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一集)

(2009-02-25 16:47:20) 下一個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一集)
2003/5/22【字體:

  諸位同學,這一段時期有些同學,我們淨宗的蓮友每個月,在我們學院是每個星期,做一次「三時繫念」的法事,做得都很歡喜。但是中峰禪師裡麵許許多多的開示不甚了解,當然就不能夠隨文入觀。於是同學們來找我,希望把這個儀規能夠講一遍。我記得過去在新加坡曾經講過,講得很簡單。這個集子我也是每天都在讀誦。禪師開示言簡意賅,確確實實就佛法而論,任何一法都能夠幫助我們成無上道,因為法法都是圓滿的。但是問題是要懂,懂是相當不容易的。諸位要求我也歡喜,我們利用這段時期,把這個集子在一起我們好好的來做個學習。

  名題是《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我們先把「中峰」跟諸位做個介紹。中峰是人名,禪師的法名是上「明」下「本」,光明的明,本末的本,中峰是他的別號。他是杭州錢塘人,大概就是現在的杭州蕭山,蕭山在錢塘江的旁邊。他生在宋朝的末年,長在元朝,是宋末元初的人。因此我們要把元朝也要簡單的跟大家介紹一下。

  中國自古以來,統治這個國家的都是漢人,漢族。其他的族群在從前都是外國,現在融合成中國這個中華民族了。中華民族裡麵包含五十六個不同的族群,是以漢族最大,人數最多。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清朝是滿州人建立的,都是屬於外族。在那個時候沒有統一的時候叫外族,統一之後跟中國融成一體。所以中國本身就是個多元文化的民族,像個大冶爐一樣,能包容,而且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中國古聖先賢教誨,中華文化的成就。

  蒙古那個時候他們的領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宋朝末年理宗,宋朝理宗皇帝景定元年,景定是年號,公元一二六0年,說這個大家就很清楚。今年公元是二千零三年,這個事情元朝蒙古建國是在一千兩百六十年,當時是宋朝理宗景定元年。他就成為大汗,忽必烈成為大汗,他在開平即位。開平這個地方是在熱河最北麵,最北麵,現在是內蒙古的地區,方位是在北京的正北,北京的北麵。他也有個年號叫中統,以後改了,這是元朝的世祖皇帝,在歷史上稱為世祖。

  距離我們民國,這是民前(從民國這一年算起,中華民國民國這一年算起),是民國前六百五十二年。民國建國今年是九十二年,你要知道這個年代,確實的年代就是六百五十二年再加九十二年,七百多年,元朝時代,七百多年了。再沒有多久(宋朝末年的皇帝在位時間都很短),宋度宗鹹淳七年,就是一二七一年,蒙古建國改國號為元,元朝從這一年開始。宋朝是在公元一二七六年亡國,也就是蒙古人統一全中國,統一全中國這是一二七七年,這正是中國歷史上進入元朝。元世祖他的年號是至元十四年,也就是一二七七年統一中國。這一年是從民國算起,民前(民國以前)六百三十五年。這是把蒙古「元」簡單的歷史跟諸位做一個交代。

  然後我們來介紹《繫念法事》的編著人,中峰禪師。中峰禪師是宋朝理宗景定四年癸亥,癸亥我們就曉得中峰禪師是屬豬的。景定四年是公元一二六三年,一二六三年十一月初二生的。我們在他的傳記裡麵看到,他俗姓孫,母親姓李。他母親做了一個夢,夢到「無門開道者,持燈籠至其家」。無門開道者是個老人,手上拿著個燈籠到他家裡去,第二天他就出生了。由此可知,他母親做夢是十一月初一的事情,十一月初二她就生了這個小孩,這個小孩就是中峰禪師。傳記上記載的這個事情,現在我們能相信,為什麼?我們聽到這種事情太多了,確實有這個事情。

