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三集,第九十四集)

(2009-01-21 19:53:31)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三集)  2000/10/1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3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三集)  2000/10/1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3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五麵,經文第三行看起:

  【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以上是講十善業道落實在菩薩六波羅蜜之中,這是最後的一段「般若波羅蜜」。戒、定、慧三學,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必須遵守的三個原則。定是心之體,慧是心的觀照,戒是心的行為,所以稱之為三學,也稱之為三寶。慧是佛寶,定是法寶,戒是僧寶,這是我們講佛法僧三寶,三寶具足叫行菩薩道,叫學佛。三者缺一條都決定不能成就,古人講這三條譬如鼎之三足,少一個都會倒下去,就不能夠站立。所以我們要學佛,這三條不能不重視。無量無邊的法門,諸位細細去想想,你要把它歸納,最後歸納這三條,所以三學是菩薩行門的總綱領。

  《十善業道經》是戒學,是戒學當中的大根大本。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與十善相應,這個人就學佛了;如果還是與十惡相應,那就跟佛法背道而馳,愈走愈遠。千萬不要以為小小戒可舍。這個思想在近代非常盛行,甚至於我們在受戒的時候,我受戒的時候,戒壇裏麵的法師、傳戒師也都說小小戒可舍,認為大戒我們要持,不可以犯,小小戒就無所謂。今天佛教之衰,衰到這個樣子,什麽原因?「小小戒可舍」,壞在這裏。殊不知積小惡就成大惡,把小小善疏忽了。小小善而不肯為,小小惡又自己不能夠禁止,所以雖然一生學佛,最後還免不了墮惡道,這個原因在什麽地方,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

  真正修行人他們的觀念跟我們恰恰相反,極小的善他肯做,極小的惡他很謹慎,他都不犯,所以他能成就,這叫做真實智慧。世間人是小聰明壞大事。菩薩行門六個綱領,前麵五條都是著重在事上,這一條在理上,這一條要怎麽做法?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慧。《般若經》上講的「三輪體空」,我們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離一切相修一切法,這叫般若波羅蜜。所以般若跟前麵五度不能離開,離開前麵五度,般若就落空,那般若隻有理沒有事,落空了,必須有理有事才圓滿,不至於偏在一邊。

  世尊當年在世,我們都曾經聽說過,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當中講般若就用了二十二年。我們從曆史來看,就知道佛教化眾生的確以般若為中心,如果沒有般若,前麵的五條是善,布施到禪定都是善。你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進,你修前麵四條,你的果報在欲界天;如果你修禪定,你的果報在色界天跟無色界天,享天福,出不了三界;如果有般若波羅蜜在裏麵,就超越三界,不但超越三界,而且超越十法界,這才得到究竟圓滿的成就。

  般若雖然講了二十二年,講得這麽多,諸位如果去讀《大般若經》,在佛經裏麵部頭最大的,《華嚴》才隻有八十卷,《大般若經》有六百卷,裏麵重複的句子,千遍萬遍都不止。所以有人說中國人不喜歡重複,中國人自古喜歡簡要詳明,言語文字都講求簡單扼要,也明白也詳細,這是古時候文章言語的標準。能夠達到標準是好文章、好言語,才不羅嗦。可是印度人跟中國人的習性不一樣,印度人喜歡不斷的重複,一遍一遍的重複,我們仔細去想想有它的好處。話講一遍、兩遍,人就回頭覺悟了,少!總是千叮嚀、萬囑咐,他才回頭,才真的覺悟。對現代中國人來說,佛法這個方法有效果。我們中國古老的方法雖然好,效果比不上佛法,佛法重視不斷的重複。你就是已經回頭了、已經覺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還是這樣的重複,什麽原因?你覺悟了,別人沒有覺悟,佛法是利益眾生為第一,其次才是自利,大小乘的差別,實在講就在這一點。

