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四九集, 第一五0集) 

(2009-02-19 20:21:40)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四九集)  2001/3/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49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四九集)  2001/3/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49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七麵,從第一行看起:

  【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

  【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我們先就經文的意思簡單的來說。這個「結使」是煩惱的代名詞,「一切結使」就是佛法裏常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全都包括在這一句當中。煩惱怎樣斷除?止觀的方法能夠斷除。所以止是定,把心安住在一處,就是止。安住在哪一處?這個沒有一定。在佛法裏麵各個法門不相同,但是「安住一處」這個原理原則是貫通的、是不變的,佛在經上所謂「製心一處,無事不辦」,也是這個意思。

  凡夫妄念很多,所謂是「心猿意馬」,他那個心是止不住的。淨土宗教我們安住在佛號上,我們所修的這個法門是安住在佛號上。其實淨土宗製心的方法也很多,這就是講念佛的方法,大分為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就有這四種,四種裏麵每一種又分為很多種,所以念佛方法也很多。諸位讀《觀無量壽佛經》,裏麵就跟我們講十六種方法,十六觀。這十六種觀,修任何一觀都能製心一處,都能夠把心定下來;換句話說,都能夠斷煩惱。幾種方法,這十六觀我修一種,或者是兩種、三種,合起來修都可以,它是屬於同一個法門。

  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最後的一種方法。釋迦牟尼佛講經說道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是跟世法相應的,可見得佛所講的佛法不離世間法,使我們世間人接觸到佛法,覺得釋迦牟尼佛很有人情味,那就是:最好的一個方法放在最後。像唱戲,最好的一出戲一定是壓軸戲,放到最後。所以你看看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擺在最後。如果按順序排列,二十五圓通它是六根、六塵、六識,按照這個排列的;觀世音菩薩耳根應該排列在第二,他把這個特別拿出來放到最後,告訴你這是特別法門。持名念佛擺在十六觀的最後,告訴你,這也是個特別法門。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世尊的意思。

  我們「製心一處」,把心止在哪裏?止在名號上,名號隻有四個字。過去蓮池大師他就用這個方法。我們在《竹窗隨筆》上看到,有人向大師請教說:「您老人家教別人念佛,您教的是什麽方法?」蓮池大師說:「我教別人念佛,是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那個人就又問大師:「您老人家自己怎麽念法?」他說:「我自己隻念『阿彌陀佛』四個字。」於是人家問他:「這是什麽原因?」他就說:「我這一生下定決心一定要生淨土,所以我就執持名號,這是《彌陀經》上講的,名號隻有四個字。」他說:「我教別人,別人未必發心求生淨土,他沒有這個決心,沒有這個願望,我教他念六個字,加上南無,南無是梵語,古印度話,意思是皈依、是恭敬,客氣話,皈依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由此可知,真正下定決心求生淨土的人,客氣話不必了,可以省掉了,愈簡單愈得力。念六個字不如念四個字簡單,道理就在此地。

  要把心止於阿彌陀佛,心果然止在這裏不動,煩惱自然就斷掉了,自自然然煩惱就不起現行,心裏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淨念相繼」。念阿彌陀佛是「淨念」,一句一句接著就是「相繼」,不中斷;如果斷掉了,妄念、雜念又生了,又起來了。這是所有修行法門裏麵最殊勝的一個方法,我們仔細去想想,仔細去觀察,你會點頭,你會同意,確實是好法子,簡單、容易、穩當,還快速成就。所以,煩惱需不需要斷?不需要,隻要把心安在「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上,煩惱不斷,自然慢慢就斷了,這法子妙!

  一定要知道,這個「知道」就是「觀」的意思,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佛在《金剛經》最後四句偈,那是般若會上的總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要多念念、多想想,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夢、幻、泡、影。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如露亦如電」,很短暫,如果我們把虛幻短暫的這些法放在心上,錯了。為什麽?你放在心上,到最後還是一場空。這是佛祖常常教導我們,「帶不去的」;世間,你的財產帶不去,你所愛好的人物帶不去,連你的親情都帶不去。所以一家人,中國人講「倫理」,佛法講「法眷屬」,比儒家講得圓滿、講得深刻,既然是一家人了,佛說為什麽會成為一家人?總不外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佛說是這四種緣,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一家。

