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八十七集) 2000/10/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87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八十七集) 2000/10/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87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四麵第一行: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
這是不瞋,十善裏頭「不瞋」。瞋恚的心最難斷,遇到不稱心、不如意的事情,瞋恚的念頭自然就會生起來,而且生得非常快,這就說明無始劫以來惡習氣深重。在煩惱裏麵,這個煩惱是最嚴重的,佛跟我們講它的果報在地獄。三毒是三惡道主要的因素,貪欲是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愚癡是畜生道。所以佛在大小乘一切經論裏麵,這一樁事情不知道說了多少次,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千萬不能造三毒的業因,造三毒業因就決定墮三惡道。佛度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我們一般講佛菩薩保佑、佛菩薩加持,他用什麽方法來保佑、來加持?用教學。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自己愚癡,不懂佛的意思,不能夠接受教誨、身體力行,所以學了佛還是要墮三途。豈不聞諺語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話絕不是無風生浪,有道理的、有原因的。
四眾弟子在這一生當中,有機會聞到佛法,這是希有難逢的因緣。經上佛也常講,善根、福德、因緣三個具足,這一生才能得度。我們是因緣具足,問題就是有沒有善根、福德?有善根、福德就是真信切願、依教奉行,這個就是善根福德。不信,沒有這個願力,不肯依教奉行,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你三個條件「因緣」有了,善根、福德不足,就是從前李炳南老居士所說的,你依舊是隨業受報,你還是被業力牽引,出不了輪回,逃不過三途。必須三個條件同時具足,這個人在這一生超越了。過去很多年前我在台灣,藍吉富教授來問我往生的條件,我就依照《彌陀經》上這一句經文答覆他,《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今天一般說善根、福德、因緣都有,但是少,少了不能「得生彼國」;換句話說,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才決定生淨土。佛在經上講得這麽清楚、這麽明白,我們要知道。
忿怒的心要怎樣降伏?這是大學問,這是真功夫。會用功的人、警覺性高的人,這個念頭才起來,「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把這個念頭壓下去,這叫會念佛。念頭才起,第一個念頭是忿恨心,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時時刻刻要用這個功夫,然後你才曉得念佛法門的殊勝;八萬四千法門裏麵這個法門方便,隨時隨地可以用,而且用得非常有效。古德常說:「不怕念起,隻怕覺遲。」念,就是貪瞋癡的念頭、自私自利的念頭、隨順煩惱習氣的念頭,這個念頭決定會起,無始劫以來薰習成的,你是凡夫,哪有不起煩惱的道理?第一念起來了,第二念就警覺到,一句佛號就把它擺平了,就把它壓下去了。這個功夫用久了,實實在在講你要是真肯用,一般講三年,三年到五年決定成功。關鍵就是警覺性高,念頭才起,佛號立刻就提起來,這是淨宗無比殊勝之處。凡夫可憐,煩惱起來,第二個念頭又繼續起來,於是煩惱念念增長,這個樣子才讓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縱然遇到殊勝的法緣都不能成就,道理在此地。我們今天知道這樁事情了,明白這個道理,就要認真好好的去學習。佛要怎麽念?就是這個念法;要用得純熟,隨時隨處都能夠提得起來,把你煩惱完全控製住,於是這個境界就轉過來了。你自己知道,很清楚、很明了,煩惱輕、智慧長,功夫見效了。
縱然是弘法利生、利益眾生的事情,也都要看緣分。自古以來,高人、大德,很多一生遇不到緣;遇不到緣,他自修,他成功了、自度了。沒有緣的時候自度,有緣的時候幫助眾生,緣絕不強求。佛教我們隨緣,強求,你決定生煩惱。所以,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訓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你的心是清淨的、平等的;攀緣,心不清淨、心不平等;換句話說,你生煩惱不生智慧。隨緣,生智慧不生煩惱,我們必須要了解這是事實。
佛法不容易遇到,這個事實一定要了解,開經偈裏麵所講「百千萬劫難遭遇」,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是真正了解,你才會珍惜。遇到佛法為什麽不知道珍惜佛法?不了解,不知道它的好處,不知道它的可貴,不知道它這樣難逢。彭際清居士也講得好,「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今天遇到,無量劫希有難逢,哪有那麽容易,你每一次生生世世都遇到。這些話說得有沒有過分?我們冷靜思惟、仔細觀察就知道了。你不說今天全世界,你就講今天新加坡,三百多萬人口,幾個人遇到?三百萬人口裏麵,遇到佛法的有多少?佛法裏麵,純正的佛法能夠遇到又有多少?我們在此地也算弘法多年了,過去每年我到這裏來講一個月,我估計大概也不過三千人而已。這三千人裏麵,真正能夠覺悟的又有幾個?不可能有三百人,能有三十個人就不錯了。所以逐漸淘汰到最後,沒有幾個人。我們對於古人講的話這才肯定,絲毫不疑惑,然後想想自己,這是多麽幸運!
