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0三集,第一0四集)

(2009-01-26 19:52:41)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0三集)  2000/11/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03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0三集)  2000/11/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03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經本《十善業道經》,第十六麵第一行: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這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段。道品總共有七科,也就是我們今天講七個段落,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分為這七個段落。這七個段落是完整的佛法,也可以說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總不出這七類,佛經的術語叫七科,科是科目,七個科目就包括盡了。每一科目裏麵的內容,都是深廣無際,所以我們不能把它看作小乘。天台大師用藏通別圓四教,來跟我們說明,每一科裏麵都有藏通別圓;由此可知,它包括盡了。

  第一科就是念處,我過去講這些經文,跟古人說法稍稍有一點不一樣,好懂。這個四念處,就是我們常講的看破,看得破,四神足就是放得下,四正勤是斷惡修善。諸位從這個觀點上去體會,就不難懂得它的意思。看破放下貫穿全部的佛法。我們凡夫為什麽會有這些深重的煩惱習氣?這些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念處幫助我們明了,教我們怎麽樣看宇宙人生。

  佛在此地把它歸納為四個項目:第一個是「觀身不淨」,第二個是「觀受是苦」,第三「觀心無常」,第四個是「觀法無我」。這個觀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人生觀、宇宙觀,你對於人生、宇宙的看法,你是不是真正看到它的真相?凡夫最嚴重的,就是執著這個身,愛惜這個身,對這個身起了貪愛的執著,這個執著的根太深。要知道這個執著,就是六道輪回的根,輪回從哪裏來的?就從這來的。你要把這樁事情看清楚了,把身見放下,你就超越六道輪回。六道輪回絕對不是事實,它是個幻相,《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那是一點都不錯。哪一個人有執著,哪一個人現這個相,所以哪一個人放下這個執著,這個現象對他講就沒有了。

  由此可知,這個境界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每一個人都現出這個現象,世尊在楞嚴會上,把這個現象稱作「同分妄見」,見是見解,妄是虛妄。同分,我們大家都有共同的,雖是共同的,還是各人是各人的。譬如我們今天這個講堂,講堂很明亮,有幾十盞燈照著,這幾十盞燈光照著,這叫同分妄見。其實每一盞燈的燈光也各個不相幹,好像光光交融在一起,實際上還是各是各的;你滅掉一盞燈,這盞燈的光就沒有了,它並沒有妨礙別的,諸位從這個地方細細去體會。所以各人是各人的境界,各人是各人的天地,各人是各人的宇宙,可以說各個不相同,也可以說各個有密切的關聯,這裏頭的事實真相,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所以不能說同,也不能說不同,像這燈光一樣,你不能說它不交融,幾十盞燈光它確實是交融在一起;你也不能說真的交融,真的交融熄掉一盞,它這盞燈光就沒有了。所以佛法裏頭說明事實真相,常講「非一非異」,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不一,這是事實真相,不是一個含糊搪塞的話,確確實實是真相。

  我們今天墮落在六道輪回,你明白事實真相,與什麽人都不相幹,完全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製造出來的現象,道理要懂。你要不了解,你就很難超越,為什麽?佛在經上苦口婆心勸導你的這些話,你疑惑,你不能肯定的相信,你還是堅固執著你的成見,成見我們叫我見,我們被這個害了,害得太慘了。所以佛在此地,用這種圓滿智慧、高度的方便,教我們看身,「觀身不淨」,什麽是身?狹義的身是我們自己這個身體,廣義的身是所有一切的物體,隻要有體,我們就叫它做身。無論是自身,無論是一切物體,都是不淨的。佛在經上為我們分析,我們物質身體的構造不清淨,最明顯、最簡易的觀察,你看我們所謂七竅,排泄出來是什麽?它從內部排泄出來的。七竅之外更微細的毛細孔,毛細孔所排出來的,我們現在人稱它叫尿素,說明我們裏麵沒有一樣是清淨的。所以古人講肉皮、皮袋,皮袋裝的是什麽?膿血、便糞,裝的是這些東西。對於這個東西,過分的執著貪愛,錯了。古德形容身體是「臭皮囊」,從我們身上散發的氣味不好聞。煩惱愈重的,氣味就愈難聞;煩惱輕的,比較好一點,身心清淨的人氣味是香的。

