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五一集, 第一五二集)

(2009-02-20 20:04:20)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五一集)  2001/3/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51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五一集)  2001/3/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51
  諸位同學,大家好!「止觀」的意思深廣無際,經典上說,「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觀」,大乘經裏頭我們常常看到「寂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由此可知,止跟觀是一樁事情。「照而常寂」,觀即是止;「寂而常照」,止就是觀。由此可知,止觀是修行功夫裏麵的一體兩麵。過去僧肇大師說過:「係心於緣謂之止,分別深達謂之觀。」在十善業道上來說,緣就是十善業,我們念念不離十善業,這是止,儒家所謂「止於至善」。

  孔孟的大道,實在說就是《大學》裏麵的三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孔孟大道的總綱領,他們一生自行化他都不離開這個原則。「明明德」是觀;「親民」、「止於至善」,這是止。所以他說「知止而後有定」,「定」就是清淨心現前,禪定境界現前。我們的心為什麽這麽亂?為什麽定不下來?我們不知止,不曉得應該止在哪裏。儒家的學者他們有定功,他們雖然沒有接觸過、也沒有學過禪定,定功從哪裏來?他知止,他知道止於至善。那個「至善」就是「明明德」,「明明德」跟我們佛法裏麵講的「明心見性」非常接近。

  我們的修學,我們應該止在什麽地方?一般同修們都說,我們應當止於彌陀聖號。這個說法有沒有錯?沒錯。圓不圓滿?不圓滿。何以說不圓滿?因為你對於彌陀名號了解得不清楚,所以不圓滿。如果你對彌陀聖號了解透徹,止於彌陀名號是大圓滿。這個話怎麽說法?我們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說過,彌陀名號是第十八願,四十八願裏頭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它圓圓滿滿包含了其他的四十七願,少一願,第十八願就不圓滿。今天從日本傳來「本願念佛」,隻執著第十八願,其他的四十七願都不要了,第十八願落空了。就像蓋房子一樣,房子最重要是屋頂,沒屋頂哪成房子?屋頂要多少柱子、多少梁把它架起來,柱子、梁都不要了,單單要個屋頂,行嗎?錯了,他不懂這個道理。再說四十八願,它的基礎是什麽?是全部的《大乘無量壽經》;換句話說,離開《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也落空了。全部《無量壽經》的架構在哪裏?在《大方廣佛華嚴經》。然後你才知道,這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名號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包括在其中。所以我說你執持名號不圓滿,道理就在此地。

  執持名號,最低限度你要落實在十善業道,斷十惡業、修十善業,念佛才會產生作用;若不能斷惡修善,這個佛號白念了,古大德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麽有人念佛有效果,有人念佛念一輩子還是隨業流轉?這個關鍵在會跟不會。會,實在講很簡單,也不難;處事待人接物完全用十善,認真去修十善,決定要斷十惡,我們這一句名號肯定往生,你就成功了。

  諸位一定要了解、要明白,阿彌陀佛是世出世間第一大善人;這個話也不是我說的,釋迦牟尼佛說的,就在《無量壽經》上;他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就是世出世間第一大善人。釋迦牟尼佛這樣讚歎,實際上就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共同讚歎。我們的心行不善,怎麽能跟阿彌陀佛相應?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相應,所以你念得沒有效果。那些念得有效果的人,你仔細去觀察,他都是心地、行為善良的,這才能往生。

  念佛有沒有真功夫,最後一招完全顯露出來了。你活在世間,你用種種善巧方便去隱瞞人、欺騙人,人家稱你一個善人,你得到好的名譽,不見得是真的,看你怎麽死法;那一招不能騙人,真正功夫在這裏看。你走得很自在,走得很瀟灑,你是真功夫;你走的時候有痛苦,走的時候很難受,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這一招做不得假,不能騙人。所以我們對於無論出家、在家,你的修行功夫到最後一招全部都顯露出來,一生可以蒙蔽人,最後一招不能騙人。

  所以現在在這個時代,出家人修行不如在家人。我有這個感觸,黃念祖老居士感觸更深。他講,末法整個顛倒過來了。在古時候,學佛人當中的成就,成就得多、成就得高,那個排列順序是出家男眾第一;這是成就高、成就人數多,出家男眾第一,出家女眾第二,在家男眾第三,在家女眾第四,這是在古時候。可是在現代全顛倒了,念佛往生,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真正有成就的,在家女眾第一,人數最多,第二在家男眾,第三出家女眾,出家男眾是最後。為什麽會有這種現象?我們要反省,我們到底錯在哪裏?不難看出:自私自利,爭名奪利,嫉妒障礙,其他的我就不要說了。就這三條,就是地獄的業因。所以古德說「袈裟之下失人身」,這一句話講得非常悲痛。失人身,你的結果到三惡道去了,你來生連人身都得不到。你這一生修的是什麽?