  我們出家人的寺廟團體,大家在一塊共住,四眾同修在一起,說老實話,也是這四種緣。這四種緣,通過佛的教化,把善惡的緣都變成法緣;我們對於這個世間恩恩怨怨事情了解,應當一筆勾消,不要把這個再放在心上。恩德、善行我們可以放在心上,冤業、罪行消了算了,人與人才能和睦相處,大家在一起認真努力修學佛法,我們同一個目標,不再搞六道輪回了。大家同心同德求生淨土,這樣在一塊共修就如法,這才真正是一個和合僧團,見和同解,戒和同修。我們修行方法是一樣的,都選擇持名念佛,大家念念都修十善業道,這就是「戒和同修」;同一個看法,世間虛妄,不值得留戀,同心同德求生淨土,這是「見和同解」。在這個基礎上,組織一個僧團,大家在一起共修,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這裏麵就具足止觀。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放在心上。我們要報佛恩,要報父母恩,要報眾生恩,要報國家恩,回向偈上天天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怎樣才是真正報恩?世間法裏頭儒家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句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世間是要延續後裔,出世間法裏麵,我們要知道,「正法久住」這才能報恩;真正是四恩三苦,報恩、救苦要正法久住,我們這個回向偈就沒有白念。正法久住用的什麽方法?代代都有傳人,它才能久住;沒有傳人,法就斷滅了。縱然留下經典、佛像,沒有人理會了,也不懂了,所以要有傳人。

  說到傳人,我們就知道培養弘法人才的重要;弘法要得不到護法,弘法人才再多也沒用處,也不能起作用。就像辦學校一樣,我們有很好的教員,但是這個學校裏沒有職員,這學校辦不成;教員跟職員同樣的重要,職員是護法,教員是弘法,弘護是一體。所以一個道場管理的人員是護法,他來管理道場,就是道場的執事、道場裏麵的住持,現在講住持、當家、維那、知客,這些都負著有道場工作任務的,都是護法;講經的法師在道場是屬於清眾,他不問道場任何事務,他做弘法工作。

  古時候,我們看到弘法的人到了一個階段,年歲大了,後麵年輕人起來了,他就退出弘法來做護法,這個好!真正知道愛惜人才,培養人才,決定沒有嫉妒障礙,嫉妒障礙的罪過比什麽都重!肯定墮阿鼻地獄。我們知道,我們很清楚,佛在一切經論裏麵講得太多太多了。過去我們選講的《發起菩薩殊勝誌樂經》講得多明白,通常諸位常常讀的《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麵也講得很詳細。所以護法的功德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我常說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有些人聽到不以為然,其實這個話不是我說的,釋迦牟尼佛說的,在《大涅盤經》裏麵講過。

  我這一生都在做弘法的工作,現在緣成熟了,要我做護法,我想想,我應該做護法。最近我們在澳洲圖文巴建了一個道場,昨天那邊的同修打電話給我,我們現在向市政府正式申請登記,登記要有幾個執事,要求我去當會長,另外有一個秘書,有一個財務,至少有三個人向政府負責任,我也同意了。我告訴那邊同修,希望我做五年,五年我就把這個會交出去了。為什麽?澳洲政府的法律,道場主持人一定要澳洲公民或者是澳洲永久居留;這些同修現在沒有拿到永久居留,暫時我來做。我想五年我們這些同學可以拿到永久居留,甚至於可以拿到澳洲公民,他們成為公民了,我這個全部就交給他,我們人事上再改組,我這個會長交出去。我說我再照顧五年,希望年輕人要發心弘法、發心護法,弘護一體,沒有絲毫的私心,我們念念在報恩,念念在求正法住世,廣度眾生。