  大乘法是利益眾生第一,所以把慈悲擺在前麵;小乘法是以自利為第一,所以把寂靜擺在前麵。中國接受的是大乘法,在慈悲裏修寂靜,這是自他兩利;寂靜是禪定,慈悲落實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如果離開前麵四門,慈悲就是一句空話。慈悲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意思前麵都跟諸位報告過了。布施的心決定不能斷,布施是利益眾生,利益苦難的眾生。

  哪些人有苦有難?三界六道各個人都有苦、都有難,隻是所受的苦難不一樣而已。有些人無論在精神物質身心都受苦難,很可憐;有些人物質享受很豐足,精神上有苦難;有些人精神享受豐足,物質生活上有苦難。縱然三界裏麵,福報最大的,佛經上常常舉例說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這是三界裏麵福報最大的。他有沒有苦難?他有。他有什麽苦難?出不了輪回,這是他的苦難。出不了輪回;換句話說,就必定要接受輪回,他天福享盡了,一定要墮落。

  無量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善惡夾雜,沒有純善的,也沒有純惡的,隻是善多還是惡多。一切眾生受報不同,每一個人都是自己造自己受。如果我們明白了,搞清楚了,我們智慧就開了,絕對不會怨天尤人。別人誘惑你造罪,你為什麽接受?還是怪自己,不能怪別人。他誘惑我,為什麽不誘惑他?必有前因,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所以佛教給我們要有定、要有慧,有定、有慧,你的行為就與戒相應。

  講到戒學是廣義的,決定不是狹義的,現在很多學佛的人聽到戒,就會想到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都想到這些,範圍太窄小了,這是佛教初學的,教菩薩不是這個教法。你們如果去看《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前麵三段,吉祥雲比丘是講佛寶,海雲比丘代表法寶,妙住比丘代表僧寶,裏麵所講的跟一般大乘所講的,稍稍有一點差別。吉祥雲比丘教我們,教善財就是教我們,念佛法門,念佛法門著重在念佛三昧,著重在定學;海雲比丘這是講的法,法著重在智慧;妙住比丘著重在戒行,所以他們三個代表的是戒定慧三學,佛法僧三寶。

  定跟慧可以互為體用,定是體,定起作用就是慧;慧是體,慧起作用就是定,定慧是一不是二。看看妙住比丘所講的戒學,就太廣大了。他代表大乘,他講了十八種戒,就是戒學的十八大類,頭一條就是大悲心。我們在戒條裏頭,沒有看到大悲心。第一條是大悲,「不舍大悲心戒」,所以菩薩念念要悲憫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什麽是苦?六道十法界是苦,如何幫助他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得樂是什麽?證得一真法界,那個叫樂,離苦得樂的標準訂在這個地方。不是說你今天沒得吃,我們送一點東西救濟你,讓你能吃飽,你就離苦得樂,這是小事,雞毛蒜皮。

  真正的苦樂標準是怎麽樣能夠脫離六道輪回、脫離十法界,這叫大乘佛法。大小乘的總目標也有不同,小乘的終極目標是脫離六道輪回、離苦得樂;大乘的終極目標是脫離十法界,這個不一樣。所以小乘證得阿羅漢果,他就認為那是圓滿了。阿羅漢脫離六道輪回,菩薩不行,菩薩要脫離十法界,阿羅漢在十法界裏麵。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十法界。所以阿羅漢能做到定就行了,我們在《楞嚴經》上看,九次第定就超越六道,六道最高的是第八定,我們講四禪八定,這個出不了三界,到第九次第定就超越了。可是定不能超越十法界,一定要開慧,智慧開了之後,就能夠超越十法界。他的果報就講得很清楚,『能斷一切分別妄見』,妄見就是妄想,分別就是我們講的分別執著;慧開了之後,就能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