  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記住一個大原則、大前提,如理如法。理,「法性寂然」,「法性常照」,這兩句話就是說明我們的自性。法性是我們的自性,具足圓滿的智慧;常照是智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常照。寂然是本定,《楞嚴經》裏麵講的「首楞嚴大定」,這是性定不是修來的,你自性裏頭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真理。自性本定,現在為什麽不定?現在不是自性作主。誰做了主宰?無明做了主。我們講「妄心作主」,妄心是什麽?無明,無明就是糊塗,不了解事實真相;分別心作主,執著作主。妄想、分別、執著是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煩惱作主。可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煩惱是虛妄的,煩惱不是真的,法性裏頭沒有煩惱。

  佛看一切眾生,看一切眾生的本性,所以佛對一切眾生尊敬。為什麽?眾生的本性跟佛的本性無二無別。《華嚴》、《圓覺》裏,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現在是不是佛?在佛眼睛裏看是佛,確實是佛,一點都不假。從哪裏看?從你六根根性,六根根性是真的。你現在為什麽會變成這個樣子?六識把你變成這個樣子。識是假的,性是真的;真的永恒不變,永遠不滅。「不生不滅」,《中觀論》裏麵講的「八不」都是形容真性,「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是真性,一切眾生個個具足,是我們今天要修的。

  怎麽個修法?實在講,佛教我們用真性不要用妄識,會這一套功夫,做這個轉變,你是上上根人,你是圓頓根人,不必經過許多層次,一下就證法身大士了。這個道理、方法是世尊在《楞嚴經》上說的。所以交光法師難得!交光法師注解《楞嚴經》還有段故事。他壽命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他生病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他向阿彌陀佛說,《楞嚴經》傳到中國來,自古以來這些注解都沒有真正把佛的意思顯示出來,所以他想重新做個注解,向阿彌陀佛請假,等把這部經注完之後再往生,阿彌陀佛同意,佛就走了。經上序文裏頭有這麽一段故事。他給《楞嚴經》寫個注解,叫《楞嚴經正脈》。

  確實他提出修行的方法跟古大德講的不一樣,他直截主張「舍識用根」,這個方法高!一下就轉過來了;換句話說,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不要用八識,直接用根性。我們眼見用見性見色性,用聞性聞聲性,立刻就明心見性;換句話說,從凡夫地一提升就是法身大士,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這方法是高,沒錯,是佛在楞嚴會上說的真正的意思,但是沒有人能夠修得成功;說得是很好,做不到!問題是「舍識」識舍不掉,「用根」不會用,所以你就成不了法身大士。

  古來大德注《楞嚴經》,是受智者大師的影響,《楞嚴經》的序文裏都有記載。《楞嚴經》沒有到中國來之前,印度有一些高僧大德們到天台山訪問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是專攻《法華》,發明一套修行的方法,三止三觀,這是天台大師發明的;他這個著作也非常了不起,天台家講「三種止觀」,就是天台大師他老人家說的。第一種「漸次止觀」,像爬樓梯,一階一階往前上;他老人家說《禪波羅蜜》十卷,就是講漸次止觀。第二個「不定止觀」,頓漸不定,他講了一卷《六妙門》,就是《小止觀六妙門》。第三種「圓頓止觀」,就是他講的《摩訶止觀》,一共有十卷。這是天台家修行的方法。他對於止觀這些注疏,總共有二十餘種。他還是用心意識,所以對於我們修學比較容易。「舍識用根」在理論上說得沒錯,我們修行有一定程度的困難。《楞嚴經》古注的代表是長水大師,宋朝人。交光大師還算新的。有新、舊兩派。交光是明朝時候人,跟蓮池大師同時代。「止觀」這一條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五二集)  2001/3/3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52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五二集)  2001/3/3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52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七麵,我們從第一行念起:

  【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

  【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止觀」在前麵跟諸位概略的報告過了,在這個地方我們做一個總結。「知止」非常重要,不但是出世間的證果、開悟,連世間的人天福報都以這個為基礎。所以人要是不知止,世出世間法都不會有成就。縱然你過去生中累積很大的福報,你在這一生當中,世間人所謂「得誌」,榮華富貴你都得到,在極短的時間,你這一生當中就把你多生多劫累積的福報統統耗盡了,不但自己死後要墮惡道,你的子孫也如世間人所說的「家破人亡」,甚至於子孫都斷絕。什麽原因?不知止。所以這比什麽都重要,我們要特別注意到,能知止。這裏總結,『止莊嚴』,「莊嚴」就是修得很好,修得很如法;止一切惡,這是消極,積極的是修一切善,止惡修善,這才能把一切煩惱斷盡。『結使』是煩惱的另一個名稱。所以人要不能夠止惡向善,這個人前途是一片黑暗。

  而善惡的標準,都以這一部經做準則。「止惡」,一定止十惡,修十善。本經末後所引用的,概括了全部的佛法。全部佛法都是以「十善」為基礎,換句話說,都是以「斷惡修善」為基礎;世間的人天福報也是以這個為基礎,然後才知道這一樁事情的重要性。「止」就是講放下。在我們凡夫位上,我常講「放下自私自利」,這是總說,要覺悟!就我們凡夫現前煩惱裏麵最嚴重的,一個是財,一個是色,這兩樣東西不放下,不但道業沒有成就,世間的福報你也沒有辦法累積,「積功累德」你做不到。所以你要問:我們從哪裏做起?底下這一條,「方便莊嚴故」,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也就是下手之處,一定要從財、色,這是最嚴重的,要從這下手。出家人有的時候他對於財色比較淡薄一點,好名,那也是重大的障礙,他要名、要頭銜,人家怎麽尊重他,這都是嚴重的煩惱習氣。

  我們仔細再觀察,古時候這些祖師大德們,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確實是我們的好模範。印光大師一生沒做過住持,沒做過當家。他在沒有出名之前,隻是在普陀山藏經樓;在藏經樓裏麵服務了三十年,看守藏經樓。這個差事不錯,就像負責圖書館一樣,他有時間涉獵經教。老法師國學的基礎好,有這麽長的時間,等於閉關一樣,心定下來「深入經藏」,那個果就是「智慧如海」。離開普陀之後,有很多地方請他作住持,他不幹,他讓給別人、推薦別人,自己在寺廟裏頭還是做一個清眾;但是大家都非常尊重他,聽他的教誨。一生做清眾,一生不管事。十方的供養全部拿來做法布施。用這些供養做基金,他辦了一個弘化社,就是現在的佛經流通處,全心全力就做一樁事情,法布施,一生就做這一樁事情。慈善救濟的事情,偶爾為之。錢從哪裏來?印經的款項撥出來,我們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那個小冊子裏麵看到的。這些作法都是教導後學,無論做什麽事情要專,專一才有成就。

  我們有今天,是得力於老法師的餘蔭。我們跟老法師一脈相傳,李炳南老居士傳他的法,在台中三十多年,依教奉行。他在台中建立蓮社、建立慈光圖書館,也做了不少事業,完全遵照大師的教誨。我是李老師的傳人,我跟你們講過,我在他會下十年,真正得力兩句話,「一門深入,至誠感通」;兩句話一生受用不盡,讓我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這個多幸福、多圓滿!所以我們是受印祖的餘蔭。我們要把老法師的德教傳給後人,希望代代都有傳人。所以我們懂得止,我們也懂得觀;觀是看破,止是放下。尤其我們生在這個亂世,一定要像祖師那樣高度的警覺,常常想到死到臨頭,我們隨時隨地都會死。你想想看,死了以後,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能帶去?凡是帶不去的,充其量有一個妥善的安排,傳到下一代,代代往下傳。不能有絲毫貪心,有一絲毫貪心你就錯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我舉例子,你們大家能看到。我們在澳洲建這個道場,我原本都談好了,請葛來姆作會長,黃居士作秘書,柴居士作財務,用他們名義去登記;我在那個道場,也是清眾一個。可是沒有想到它起了個變化。澳洲的法律規定,登記的人居住距離道場不能夠超過七十五公裏,而且資格限定要澳洲的公民、要澳洲永久居留身分才可以。我們家裏沒有這個身分,我才拿到永久居留,我能算一個,另外就找不到了。很難得,柴居士住進我們的道場,他也是最近拿到澳洲公民,我們再要找一個人,找不到了。所以逼著沒有辦法,現在登記我是會長;秘書一定要公民,我們請柴居士作秘書;另外一個王居士,跟我一樣也是永久居留,請他作財務。這是現在這麽安排,不是我的意思。在那邊的同修,我們盡量幫助他們將來申請永久居留;如果拿到永久居留,在澳洲住滿兩年,就可以拿到公民。所以我估計五年的時間,我們同學當中拿到身分之後,我這裏馬上就移交了;我們的會長、秘書、財務,統統交給下一代了。我們在沒有走之前,在旁邊協助。所以要放下!要為後世著想,如何妥善安排正法久住世間,這就正確。我們看到有一些人貪戀名位,抓到之後,一生都不放棄,死都不肯放棄,這個錯誤了。