  這個小孩是再來人,決定不是個普通人,他的威儀相好,跟一般小孩不一樣。他才會走路,這個小孩才會說話、才會走路,這是講「纔離繈褓」,就是才會說話、才會走路,他就能打坐。才會說話他就會唱梵唄。跟小朋友們在一塊玩,他所玩的,仔細去觀察都是佛事,像佛門裡麵做法會這些事情,他喜歡玩這些東西。由此可知,前世是個出家人,帶著有過去生中的習氣。根本沒有人教他,那個時候佛法雖然是很盛行,但是這麼小的小孩沒有人教他,他自己就會。不但前生是出家人,前生不是凡人,如果是凡人他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就。

  他的本跡因緣,我們是凡夫不知道,是不是佛菩薩來應化的,很難講。他一生大部分的時間住在天目山。天目山諸位有些同學們去過的。繫念佛事,當然在天目山舉行,我們相信一定得中峰大師的加持。不過在世界上各個地方,如果我們能夠觀想天目山,觀想中峰禪師,時間跟空間沒有障礙,都能得到三寶的感應,佛菩薩威神的加持。

  他九歲母親就過世了,所以他也算是一個孤兒。十五歲他就有出家的念頭,但是他還有父親。中峰禪師非常孝順,雖然有出家的念頭,但是父親不同意,就不能隨便出家。但是他在家裡麵,家裡有佛堂,他在家裡拜佛,而且燃臂。「禮佛然臂」,然臂是燃香,在臂上燃香,在家居士受菩薩戒都在手臂上燃香,出家人在頭頂。「誓持五戒」。每天念《法華經》、《圓覺經》、《金剛經》,這是十幾歲的時候,日夜精進,夜晚也不休息,「夜則常行」。疲倦了,用頭去撞柱子,警惕自己。

  我們想想看,自古以來,這是真正知道勇猛精進,這種人不多。我們看到中峰禪師沒有出家之前,十幾歲這個時候的行持,是不是示現給我們看的?做榜樣給後學人看,給當時學佛的大眾,我們現在常常講「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他給大眾做榜樣、做模範,真正學佛要像他這個樣子。他住家靠近靈洞山,常常到山頂去坐禪。「甫冠」是二十歲,「閱傳燈錄」,這是禪宗的語錄,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就在這本書裡頭。這個書的分量很大,都是講禪宗歷代他們修行、開悟、證果的記錄。

  過去曾經有人寫了一封信,這是參禪的人,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麵,哪一篇我記不得了。這都是初學佛的時候,我還沒有出家,在懺雲法師埔裏茅蓬看這些書。看《印光大師文鈔》,這是最初懺雲法師指定我的功課。在山上我住了五個半月,我讀的書就是《阿彌陀經疏鈔》、《阿彌陀經圓中鈔》、《阿彌陀經要解》,這是懺雲法師教我好好認真去讀這三樣東西,而且把科判畫成表解。另外就是看《印光大師文鈔》。

  我記得有一個人寫了一封信給印光大師,說他對這個一千七百則公案,大致上他都參透了,還有幾條他不了解。印祖給他回的信回得很妙,他說這一千七百則公案,如果有一條明瞭了,你就全明瞭,如果有一條沒有明瞭,你全都沒有明瞭。這位仁者得到印光大師這封信之後,這是如冷水澆頭,醒過來了,把這個放下,不再參禪,老實念佛。諸位要知道古來祖師大德常常給我們講「一悟一切悟」,還有一樁事情沒悟,你什麼都沒悟;千萬不要自己以為開悟了,那就真的是錯了。

  印祖這種當頭一棒,不但打醒他,我們都提高了警覺。我們開悟了嗎?沒有!真的開悟了,古德講得好,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們這個一經通了沒有?如果通了,所有一切經擺在我們麵前都沒有障礙,那你才通了。世間一切法擺在你麵前更沒有障礙。世出世間法全通了,這才叫大徹大悟,這才叫大開圓解,不容易!早年黃念祖老居士很感慨的跟我談,末法時期往後,就是從今往後,不可能。所以我們的結論,隻有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隻有這一條路最穩當、最可靠。中峰是禪師,宗門確確實實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看看,他教我們念佛,三時繫念。

  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出家人看到他很有天分,這個出家人叫明山。我們看到這個名字,我們想很可能他是高峰和尚的徒弟,因為他是「明」字輩!大概就帶他到天目山,去拜他的老師,他的老師是高峰妙禪師,這在禪宗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都是元朝時候的國師。

