禮貌,不可以敲人門的,那怎麽辦?我在外麵托缽,他又不知道。搖錫杖,錫杖一搖,錫杖裏頭通常拴有銅的環,或者鐵的環,搖起來有聲音。裏麵的人聽到外麵有人搖錫杖,就知道有出家人來托缽了,他自然會開門出來供養。如果他今天沒有東西供養你吃的,他不開門,錫杖搖三次,門不開,趕緊走,不能在那裏逗留,就托第二家。
佛規定,托缽不可以超過七家,七家都托不到,回去念佛。但是還是有得吃,因為托缽不是托了一麵走一麵吃,不是的,那是犯威儀的。托完之後回到道場,還是大家一起吃。有托多的就分給少的,沒有托到的,都可以分到。「振錫杖提攜」,我今天托缽沒有托到,那個托得多的分一點給我。這是事,從這個事引申,我們修行遇到困難、遇到挫折、遇到迷惑、遇到障難,要靠善知識提攜,要靠善友來幫助;這些善友,僧寶!講到這個地方本來可以告一個段落了,這裏頭還有一層深的意思,在家人也是僧寶。
這怎麽說法?因為「僧」的意思,不分在家、出家。隻要修六和敬嚴持戒律,四個人在一起,在家人四個人在一起也是僧寶,也是僧團,你一定有真修行。佛門裏頭出家有四種,這個一定要曉得。第一種身出家,心沒有出家。形象上是個出家人,他的思想、見解、行為是在家人,這不是僧寶。這種出家人就是古大德講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他們將來要還債的,他沒有如法修行。
第二種心出身不出。這是在家真正修行人,他是僧寶。雖然形象是在家人,但是他真的修得跟出家人一樣,沒有兩樣,這屬於僧寶。
第三種身心俱出,這當然是最標準的出家人。身出家,心也出家,真正於塵世(塵是塵土的塵)一塵不染,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個地方讚的僧寶,要曉得是心出家的,身出心也出的,這才是真正的僧寶。
第四種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不是講世間一般的平民,不是的。是講在家學佛,在家學佛他身沒有出,心怎麽樣?心也沒有出,身心都不出,講在家掛居士的名,心不向道。日常生活當中還是隨順煩惱習氣,沒有隨順經論教誨,身心都不出。所以這四種都是指佛門四眾弟子,不入佛門的不在數。這個我們必須要懂。
所以,出家在家一定要真幹,你才算在僧寶裏頭。如果不是真幹,僧寶裏頭沒分。沒有分,造不造業?當然造業!怎麽造業?我說出來大家能理解,破壞佛教形象,這個罪過不輕。諸位都知道,五逆十惡罪裏頭有破和合僧,有這麽一條。破和合僧的罪是墮阿鼻地獄,很重!你破壞佛教形象,你想想看,這個罪等不等於破和合僧。我是個出家人,做得很不如法,讓社會大眾看到我就罵佛教,罵我個人不要緊,整個佛教都被他罵到了,你想這個罪多重!在家學佛的居士,學得不如法,讓社會大眾:你還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這樣的!你有沒有罪過?連累了整個學佛的人,連累了整個佛法,這個事情真的嚴重。
為什麽古時候我們在曆史上看到那些出家人,受到國王、大臣、士大夫(就是我們今天講知識分子)那麽樣的尊敬,什麽道理?那個出家人,真是為佛爭光。有道德、有學問,嚴持戒律、說法利生、辯才無礙,於世出世間法一無所求、一無所取,誰不尊敬?所以真的是「堪作人天功德主」。帝王、將相甘心皈依,以你為師!為什麽我們今天出家人在社會上受人瞧不起?我們自己要回頭認真去想想。是功是罪、是禍是福,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你不真幹,你怎麽對得起佛菩薩?怎麽對得起代代相傳的祖師大德?怎麽對得起十方善信,出錢出力來供養你?人家辛辛苦苦賺一點錢來供養你,為什麽?你又憑什麽能消受得了?所以「三寶讚」裏頭,我們看到「僧寶讚」感慨萬千!自己深深的反省、檢點,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回頭,不能不改過!我們再看下麵這一段開示,這是中峰禪師說的話:
【念佛既從心出。結業豈屬外來。須臾背念佛之心。刹那即結業之所。】
這段開示裏頭最重要的就是這四句。這四句也是對我們學佛人,無論是在家出家,也是當頭棒喝。『念佛既從心出,結業豈屬外來』,這裏就說明了,造善、造惡是一個心。這個心不造善就造惡,肯定的。念佛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你心裏頭無論想什麽樣的善法,將來都有善果,善果不出人、天。你心裏麵想一切惡法,果報不出三途。由此可知,起心動念無不是業,業,不是善業,就是惡業。隨順聖賢的教誨,善業;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惡業。現在這個社會麻煩了,為什麽?聖賢教誨沒有了,沒有人說了。聖賢教誨這些典籍,流通的量很少,沒人讀。
早年我在台灣,商務印書館印《四庫全書》,那個時候我想買,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有錢。以後世界書局又出版了《四庫薈要》,當時我很歡喜,我想《四庫》現在流傳在這個世間還有幾套。從前老人告訴我,當年乾隆皇帝那個時候,《四庫全書》的原本是手寫的,一共寫了七套。這麽多年來,經過戰亂,改朝換代,損失了、被毀掉了、散失了,可惜!大概中國大陸還有兩套,台灣有一套,三套。殘缺的本子、不完全的也還有一些,但是《四庫薈要》沒有了。《四庫薈要》當時隻有兩套,一套在摛藻堂,這是乾隆的書房,在皇宮裏麵。另外一套在圓明園,圓明園有一套《四庫全書》,一套《薈要》,八國聯軍的時候把園明園燒掉了,這兩套統統毀掉了。所以《薈要》就剩一套。
希世的孤本!世界書局印出來了,我非常歡喜,所以那個時候有些同修幫助我,我就買了一套。買了一套,我自己沒有能力讀,我就想到應當要送回中國大陸,因為中國大陸沒有,很多人聽都沒有聽說過。我就發心,以後盡一切的力量買了五套。這個五套,第一次送給中國大陸,送北大,北京送一套,送北大;南京送了一套,是南京師範大學;上海送了一套,複旦大學;安徽,這是老家,也是桐城派的發源地,送了一套,這是安徽大學;另外一套,送給乾隆的老家,東北,我們送的是長春大學,乾隆的老家。
以後陸陸續續有錢就買,所以總共買了三十四套,全中國每一個省、特別市、自治區各送一套,在這一個地區裏頭選擇最好的一個大學,希望這些東西流傳久遠。到最後有一位居士來告訴我,他發心送我一套《四庫全書》,我非常高興。我向商務印書館買了一套,商務印書館最後一套,最後一套賣給我的。總經理告訴我,這一套書,假使一個人從小出生就會讀,一天讀八個小時,讀到一百二十歲都讀不完。我買的那一套,現在就放在我們新教堂裏麵。我就問他,我說你這個書印的數量,在我估計大概是三百套。他說沒錯!隻印三百套。《薈要》,在我那個時候估計,應當是印五百套。
去年,我到台灣去講經,遇到世界書局的總經理,我才知道,他們隻印兩百套。為什麽?這書沒人讀了,印多了賣不掉。印兩百套,現在他們還剩八套。你就曉得多麽困難,古聖先賢的東西,現在沒人讀了。現在人讀的東西,讀什麽?不是讀書,電腦、網路。網路裏頭內容我不知道,我隻聽說裏頭五花八門,大概總是百分之七、八十是負麵教材,這還得了!教人殺盜淫妄。換句話說,你天天接觸這些東西,你的心決定被這些惡法染汙,你起心動念不善,果報不堪設想。
今天學佛的人好像是挺多的,真正學佛又有幾個人?你要是一層一層淘汰,淘汰到最後,在全世界來講,恐怕一百個人都找不到,我這是估計的很大了。真正學佛的人,在全世界一百個人找不到,你說這還得了嗎?都是這個念頭,造善是它,造惡也是它,我們要懂得,我們要警覺到。自己好好想一想,我走佛道,還是走地獄道,認真好好去思惟、去想想。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