  我在早年,好像是一九七七年,頭一次到香港講經,香港那邊同修告訴我,虛雲老和尚到香港住了一個多月。那個時候,中國大陸解放之後,香港那邊的佛弟子希望虛老和尚長住香港,給他造了一所精舍,我也去參觀過。老和尚住了一個月,說香港這個地方不能住,這是花花世界,不適合修行,就回到祖國去了。那個時候,他老人家一百多歲了,許多人都曉得,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大概也是一年洗一次澡,不洗澡的,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領子上油垢都很厚。他不洗澡,領子上看到很髒,可是味道是清香的,很好聞。我們三天不洗澡,領子上就臭得難聞,人家遠遠就躲開了。從這個地方看,人家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那個氣味就不一樣。虛老和尚是個修行人,有修行功夫比他更高的,那看到他的氣味就難聞了,這一定道理。由此可知,功行的淺深,確確實實改變了我們身心的組織結構,正是佛在本經前麵所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因此我們就體會到,佛為什麽教菩薩「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道理我們明白了。我們要修成自己真正是金剛不壞身,在這個世間難,太難太難,往生極樂世界就容易了。

  生到極樂世界,每一個人的色身都是「紫磨真金色身」,這是佛對我們的大慈大悲、大恩大德,不是佛跟我們說明,我們怎麽會知道?而且這個法門難信易修,成就無比的殊勝,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普度眾生,這是第一法門,所以一切諸佛沒有不讚歎,沒有不弘揚,我們要懂得道理。我們今天接受到這個法門,這一生能不能成就?就看你能不能看破放下,你要不能看破、不能放下,你這一生隻可以說跟阿彌陀佛、西方世界結個善緣,這一生是去不了的。想在這一生決定往生,必須看破,必須放下。為什麽放不下?沒看清楚,真正看清楚了,沒有不肯放下的,為什麽?放下就自在了,放下真快樂,放下就入佛境界。我們還是堅固的執著,是凡夫境界。放下我執,就是放下六道輪回。

  這是第一條,教我們觀身,這個身不是個清淨的東西,不必過分的去執著愛護,但是也不許可任意去糟蹋,你要糟蹋也是過失、也是錯誤,怎麽樣?隨緣,這就對了。必須借假修真,這個身是假相,我們要借這個假相去修真實的。對自己,往生淨土,利用這個身體認真努力念佛,除念佛之外統統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就對了。世出世間法都不要放在心上,為什麽?出世間法也不是真實的,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佛法因緣生,凡是因緣生法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所以《金剛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連佛法都不放在心上,何況其他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我們今天沒有入佛境界,一切放下,單單執著阿彌陀佛名號。執持名號,執就是很執著,持是保持,絕不失掉,我們要靠這一句佛號往生淨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執持名號也放下了,沒有到達不能放下,到達之後就可以放下。像乘車一樣,上車買一張票,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就是這張票,到達了票還給票房收回去。除此之外,什麽都要放下,這就正確了,就對了。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

  第二「觀受是苦」,受是我們的享受,再說得貼切一點,我們的感受。六根接觸外麵境界,必須曉得我們所接受的統統是苦,決定沒有樂。苦,佛在經上通常用三苦、八苦,來為我們說明事實真相。三苦裏麵,第一個苦苦,第二個壞苦,第三個行苦;八苦實際上就是三苦的頭一條苦苦,苦苦講了八種。苦苦,下麵這個「苦」是名詞,上麵這個「苦」是動詞、是形容詞。苦苦裏麵,這是一切眾生不能避免的,生、老、病、死,這叫四苦,誰都不能避免。你做到皇帝,你也沒有辦法避免生老病死;你貧賤是個乞丐,你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生之苦,我們忘掉了,但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定要知道,為什麽?你出不了六道輪回,你還去投胎,投胎不又有生嗎?老苦、病苦,這個我們親身都能體驗到。自己雖然年輕,看看老人,尤其看看現代社會的老人,兒孫孝順的太少了,兒孫能夠照顧老人的,現在愈來愈稀有,老人可憐!老人要受這個果報。為什麽?我們這一代沒有照顧上一代,我們造的因不善,那下一代還能照顧我們這一代嗎?因緣果報。我們沒有孝順父母,要叫兒女孝順我們,沒這個道理。所以現在人造作的,就是不善因,果報我們推想當中,決定不是善的果報。所以現在社會政府負責養老,世界許多先進國家都有退休養老的製度,這個製度有些國家做得很不錯,我們也看過很多,距離盡善盡美那是一個很長的階段。

