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九集,第一00集)

(2009-01-24 20:26:06)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九集)  2000/10/2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9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九集)  2000/10/2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9

  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五麵,最後一行: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

  這一條前麵雖然講過一次,意思還沒有能夠顯示出來。因為四攝法對於世出世法都非常重要,我們多用一點時間來研究討論有好處。四攝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要是能處好,什麽問題都解決了,這個關係要是處不好,不但是造成許多的困難,還必然會引起許多的災害。天災人禍是從什麽地方生起來的?我們真的明了之後就曉得,四攝法能夠消除一切災難,所以這一條我們不能不重視。

  佛在此地教導我們,能將十善業道落實在四攝法裏麵,就能夠消除世間許多的天災人禍。四攝頭一條是「布施」,昨天跟諸位說過了,今天我們從佛教的教義裏,更深入一層去體會它。佛在經典裏教菩薩,布施裏又有四種遍施,佛學的名詞叫「四悉檀」。「四」是數字,「悉」這一個字是中國字,「檀」是檀那、是布施,四種悉布施,「悉」是普遍。換句話說,完全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去修這四種布施。這就講得深入而且透徹。

  第一、「世界悉檀」。「世界」兩個字怎麽講法?「世」是講時間,「界」是講空間,世界是我們今天一般人所講的宇宙,是佛法裏麵所說的盡虛空遍法界。你看佛教菩薩的心量多大!你能夠把心量圓滿的拓開,真正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修這種布施,你得的利益是歡喜,佛家常講的「常生歡喜心」。歡喜心從哪裏生出來?一般我們在經論裏常看到「法喜充滿」,這個充滿是充滿宇宙,充滿虛空法界,盡虛空遍法界一片祥和,法喜(歡喜心)是這樣布施成就的效果,我們要學習。這個效果,在佛教化眾生裏麵,就是普遍接引眾生,佛經常講「普度眾生」。你沒有這個心量,怎麽能幫助眾生?不但度不了眾生,連自己也度不了。你沒有這個心量,時時刻刻生煩惱,怎麽會常生歡喜?所以我們要想想,如何將十善業落實在世界悉檀。

  第二、「為人悉檀」。這在布施裏麵有特定的一個對象,不是為自己,是為別人。「人」在此地,它引申的意思是「眾生」,十法界裏頭,如果隻為人這一法界,就還漏掉了九法界,所以我們懂得佛的意思,真的是舉一,我們就知道十:念念為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說有情眾生,一定也包含到無情的眾生,我們這個布施的心、布施的行為,才能達到究竟圓滿,我們所得到的利益生善。念念為人不為自己,生善、純善。為自己就生惡,就不是生善。為人才生善,為眾生就生善。正如佛在本經前麵給我們的開示,讓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佛這樣教導我們,我們要怎樣修成?四攝法就成就了。

  第三、「對治悉檀」。這四條愈來愈精細。第一條是講你的心量,念念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拓開心量。第二條是念念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第三條就教導我們對於一切眾生,要全心全力幫助他們,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

  首先幫助眾生轉惡為善。怎樣幫助他們?自己做出樣子給他們看,不做出榜樣給他們看沒有用。所以,古聖先賢的教學,都是做樣子給人看。從前做父母的懂得,知道這個道理,所以父母在兒女麵前,言談舉止都不違背禮。為什麽?這叫家庭教育,做給兒女看,讓兒女從小就看到聽到。這是負責任的父母,是真正愛護子女的父母,絕對不給兒女有不好的印象。從前人懂得,現在人不懂了,所以現在有一些同修常常談到兒女不聽話,他們都沒有想想,兒女為什麽不聽話?決定不能怪兒女,兒女年歲小,不懂事,隻知道模仿,大人表現怎麽樣,他們就學習。由此可知,兒女不聽話,學生不聽話,責任在哪裏?父母自己本身沒做好,老師本身沒做好,回過頭來反省,原因就找到了。儒家所謂是「父不父則子不子」,你作父母不像作父母的樣子,你的兒女當然也就不像作兒女的樣子。

  《三字經》的前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四句話重要,是古聖先賢教育的總綱領、總原則。「人之初,性本善」。我們不要講太深,講最淺近的,小孩生下來都是善良的,都是好的,怎麽會變?「性相近,習相遠」。「習」是他所學的。嬰兒睜開眼睛他就會看,那個印象深刻,你給他看些什麽,最初第一個印象,幾乎就跟本性一樣。現在有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一個人的成就,老師的教育是幫助他完成,他的根是在家庭教育。父母尊敬師長,做出尊敬師長的樣子讓子女看,子女看到父母對老師這麽尊重,自然對老師就有信心,願意接受老師的教導。因此,布施裏麵,這兩個是骨幹:布施斷惡修善,布施破迷開悟。實際上,對治悉檀所得的利益是破惡,為人悉檀所得的利益是生善。破惡就是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使我們的善能達到真純。

