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五集,第九十六集) 

(2009-01-22 20:00:32)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五集)  2000/10/1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5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五集)  2000/10/1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5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五麵,經文倒數第四行:

  【悲莊嚴故,湣諸眾生,常不厭舍。】

  這是菩薩行,十善業道以『悲莊嚴故』,落實在悲心。「悲」是悲憫,憐憫一切眾生。眾生愚昧無知,不但是我們人間,即使是天上依舊不能夠避免。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天也相當複雜,從豎的上去看就有二十八層,二十八層天,這是一尊佛的教區;從橫的麵看,每一層都是非常非常大的範圍,現在人概念當中,都稱之為天文數字,範圍比我們地球大得太多太多。何以說天人不究竟?佛法說到究竟處,它有兩層意思。第一層,至少要能夠超越六道輪回,才算是究竟,否則的話,生到四禪天、生到四空天,壽命到了依舊還要墮落,出不了輪回,這是不究竟。更深一層的意思,是要超越十法界,才算是真正的究竟;如果不能超越十法界,隻在四聖法界裏麵,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裏麵的佛,還是不究竟,不究竟就有苦、有難。

  佛跟我們說,六道凡夫要受兩種生死之苦,一種是「分段生死」,一種叫「變易生死」。我們這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這叫分段生死;我們常講的生生世世,這都是屬於分段生死的現象。另外一種叫變易生死,變易是變化;沒有分段,不是這個分段。譬如說我們在學校念書,這一年非常認真努力的學習,學習得很辛苦,到明年升級了,從一年級升到二年級,譬如一年級死了,二年級生了,這叫變易。其實這並不是一段一段的,是變易。你每用一段很辛苦的功夫,才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一級,這叫變易。六道裏麵有兩種,變易跟分段兩種生死都有;而四聖法界分段生死沒有了,隻有變易生死。變易也很苦,修行也相當苦。這兩種生死都沒有了,才叫究竟;所以真正究竟是在一真法界,我們一定要懂得。這樣你就能理解佛講十法界都苦,不僅是講六道,十法界都苦。

  六道之苦,佛在經上講得太多太多了,講欲界苦、色界苦、無色界苦。欲界苦,常說的三苦、八苦,統統都要受,我們在欲界生活確實非常之苦。色界天人「苦苦」沒有了,也就是八苦他沒有了,但是他有「壞苦」,他有「行苦」。這個「壞」就是一切不能夠常住,不能夠永久的住世,它會變壞。像我們建一棟房子,這棟房子你建得再好,兩百年、三百年它還是會倒塌,還是會壞;到壞的時候,苦就現前了,這一類是屬於壞苦。我們想想什麽樣物質不產生變化?身,人身一年一年衰老,衰老是壞苦。我們要知道,所有一切的物質現象都不能夠長久保存,包括自己的身體,一定要知道。

  「行苦」是刹那刹那遷流不住。以我們人來講,你沒有辦法永遠保住青春;人不是十年十年老,不是一年一年老,刹那刹那老化,刹那的變化就叫做行苦。色界天人雖然沒有苦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這些色界天人沒有了,但是他有壞苦,他有行苦。到無色界天人,無色界連身體都不要了,這個是三界裏麵的高級凡夫。我們念《老子》,老子就很感歎,他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我有最大的憂患,是我有身體。無色界天人身體不要了,我們一般人講的「靈界」,無色界才是真正的靈界,他沒有身體,沒有身體就沒有壞苦,所以他也不需要宮殿,也不需要居住環境,靈界。但是他有行苦,行苦就是他這個境界不能夠永遠保留,最長的時間,佛講是八萬大劫,這到了極限;他最長的時間隻能保持這麽久,八萬大劫到了,還是墮落,還是要搞生死輪回。

  世尊在《法華經》裏麵講三界統苦,比喻說「三界火宅」、「三界無安」,佛說這些話都是警惕我們,讓我們在這裏麵覺悟:人一定要立誌超越三界,超越三界才真正叫離苦得樂。超越三界得的樂是小樂,佛法裏麵講的二乘的小果,是屬於小樂,不是真的,真的還要超越四聖法界。我們這個地方說菩薩都是講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看到六道十法界眾生的狀況,都深深的感歎這些人可憐湣,一定要幫助他。