  度眾生的事業一定要自己做出榜樣,你自己不能做個好榜樣,你就沒有法子幫助眾生。你說得再好,勸導別人,你自己做不到,人家就很難相信、很難接受,必須自己要做到。我們澳洲這個會,原來我是請澳洲一位同修擔任會長,他住在雪梨。澳洲政府的法律,會裏麵的執事,距離道場不能超過七十五公裏,它有這個規定。我們請的格拉米先生他住在雪梨,距離我們那裏一千一百多公裏,這個不行,這個不可以;請他做顧問就可以,請他擔任會長、秘書都不行。所以要找附近的,為什麽?等於說是他天天可以來上班的,距離不太遠的;七十五公裏大概開車一小時的樣子,有這麽一個規定。這就逼著我沒有法子。所以我們在一開頭就想到將來的退路,要退出,積極幫助他們取得澳洲的身分,我們來輔導,幫助他們護法,幫助他們弘法。念念止觀具足,念念離惡修善,這樣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才有把握,才不至於空過了。好,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五0集)  2001/3/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50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五0集)  2001/3/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50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看「止觀」這一條。古德有說,如果就所修方便門來講,「止」屬於空門,屬於真如門,因為它是離一切相的;而「觀」則屬於有門,屬於生滅門,它是對於一切有為法而發殊勝的理解。也就是說,觀是智慧,智慧能夠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佛在大經裏麵教導我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是止,即一切法是觀。如果就修行次序上來講,應當是止在前,止是定,為什麽?止能夠伏煩惱,先把煩惱伏住,但是斷不掉。斷煩惱要觀,先修止後修觀,觀能斷煩惱,為什麽?把煩惱的真相看清楚了,這才能轉煩惱為菩提;煩惱究竟是什麽,你搞不清楚,所以它才障礙你。但是功夫到了純熟的時候,跟初學不一樣。初學有這個次第,有先後,有順序;到純熟的時候那就不然,止裏頭有觀,觀裏頭有止,所以止觀不二。

  同學們剛才來問我:「一門深入要深入到什麽程度?」在大乘佛法裏麵無論哪一個法門,你修學要想成就,你一定要懂得這個方法、秘訣,一門深入。諸位要曉得,一門深入是止,止的什麽?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你就止了。我的功夫用在一門上,這一門裏麵就有觀,放下萬緣是止,所以一門深入是止觀雙運。你一門深入,怎樣才能夠契入境界?就是說,你要用什麽樣的心態去修學?至誠感通;至誠是因,感通是果。換句話說,必須用真誠的心一門深入,你才能夠開悟,才能夠證果,感通就是指開悟、證果。

  感通的樣子是什麽?什麽時候我們才曉得這是感通?通是通達,世出世間法不學就通達了,那就是感通的樣子。這個地方也是有層次的,所謂是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小的感通;「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大的感通。由此可知,感通能力的大小,與你的誠敬心一定是成正比例的。誠敬從什麽地方看?從十善業道上看;果然斷十惡、行十善,你才是至誠。如果說是「我修行用至誠心了,我心裏頭殺、盜、淫的念頭沒斷,處事待人接物還有妄語、還有兩舌」,你一絲毫的誠意都沒有。至誠從哪裏看?十善業看;你真修十善,真的斷十惡,這是你的至誠心發現了。功夫淺深,那就看你斷惡修善的成績。果然在一切人事物裏麵,以十善為標準,十惡念決定不生。靜止的時候,怎麽用止觀?止的時候一念不生,觀的時候萬善相隨,起心動念純善對人、對事、對物,這個時候距離感通就不遠了。最粗淺的一個現象,三藏十二部經擺在你麵前,你沒有障礙、你都通達,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無量義,你講一輩子,佛經裏頭一句話你都講不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龍樹菩薩在龍宮裏麵見到的上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量有多大?菩薩告訴我們,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我們知道,佛法計算分量多寡是用偈做單位,不像中國,中國是用字,《道德經》五千言,這分量多少?五千字,是用字來做單位的。印度人是用偈,偈是什麽?四句,用四句做一個單位,這四句長短不一定;偈誦裏頭四句是一首偈,長行四句也叫一首偈,它是這麽計算的。多少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所以我說一句經文你要細講,你講一輩子、你講一百年都講不完。我說這個話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

  真正深入,一門深入,你就有這個能力。展開經卷還有很多障礙,你沒有通,你沒有入。「入」尚且沒有,那個「深」就更談不上。深入!所以諸位同學要曉得,佛法修行的秘訣是「一門深入」。我常常做比喻,佛法像個圓球,球它有個心,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像在這個球的麵上;任何一點,那就是一個法門,任何一點都通達圓心,隻要到達圓心,全部通達,沒有到達圓心,不會通達,你還是一門,你不懂第二門,到達圓心全部都通達。