  高峰禪師門檻很高,這是真正有道的高僧(我們不說得道,說有道高僧那是一切人都能肯定的),看人不一樣。一看到這個年輕人特別歡喜、特別有緣,馬上就想給他剃頭。中峰禪師說他父親不準他!不能夠出家,心裡很想出家,但是父親在,父親不準他出家。高峰禪師就跟他講,你回去跟你父親好好談談,希望他能夠同意讓你出家,這是二十出頭的事情。

  遇到高峰禪師之後,接受高峰禪師的指導。所以一個人的成就,世出世法都不例外,老師重要!遇到一個真正高明的老師指導,你的進步就快了。他有一天念《金剛經》,念到「荷擔如來」,念到這個地方「恍然開解」,其實是恍然大悟;大悟而不是徹悟,但是對他的好處很多。「由是內外典籍,皆達其義趣」,這是悟了。內典是佛經,外典是儒家、道家、諸子百家,這些典籍都能夠通達。中峰雖然悟入境界,自己非常謙虛,不以為自己是開悟了。「時年二十有四」,這一年二十四歲,「實至元丙戌歲也」,至元丙戌在公元是一二八六年。「明年從高峰薙染於師子院」,師子院是道場的名字,我們曉得他二十五歲出家的。誦《金剛經》覺悟是二十四歲,內外典籍都沒有障礙了。

  內外典籍,就是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常給我們講的,世出世間法;出世間法是佛經,世間法在當時所指的就是中國的儒、道、諸子百家。他沒有障礙了,二十四歲,不是迷信!真實的學問。第二年出家,拜高峰妙禪師為師父。二十六歲受戒。二十七歲這裡有一段記載,「觀流泉有省」,省就是覺悟。東天目山流泉很多,還有瀑布,他看瀑布、流水有覺悟,求老師給他證明。高峰妙禪師是一個真正開悟、明心見性的人,他來誘導他的學生、來幫助他。實在講他是在將悟未悟的邊緣,我們知道這個時候他二十七歲。

  正在這個時候,「民間訛傳」(訛傳就不是真的,謠言,訛傳我們今天講謠言),謠言是什麼?「官選童男女」,官府要選童男童女,但是這個事情並不是真的,有這麼一個謠傳。中峰就問他的老師,他說如果「忽有人來問和尚,討童男女時,如何」。老師,外頭有這個傳說,如果有人來問你要童男童女,你怎麼辦?高峰禪師就說了,「我但度竹篦子與他」。如果真有人來了,我就送一個竹篦子給他。竹篦子我是見過,現在很少看見。是竹子做的梳頭髮的,但是它的齒比梳子密、很細密的,從前是梳頭髮的。民國到抗戰時期一般農村小城市很普遍,現在看不到了;現在梳子多半是塑膠化學做的,這種竹篦子看不到了。這就是梳洗時候的工具,男女都用,女孩子用得最多。

  他說有人來問我要童男童女,我就把這個給他。「師言下洞然」,中峰禪師聽這個話之後,就豁然開悟了,「徹法源底」,這是大徹大悟。我們今天讀這段文有沒有什麼悟處?不要說大悟,可能小悟也沒有,好像是所問非所答。這就是老師教學的善巧方便,別人聽不懂,所謂正是觸動了他的禪機,打通他的穴道,「徹法源底」這一句話了不得。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他二十七歲開悟,開悟之後沒有人知道,隻有他老師曉得,別人不曉得。所以「陸沉眾中,人無知者」,在這個道場跟大家一起作務,沒有人知道他開悟。

  這裡頭說,於是「高峰書真讚付師」,高峰禪師是他的老師,寫了幾句話給中峰,四句話,這個四句話也都是屬於禪機,我們今天看了也看不懂,他說「我相不思議,佛祖莫能視,獨許不肖兒,見得半邊鼻」。這是他老師寫給他的,讚歎他,讚歎他的悟處,他悟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看高峰禪師這個四句偈,我們也沒有辦法理解,這就是你到底是真的悟了還是沒有悟。如果悟了的時候,字字句句明明瞭瞭,不悟的人跟他講了也沒有用處,這跟千七百則公案完全相同。以後有些參學的人來向高峰禪師請教,高峰禪師就叫他們,你們有什麼問題去問,他的法號叫明本,你們去問他。這樣一來慢慢大家就曉得了,中峰禪師確確實實有能力教導大眾。

