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二七集,第一二八集)

(2009-02-08 19:30:44)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二七集)  2001/2/1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27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二七集)  2001/2/1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27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講「五根」的第四句:

  【寂然調順。】

  十善業落實在「定根」所起的作用,就是『寂然調順』。世出世法若沒有定根,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一個堅定的誌願,於是他的心是浮動的,見異思遷,很容易受外界的誘惑而動搖心誌,這是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定」,簡單的講就是「胸有成竹」,自己內心裏頭有主宰。這個主宰不是成見,有些人成見很深,他也不會被外麵境界動搖,這個跟我們此地講的完全不一樣。為什麽?我們這個定是從信、進、念而生的。前麵有信、進、念,所以這個定是「正定」,決定不是邪定;那一種成見很深的人,好像有定力,那個定是邪定,不是正定。唯有正定才能夠建大功、立大業,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

  定,《教乘法數》裏麵,這是一般的解釋,「攝心正助,相應不散」,這是通途的解釋。這個地方的經文給我們說「寂然調順」。「寂然」是心地清淨,清淨心自自然然就產生調順的作用。「調」是自受用,「順」是他受用,普賢菩薩「恒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今天為什麽不能夠恒順眾生?我們沒有「寂然調」的功夫。「調」,用現代的話來說,是「調和、調整」。調整什麽?總的來說,調整一切分別執著。我們不能隨順眾生,就是因為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能夠把這些東西統統都放下,我們的身心調整了,與性德圓滿的相應。性德像水一樣,它能夠隨著地形,它沒有一個執著,地形彎它就彎著流,地形直就直著流,它決定不固執「我一定要這麽走法」,不會的。能這樣調適自己的身心,他就得大自在。跟一切眾生相處,順境很好,逆境也很好,什麽都好,這樣才真正能做到恒順眾生,於自己絲毫都沒有妨礙,自己的心永遠是寂然不動。

  我們跟一切眾生往來,自己心動搖了,這就大錯誤!如何能做到心寂靜不動?心裏頭就像《壇經》裏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它「無一物」,當然就不動。我們現在心裏是有物,不止一物,拉拉雜雜的無量無邊,所以心是動的,不是寂靜的。動是妄心,寂是真心。為什麽宗門強調修定?不但是宗門,大、小乘佛法,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也就是說,方法、手段不一樣,它的目標都是禪定。我們淨土宗是用執持名號這個方法修禪定,「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如果這個法門與戒定慧不相應,這就肯定不是佛法。所以我們要揀別它是不是佛法,這是很簡單的一個方法:它與戒定慧相不相應?相應是佛法、是正法,不相應不是佛法,是邪法。不管哪一個宗派,不管哪一個法門,沒有例外的。所以心要寂靜,心裏頭不能有一物。

  佛如是說,中國古聖先賢亦如是說。古大德講:「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而無為。」「無為」是寂靜、寂然,「無所不為」是調順,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無為是自受用,無所不為是他受用;無為是不變,無所不為是隨緣。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楞嚴經》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無所不為。雖然無所不為,他的心確確實實常住在無為,《楞嚴》上講「常住真心」,他用真心他不是用妄心,應化在世間還是用真心沒有用妄心,這是佛菩薩再來,佛菩薩應化,我們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學。

  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我們是初學,我們是凡夫,就用通途這個方法,我們這個心要定在正助法中。什麽是「正法」?淨宗法門,我們今天所依據的《無量壽經》、《彌陀經》,這兩部經都是主張「持名念佛」。《十六觀經》裏麵就不一樣了,它裏麵所講的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它說了很多讓我們選擇,不像這兩部經,它肯定教導我們就是持名念佛。那我就知道,持名念佛是正法,我們這個心要常住在這裏。什麽是「助法」?斷惡修善,這是助法。助法非常之多,我們也要抓到它的綱領。印光大師教我們用《了凡四訓》、用《感應篇》做為助修,從《了凡四訓》裏麵醒悟過來,真正相信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善因決定有善果,惡因決定有惡報,所以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我們深明這個大道理,信心就堅定了。順境,絕不起一念貪愛之心;要知道貪愛是煩惱,煩惱就是障礙,障礙你開悟,障礙你往生。逆境裏麵決定不生瞋恚,生瞋恚是造業,是嚴重的錯誤;逆境要像諸佛菩薩一樣逆來順受,「我受得很歡喜,甘心情願」,這樣子業障消了。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順境、逆境都是自己的好增上緣。你有智慧,你能夠辨別,你知道怎樣運用,佛家所講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們才體會得到。你會,那真的;你不會,日日是惡日,時時是惡時。惡是什麽?造業。好日是什麽?積功累德。

