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一一一集 , 第一一二集)

(2009-01-31 19:34:11)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一一一集)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一一一集)

2000-12-27 【字體∶小 大】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六麵,經文第三行∶

??【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

??這一句是說我們將十善業落實在「四如意足」,四如意足也叫做「四神足」。我們從這兩個名稱仔細去觀察,「神」、「如意」,它還有個名字,就是「放下」。中國古時候達官貴人,手上拿的是個「如意」,跟佛講的這一科意思完全相同。怎樣才能如意?「如意」的頭是回過來的,「回首如意」,我們佛家講「回頭是岸」,回頭就如意了。無論你在社會上有多麽高的地位,有多麽大的權勢,有多麽多的財富,你要知道回頭,回頭就如意了。

??佛法裏麵講「看破、放下」,「四念處」是看破,「四神足」是放下;足是滿足,真正達到究竟圓滿了。這裏麵有四條,佛教我們學習的。第一個是「欲」,欲是欲望。我們人種種希求、種種仰慕,這是一切眾生都有的,如果不能把這些放下,就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回;放下之後,你就得大自在。這個道理很深、很廣。放下我們的欲望。今天現在這個世界一般人的觀念認為,這個世界不斷在進步,是什麽力量推動?欲望;欲望在推動這個世界,使這個世界天天在進步。進步到最後怎麽樣?世界毀滅,同歸於盡。所以你想想,佛教給我們放下,教我們回頭,有沒有道理?人一生在拚命追求欲望,這個人可憐,一生得不到休息。他能得到的那些享受,那個享受實實在在冷靜去思惟,得不償失。你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你身心有多大的壓力!這是錯誤的。

??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用美國人跟中國人比較。美國人物質生活確實比中國人好得太多,他們有自己很舒適的居住環境,出門都有汽車代步,每一個家庭都有庭院、都有花園,家裏麵的生活全都是電氣化的設備。我們中國人看到很羨慕∶「人家的生活是好,我們是不如他。」我好像是在八幾年第一次陪韓館長回到祖國,到大連。他們的鄉親父老問起美國的生活,那個時候我們住在美國,個個都投以羨慕的眼光。可是我告訴他們,我是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我說∶「美國人的生活不如你們!」

??他們都非常驚訝,他們問∶「為什麽?我們出門騎腳踏車,住的房子破破爛爛,無論在哪一方麵都不能跟美國人比。」我說∶「請問諸位」,那個時候在座大概有二、三十個人,「你們哪一個人是負債過日子的?」大家彼此看一看,一個都沒有。「了不起!美國人的生活統統是賒帳賒來的。你們沒有負債,他們負債。從生下來就負債,到死都還不清。」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來生還還債。他的精神壓力多大!每天拚命工作,為什麽工作?還債。買房子、買車、家庭用具,都是向銀行貸款;銀行借給你錢,保險公司貸款,全是借來的錢,月月要還。

??所以你不要看美國人的待遇還不錯,普通待遇大概一個月可以有三千塊錢收入,我們聽到∶「這是很了不起」;普通收入,納稅三分之一,還債三分之一還要多一點,三千塊錢實際上自己可以用的,大概隻有七、八百塊錢。如果工作沒有了,你什麽都完了。為什麽?銀行來逼債,保險公司來逼債,拍賣你的房子,拍賣你的車子,拍賣你家裏電器、家具,還債!所以工作沒有了,就一無所有,他們過這個日子。中國人雖然辛苦一點,不負債!每天放工之後,我都看到幾個人在自己家門口,他沒有院子,在門口擺一個小桌子,在那裏吃花生米、喝老酒,優遊自在,這種心情外國人沒有,他們哪有這種享受!你要曉得,真正的快樂是放下欲望。