  我們一定要曉得他二十七歲,年歲不很大。當時有個出家人,「淮」這是地名,「僧」是出家人,「子證」是他的名號,「嘗問高峰諸弟子優劣」。我們想這一位法師,大概跟高峰妙禪師是同輩分的。有一次問他,你徒弟裡頭有沒有優秀的?真正契入境界有見地的。高峰說「若初院主等」,這講一般的寺廟大眾,「一知半解,不道全無」,一知半解的人多數。他舉了幾個人,然後就說明本,他說「惟本維那」,這時大概他在寺院裡擔任維那。本維那。

  擔任維那是有道理的,因為我們看到前麵傳記裡麵講,他才會走路、才會說話,就會唱梵唄,我們想他這個梵唄前世有根基,一定唱得非常好,所以殿堂裡麵請他當維那。本維那,「本」就是明本維那,他說這是「竿上林新篁」,用這個例子來舉的時候,好!因為天目山到處都是竹子。我一看那個地方恐怕有一百多裏,一兩百裏全部都是竹子。「他日成材未易量也」,這個人將來前途無量,特別讚歎他。所有弟子當中,這是特別為老師器重的。

  到成宗,元成宗,這是元朝第二個皇帝,是忽必烈的兒子叫鐵穆耳。他做皇帝年號叫元貞,元貞元年即位,是公元一二九五年,十一月,他的師父圓寂,「將遷化」是圓寂。「以大覺屬師」,大覺是寺廟,就是把道場委託給中峰禪師。「師辭推第一座祖雍主之」,他退讓,自己沒有做住持。到大德,一二九七年,他到金陵(南京)、安徽這一帶去參學。戊戌是一二九八年,他在廬洲住茅蓬。這個時候,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知名度是愈來愈高,他的智慧、道德、辯才,教化眾生,來看他的人、向他討教的人愈來愈多。

  禪師喜歡清淨、喜歡進修。我們看他一生的行狀,他在一個地方住,時間都不長,都是在各個地方參學、住茅蓬。生活非常簡單、非常樸素,你在行錄裡麵記載的能夠看得到。在癸醜一三一三年,這裡頭有一個因緣。我們知道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是蒙古入主中國,高官、顯要都是蒙古人。從皇帝到這些地方的首長對他非常尊敬,如果不是真正的道德做不到。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來看中峰禪師,他的一生的行誼。他生在宋朝末年,一生在元朝經歷五個皇帝,第一個是忽必烈,世祖,第二個是成宗鐵穆耳,第三個是武宗,第四個是仁宗,第五個是英宗,經歷五個皇帝。

  一三一三年這是元仁宗皇帝時代,在元朝這是第四代,第四代的皇帝。這一年丞相禮請法師到他的私人住宅,我們一般講相府,懇請中峰禪師住持靈隱禪寺。這個寺廟很有名,在杭州。諸位都知道宋朝有一個很出名的和尚,濟公長老,濟公長老就是靈隱寺的。這裡麵有很多他的古蹟,在杭州可以說是第一大道場,丞相懇請他去當住持。中峰禪師辭謝了。相府也有一些高官在座,又禮請,大家統統都請,師父道德、人望在當時、當代沒有人能夠超過他。

  一再請求隨順大眾的願望,希望他做這個道場的住持,把這個道場恢復起來,請他不要退讓。他老人家就講,講的這一番話非常非常重要!他說住持,「夫住持者,須具三種力,庶不敗事」。用現在的話來說,住持必須要有三個條件,你才能做上一個好的住持,護持正法、教化眾生。哪三個條件?第一個是道力,第二個是緣力,第三個是智力,這三個條件很重要。「道體也,緣智用也」。你真的要有道!什麼是道?明心見性這是道。實在講他老人家真的是有道,三個條件他都有,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法?教化後世學生。他在這個地方演戲、在表演,謙虛說自己沒有道、沒有智。緣不能說沒有,他的法緣很盛。