  由此可知,外麵境界有沒有善惡?沒有!好惡完全在自己的心。你以善心看一切法,一切法都善,世間沒有一個不是善人;你以惡心去看,諸佛菩薩都是惡人。這才說「境隨心轉」。我們要用什麽樣的心?佛在一切經論裏頭勉勵我們用「真心」,真心是純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諸位要曉得,這是純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是相對的,不是真善。這是真善,裏頭沒有善惡,惡也是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在這個地方修學,這都是屬於性德,一切眾生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佛菩薩證得,我們迷失。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幫助我們,讓我們從迷失裏頭再把它找回來,如此而已。

  所以,心決定要安住在正助二法當中。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決定不能夠失掉,佛家講「失念」,不可以失念,念茲在茲。我們這一生當中隻有一個願望:求生淨土,親近彌陀;隻有這麽一個願望,有願必成。助修,我們這個身體現在還沒去,還住在這個世間,每天要跟許多人事物接觸,要用什麽樣的心態?完全依靠經典的教誨。善導大師講得好:「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教我們不可做的,我們決定不要去犯。」

  從哪裏做起?從十善業道做起,「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 」,從這裏做起,這十句很容易記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常常想到,跟佛的教誨對一對,遠離十惡,勤修十善,念念都在十善當中,這是助道。為什麽?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是修十善業的。我們佛念得再好,如果沒有十善業,那個地方去不了。阿彌陀佛歡迎我們去,那個地方大眾不能容納;不是大眾不容,是自己沒有辦法跟他相應。

  由此可知,念佛得修善,不修善不行。我們每天反省檢點,就用這個做標準。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不殺生」這一條有沒有做到?有沒有傷害小動物?有沒有損傷他人的念頭?不但是行為上沒有,念頭上都沒有,念頭是念念愛護眾生。今年我們特別提出「愛的教育」,念念愛護眾生,決定不能有一念傷害眾生。別人傷害我,可以。為什麽?他不學佛,他還在迷。我學佛,我已經覺悟了,我不再迷了,縱然別人傷害我,我也不能有絲毫報複的念頭。我有這個念頭,依舊要搞輪回,隻有輪回裏麵才有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脫離輪回,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不能夠生。

  不要說對人,對一隻螞蟻、對一隻蚊蟲都不可以,牠也是一條命,牠也是一個眾生,造作罪業比我們重,投胎投到這些動物。殺一隻螞蟻跟殺一個人沒有兩樣,在佛法裏麵講,完全相同。對於這些小動物的騷擾,不可以有厭惡心,要知道,牠今天來騷擾我,我們過去也騷擾牠,冤冤相報,理所當然。怎麽改進?用真誠心跟牠溝通,誠就靈了;真誠心跟牠溝通,真誠心是一個妄念都沒有,跟牠溝通,我們跟牠說話,牠懂。人真正在行道,小動物都會感動,牠也會護法,牠就不來幹擾你了。我們各人有各人生活的空間,我們幫助牠,牠也幫助我們。不但這些小動物,連我們居住附近的花草樹木統統都護法,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共存共榮。花草長得特別茂盛,讓我們接觸到的時候心開意解,看到這些花草好像它都在笑,我們心境多舒暢!

