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八九集,第九0集)

(2009-01-19 18:31:58)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八九集)  2000/10/0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89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八九集)  2000/10/0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89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四麵倒數第三行: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從這以下所講的功德利益,就是前麵第一條我們所念到的行十善布施。以施莊嚴故,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總說,往下都是總說,就不用一條一條的細說了。但是從前麵佛給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告訴我們,人在這個世間,諺語常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意思實在是無限的深廣,我們一生果報當中也非常複雜,極其細微的小事情,無一不是有前因的,我們從這裏看,你就曉得這個因之複雜。

  同是行布施,這個布施裏麵不管是大小,舍一文錢也好、舍億萬財也好,無論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十善具足,那個福報是圓滿的,沒有一絲毫欠缺;十善裏頭有一條欠缺的,這個果報裏就不圓滿。看你在果報當中,你還有哪些不如意的事,我們現在一想就曉得了,在修因某些地方有了欠缺,所以果報不圓滿。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能體會到什麽叫「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什麽叫做「自作自受」,我們才真正明了。這個因果實在講太細密了,唯有真正體會得、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心才真的安住下來,絕對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麽?動一個怨天尤人的念頭,我們又造了不善業,招得來生不如意,這是事實真相。

  佛在經上前麵舉的這個例子,隻是一個概略言之,沒有詳細,詳細要像天台大師給我們解釋「百界千如」。為什麽?我們學佛學到現在懂得這個道理。單單一個布施裏麵,布施就具足十善,知不知道?十善每一個條目裏麵,不殺生這個裏麵有不殺生的不殺生,不偷盜的不殺生,不邪淫的不殺生,乃至於不貪的不殺生,不癡的不殺生。你這樣一觀察,那就太細密了。這種觀察的方法,天台大師講《法華經》教我們的,他教我們看十法界,每一法界裏麵都具足十法界。佛法界裏麵;有佛法界裏麵的菩薩法界,有佛法界裏麵的聲聞法界,乃至於有佛法界裏麵的地獄法界。人法界裏麵;有人法界的佛法界,有人法界的天法界,也有人法界的畜生法界。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這就一百界,都是概略的說。一百法界裏頭,每一個法界又具足一百法界。誰懂得這個道理?誰能夠有這種力量去微細觀察?「諸法實相」談何容易!我們今天用淺顯的言語來說,宇宙人生的真相,或者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真相,縱然我們能夠在一法界裏看十法界,還是看的皮毛,還不是深入。深入觀察無有邊際、無有窮盡,這個徹法底源,根源沒有底、沒有邊。

  要怎樣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古德常跟我們講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我們從這一句話,像數學裏頭套公式,「有心不如無心」。法身大士無心,十法界裏麵四聖法界還是有心。有心為善不如無心為善;有心落在意識裏麵,無心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我們要細心向這個裏麵去體會。往下這都是舉要言之,不必像前麵這麽細說。前麵懂得了,後麵你自己就能夠體會得了。

  『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把十善落在持戒上。我們也要像前麵那樣去思惟;離殺生而持戒故,下麵總的說,就是『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底下單單就「離殺生」這個別報,佛在此地省略了,讓我們自己去想。離偷盜而持戒故,總的果報是一樣的,別報我們應當能想得到。一條一條你去仔細思惟,你會開悟。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得,十善業是修行根本。離十善業不但不能生一切佛法,一切世間善法都不能生。在這裏我們就想到,世尊為什麽在這部經一開端告訴我們,「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一句開示要緊,毫分不善夾雜在其中,就不是佛法。諸位要曉得,佛法是純善之法。什麽是佛法?一真法界是佛法。為什麽會有十法界?修一切善法夾雜不善。十法界裏夾雜不善,夾雜不善愈少往上升,愈多就往下墜,不就這麽回事情?夾雜不善多了,這是畜生、餓鬼、地獄。難道地獄裏麵的人沒有修過善嗎?沒有起過善念嗎?不可能的。一切眾生心想、造作都是善惡混雜的,就看他是善多還是惡多。善多惡少六道裏麵人天福報,善少惡多這是三惡道的苦報,即使是在四聖法界,依舊是善多惡少,他還沒有完全離惡。