  我在早年講經講過很多遍,四十歲以前用功努力學習,既然出家了,出家的工作隻有兩樁事情:一個是弘法,一個是護法。有這個天分、有這個條件,學講經;學講經的人一生作清眾,道場裏麵任何執事都不擔任,讓你專心在經教上,教化眾生。第二種人,我沒有講經的條件,發心護法,擔任常住執事,內護,協助講經的同學。弘護是一體,我常用鍾表做比喻,弘法的人是鍾表表麵上的指針,護法是後麵的機器,少一個它都不會動。你說哪個重要?一定要配合。如果說是弘法的人嫉妒護法的:「他作住持、他作當家,他在道場權力這麽大,大家都得聽他的。」護法的人嫉妒法師:「他講經講得不錯,大家對他讚歎、對他禮敬。」這道場就毀掉了。

  無論弘法、護法,心量要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外麵來的毀譽,那是世間人的看法,世俗的觀念;我們是覺悟的人,跟他們的看法、想法不一樣。所以我們護法的人聽到有人讚歎弘法的人,歡喜:「我護的這個人不錯,我真有功德。」一點嫉妒心都沒有,更愛護他,更護持他。弘法的人聽到信徒們讚歎住持、讚歎執事,歡喜!決定沒有嫉妒心,完全是一體。

  我們今天在新加坡,諸位看得非常明顯,如果得不到居士林李木源居士的護持,我們一籌莫展,我們在新加坡別說弘法了,立足之地都沒有。所以我們聽到人讚歎居士林,讚歎李木源,我歡喜!我也讚歎他是菩薩再來。他的成就,就是我們整個佛法的成就;他要是失敗了,那是整個佛法的不幸。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全心全力來配合,全心全力來協助。

  培訓班這幾年同學們的成就,我們聽到信徒的讚歎。我在馬來西亞到處普遍聽到大家讚歎,我們同學在那邊各處講經,普遍受到歡迎,我們歡喜。這是個開端,希望要勇猛精進,一定要虛心謙下,要了解事實真相。別人為什麽讚歎我們?因為沒有人講經,我們能講,他就讚歎。我們真的行了嗎?比起從前古來祖師大德,我們差遠了。從哪裏知道?看看古來大德的注解,我們都看不懂。所以知道別人對我們的讚歎,我們自己要曉得我們自己到底是幾斤、幾兩,要清楚!不可以貢高我慢。別人對我們讚歎是不是超過了實質,自己心裏要有數;我們心裏對他們非常感激,但是,自己曉得自己不夠,差得很遠。所以從這些地方,天天去檢點,去反省。

  『能如實知』,「如實」是真的知道了,『諸法自性』就是諸法實相,全部都落實在斷惡修善。十惡不斷不行!十善不修不能成就。我們自己修行,教化眾生,從哪裏開始?從十善業道開始。不但是印祖常說,虛雲老和尚也常說。我過去講不少經,一開端都引用虛老和尚的話,「深信因果,斷惡修善」。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的祖師大德,都是這樣教導我們。所以深信因果,斷惡修善,是世出世間修學的根本,我們不在這上下功夫,無論你怎麽用功精進,最後都落空。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