  如果我們不修善,天天在造惡,小動物騷擾的很多。你看那個花草樹木,你仔細去看,它都好像有很不高興的意思,很不耐煩的樣子,能看得出來!有同修告訴我,他們到這裏來看到館長的照片,他說:「館長照片這麽嚴肅。」有些人看到:「館長照片笑眯眯的。」有些人看到館長照片:「一臉不高興的樣子。」真的,這個道場大家如理如法的修行,館長那個照片笑眯眯的;如果我們這個道場所做的不如法,她的相貌就像生氣的樣子。同樣的一張照片,你仔細去觀察,確實不一樣,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細心就能夠體會到了。如果你心地清淨,那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所以用清淨、用平等、用真誠來調心,處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就能與一切眾生調和。調和到極處,「生佛不二」,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來一體。這個「一體」是什麽?一體是真性。諸位要曉得,佛家講「真性」、講「自性」是一個,虛空法界都是這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見性之後,通了,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自己清清楚楚。為什麽?他性跟我性是一個性不是二性,怎麽會不知道?就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一樣,蚊蟲在手上叮一叮,我們全身都知道,在腳上叮一下、爬一下,我們全身也知道。為什麽?一體,不是局部,是全體。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明心見性的人,《無量壽經》上講極樂世界的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現在迷了,迷是什麽?迷就是麻木了。麻木不仁,蚊子叮都不知道,麻木了。這一塊麻木了,那一塊並沒有麻木,麻木是暫時的,它會恢複的。所以覺悟就恢複了,迷了就麻木了,就是這麽個道理。

  此地五根裏頭,我們講過信、進、念、定,末後一個是慧。「信、進、念、定、慧」,它有次序,就像五層樓一樣,它有次序,它不能顛倒的。所以這個定跟世間人所講的定不一樣,它必須要具足前麵的條件。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二八集)  2001/2/1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28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二八集)  2001/2/1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28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看五根莊嚴的最後一句:

  【斷諸煩惱】

  這是五根裏麵最後的一條,慧根;《教乘法數》裏麵的注解是「以觀自照,抉擇分明」。這一句話裏麵著重的就是「觀」,所以佛家修行的綱領,常常有一個名詞叫「觀照、作觀」。這一個字是個代表字,不僅是眼觀,耳聞聲也叫觀,鼻嗅香也叫觀,六根接觸六塵都叫做觀,用這一個字來代表。什麽才叫「觀」?宗門教下雖然說法不一樣,它的意思都是相同的,「離心意識」這就叫觀。所以佛法不講「研究」,為什麽?研究沒有離開心意識。佛家叫「參究」,參究就是不用心意識。這個話我們聽起來還是不好懂,為什麽?心意識是虛妄的,不是真的,用虛妄的心意識,決定不能夠見到真實,我們常講「宇宙人生真相」,你決定見不到。妄不能夠證真,隻有真才能證真。「真」是什麽?真是真性。觀是自性起用,研究是意識起用,在形式上看好像相似,實際上大不相同。

  學佛的人何以能夠修行證果?世間人何以做不到?總的說一句話,就是你錯用了心。你不知道用真心,你用妄心,真心才能夠見到真相,真心裏麵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諸位要曉得,心積集就是妄想,妄想變成阿賴耶識的種子,意識是分別,末那是執著。不用心意識,換句話說,日常生活當中沒有妄想,就是不用阿賴耶,沒有分別,不用第六意識,沒有執著,不用第七識。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裏麵主張的「舍識用根」,道理在此地,就是說舍八識,用什麽?用六根的根性。六根根性是真心,根性沒有分別。所以他教導我們用見性見一切萬法,用聞性聽一切音聲,你就見到真相;你要會用六根根性,你就成佛了。諸佛如來,我們把程度往下降,降到最低,圓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們不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

  諸位要曉得,十法界裏麵的眾生,包括十法界裏麵的佛,都用心意識,都沒有離開八識。離開八識,就到一真法界去了,《華嚴經》裏麵講的「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華藏世界,完全不用了。可是我們曉得這個道理,轉不過來。為什麽轉不過來?無量劫來用心意識用成習慣,學佛還是用心意識學,所以學佛不開悟。學教不能大開圓解,參禪不能大徹大悟,念佛不能一心不亂,什麽原因?用心意識,不懂得作觀。