  道是體,什麼是道?在他註疏裡麵講得很多!道是確確實實通達、明瞭諸法實相。在這個世間無論什麼環境,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確確實實一塵不染。《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全落實了。不但世間法不染著,佛法也不染著,這是真正有道!如經論當中常常講的隨緣而不攀緣,隨緣也不著隨緣的相。這是頭一個條件。心裡頭還有一絲毫妄想執著還沒有能放下,不行!你怎麼能領眾?你自己還沒有成就,你把大家往哪個地方去領?這個位子不好當,責任太重。

  緣,最重要的是法緣、人緣。法緣、人緣好,辦事情容易,有人幫助少操心。今天所謂是人力、財力、物力,這都是緣。你主持那麼大的道場,道場裡麵有這麼多人在一起共修,人力物力財力要有艱難,修行就有障礙。佛法裡常說「法輪未轉食輪先」,如果你吃都吃不飽,修道就困難了。生活苦一點沒有關係,總要能夠吃得飽穿得暖。衣服破舊一點沒有關係,能禦寒,粗茶淡飯能果腹,心安道隆。身心不安對於修行確實有妨礙,尤其是接引初機,緣很重要。處事待人接物要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圓融。

  你看他老人家講的,做住持方丈要具足這三個條件。尤其道重要,道是體,緣跟智是用,「有其體而闕其用,尚可為之」。有道,緣跟智不足,還行。缺點是「化權不周,事儀不備」,教化眾生不是很圓滿、不是很成功,辦事情秩序不完備。為什麼?智不足。常常有疏漏,還能過得去,勉強!「使道體既虧,便無異無算,雖緣與智,亦奚為哉」。這是很感嘆的話,如果道體沒有,沒有見道、沒有悟道,跟無算沒有兩樣,無異無算,算是計算。雖然你緣跟智還有一點,也沒有用,沒有法子補救。

  換句話說,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這樁事情你做不到。如果「體用並闕,而冒焉居之,曰因曰果」,這就要負因果責任,你怕不怕因果?沒有體,也沒有用。緣不足,緣不足怎麼辦?攀緣!天天在家裡動腦筋,邪知邪見,想什麼方法攀緣,那你就大錯特錯了,起心動念無不是罪。

  法緣是前世今生所結的,是自自然然而來的。如果起心動念到外麵去化緣,那你就錯了,道沒有了。我們細心去觀察中國歷代祖師大德,他們建立道場教化眾生,緣都是自動來的。而且怎麼樣?拒都拒絕不了,誠心誠意到這個地方來修布施供養,他來修福的,絕對不是把他找來的!名望,實至名歸,不是像現在用種種什麼方法來搞知名度,不是!修道人要這個幹什麼?決定不攀緣。中峰禪師,皇帝找過幾次,不去!

  禪師到底還是把靈隱寺這樁事情辭謝掉了。他的這番話,特別是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反省。我們自己如果是建立一個道場,你用他的標準來衡量一下,我們對於佛法、對於社會、對於眾生,到底是有功還是有過。

  元朝仁宗,第四個皇帝,這都是在仁宗的時代。戊午這一年,元朝仁宗,一三一八年,公元一三一八年九月,仁宗皇帝跟他附近的這些大臣說,他說聽到天目山中峰和尚道行,我聽了很久了。「累欲召之來」,「累」是很多次,不是一次,多次想召他進京。這些大臣都說他身體不好,「卿每謂其有疾」,身體不好,沒有辦法奉召。

  你看看,要是一般人遇到這個事情,哪還要皇帝來召?想什麼方法跟皇帝見個麵!他不需要。皇帝對他的德行愈加尊重。「賜號」,就是封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這就是我們現在在題目上看到的「元故天目山佛慈圓照廣慧禪師中峰和尚」,這是皇帝給他的封號。又送給他袈裟,禮物。頒贈封號,還送一份禮物給他。特別指示杭州路,元朝的製度叫做路,到明清改作省,元朝的製度,地方行政區域都稱為路。這就是地方的首長,路是地方首長,相當於現在的省長,我們澳洲是州長。皇帝指示「優禮外護」,讓地方官員護法,讓禪師在山上安心辦道。