??釋迦牟尼佛是怎樣教導我們的?佛跟我們說的,他自己真做到,他不是隻說不做。他可以過富裕的生活,他是王子出身,他可以繼承王位,何必要出家?又何必要每天日中一食,三衣一缽,樹下一宿,為什麽過這個日子?告訴我們∶這個日子是最幸福、最美滿、最快樂的生活。心裏麵一絲毫負擔沒有,身也一絲毫負擔沒有,心地清淨,全身放鬆,一絲毫緊張都沒有,這叫「神足」,這叫「如意」。如意就能生神通,所以叫「如意通」。

??什麽叫「神通」?實在講,神通是我們的本能。我們的本能為什麽不能現前?因為心太緊張了,身太緊張了,這一緊張,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統統透不出來。如果心裏頭沒有事,身心放鬆,你的智慧德能就現前了。所以神通不是從外頭得來的,是自性裏頭本具的。大乘經上常講,我們的心性跟諸佛如來的心性無二無別;心性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不是從外麵來的。

??人何必要貪求這些欲望?天天增長貪嗔癡,付出那麽大的代價,你享受什麽?每天天一亮就出去工作,到晚上才回來,你享受什麽?試問問∶享受什麽?住這麽大的房子,這麽大的庭院,要整理,整理沒有時間。美國他們的工作,工作是五天,兩天休假。星期六、星期天休假,休假幹什麽?休假那一天整理家裏環境,沒得休息,住的房子愈大愈辛苦。請不起工人。美國請工人是論小時的,一個鍾點多少錢。比較好的工人,一個小時十塊錢;差一點的工人,沒有什麽技術的,一個小時至少是五塊錢。他給你工作八個小時,那就要四十塊到八十塊。他不是給你做一個月、給你做幾個月,不是的,他給你做幾個小時的。

??所以多半我們中國人在美國不會請工人的,都是自己親自去做,休假那一天比什麽都累,何苦來?我看了一看搖頭,我絕不幹這個傻事!一個人有一個房間就夠了,清潔打掃很容易,十幾分鍾就搞乾淨了。所以我說那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人是房子的奴隸。這都是想不通、看不破,才幹這種傻事;看不破、放不下。一生過了,不知道為什麽來的,日子不知道怎麽過,你說這個多可憐!多麽可悲!

??佛教我們,我們要求什麽?我們要求覺悟,這是真的。諸佛菩薩念念當中求覺悟,求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們決定不求名聞利養,決定不求五欲六塵的享受,生活往往過最低水平的生活。最低水平的生活,殊不知是人生最幸福、最美滿、最究竟的生活,這個道理沒有人懂!今天說起來,也沒有人相信。可是要深深去思惟,冷靜去觀察,你才能看到,世間所有一切都是累贅。到最後你想到,連這個身體都是個累贅。身外之物愈多,你的負擔愈重,你的日子過得愈辛苦。想想佛菩薩、祖師他們所示現的,仔細去想想,冷靜去觀察,我們就覺悟了,就明了了。

??什麽都要放下,一心隻求正覺,一生為別人不為自己,這是最快樂的人。中國先賢常講「助人為快樂之本」,我們念小學的時候,老師常常這樣告訴我們,現在我們自己體會到了,助人是真快樂,幫助別人是真快樂。自己貪圖一切的名利、五欲六塵的享受,那是真正痛苦。苦樂沒有一定標準,什麽是真正的苦?什麽是真正的樂?懂得的人不多。真正懂得,通達明了,才曉得佛在經上常常說的「離苦得樂」,這個精義我們才能體會到。

??我們現前在修學佛法,有許多必須要的東西,我們還是要搜集,拿來做參考。在物質生活上,我們一定要滿足。為了教化眾生,有許多權巧方便,不能不懂,佛教我們的「四攝法」,我們在前麵講過,四攝法是接引眾生的原理原則,所以佛法是活活潑潑的。雖然今天我們擁有一些或是物質、或是精神上的受用,形相上有,心理上不能有。形相上有是做什麽用的?是接引眾生的。如果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個個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天天到外麵乞食,一無所有,世間沒有一個人敢學佛。一看到,「學佛還得了!你看,可憐到這個樣子,天天上街討飯。算了!不要學它了。」所以為了接引眾生,我們也要把自己包裝好,讓世間眾生看到生歡喜心。但是這個包裝,你自己可不能被包裝迷了,那就完了!自己要覺悟,這個外表包裝是給別人看的,絕對不是自受用。自己心地清淨,一無所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才會如意,這才叫「神足」。