  禪宗修行三個階段,最初的功夫是「觀照」。這是最初的功夫,相當於我們淨土宗的「功夫成片」。有這個程度,在禪宗、在教下不能成就。為什麽?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功夫雖然得力,沒有能力超越三界。但是在淨土宗就行了,淨土宗有這個功夫就肯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所以淨宗不可思議!淨宗的殊勝就在這個地方。你搞其他的法門不行,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回,淨宗隻要這一點小功夫就夠了。

  往上再提升是「照住」,照住就得定了。最高的功夫是「照見」,照見是明心見性。我們念《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這是最上乘的功夫,那是明心見性。所以,搞其他的法門,一定要到「照見」才行。為什麽?你才能脫離十法界,才能證得一真法界;證得一真法界,就是你已經證得諸法實相。你功夫不能到「照見」不行。但是在淨土宗,確實就不一樣,所以是特別法門,有「觀照」的功夫就能生凡聖同居土,「照住」他生方便有餘土,「照見」就生實報莊嚴土,他統統往生,西方世界的四土是這麽成就的。但是又有一個特別,這是十方諸佛刹土裏麵所沒有的,西方世界雖有四土,四土平等。這個不可思議,這是諸佛讚歎!我們這個世間四土不等,法身大士我們見不到他,阿羅漢我們也見不到他。阿羅漢的功夫是第二個層次「照住」,法身大士是「照見」。

  到功夫成片,在一般法門裏麵來講,是小乘須陀洹的境界,這是剛剛入門,我們都沒有辦法做到。小乘須陀洹執著放下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不再執著自私自利;連身都不執著,何況身外之物?這就是念佛堂堂主常常掛在口上的口頭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功夫才成片。有一樁事情放不下,你的功夫就不能成片,換句話說,你往生就沒有把握。你真到功夫成片,你往生確確實實有把握。這是智慧,能斷煩惱。執著是煩惱,見思煩惱;分別是煩惱,塵沙煩惱;妄想是煩惱,叫無明煩惱。功夫成片,破了第一層,這是「觀照」;到「照住」就破第二層,到「照見」就破第三層。所以佛家常講「觀」,諸位要記住,「觀」不用心意識,也就是不用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做「觀」。

  末後在第十七頁第一行、第二行講到「止觀」,這個意思還要往深處講。「止」是定,「觀」是慧。由此可知,煩惱要是不斷,不是聖人。說「聖人」,我們的概念又很模糊,我們還是搞不清楚,要換句話來說:煩惱要是不斷,你就不是個明白人。諸位要曉得,「聖」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明了,正確的明了,沒有絲毫疑惑,這叫聖。在佛法裏麵講「覺悟的人」,就是佛家講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都稱為聖人。正覺是小聖,正等正覺是大聖,這個說法大家就好懂了。

  眾生在迷,迷而不覺;諸佛菩薩不迷,覺而不迷。他為什麽覺?他用「觀」,他不用「想」。我們什麽事,「你想想」,用思、用想,思想是錯誤的,思想是虛妄的。中國人造的字非常有智慧,聖人就用一個心,這個心是真心;我們凡夫就不會用這個心,用思想。「思」是什麽?分別、執著。你看看「思」,心裏頭起了界限,那個「田」字是界限,心本來是廣大無邊的,現在劃成很多格子,這個就壞了,不是真心;真心裏頭沒有相,「想」就起了個相,就有個現相,那個相是幻相。所以聖人不用思想,他沒有思想。

  永嘉大師說得妙:「分別亦非意。」你說他有沒有分別?他有分別。有沒有執著?他有執著。「我的分別、我的執著不是思也不是想」,就是這個意思。真心為什麽會有思想?因為你們有思、你們有想,我要不用思對你的思,不用想對你的想,你怎麽會懂我的意思?凡夫用心像照相機一樣,照一個,底片落個影子;聖人用心像一麵鏡子一樣,它照得清清楚楚,痕跡都不落。不但你照的人走的時候它不落痕跡,正在照的時候,它又何嚐落痕跡?這就叫「分別亦非意」,人家高就高在這裏。所以他示現在世間,跟世間人和光同塵,實際上絲毫都不沾染,這是人家的本事,佛家的術語叫「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兩句話大家聽得耳熟,我往年講經,把這兩句話擴充為四句話。