  我們現在也正在努力去提倡彌陀村。新加坡居士林的彌陀村,我想諸位已經看到了,昨天已經開始動工,好像有十幾個工人,在旁邊圍一個木板牆,大概是防止灰塵。已經開始在動工了,這是這一年多來,找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都不能成就,最後不得已把居士林剩下這一點空地建起來。李居士告訴我,這是建七層的樓房做為寮房,將來可以容納四、五百人,這也好,宿舍、齋堂、念佛堂、講堂都在一起,對老人來說是一個方便,管理上都省了很多事情,省了很多人手。所以我看到很歡喜,總算對社會,因為世界有許多國家地區的同修,都發心支援這一樁事情,總算有了交代,我們樂觀其成。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0四集)  2000/1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04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0四集)  2000/1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04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六麵第一行: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四念處上一次講了兩條:「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佛在經典中,將三界六道裏麵的生活狀況,為我們歸納為三苦、八苦。八苦裏麵,生、老、病、死,這是每個眾生都沒有法子避免的,這叫內苦,這是身體之內的。身外也歸納為三類,第一個是「怨憎會」,你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事、不喜歡的生活環境偏偏碰到,沒有辦法離開,這一類的都是屬於怨憎會。我們想幾乎每一個人都沒有辦法例外,一生的遭遇。另外一類「愛別離」,我們喜歡的人、喜歡的事、喜歡的生活環境,偏偏不能長久,這是在我們現前社會,我們普遍能夠看得到的,甚至於在自己本身也能夠覺察得到,這一類也是苦。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們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第三類「求不得」,我們心裏麵的願望、希求,都不能夠實現。這把我們身外之苦全部都包括了。

  最後一條叫「五陰熾盛苦」。如果把這八種苦區別來說,前麵七種都是屬於果報,最後這一種是苦因。換句話說,我們為什麽有前麵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原因是五陰熾盛,這一句話不好懂。五陰,用現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的身、我們的心不健康,身心都在造不善業,所以才得不善的果報。如果身心健康,所造的都是善業,如佛在這部經上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我們這八種苦都沒有了。

  世間人求財,財能不能求得到?能,肯定能求得到,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要懂得道理,它有因果,種瓜就得瓜,種豆就得豆,你造的是什麽因,你就會得什麽樣的果報。佛告訴我們,財富的因是布施,喜歡布施的人得大財富,慳貪吝嗇的人得貧窮果報。我們看今天社會,有許多特別是經商的,工商界的商業钜子,他擁有億萬的財富,億萬財富什麽原因來的?過去生中修大布施,我們講他命裏頭有財,這個財不是天生的,天生應該各個人都一樣,為什麽每一個人不相同?每個人造的因不一樣。他布施得多,他命裏頭財多,命裏頭有財,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他都發財。他經營一個事業那是緣,他命裏頭有因,因加上緣,果報就現前,就這麽回事情。如果命裏頭沒有財富的因,他也去學別人一樣,去經營一個事業,人家經營發財,他經營賠本,命裏頭沒有財。

  諸位讀過《了凡四訓》就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前生誰給你定的?自己定的,不是別人定的,這才真正是公平。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這一生命裏頭缺財不要緊,現在修,積極的修都來得及。了凡先生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自己懂得修因,三種因他都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不但他自己做,太太也幫他做,全家做,所以他的命運改得那麽快。發了財,發了財自己並不享受,實在講,過他非常快樂的生活,節儉,把自己省下來多餘的,再幫助一些需要的人,他的富貴永遠享不盡,生生世世不受貧窮的果報。他懂得道理,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有求必應。