  他的故事很多,得到朝野普遍的尊敬、仰慕,來請教、來求學。這傳記裡麵所說的句句都是真實話,他被當時帝王大臣知遇,沒有人能相比。說大師常常教導學人,教導後學,「隻尚言通,不求實悟」,真的,這個毛病到現在已經非常普遍。他距離我們七百多年,七百多年前佛法就衰了,真正修行的人不多了。所以他老人家非常感慨的說,無論是在家、出家,學什麼?學點言語。通是通達佛法,什麼通?言通。你聽得多,你學得多,你會講,不求實悟。

  「常曰今之參禪不靈驗者」,這是當時,當時參禪不靈。為什麼不靈?他說了三條,第一個「無古人真實誌氣」。中峰禪師那個時代一般學佛的人,真的跟古人不一樣,古人真幹。但是中峰禪師那個時代的無論在家出家,要跟我們現在人比的時候,我們現在人不能跟他相比,他們比我們高明太多了,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他?從這個地方看我們就明白,真的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的老祖宗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學佛一定要向釋迦牟尼佛看齊,「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你還能有一點成就。你要「取法乎下」,你還會有什麼成就?現在這第一個問題,他老人家講的「真實誌氣」,你是真幹還是假幹?這一點是靈不靈、成不成重要的關鍵。

  第二「不把生死無常做一件大事」。真的,今天學佛,哪一個人是為生死無常來修行的?古人確是!出家修道為什麼?為生死大事。現在人把這樁事情忘得乾乾淨淨,值得我們深深反省。如果我們學佛的目標要是在名聞利養、在五欲六塵,那就是古人講的「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披毛戴角還」是不是來世?不是的。來世,來世是三途地獄。地獄的罪受滿了之後,再來披毛戴角還。你要問有什麼罪?破壞佛教形象,這個罪大!我們世間人做生意的說,你把他招牌砸壞了,你讓社會大眾對佛法喪失信心。

  過去我們曾經講過《大寶積經》裡麵的一分,《發起菩薩殊勝誌樂經》,也叫做《彌勒所問經》。我記得我講過三遍,曾經在台北華藏圖書館講過一遍。敗壞佛法形象,障礙正法,你看看經上所講的果報,那不是假話,不是嚇唬人的,是真事。但是今天許許多多人膽大妄為,不知道因果可怕,造謠生事,到底存的是什麼心?聖賢的教育、佛菩薩的教育隻是一個慈悲!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昨天中午我跟此地昆士蘭州科技大學的校長、副校長,我們中午在一起吃飯,談到當前教育最重要的是倫理道德的教育。倫理道德教育是什麼?教人要懂得愛人,要懂得愛環境,要懂得愛一切眾生,聖人的教育,愛的教育。要知道自己應當要做出犧牲奉獻,為一切眾生、為社會大眾服務,這是現代教育裡頭最缺乏的,我們應當努力向這個方向去做。校長跟副校長都非常贊同,他們邀請我到學校去參觀,他們這個學校有三萬多學生。學佛,不學佛的人不知道了生死出三界,學佛的人要把這樁事情當作第一樁大事情來做,我們一生就為這個。

  第三樁「拌捨積劫以來所習所重不下」,這一句我們換句話來講大家就懂了:無始劫以來,這些不善的習氣你放不下!這就是你參禪不靈驗,你念佛不能得一心,無論修什麼法門你不能成就,這三個原因。下頭又說「又不具久遠不退轉身心」,具是具足,不具足,你沒有!沒有什麼?沒有長遠心,沒有不退轉心。這個久遠不退轉心,就是勇猛精進心,你沒有,所以你不能成就,病根在這個地方。