  不變隨緣,這是佛。這個佛是廣義的,法身菩薩就是佛;宗門裏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圓教初住菩薩就稱之為佛。《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如來」,你看江味農居士《講義》裏麵注解的,經上講的「諸佛」就是從圓教初住菩薩到究竟果位,這四十二個位次叫諸佛: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四十個位次,加上等覺、加上妙覺,妙覺就是究竟的佛果,這叫諸佛,這些人不用心意識。還用心意識,用得很正,沒有用邪,沒有用錯,這叫「相似位」。是哪些人?十法界裏麵的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裏麵的佛,十法界裏麵的佛沒有見性。天台家四教所說的藏教佛、通教佛,沒有見性,是十法界裏麵的佛,別教佛是一真法界的。四教裏麵所講的「別教初地」,相當於「圓教初住」,由此可知,別教的佛果是圓教二行位的菩薩,在斷證相當於二行位的菩薩。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清楚,然後自己冷靜去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做到?你們諸位同修的根性我不知道,我做不到!不要說高品位,我們連一個須陀洹果,我們都沒有辦法做到,都不容易。

  我們今天講功夫成片能夠往生,功夫成片到什麽程度?每一個位次都有三輩九品,我們在功夫成片下下品裏麵都能往生。正因為這麽一個道理,所以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讚歎阿彌陀佛的,他真正是普度一切眾生。下下品的功夫成片,說老實話,煩惱一品都沒斷;但是雖沒有斷,伏住了、控製住了。這是下下品的功夫成片,完全控製住了,用這一句佛號。所以念佛要會念!心裏頭念頭才起,不管它是善念、是惡念,立刻就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這是下下品的功夫成片,二六時中決定不容許自己的念頭起來。第一個念頭決定會起來的,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就把它壓下去了,你就做這功夫,你一定就得好處。諦閑老和尚那個鍋漏匠的徒弟,三年念佛成就,沒有別的,他就會用這功夫,決定不許心裏頭有一個雜念,隻有一個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專想,他成功了。他往生那麽自在,預知時至,站著往生。諦老和尚讚歎!說一般講經的法師、名山寶刹的方丈都比不上他!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哪有那麽自在?就是他心裏頭一個雜念都沒有,這一句佛號起了作用,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現在這個世間很多修密的,上師教他觀想,嚴格的督促他,他觀想成功了。前幾天我遇到一個居士告訴我,是個密宗上師教他觀想,他觀想大概有四、五個月了,現在他說,他頭頂上有個東西很熱,熱熱的,天天觀,觀成功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在香港遇到一個信徒,他修的,也很認真的觀想,現在他肚臍裏頭有個,這很麻煩!他問我:「法師,什麽方法能把它拿掉?」他很痛苦。「有沒有方法拿掉?」「有!換一個方法,觀佛。你能夠集中心力去觀佛,那個不要去理會,你再過半年,佛現前了,那個就沒有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裏頭老念著這個,它就有了;你把它忘掉,它就沒有了,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實的。所以你要曉得這個道理。

  人身體很健康,天天懷疑:「我這裏痛,有病!」過幾天真的有病了,為什麽?想出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為什麽不常常想健康,你想生病?你為什麽不天天想快樂,你想煩惱?念頭是主宰!世出世間念頭都是主宰。出世間到上乘法,是沒有念頭。有念才有善惡,沒有念,哪來的善惡?有念,有邪正、有真妄。沒有念,也就沒有邪正,也就沒有真妄,那才到純真不妄,法身大士入這個境界。十法界裏麵有邪正、有真妄、有善惡,一真法界裏頭沒有,所以這樣才能真正斷煩惱。所以慧要是沒有根,你就斷不了煩惱,慧要有根。有根還要再往上提升,要有力。底下一段講到「五力」:

  【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

  五根說得詳細一點,五力就比較簡單了,一句話籠統帶過。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