  要怎樣幫助我們開慧?我們在現前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盡可能的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就是妄想,不把它放在心上,妄想就沒有了,心裏確確實實不去分別、不去執著,這個樣子容易開悟。佛家常講根性利、根性鈍;根性利的就是不把這些放在心上,妄想分別執著很淡薄,這是根性利;分別執著很重,根性很鈍,不容易開悟。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看破放下」,我們從這個地方培養我們大乘圓頓的根性。我們從這部經上看,佛教導我們十善是行門的基礎,也就是戒行的基礎,十善是屬於戒,落實在布施,落實在持戒,落實在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個慧是般若。如何落實,他得什麽樣的利益。布施一條說得詳細,後麵都是舉要言之,讓我們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到這個地方,將落實在六波羅蜜這一段,簡單介紹過去了。看經典裏麵,排列的方法,這是大乘,不是小乘。下麵第二段講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所以從這裏看,世尊是先教菩薩,然後再教人天大眾,末後再勸小乘。你看他排列的形式,讓我們在這裏有深深的體會,看到佛是怎樣幫助眾生,在一生當中快速圓成佛道。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四集)  2000/10/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4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四集)  2000/10/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4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五麵,經文第四行:

  【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

  下麵慈、悲、喜、舍,這是說四無量心,將十善業道落實在慈悲喜舍之中。『於諸眾生,不起惱害』,這一條在現前的社會非常重要。近代這個世紀,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都將注意力集中在追求財富,把聖賢的教育疏忽了;尤其是最近半個世紀,可以說對接受聖賢教誨的意願都喪失了,所以才招致現前社會動亂、人心沒有依歸、世界不太平的嚴重後果。如果我們還不能夠省悟過來,還不知道回頭,古老預言裏麵所講的世界末日,可能真的要應驗,這是很悲哀、很可怕的事情。

  我們不僅僅是要挽救世界的劫運,最低限度要知道救自己、要救你的家庭。如果你要想到怎樣挽救自己、怎樣挽救你的家運,若不回歸到古聖先賢的教誨,那是不可能的。在現在這個世間,實在講,隻有少數人覺悟、少數人回頭,少數人的覺醒敵不過大眾的共業。有沒有效果?效果不能說沒有。不但是宗教裏麵承認人是有來世的,我們現在看到西方有不少的刊物、書籍,也在探討靈界的訊息。西方人這幾年來對這個非常感興趣,也希望能夠突破科學的限製,探究一些超科學的存在。我們聽到了,這是一個喜訊,人如果都明了還有來世,今生修善,縱然有不幸的共業,我們受了災難,可是他有來世,來世必定比這一生生活環境要美、要善。由此可知,行善是決定有價值的。

  行善首先要有個善心,佛在這部經上教我們「晝夜常念善法」,這是個善心。什麽是善心?慈悲喜舍是善心。人能夠以十善業修慈悲喜舍,必定生天,必得天福。過去我們曾經聽到有人說,天上天福還是不能令人滿意,也就是天上雖然好,還不是盡善盡美。地球現在這個狀況發展下去不能住,有很多人想找個安全地方躲避災難,我老實告訴大家,這個世界上沒有安全的地方,真正安全幸福美滿而沒有缺陷的地方,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我聽過不少人說,現在連鬼神都向往極樂世界。這一次我們有幾個同學到中國去受戒回來,也聽到這個傳說。我聽他們回來告訴我,鬼神附身,說了一個多小時,他們現在也在聽經、也在念佛,還求受皈依。

  這個事情能不能相信?能相信。因為我們在此地親眼見到的,我們老林長的冤親債主,附在居士林一個同修杜美璿的身上,也要求皈依,也要求聽經,所以這是可以相信的。鬼神離開身體之後,問他有沒有感覺,他完全不知道,他隻感覺得很累、頭很昏。說了一個多鍾點的話,他一句都不曉得,跟杜美璿的情形一樣。這是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這不是假的。這在佛法裏麵三轉叫「作證轉」,他來給我們做證明,決定不是虛妄的,決定有來生,決定有後世,我們為什麽不做好人?