  什麽是惡?妄想分別是惡。極其輕微的惡,就是經上講的毫分不善。他那個不善真的是一毫一分,很輕的不善障道,障礙你不能入一真法界。我們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粗心大意,還以為:「小小戒可以舍,小小不善無所謂,隻要大體上不錯就行了。」我們常常自己這麽安慰。「大體不錯」,跟諸位說,是對待社會、對待別人,要求別人不可以太嚴格,就是佛法也不可以。為什麽?要求嚴格他不來了。講經的講堂不是學校,他喜歡來就來,喜歡不來就不來,所以不可以太嚴格。縱然今天我們講在一塊共修,也不可以太嚴格。真正嚴格修行道場,古時候大德他們做到了,他們真像上學一樣報名參加的,不是說你喜歡來就來,喜歡去就去,不是的。

  我們淨宗往年廬山遠公,這是在中國第一個蓮社,同參道友一百二十三個人,這是固定的,絕對不是你想來參加就來參加,你想離開就離開,不是的;大家真的誌願,誌同道合在一起念佛共修,那一百二十三個人都成就,這是古時候真正修行道場。我們今天念佛堂開放的,這是什麽?這是接引的道場;接引廣大群眾的,要求就不能這麽嚴格。在接引大眾當中,有若幹時日,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成熟是什麽?我們真想往生。這時候行,看看有多少人,人數多少沒有關係。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所講的,他們誌同道合的一共十二個人,十二個人在一個小道場裏麵進修,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誌同道合,這十二個人都成就。

  人數最少的,這是一個僧團來說,四個人;換句話說,四個人以上就行了。是把這個事情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我們四個人堅定決心求生淨土,這個世間世緣統統放下,那有個小道場,行!確確實實圓圓滿滿做到六和敬。四個人誌同道合不容易找,兩個人住在一起都要吵架,都要意見不和,你還有什麽法子!你就曉得四個人同心,那是多麽困難的事情。然後想到遠公當年在世一百二十三個人,真是不可思議。古時候那些道場,或許菩薩示現給我們做榜樣、給我們做模範,希望我們能夠學習。

  這是行十善業,著重在「行」字,行就是落實,落實在持戒,戒莊嚴。「莊嚴」用現在的話來說,美好、圓滿沒有缺陷。圓滿的意思好,我們持戒才能圓滿。

  『能生一切佛法義利』,「義」是道理,對於一切佛法的道理明白了。「利」是利益、是受用。持戒在此地是廣義不是狹義,因為六度是菩薩行為的準則。持戒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守法。人無論是獨居,無論是跟大眾相處,都有規律;尤其是跟大眾相處,決定要守法。佛陀的教誡決定遵守,所以不一定是那些戒條,凡是經上講的這些教訓都是戒法、告誡,意思要明了,行為要遵守。除這個之外,像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約都要遵守。到人家家裏麵,所謂是「家有家規,國有國法」,要守人家家裏麵的規矩。每一個人家規矩不一樣,像我們佛教的道場,道場這麽多,每一個道場都有它自己的規矩。每一個道場他們定的常住公約都不相同,我們先要去看看,不懂先要問,道場裏麵有知客,他就是管這個事情的,要向他請教。尤其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前天印度教跟我們說的,印度教最重視的普通禮節,無論是你贈送他們的東西,或者他們贈送你的東西,一定要用右手。他送東西你用左手去接,這大不敬,在我們無所謂,他那裏就不行。你送東西給他,一定要右手拿;他送東西,你一定右手來接,不可以用左手,我們要懂得,才能夠『滿足大願』。「滿足大願」,就是我們常講的有求必應,我們有求,願都能得到滿足。這是十善落在持戒上。

  為什麽守法就能滿足?諸位要曉得,一個人守法得到大眾的尊敬歡迎,幫助的人多;常常不守法,人家對你信心沒有了,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不會幫助你,你辦什麽事情障礙很多、成就困難。所以佛把守法擺在第二,布施擺在第一。布施要真正放下,為什麽?你真正放下你才能守法,放棄自己的分別執著,我就能守法;我不能放棄自己的成見,不能放棄自己的執著,守法談不上。所以六波羅蜜這個次第不能夠顛倒的,它一個環節套著一個環節:不能夠布施,不可能守法;不能守法,決定不能忍辱;不能忍辱,你決定不會有進步。它一個套一個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0集)  2000/10/0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0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0集)  2000/10/0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四麵,最後一行: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