  他下麵又說,說得好!「畢竟病在於何,其實不識生死根本故」。真正是禪師一語道破,你不了解生死根本,所以你從來就沒有認真學習過。生死根本是什麼?他老人家所編著的《三時繫念法事》開示裡頭有!第一時頭一篇開示就講得很清楚,傳記裡頭也說到。我們把傳記這個文跟《繫念法事》裡麵的開示一對照,確實是他的口氣,那個開示是他自己作的,不是別人編的。

  我們把這一段文也念一念,「夫根本者,性真圓明,本無生滅去來之相」,這實在講很不好懂。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明心見性就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人。什麼是根本?根本是心性,明心見性這是根本,性真圓明。本無生滅,這個生滅去來之相,沒有;不生不滅,不去不來。去來,過去未來,不但是講時間,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現在科學逐漸逐漸發現了,鍾茂森居士給我們在此地做的講演,諸位同學都聽到了,科學家發現的。

  「良由不覺,瞥起妄心,迷失本源,虛受輪轉」。這是講凡夫為什麼淪落到今天這個樣子?一念不覺生起了無明。妄心就是無明,迷失了本源(就是本性),迷失了本性,演變成六道輪迴,自作自受。所以說「迷之則生死始」,生死就開始,就有生死;悟了輪迴就息了。生死輪迴的真相,一句話說出來。「蓋根乎迷,而本乎妄也」,根本,根是迷,迷了根本,把心性變成了妄識。

  底下的這幾句話非常重要,「當知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五陰四大,至於動不動法,皆是生死根本」,誰知道?不是一個真修實證的人他不知道。這個事情就在眼前,一天到晚從來就沒有離開。大夥跟自己都在迷惑顛倒裡麵過日子。迷的相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這個話我們要清楚,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五陰四大,動不動法,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透徹,悟了就是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迷了都是生死根本。

  法,給你講沒有迷悟。就像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做這個水的實驗,水沒有迷悟,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五陰等法沒有迷悟。我們善意、好的能量加給它,它立刻就有反應,反應是非常的美好。我們以惡的意,惡意、惡念加給它,它的反應非常醜陋。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是什麼?法性!法性是真性,過失是在我們自己迷。迷了之後,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變成生死根本。

  所以禪師說「若不曾向真實法中脫然超悟」,這句話重要,要在真實法中,脫是解脫,超是超越,你真的悟了!「更於悟外別立生涯不存窠臼」,這就是法身菩薩,這是一真法界。但是這個地方要留意的,如果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斷乾淨,在這個境界裡麵你又起心動念。像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講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你還是不能夠超越,這樣你才真正體會到,為什麼悟入真實境界那麼樣的難。我們常講純淨純善,這裡頭不能夾絲毫不淨不善,絲毫不淨不善都不行。

  所以大師在此地勸導我們,「惟有痛以生死大事為己重任者,死盡偷心,方堪湊泊,直下儻存毫髮許善惡取捨愛憎斷續之見,則枝葉生矣,可不慎乎」,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毫髮許,那一點點,你心裡頭還有那麼一點點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舉例子。行善不要執著善;有過失,自己過失、或者別人過失都不能掛在心上。為什麼?真性裡頭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沒有邪正,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先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塵埃是比喻絲毫不淨不善,沒有!

  講善講惡是幫助眾生回頭的善巧方便,因為你給他講真的,他不懂,他迷得太深。好了,迷了就迷來說,這就是隨順俗諦;大師這裡的開示是隨順真諦。真諦是清淨寂滅,俗諦裡頭才有是非善惡。為什麼?你沒有離開分別執著。沒有離開分別執著,給你講沒有離開分別執著的話;離開分別執著,給你講真話。

  他是英宗癸亥年一三二三年,正好一甲子,六十一歲往生的。往生是八月十四日。他是坐著走的,他想寫字的時候,坐在桌上走了,不容易!諸位要想詳細了解,請看《天目中峰和尚廣錄》最後一卷。最後一篇是他的傳記,他的同學法弟祖順禪師寫的這篇東西,諸位自己可以去看。

  這兩個小時我們把中峰禪師略傳簡簡單單跟諸位介紹出。下一堂我們就正式進入《繫念全集》了。

  • 上一篇文章: 沒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