  第四、「第一義悉檀」。這是布施的終極目標。第一義是什麽?第一義是入理、契入,我們今天講真理。「真理」這個名詞很抽象,我們換句話說:通達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樣布施才真正達到圓滿。佛在經上跟我們講這些道理,我們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學習,為什麽?在世間一切法裏,你學不到的。這是四攝第一條「布施」,與四悉檀相應,布施波羅蜜才圓滿。

  四攝第二條是「愛語」。「愛語」這個名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愛語不是好聽的言語,不是花言巧語,可能是責備他,可能是喝斥他、罵他、教訓他,是真正愛護他的言語。打他、罵他是真正愛護他,不愛他就不管他了。所以,大家不要把愛語看作一定是很好聽的,那就弄錯了。一天到晚跟人家接觸,花言巧語騙人,不是愛語。

  真正的愛護,愛語的攝受,都要以智慧為基礎,絕不是感情。智慧為基礎,你才能觀機。你幫助別人、勸導別人,用什麽方法勸導?在什麽時候勸導?勸導到什麽程度他能接受?你都能明了,你才真正能夠幫助他。他要是不能接受,起反抗,我們的作法就有錯誤。佛菩薩度眾生,不急於一時,非常有耐心,這一生他不能回頭,等來生,來生不能回頭,等後世,這是我們要學佛菩薩的。如果機緣成熟,一定要抓住,絕不失時。所以,我們讚歎佛菩薩說法「如海潮音」,海潮就是一定的時候漲潮,一定的時候落潮,取這個意思,能把時節因緣掌握得非常好。應當說的時候不說,時候失掉了。不當說的時候說了,起反作用,達不到效果。所以,這是要用智慧去觀機。

  由此可知,與一切眾生交往,攝受一切眾生,大根大本就是真誠的慈悲。這裏麵不夾雜絲毫的惡意,是真誠純善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這個心就是佛心,這個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我們今天對於一些人沒有這種愛心,是迷失了自性。要知道,這是性德,你能夠契入這個境界,你的性德自然流露,不加絲毫勉強。你說:我要學。這個東西學不來的,必須契入境界,自然就流露了,佛經上常講「法爾如是」。我們用這種心態、用這種行為處事待人接物,哪裏不受歡迎?圓滿真誠的幫助別人,別人怎麽會不接受?他不歡迎、不能接受,還排斥,這就是迷失自性,迷失得太深太久,佛法裏麵講業障太重。業障、迷惑可以化解,化解的方法就是教學,我們用教學的方法來化解。

  諸佛菩薩,古聖先賢,他們一生的行誼顯示出無盡的慈悲,永恒的愛意,愛護一切眾生,無微不至,這是我們應當要體會的,應當要學習的。好,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條意思還沒有講完。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00集)  2000/10/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00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00集)  2000/10/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0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五麵最後一行。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

  這一條對於世出世間法都是極重要的開示,所以我們特別詳細的來介紹。四攝就是人與人、人與一切事物交往的四個原則。在人事物當中,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交往。如果把這一樁事情做好,這個人就是佛菩薩;人與人交往做不好,這是凡夫,所以這裏麵包含著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德能。這四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前麵兩條已經說過,現在我們再講第三條:利行。「行」是我們的生活行為,「利」是利益。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能夠利益社會、利益群眾、利益一切眾生;換句話說,凡是沒有利益的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菩薩決定不做。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自他是一不是二,這是事實真相。這個真相,六道眾生不知道,六道眾生的概念當中,自他是二不是一,這叫迷失了自性。四聖法界雖然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沒有親證;換句話說,在理論上講沒有問題,他可以接受,他能夠相信,在事上他沒有證得,必須要到一真法界,這樁事情才證實。

  由此可知,六道凡夫迷得深,我們不能親證這個境界,一定要相信佛的言語。我們學佛,第一個條件,就是對於老師(佛陀是我們的老師)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能有疑惑,我們才能夠得到佛陀教誨的利益。如果對老師有疑惑,我們所得到的利益就要打折扣,看你疑念的深廣。你的疑很深、很大,你是完全不能得利益;你疑得比較淺、範圍比較小,你能得局部的利益。隻有在絲毫都沒有懷疑,對於佛陀的言教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我們才能得到佛法圓滿的利益。

  《十善業道經》是佛法的根本,是基礎的教學,這一部經裏麵沒有大小乘,沒有宗門教下,也沒有顯密;換句話說,它是共同科目。隻要你學佛,無論你修學哪一個宗派,都要從這一部經典上紮根,所以它是根本的教學,學習的基礎就是十善業道。這部經經文不長,前麵一半,世尊為我們詳細說明修行十善的殊勝功德利益;後麵這一半,開示我們十善業如何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修行上。由此可知,這部經不能不熟讀,不但要熟讀,要背得很熟很熟。在六根接觸外麵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都要想到佛對我們的教訓,這樣才叫修行。