  這是說行十善業道,落實在忍辱波羅蜜上。這一段經文,前麵這兩句全部貫穿下麵所有的經文,那就是「舉要言之,行十善道」,這個地方就是以『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這樣念法這個意思就很完整。這是集結經藏的人在文字上的省略,這個省略是美化文章。中國人無論是在文字、是在言語,都講求簡要詳明,簡單、扼要,還是詳細、明白,符合這個標準就是好文章、好的言語,所以翻譯佛經也是遵守這個原則。我們讀誦、研究、講解,一定要懂得文裏麵所含圓滿具足的義趣,都是舉要言之。

  「忍辱」是很難做的一樁事情,特別是侮辱。在大乘佛法裏麵,六波羅蜜佛隻講了一個「忍」,而並不是專門指忍辱。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翻經的法師把這一條特別加個「辱」,什麽原因?中國古代讀書人,我們所稱的士大夫階級,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知識分子。中國人是非常尊敬知識分子,可以說中國立國五千年來,知識分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無論是怎樣的改朝換代,沒有不尊重知識分子,所以說選賢與能。過去士大夫階級有所謂「士可殺不可辱」,中國讀書人把侮辱看得非常嚴重,這是不能忍受的;殺頭都沒有關係,都可以忍受,侮辱不能忍受。翻經的法師看到士大夫階級有這麽嚴重的執著,所以把「忍」下麵加個「辱」,如果辱都可以忍,那當然沒有什麽不能忍的,所有都能忍了,所以特別用「忍辱」。這個名詞我們要曉得,在大乘經原文裏,梵文經典,或者今天巴利文經典、藏文經典,都不是「忍辱」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

  不能忍,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我們也看到許多人,甚至於包括自己,你看看你不能忍的時候,那一副德相是什麽樣子?照照鏡子就知道,現在能錄像是更清楚,你看看那是什麽樣子?決定不能教人看到生歡喜心,讓別人看到生恐懼、厭煩,遠離你、不敢接近。這個情形,無論在世法、佛法,都是破壞而不是成就。

  我們要想在世出世間法得到圓滿的成就,忍是功夫,忍是關鍵。中國諺語裏麵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佛在《金剛般若》,這是大家念得很熟的,說了一句名言:「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無論大事、小事,你要想成就,都得力於忍。「忍」這個意義深廣無盡。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人決定不能夠脫離社會獨立生存,人決定要依靠大眾,依靠大眾、跟大眾在一起生活,不能忍怎麽行?尤其在末法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麻煩多。《無量壽經》,世尊非常感歎的為我們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我們從小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養成許許多多不善的習氣,很不容易跟大眾相處,這個難!

  我們看看世出世法,凡是有成就的人,事業做得愈大、地位愈高,愈謙虛、愈和敬,他才得到別人尊敬,得到別人仰慕,一樁事情能教你一生感恩不盡。我過去年輕的時候,做個小公務人員,上班。上班有時候工作不多,我們在辦公室裏麵看看報紙、看看書,這是常有的事情。習氣毛病有,坐在座位上不好好的坐,背靠在椅背上,椅子腿前麵兩個翹起來,躺的是很舒服。我的長官從我背後來,拍拍我的肩膀,我一看趕快站起來,他沒有責備我,反而說的真是柔言愛語,他說:「你這種坐法容易跌倒、容易受傷。」他不說別的話,一次教訓終身不忘,這個毛病永遠改過來了。如果是他把你喝斥一頓、罵你一頓、教訓一頓,他走了我還照樣翹起來,不是從內心悅服,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他教導我們等於說也給我們上了一堂課,我懂得了,如果我要作長官,我如何對待我的部屬,能夠得到部屬衷心的擁戴,認真負責替我做事,都在一個謙敬。謙虛能夠恭敬別人,時時刻刻隻要我們留意細心,都是我們的學處。