  慈悲喜舍這四法是天人修的,如果具足十善,十善落實到慈悲喜舍,你就是不學佛,不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你將來的果報是在天道,最低限度都是在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一層比一層殊勝,一層比一層福報大,如果能夠離相修福,「離相」心就清淨,我們一般講就得定了,隨著你定功的淺深,你上升到色界跟無色界。佛對我們這些凡夫,用什麽方法幫助我們?是不是先幫助我們生天,然後慢慢再幫助我們提升?不是的,如果佛用這種方法,那就對不起眾生了。佛用的是什麽方法?隨機攝教,一定看眾生的根機。根機利的,教你在一生當中就成無上道,佛才對得起我們;根機鈍的,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很重的,就慢慢幫助你向上提升,決定防止你墮落。這個方法就是這一部經典,這一部經典分量不多,可是它是佛家修行的基本法。總的殊勝功德利益就是「湣諸眾生,常不厭舍」,悲憫一切眾生,不會厭煩,也不會舍棄。由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佛家常說的「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不舍一人。

  可是我們要記住,佛法裏麵又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佛確實不舍一人,為什麽又說:「不度無緣之人」?「無緣」是什麽意思?無緣是眾生不接受,佛對他沒有辦法。這個「不度」是暫時不度,看到他什麽時候願意接受,佛就來了;感應道交,感應現前,絕不失時。你什麽時候想佛幫助你,佛就來了;佛幫助你,你不能夠接受,你拒絕、你排斥,佛就走了。佛來,是慈悲;佛走,也是慈悲。為什麽說他不來也是慈悲?因為緣不成熟,來了你不但不接受,你還要毀謗、還要侮辱,毀謗聖賢罪過很重,所以他不來,是避免你的毀謗、侮辱,不讓你造罪業,這是慈悲,我們一定要懂得。

  我們天天盼望佛來幫助我們,佛為什麽不來?說實在話,我們這個盼望的心不是真誠心,我們自己不曉得,佛曉得。你盼望,果然佛來了,來了你都不相信,來了你也沒有把他放在眼裏,你一定會起這種煩惱,所以佛有真實智慧,什麽時候該來,什麽時候不來。雖然不來,佛還是天天看著我們的行為,他完全了如指掌,看著我們造罪業,看著我們墮三途,看著我們受苦報。這個時候為什麽不來救我們?救不了;不是不救,是沒有辦法救。所以等到三途惡報受盡了,苦頭吃盡了,這才想心裏向善了,這個時候佛就現前。所以一定要明了,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絕對沒有離開我們,實在講就在我們的周邊,一切處、一切時無處不在,隻是他隱而不現,我們看不到他、聽不到他,六根接觸不到,但是他確實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周圍,他對我們的了解太清楚,我們自己對自己沒有法子了解,他了解。

  世尊在此地教我們要學菩薩,要學菩薩就是要認真努力修十善業,把十善業落實在大慈莊嚴,落實在大悲莊嚴。現在這個世間,我們是開始覺悟,雖然沒有大覺,小小覺悟,比不覺悟的是殊勝多了。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幫助沒有覺悟的眾生,幫助他們覺悟,決定要有能力辨別善惡,決定要相信「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必得惡報」,要深信不疑,這樣自自然然就能夠斷惡修善。

  我們要幫助人,從哪裏幫助起?看看佛菩薩的作為,我們就得到啟示,佛菩薩幫助眾生是教化。眾生為什麽作惡?迷惑。由此可知,教育是幫助眾生消災免難、離苦得樂最重要的手段。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我們學佛這麽多年來,也一直在做教學的工作。現在跟過去的緣不一樣,過去擁護我們的人少,不多,同修對我們的供養也很微薄;現在這個情形好轉了,跟我們在一起同學的人多了,供養也多了。這些供養多了,我們拿來做什麽用處?絕對不是建道場,釋迦牟尼佛沒有建道場。所以有這麽多的供養,我們應該去辦教育,我們去建學校、幫助學校。像我們往年,我們差不多也做了十年,我們在學校設獎學金,在中國大陸我們做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個學校,在裏麵設獎學金。現在供養更多了,我們不僅設獎學金,我們可以辦學校,幫助地方民眾、邊遠地區。