  這一部經裏麵所說的,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的第一條。三福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在過去講席裏麵說了很多,孝親尊師、培養慈悲心都要落實在十善業,如果沒有十善業,前麵三句都是空的。具足十善業道,孝親尊師、慈心不殺就落實,前麵三句都做到了。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初發心修行證果,刹那際都不能離開;離開這一部經,就離開了佛法。由此可知,這個經典的重要性。

  十善業道落實在四攝法利行裏麵,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殺生,不殺生的意思引申,決定不可以傷害一個眾生,即使蚊蟲、螞蟻,我們都不可以傷害,我們看牠跟看人一樣。牠出來是覓食的,牠沒有死罪,我們不能因為討厭牠,隨便的殺害牠,不可以。蚊蟲、螞蟻都不忍心傷害牠,怎麽可能起心動念去傷害人?佛在經上教導我們,「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利行。由此可知,眾生不歡喜的事情,我們不能做,我們要做了就令眾生生煩惱,這就不是菩薩行,就不是學佛,跟學佛完全相違背。所以思想、起心動念決定於大眾有利,不能想到自己的利益,凡聖差別就在這一念之間,我們講眾生跟佛差別就在一念之間。

  諸佛菩薩起心動念是利益一切眾生。諸位要知道,真正利益一切眾生就是真正利益自己,如果這個事情隻利益自己,不能利益眾生的,你自己多想想,決定是傷害自己,這個要細心觀察才能看得到,粗心大意看不到。學佛的人心細,就看這個十善業,看這十條,落在六度裏頭,落實在布施,落實在持戒,落實在忍辱,落實在精進,落實在四無量心裏麵,落實在慈心、悲心、喜心、舍心,現在講落實在四攝法裏,四攝裏麵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你想想看,這個心多細!

  在日常生活當中,任何一法裏麵都有十善業,圓滿具足這十條。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連這個概念都沒有,所以叫粗心大意。菩薩生活點點滴滴,無有一法不具足十善業,法法具足、念念具足、點點滴滴具足。我們能夠了解這些事,對佛菩薩自自然然的恭敬心就生起來,為什麽?確實不如,確實比不上。

  不殺生,利益眾生。不偷盜,絕對沒有占一切眾生絲毫便宜的念頭,占人家便宜的心就是盜心,就是偷盜,動這個念頭就錯了,何況還有行為?不邪淫,心地絕對清淨,沒有一絲毫染著。往下是不妄語、不兩舌,於是四攝法才真正落實。四攝法裏麵,每一條裏頭不具足十善業,你怎麽攝受眾生?昨天跟諸位講四攝頭一條布施,布施的精義,精華的義趣,就是四悉檀。「檀」是檀那、布施;「悉」是普遍,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布施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做得到做不到?你能夠想到就做到,佛在本經前麵開章明義就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心到了,我們的行自然就到了。所以在眼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四攝法就圓滿了。

  「利行」簡單的說,念念都是利益眾生,而利益眾生裏麵,最殊勝的是正法久住。正法在哪裏?正法在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正法在這裏。我們要把佛的教誨做出來,這叫正法久住。做出來給人看,這是真實的利益、永恒的利益、無比的利益。諸佛如來示現在人間修行證果,他為什麽不從事其他行業,為什麽要示現作佛,用意何在?示現作佛就是示現正法久住。無量無邊的利益,這是根本的利益。《華嚴經》末後的五十三參,像一棵大樹一樣,佛是這棵樹的根本,五十三參是它的枝葉、花果。你看到這棵樹多麽茂盛、多麽好看,那是枝葉花果。你就想想看,釋迦牟尼佛為什麽不去示現各行各業行菩薩道?他可以繼承王位,以國王的身分行菩薩道,以大臣的身分行菩薩道,以現在是工商業界哪個行業都可以行菩薩道,他為什麽要示現出家教學?今天我們看到的,他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知道這是根、這是本,無量無邊一切真實利益的根本,這叫正法久住。所以從事於教學工作、教育工作。

  中國古人知道,諸位看看《禮記》裏麵的「學記」這一篇,「學記」這一篇用現在人的講法,是中國古老的教育哲學。這個教育哲學、教育理念,從漢武帝奠定,一直到清朝末年,兩千多年都沒有改變,都是依教奉行,國家賴以長治久安。在這個世間,人不分貧富貴賤、不分老少、不分行業,都接受這個教育。在佛法裏麵講,皆是菩薩,學作菩薩、學作君子、學作聖賢,所以教育是利行的大根大本。根本如是,枝葉也不例外。所以無論我們過的是什麽樣的生活,今天是什麽樣的身分,從事什麽樣的行業,一定要以真誠的愛心愛下一代、教導下一代,使下一代的人智慧開了,在我們這一代經驗、成就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這是利行。

  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思惟,細心去體會,就知道行十善道,以四攝利行攝莊嚴故,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得廣大的利益。這個利益簡而言之,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繁榮興旺,人人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利行。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