??《華嚴經》裏麵善財童子,那就是教化眾生的好榜樣,特別是接引末法時代的眾生。末法跟正法時期社會狀況不一樣。從前的社會是保守的,世間人對於勤苦的生活,沒有不讚歎的、沒有不歡喜的;現在這個世間人的價值觀、觀念完全相反,你生活過得很貧賤,沒有人瞧得起你。佛法是恒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定要觀機。那個時代應該用什麽方法來教化眾生,現在這個時代應該用什麽方法教化眾生,我們要明了。從前人喜歡讀書,提供書本,那真的是歡喜心,如獲至寶。現在送他書,他不要了。為什麽?他不想看。現在送電視他要,他很歡喜,我們如何把佛法變成電視送給他。要懂得契機、契理,佛常說!契機不契理是魔說,契理不契機是閑言語,閑話,白說了。

??所以必須要理機雙契,我們怎樣學習這一條,就應該要懂得。我們今天的希求,眼前的,是希求世界和平,是希求社會安定,這是第一個條件。如果這個世界不和平,社會不安定,什麽都不能談,誰有心思來學道?這個目標決定要教學才能夠達到,聖賢的教育。而聖賢教育現在大家都把它忘光了,不但忘光,提起來都反對,認為這是古老的東西,我們是現代人,那個東西應當拋棄。這樣的錯覺,在一切大眾心目當中生了根,你就想這個事情多難!

??今天我們要想幫助眾生,先要從自己做起。我們天天說,說了不做沒用處,誰相信?說到要做到。佛跟我們講布施,我們真的施舍;佛教我們持戒,我們真守法;佛教我們忍辱,我們什麽都要忍。教我們怎麽做,我們很認真努力去做,學一條就做一條,做到了再跟人說,別人才能相信。我們自己的力量非常薄弱,眾生的業力這麽大,我們怎麽能轉得過來?轉不過來也要轉,能轉幾分算幾分,決定不氣餒,決定不能放棄。

??我們不能影響別人,是我們的心不誠,我們的行做得不夠好;果然是真心誠意,如理如法去修學,盡量去做好。為什麽要這樣做?決不為自己,為眾生,這是接引眾生的前方便。所以一定要「離欲」,然後才成就性德裏頭的欲望;那個欲望是自在美滿,這是一般凡夫很難理解的。所以「四神足」擺在第三條,擺在斷惡修善之後,你才會真正發現到,價值觀凡夫跟聖人不同。聖人的價值觀是真實的,凡夫的價值觀是虛妄的。如果自己沒有辦法做到斷惡修善,佛雖然跟你講,你也沒有辦法體會。必須通過斷惡修善,你才能體會得到佛菩薩如何自在,他們是怎樣的美滿,才能體會得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一一二集)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一一二集)

2000-12-28 【字體∶小 大】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六麵,經文第三行∶

??【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

??「四神足」,昨天跟諸位講了第一個「欲」;第二個叫「念」,第三個是「進」,第四個是「慧」。這些名詞在經論裏麵用得非常廣泛,它應用的處所不一樣,意思就不相同。這個地方是講『神足』,神足也叫「思惟」,也叫「如意」。比較容易理解的,「如意」好懂,我們講「稱心如意」。欲望能稱心如意,意思上麵說過了。

??今天跟諸位介紹第二條「念」,在經論的注解裏麵叫「一心正住」,這是「念如意足」。從這個說法,我們念佛的人立刻就能體會到《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念就如意了,念就自在了。「一心」是真心,確實這才能稱得上「正住」。一部《金剛經》,須菩提向世尊請教的,就是心要安住在哪裏;中心的問題是在此地,我們的心要安住在什麽地方。安住不妥當,你就不如意、就不自在,那稱之為「邪住」,不叫做「正住」。正住是一心,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是正住。