  這一次李木源居士到中國內陸走了一些地方,看到這些地方依舊還是貧窮落後,我們怎麽幫助他?一定要辦學校,讓這些地區的小朋友都能夠受到教育,唯有受到教育,他的生活才能夠改善,這是根本的辦法。我們先辦小學,接著再辦中學,然後再辦大學。五月份我到中國,我是答應他建一百所學校,現在李居士回來,看了之後,我就告訴他,我說學校我們盡這一生的力量,全心全力去做,多多益善,絕不限於一百所,我們希望能建一千所、一萬所、十萬所、百萬所,我們全心全力去建學校。這是屬於「湣諸眾生,常不厭舍」,愈是苦難地方愈要去。昨天晚上我請李居士做一個準備,希望他對大眾把這一次到中國去訪問的見聞、感想,給大眾做一個報告,我們把它做一個紀錄片來流通,讓大家曉得內陸那些生活艱苦的狀況,激發我們同修,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幫助他們改善。改善從教育上做起點,這是決定正確的。這個錢用的決定是功德,決定不會造罪業。好,今天時間到了。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六集)  2000/10/2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6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六集)  2000/10/2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6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五麵,倒數第三行: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

  這一段是講行十善業道落實在四無量心喜心裏麵,他得的殊勝利益是見到修善的人,心裏麵不會產生嫉妒,不但沒有嫉妒心,而且能夠生隨喜心,這是普賢十願裏麵的「隨喜功德」,這一條非常重要。傲慢、嫉妒是非常嚴重的煩惱,世尊將它排在貪瞋癡的後麵。嫉妒是屬於瞋恚、傲慢當中產生出來的現象,這個煩惱對我們修行障礙非常嚴重,不但是出世法你不能夠成就,就是世間法往往也被這個破壞掉了。世出世法要想成就,這一條比什麽都重要。

  人與人之間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大學問,這是真理,應該要這樣做的;如果不能這樣做,就是錯誤的、就是業障,佛家講就是造業。為什麽一定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大乘經裏麵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說它是個共同體,已經隔了一層,但是這個說法初學的人還能夠體會,說真話他就不能體會了。真話是什麽?是一體,不是講「共同體」,它就是一體。而我們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一體,迷悟就在此地,正倒也在此地,經上常講的「顛倒錯亂」。你顛倒在哪裏?就在這個地方。你能夠見到這個事實、見到這個真相,這叫「見道位」。「見道」是什麽地位的菩薩?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見道,見到事實真相,他真的明白、搞清楚了;往後是「修道位」。我們今天所以怎麽修也修得不像,什麽原因?沒有見道,沒有見道起修當然是盲修瞎練。

  伊斯蘭教《古蘭經》裏麵所講的,它也講得非常好,它是講我們這個地球人類是一個祖先,全世界的人類都是亞當、夏娃的後裔,原本就是兄弟姊妹,就是一家人。這是從事上說的,佛法是從理上說的,比這個說得更圓滿。兄弟姊妹相爭,兄弟姊妹互相殘殺,這是多麽悲哀的一樁事情!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地區生活的這些人類,都是一個祖先所生的兒女,散布在各個地區,形成不同的支派、不同的族群。《古蘭經》提醒我們認知,其目的就是希望真正能夠達到大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古蘭經》的目的,也是希望止於至善;他們的教義反對戰爭,愛好和平自由。佛家的經典就講得更深刻,確實有圓滿的理論,有周詳修學的方法,從理到事,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

  佛在經論裏常常教人要常生歡喜心,試問這歡喜心怎麽生得起來?我們都希望歡歡喜喜,為什麽歡喜心生不起來?這個歡喜心被蒙蔽、被障礙了,佛法裏麵講所知障跟煩惱障。歡喜是性德。儒家的典籍《論語》裏麵頭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那個「悅」就是此地的「喜」,為什麽?這個「喜」不是外麵刺激、娛樂的歡喜,不是的,不是從外麵來的,是從內心裏麵生出來的,所以稱之為「悅」;「悅」是從內心生的,「樂」是外麵環境的刺激。這個地方的「喜」是喜悅,不是喜樂。喜悅從哪裏來的?學而時習之。所以連《三字經》上都說:「人不學,不知義。」義是什麽?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處事待人接物的道理。你不學怎麽會?可見得學太重要了。