  我們現在要問:為什麽我們修學這麽困難?我們也很想通達,為什麽通達不了?一般說法是業障障住了,你有業障。這個問題我過去請教過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是業障,一定要把業障消除,普賢十願裏頭「懺除業障」,業障懺除就通了。什麽是業障?業障可太多了,說不盡。見思煩惱是業障,塵沙煩惱是業障,無明煩惱是業障,哪能說得盡?但是業障有根,我們要把那個根找到,從根本修就快速了。中國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都常常教人「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麽?根本是心,也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還有根本,根本的根本是什麽?自私自利。所以,要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頭一個關口就不能突破。自私自利在《金剛經》上就是講「我相」、「我執」,後半部講的「我見」。

  佛在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一般人都把《金剛經》的標準看高了。「即非菩薩」,那個「菩薩」是什麽菩薩?法身菩薩。這個看高了,我的看法沒那麽高。「即非菩薩」應該說「即非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才符合真正的經義;初信位的菩薩見惑破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破了,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都離開了,在小乘相當於須陀洹果,初果。你們想想,我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這樣的菩薩才真正叫入門,往後修行一帆風順。頭一個難關突破了。

  我們同修們,無論在家、出家,每一個人善根都很深厚,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行,就是這一關沒突破,所以依然是生死凡夫。如果證得初果,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人就是聖人。我們說四果羅漢、四果聖人,他是初果,超凡入聖了,雖然還沒有出三界,但是決定不落三惡道,這是肯定的,決定不會到三惡道去。小乘從這一天起,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證阿羅漢果;大乘菩薩遇緣殊勝,一生當中就能夠超越六道輪回。所以《金剛經》真正的意思在此地,我們要知道。說「法身菩薩」太高了,距離我們太遠了,我們自己很難提起警覺心,好像那是望塵莫及,「算了,這一生沒分」。跟你講初信位的菩薩,「距離我們很近」,這一步跨進去,我們就入門了。換句話說,「我見」就是我執不能放下,你就沒法子,你始終還是在六道輪回這一邊,你這一步跨不過去。

  然後我們細心想想,我們生生世世被什麽害了?被「自私自利」這個妄想執著害了。怎樣破除這一關?我、我所,必須要舍得乾乾淨淨,這就講放下。從前章嘉大師教導我,先從「我所」下手。「我所」是「我所有的」,身外之物,先從這裏放。常常想到佛教導我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將不去就是帶不走的,帶不走的應當要放下。我的房子,我的房子帶不走,死了帶不走;我的財產,死了也帶不走,一分錢也帶不走;我的地位也帶不走,我的名譽也帶不走,名聞利養沒有一樣能帶走的;我的眷屬,我的兒女、我的子孫統統帶不走。帶不走要放下!放下不是不負責任,一樣要負責任,認真負責教導他們,不放在心上;心地清淨,把親情轉變成真實智慧,把感情轉變成理智,這就對了,那就跟佛菩薩一樣。一定要突破,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這個心裏頭毫無牽掛,從這裏著手。然後進一步,「身」也帶不走。先斷我所,「我所」舍掉,然後「我」也舍掉。我這個身帶不走,身不是我,身也是「我所」,也是「我的身體」,不是我。常常這樣觀想,人就生智慧,這是觀。統統放下,「我」跟「我所」統統放下,再也不執著,這樣才能夠入門。

  入大乘之門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入小乘之門就是須陀洹初果。你要是不能放下,你就永遠入不了境界,永遠作凡夫。學佛學了一輩子,天台大師講「名字位中人」,名字位中是有名無實。名字位中人。你還是輪回心,你還是造輪回業;在六道裏麵,善因感三善道果報,惡因感三惡道果報,你出不了六道輪回。出不了六道輪回,你毫無成就。出六道輪回到四聖法界,才算是小果。諸位要曉得,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裏麵的佛都是小果;小果有四種、有四等,統統是小果。離苦得樂,離三界之苦、得四聖法界之樂,這個樂不究竟。必須還要向上提升,從相似位提升到分證位,才算是真正成就了,證得大果。到如來果位,那叫究竟圓滿的果位。要不斷向上提升,上是不斷放下,放下就往上升。沒有別的,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所以在我們現前是先伏煩惱,再斷煩惱。妄念不能不伏,要懂這個道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