??我們要怎樣契入這個境界?淨宗法門妙,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你就能契入這個境界。諸位要記住,「老實念」,關鍵在老實。我們念佛念了很久,沒有得到一心正住,是什麽原因?我們不老實。怎麽叫不老實?念佛裏麵有疑惑,這就是不老實;念佛裏頭有夾雜,就更不老實;還有間斷,所以修了這麽久,功夫不得力。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裏麵教給我們念佛,綱領是八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一心,「淨念相繼」是正住,那個「住」是佛住,菩薩也是住在「佛住」。通常我們說菩薩住六度,聲聞住四諦,緣覺住十二因緣,這個「住」是講存心,存的是什麽心。天人住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隻有三途的眾生,他那個心住在貪嗔癡裏頭;起心動念都是貪嗔癡,是三途眾生。

??所以,我們自己如果起心動念也落在自私自利,也落在貪嗔癡慢,天天搞是非人我,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前途是什麽?前途是三惡道。你走的路,走的是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這個世間很短暫,一百年光陰,一彈指就過去了。你到哪裏去?到惡道去。誰教你到惡道去?你自作自受,沒有任何一個人幹涉你,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左右你。你作佛、你下地獄,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什麽人都幫不上忙,什麽人也障礙不了,佛菩薩對你也無能為力,這個一定要懂得。

??佛菩薩對眾生的慈悲、對眾生的加持是教學,教導我們。我們能接受教學,能夠領悟,能夠改過自新,「回頭是岸」;從哪裏回頭?從六道回頭,從十法界回頭,我們向一真法界,這叫回頭是岸。六道、十法界是什麽?是妄想、分別、執著。「回頭」就是我們要把妄想、分別、執著舍掉,要舍掉六道!六道最重要的業因就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造成六道輪回。「見惑」歸納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錯誤的想法;「思惑」∶貪、嗔、癡、慢、疑,這五種,五大類。你把見思煩惱總共十大類統統放下了,統統舍掉了,從這裏回頭,這一回頭就是十善業道。

??所以,如果對於「見思煩惱」不能夠理解,這些名相很繁瑣,也不太好懂,你就記住最簡單的「十善業」。十善業的反麵是十惡業。從殺、盜、淫回頭,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從妄語、兩舌、惡口回頭,我們一生不打妄語,不自欺欺人,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你就真的回過頭來了。「回頭」,回頭是佛菩薩,就不再作凡夫,我們要去作佛、作菩薩了。意三就是貪、嗔、癡。從貪、嗔、癡回過頭來,不貪,不嗔,不癡。不但世間一切法不貪,出世間法也不貪,你的念怎麽會不清淨?這個時候才「一心正住」,對待一切眾生,就跟諸佛菩薩一樣,自己決定是一心正住。教化眾生,他是菩薩種性,用「六度」教他;他是聲聞種性,用「四諦」教他;他是天人種性,用「十善、四無量心」教他,這是教化眾生的方便。與自己一心正住有沒有妨礙?決定沒有妨礙,這樣才成就無量無邊真實功德。

??我們的心究竟安住在哪裏?《金剛經》上佛教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正住,「無所住」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難!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我們凡夫做不到,怎麽辦?佛這才為我們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方便。諸位要知道,所有的佛法全是方便法,真實法說不出來的,能說得出來的,全是方便法。所以佛在經上才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能說得出來的,佛能表現出來的,全是方便法。聰明人從方便裏麵悟入真實,這就是佛的教學真諦,從方便悟入真實。沒有方便,對我們來講,我們就無從下手,所以方便法要用,不能執著。經上舉的比喻很好,像過河,我們要用船,船是方便法,過了河之後,船就不要了。還能背個船上岸嗎?佛法就像船一樣,我們可以用它,不能執著它,執著它就錯了,你就被它害了,這才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必須教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