  過去太虛大師提倡的「菩薩學處」,首先要學著跟大眾相處;跟大眾相處最重要的,要跟大眾打成一片。今天我們佛教比不上基督教、天主教,原因是我們不能跟最貧苦的人打成一片,不能過貧苦的日子。昨天天主教有兩位修女來看我,我們講經的時間延誤了半個小時,我接見她們。她們在非洲辦個醫院,告訴我非洲人非常可憐,她們在那邊工作了十二年,醫院、學校很少,所以病人看病要走很遠的路程,才能夠到他們的診所。所以希望能有一輛醫療救護車,來找我,我答應送她一輛車。我們聽到非常感動,那些地方我們佛教裏麵人都不願意去,她們肯去;而能夠跟他們一樣的吃苦,沒有一絲毫的怨言,跟人家打成一片,全心全力的照顧這些人、幫助這些人。像我們新加坡的許哲修女,她一生也是這樣的,心目當中隻有苦難的眾生,老人、病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跟這些人打成一片。這是希有難得,這是我們極需要效法的,極需要警覺的。

  世法、佛法,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我們自己在哪一個工作崗位上,一定要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這個世界是祥和的。大家必須要互助合作,沒有忍辱的功夫就不能成就。忍辱一定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事事要忍,佛教給我們隨緣,不能忍就不能隨緣;一定要隨著自己的意思、隨著自己的好惡就難了。殊不知自己的好惡是煩惱,心不清淨;能夠放下自己的好惡,恒順眾生,隨喜功德,那個功德就是忍辱波羅蜜。

  「莊嚴」,就是做到盡善盡美,你修忍辱度修到盡善盡美,你得的果報。這兩句是總說。「得佛圓音」,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音才是圓音。「具眾相好」,相好的因素固然很多,許許多多因素裏第一個因素是忍辱。菩薩成佛還要特別用一百劫的時間,這不是短時間,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一百劫修什麽法門?跟諸位說,還是六波羅蜜,不過六波羅蜜裏是以忍辱波羅蜜為第一。我們要問:他為什麽要修相好?眾生喜歡相好,眾生愛相好,佛以相好攝受眾生。

  確實佛的相好度了許許多多眾生,我們在經典裏麵看到的,阿難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阿難為什麽出家?為什麽跟釋迦牟尼佛學?就是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相好。《楞嚴經》上說的,佛問他:「你為什麽發心出家?」「羨慕佛的相好。」他說:「這個相好不是父母所生的。」這是他修得的。所以,阿難發心學佛不是學別的,是想學相好。你才曉得相好攝受眾生,這個力量多強!說老實話,釋迦牟尼佛早已經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地,還要修相好嗎?做給我們六道凡夫看的。六道凡夫哪一個不想自己相好?個個都想相好。不管你是哪一個族類,也不管你信哪一個宗教,哪一個人不想自己身體健康、容貌相好?都有這個欲望。佛這種示現就是告訴你,你這個欲望可以滿足,隻要你修忍辱波羅蜜,你的願就達到了。

  事事能忍,時時能忍,處處能忍,忍辱波羅蜜的圓滿就是相好光明的圓滿。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一個不能忍的人,定就沒有法子修。定是佛法,這是不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它是樞紐,統統修禪定。八萬四千法門隻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修的什麽?全是修禪定。忍辱都做不到,禪定沒法子修。所以佛對菩薩講的這六條修行的原則,它是有次第的,決定不能顛倒。

  第一個布施,是教你放下;你要不能放下,你就不會守規矩,守規矩是持戒;你不能守規矩,你決定不能忍辱;你不能忍辱,你決定不會有進步,精進是進步;沒有進步,怎麽可以得禪定?所以這六條就跟上六層大樓一樣,沒有下麵一層,決定沒有上頭這一層。我們要怎樣修法?要從布施修。真正放得下,真正守規矩、守法,絕對不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特殊的人物,那就錯了。為什麽?離開群眾。離開群眾得不到群眾的幫助;換句話說,你變成孤立了。孤立,無論世出世法一事無成。

  所以我們細細去觀察古今中外,成功的人決定是得到大眾擁護、大眾愛戴。尤其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競選憑選票當選,選票就看到群眾對你的愛戴、對你的擁護。你平常不能照顧別人,誰肯幫助你?所以跟大眾相處是最大的一門學問,跟大眾相處,布施、持戒、忍辱這三條做到了,在佛門裏麵講,你法緣殊勝,無量功德。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