  有些人過去生中,接觸到古聖先賢的教誨,接觸到佛法他肯修,這一生得到果報;果報得到之後,未必遇到聖因,聖賢菩薩的教誨未必能遇到。遇不到,這一生隻知道享福,不知道繼續不斷去修,他不知道,這個很可惜。這一生福報享完之後,來生就不如今生,每況愈下,一世不如一世。由此可知,聖賢的教誨第一重要,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

  一切布施當中,法布施為最,《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裏麵,講得非常清楚。我們懂得道理,也懂得方法,這才認真努力去修學,果報愈來愈殊勝。現前的果報,在佛法講花報,果報在來世。花報自己已經感覺到這樣殊勝,果報就可想而知。這就好比植物,先開花後結果,我們看到植物開的花開得好,就能夠預料將來結果一定非常美滿,所以佛家教我們離苦得樂,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些話都是講的世間,世間的果報不是究竟的,但是大多數的世間人貪圖世間果報。佛菩薩是個明白人,古今中外的聖哲也都是個明白人,他們能夠觀察眾生的根機。你貪圖世間的富貴,幫助你、滿足你的願望,讓你生歡喜心。你能夠對聖賢生歡喜心,你就願意親近他,你就願意接受他的教誨,他必然在你現有的基礎上,幫助你向上提升。

  人間富貴不錯,天上富貴比這個更殊勝,人能活多少年?生命太短促了,縱然活上一百年也是彈指之間。我們自己回想一下,自己今年幾十歲了,想想從出生到現在,不就像一場夢一樣,想想童年的事情就像昨天一樣。光陰過得太快了,一百年一彈指,你的富貴能享受幾天?天上的福報比人間大得多了,不要說是很高的天,我們通常講忉利天,中國人講玉皇大帝,一般宗教裏麵講生天,多半都是生忉利天。怎麽知道的?看他修因,他修的是什麽因,果報在哪裏,這個推測是相當可靠的。

  生四王天、忉利天是修十善,才能到那個地方去。那個地方的福報比人間殊勝,首先壽命就長。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現在說這個話大家好懂,現在知道有時差,我們這個地球跟忉利天時差很大,忉利天一天我們就一百年。他的壽命多長?是他們那邊的一千歲,合我們世間那時間就太長了。他的一天是我們一百年,他的一年我們也給他定三百六十五天,他的一年,他的壽命是一千歲(合人間三千六百五十萬歲),所以忉利天的享福,比我們人間殊勝太多。往上去福報是倍倍增加。如果我們知道這個道理,對於人間的福報自自然然就看淡了,我們要修天福。

  佛菩薩又告訴我們,還有比天福更殊勝的,了生死出三界,阿羅漢、辟支佛、佛菩薩的福報,絕對不是天人能夠相比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這是三界裏麵福報最大的,比不上阿羅漢、比不上辟支佛。所以佛菩薩會幫助我們,把我們境界不斷向上提升。佛告訴我們,第一等的福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世出世間的智慧、福德,沒有能跟他相比的,縱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不是摩醯首羅天王能夠相比的,也不是十法界裏麵四聖能夠相比的。這個事情要不是佛陀跟我們說出,我們怎麽會知道?

  所以我們在世間,現在這個身體住在世間,應認真努力斷惡修善,絕不希求這個世間的福報。我們修的福到哪裏享?到極樂世界去享。那我修的福不大,極樂世界人福太大了,沒錯,我這一點小福到了極樂世界就變成大福,小的因到極樂世界就變成大福。可是沒有小福的因,極樂世界去不了。佛在經上介紹給我們西方極樂世界,那一邊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什麽叫「上善」?這個人心善、念善、行善,就是這部經上所講的「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就是上善。

  由此可知,修淨土的人,這部經非常非常重要,你要說是修淨土,淨土經裏頭沒有講《十善業道經》,那你就完全看錯了。我們看經要細心,不可以粗心大意。淨土修行方法,基本的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那十善業怎麽修法?這部經就是講十善業;由此可知,這部經確確實實是我們修行的基礎。念佛法門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你才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沒有這個基礎,沒有淨業三福的基礎不能往生。為什麽?心行不善,與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不相應,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苦是能夠解決的,要懂得道理、懂得方法。

  四念處,後麵還有兩條,「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每一條都很重要,我們一定要很清楚,然後才知道怎樣修學。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