??禪宗六祖能大師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生度化眾生的心。「無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很困難,我們生心就不能無住了,心就有住,要無住就不能生心了,總是搞得兩邊合不攏,這是凡夫。諸佛菩薩生心跟無住是一不是二,生心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大家慢慢從這裏麵去體會,然後你才能夠領略一點圓教的思想、圓教的義趣。

??空、有是同時的,這是大乘教裏頭常說的「不二法門」。所以歐陽竟無說∶「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佛法就是佛法,世間任何一法不能夠媲美的。」什麽原因?世法是從意識裏生的,佛法是從真性裏頭流露出來的,不同在這裏。我們怎樣能契入境界?要用一心。起個念頭就是二心。可是這個地方要記住,我們一般人起念是妄想,不起念是無明,都不是一心;凡夫不是落在妄想這一邊,就是落在無明這一邊。

??真心到底是什麽樣子?大乘佛法裏有個名相,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寂」就是無住,「照」就是生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我們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要盡心盡力,認真努力去做,做的時候、做了以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是「寂照雙融」的境界。凡夫做不到這個境界,凡夫做了一些好事幫助眾生,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功德很大,居功,念念不忘,著了相,你心就不清淨。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決定不著相,沒有執著;不但沒有執著,連分別、妄想都沒有,這才叫做「一心正住」,你的念就自在,念就如意。

??「四神足」四條裏頭,這兩條最重要;前麵跟我們講的「欲」,第二個講的「念」,這兩條最重要,尤其是「念」。我們實在講是非常幸運,在無量法門裏麵我們遇到淨土法門,這個法門方便,這個法門是用一句佛號,教我們把心恒住佛號之中。這是不是有念?是的,是有念。用這一念止一切妄念,無論做什麽事,心裏頭隻有阿彌陀佛。

??譬如說我們修六度,六度落實在生活當中,心裏是阿彌陀佛;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學四攝法,心裏也是阿彌陀佛;我們斷十惡、修十善,心裏還是阿彌陀佛;所有一切的修學,統統歸到一句「阿彌陀佛」。心裏頭隻有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不起第二個念頭,這個人叫念佛人,這個人決定往生。不但往生,品位高!決定不生凡聖同居土。其他法門裏頭,找不到這樣的方便;修學其他法門沒有那麽容易成就,這個法門容易。念念抓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命根,隻有阿彌陀佛是真實,其他一切都虛妄,這才叫「老實念佛」,比什麽都重要!

??我們一心就住在「阿彌陀佛」上,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間斷。日常生活當中,依著經典的教導。我們今天歸納五個科目,日常生活決定不違背這五科。第一個科目「淨業三福」,第二個科目「六和敬」,要真幹!別人跟我不和,我跟他要和,我們各人走各人的路。他跟我不和,他要走六道,我要跟他和,我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各人走各人的路。我能幫他,我盡量幫他,實在幫不了,也不能受他的牽累,他墮三途,我不能跟他去。

??所以,自己應當要曉得,他拚命往三途鑽,拉都拉不回來,「算了!不拉他,讓他去吧!」這不是不慈悲,不讓他去,自己就被他拉進去了。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放手,等他什麽時候回頭了,再去度他。幫助一個人絕對不是在一生一世,生生世世!什麽時候他想回頭,那個時候你去幫他,機緣成熟;不想回頭的時候,諸佛菩薩都幫不上忙,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這也是經上佛常常說的,先度自己,自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別人無有是處。

??第三個科目「三學」,戒、定、慧三學。三學,《無量壽經》上幾句話講得非常具體∶「善護三業」,戒學;「觀法如化」,慧學;「三昧常寂」,定學。這個開示非常精彩!下麵一個科目,「六波羅蜜」。最後一個科目,「普賢菩薩十願」。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遵守這五個科目,這是菩薩道。別人不走,我走!我知道這是菩薩大道,我們要把心住在這個道上,這是利他,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自利,自利跟利他是同時的。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念念不舍「阿彌陀佛」。好,今天時間到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