  種善因得善果,身體生死無所謂,不值得掛在心上。聰明人、有智慧的人要懂得拓開心量,包容一切。拓開心量,實際上每一個眾生心量都是包虛空法界,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那麽大的心量為什麽會變成這麽小?這個因素就是無始劫以來迷失了自己,在佛法的術語說,迷失了自性。自性就是自己,自己的本性,這樣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愈來愈嚴重,所以把心量變得這麽小,跟別人相處格格不入,這樣才造成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這麽形成的,本來沒有六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本來是一真法界,六道不是真的;不但六道不是真的,四聖法界也不是真的。今天搞成這個樣子,怪誰?全怪自己,因為這個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夠影響你,確確實實是自作自受。佛菩薩慈悲,他是過來人,他看到我們迷惑顛倒、造作惡業,在這裏受苦報,用無盡的憐憫心喚醒我們,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喚醒我們。我們聽了之後要覺悟、要回頭,回頭是岸。

  為什麽天天在學習,我們依舊是不覺悟,依舊不能回頭,原因在哪裏?妄想分別執著太嚴重了。什麽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所結成的就是自私自利,你把自私自利一分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自私自利是妄想分別執著的總集合,變成這個東西。這個東西要不解凍、要不能化解,佛菩薩再慈悲也沒有辦法把你喚醒;你天天聽佛講經說法,聽四十九年,你也不會回頭,你也不會覺悟,道理在此地。

  可是佛說,一切眾生一定有回頭覺悟的一天,但那一天是哪一天?就難說了,也許在無量劫又無量劫之後。六道裏麵地獄、餓鬼、畜生,佛都講了,那個時劫之長,都是天文數字。受盡這些苦頭,也許你會覺悟、會回頭。覺悟的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為我們示現,身心世界萬緣放下,這是真正覺悟;你還有絲毫放不下,你沒有覺悟。徹底放下,放下之後必定如諸佛菩薩一樣,以大慈悲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永無休止的教化眾生。

  佛家常說:「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這一句話大家都熟知,可是有一些人對這句話理解得不夠透徹,還產生疑惑:「既然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佛菩薩為什麽舍棄我?為什麽不度我?」有人向我提出這個問題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現在還沒有得度,你為什麽成佛?」這是錯解了。你今天能聽到佛的名號,見到佛的形像,佛就沒有舍棄你。你自己不能得度,原因在哪裏?你不聽話,你沒有能依教奉行。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佛都是教我們修十善業道,十善業是共同課程、基本的課程,你做到了沒有?殺生、偷盜、淫欲,你有沒有放下?這些東西是業障,這些東西是生死輪回的根本,你不肯放下,那有什麽法子?佛不是沒有教你,教給你了。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是製造人與人的衝突,人與人的不和,所有一切人為的災害是從這裏來的。你能夠把它放下,天災人禍就沒有了。貪、瞋、癡,大家都曉得是「三毒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這三個生出來的,這三個叫「根本煩惱」。佛真的教我們了,佛沒有舍棄我們,是我們自己舍棄自己,不是佛舍棄我們。

  放下十惡業就是十善業,並不是放下十惡業另外有個十善業,沒有;放下十惡就是十善,就是善心。這個善心落實在生活裏麵,落實在工作裏麵,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佛法,佛法不離生活。世尊在這個經文裏講得好,這個經文不長,為什麽?便利於初學,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佛陀的教誨一定要牢牢記住,要依教奉行,要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慈悲就是無條件的愛心,我們愛自己,用愛自己同樣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儒家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慈心。

  十善落實到慈心,「於諸眾生,不起惱害」,絕對不會有傷害眾生的念頭;不僅是不傷害眾生,絕對不會起一個念頭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真正能做到經典裏麵所說的,「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彌勒菩薩所表現的,特別是在中國布袋和尚所表現的,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是慈。慈的實質內容就是十善業,沒有十善業,那個慈是假裝的,不是真的。由此可知,佛法裏所講的許許多多的綱目,每一條綱目的實質內容都是十善業道,離十善業道就沒有佛法可言。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認真努力斷十惡、修十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