  到哪裏去學?一定是接受聖賢的教誨。聖賢人是真正過來人,他是學習有圓滿成就的人,在佛法裏麵標準是明心見性,這是大聖大賢。我們是薄地凡夫,思想、見解、行為都有過失,不可能沒有過失;沒有過失是聖人,隻要是凡夫,哪有沒有過失的道理?善根深厚的人,我們一般講聰明人、有智慧的人,承認自己的過失,這是有善根的人;承認自己有過失,這才肯學。再進一步是好學,喜歡向聖賢人學習,喜歡追隨聖賢人,不離開聖賢的教誨,這是善根深厚,這是聰明人、有智慧的人。聽到聖賢的教誨就想遠離他,畏懼、厭倦,這是業障深重的現象。我們自己在學習過程當中,周邊有不少同學,隻要自己細心留意,這些現象我們都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凡是好學的人,縱然天資鈍一點,都有成就;凡是業障重的,不喜歡學的、不願意學的,聽到聖賢的教誨就厭倦的,這些人一生墮落,世出世法裏麵都沒有成就,這些例子我們看得太多了。

  見別人的好處,心裏麵嫉妒,這個煩惱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細心觀察嬰兒,現在的小孩聰明,六個月到一歲之間這樣的小孩,兩個小孩在一起,一個小孩手上拿著糖,一個小孩沒有,你看那個小孩子就嫉妒、瞋恨,都表現在他的表情上、動作上。誰教他?沒有人教他。所以曉得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如果要不學,不曉得這個道理,隨順習氣,逐漸養成,那個麻煩大了。古德常講:「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養成習氣就不好改了。這種習氣再隨著他的福報,他要沒有福報,雖然造業,還不大;如果他有大福報,麻煩事情就大了,他會害人,他會傷害社會,甚至於會傷害整個國家民族,這個罪業結果必墮三途地獄。

  所以人怎麽能不受教育?教育裏麵,聖賢教育比什麽都重要,千萬不能夠疏忽,中國古代對這個是非常重視,把這個看作人生第一樁大事,反而在我們這一代疏忽掉了。雖然重視教育,重視在科技上,重視在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上,人文教育疏忽了,倫理道德教育疏忽了。所以今天雖然是科學技術發達、工商業發達,造成的結果,這是我們親身感受的,舉世人心惶恐不安,這個原因到底在哪裏?今天早晨我看到有一份影印放在我的桌子上,《新快報》,埃波拉病毒這大概是在非洲爆發了,現在科學家對這個病毒束手無策,也不知道它從哪裏來,有時候消失,也不知道它哪裏去了,真正是來無蹤去無影。我們學佛人眼睛當中看到,這是什麽果報,人會遭這麽大的苦難?我們看到這些現象,愈發使我們感到教育的重要。今天要挽救世間的劫難,這屬於劫難之一,除了教育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教育裏麵最重要的是因果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倫理、道德都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

  我們明白了,我們也希望社會大眾明白,一定要斷惡修善。佛常常勸導我們積功累德,《十善業道經》上講得好,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就是儒家理想當中的「止於至善」。果然心善、行善,災難就沒有了,這真正是從根本解決問題;醫療是從枝葉上,根本是從心地上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求名聞利養的念頭、貪圖五欲六塵享受的念頭斷掉,這些東西絕不是好事情。貪瞋癡會招來許許多多你意想不到的災害,所以佛叫它做三毒煩惱,所有一切病毒都是從這裏生的。我們內心裏麵將貪瞋癡三毒拔除,外麵的病毒就沒有了。這個話學科學的人不相信,我們學佛的人深信不疑,必須把根本煩惱舍棄,歡喜心才能常常生起。

  「學而時習之」,我們今天學十善業道,「時習」,時時刻刻把十善業落實在我們生活上就是時習,這個歡喜心就能夠生得起來。心量廣大,慈悲喜舍對待一切眾生,不僅是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包括在其中。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