學佛成敗的關鍵,我學佛頭一天,承蒙章嘉大師教導我「看破、放下」,你的成敗關鍵決定在這四個字;你不能看破、不能放下,這一生充其量在佛法裏結個緣。「結緣」,無量劫來我們過去結過不少次的緣,所以才講善根深厚。世尊在《無量壽經》裏麵告訴我們,阿闍王子那一幫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印度「億」這個數字出入很大,十萬也叫億,百萬也叫億,千萬也叫億,我們就算最低的,算十萬,一個億是十萬,「四百億」這個數字也就相當可觀了。過去生中曾經這麽多次接觸到佛法所種的善根,這個善根在《彌陀經》上講,是「少善根」,還不是多。由此可知,我們習氣的嚴重,為什麽?我們在經上看到的,阿闍王子他們聽世尊講《無量壽經》,還沒有發心求生淨土,這個心還沒有發出來;隻發一個心,「我們將來作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沒有發求生的心。如果發求生淨土的心,這才叫多善根。所以阿闍王子還是屬於少善根、少福德;縱然是多因緣,他善根少、福德少,不能成就。
我們反省一下,我們是不是少善根、少福德?這個要好好去思量。果然善根福德少,有沒有辦法補救?有,你真正能看破、真正能放下、真正能求學,有個幾年時間,可以把你的少善根變成多善根,那就是日夜要加強佛法的薰修。諸位在新加坡最明顯的例子,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雖然從小學佛,護持佛法五、六十年,少善根,善根、福德都少,因緣不少,因緣是具足。最後晚年四年的時間,生病躺在病床上,每天聽經聽八個小時,一天不間斷,把他的善根福德補足了,變成了多善根。病中真的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所以他成功了,這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典範。
我們不要等臨終生病、躺在床上再聽錄像帶,不必,現在就要幹!他躺在病床上聽了四年,就能預知時至。我們現在不生病,趁年輕的時候,萬緣放下,也每天聽上八個小時,我相信四年站著往生,不會生病的,這很可能。可能變成不可能是什麽原因?不肯幹。放下什麽?放下煩惱習氣,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貪瞋癡慢,放下是非人我,放下五欲六塵,教你放下這些東西。
專心讀經、聽講經、念佛,三年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你們去看《淨土聖賢錄》,你去看《往生傳》,多少人三年往生了。所以過去有很多人來問我,他說:「法師,是不是他們剛剛好壽命到了?」我笑笑,不見得。哪有那麽巧?一個、兩個或者有,那麽多人都是三年、五年念佛就往生了,不可能那麽巧。那是什麽原因?他沒有度眾生的法緣;他自己成就了,到這個時候,功夫到這個程度叫「生死自在」。他隨時可以走,他想走就走,他覺得這個世間沒有法緣,沒有度眾生的對象,住在這個世間沒有意義,這樣就走了。先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見了阿彌陀佛之後,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到哪裏去度眾生,不限於這個地球。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活動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活動空間大了。這個地方的緣沒有成熟,他方世界緣成熟了,可以到他方世界去,不會拘束在這個世間,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
不瞋恚,你看看這一條的成就,『速自成就』,你成就得快。『無礙心智』,「無礙」就是沒有障礙,你的智慧沒有障礙。諸根莊嚴相好,『見皆敬愛』,這是怎麽成就的?沒有瞋恚。瞋恚的時候麵孔很不好看,所以相貌不好,大家看了你不歡喜;離瞋恚相貌就好、身體也好,每個人看到你都生歡喜心;因為你可以歡喜對待別人,別人也歡喜對你。瞋恚這個樣子誰都不願意看。我們在這個社會上,跟大眾有緣、無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八十八集) 2000/10/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88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八十八集) 2000/10/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88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四麵,經文第三行看起: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經文這一小段,不愚癡布施,所得的利益就是到『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後麵從『是為大士』以下這一行是這一段的總結,就是以十善業修布施的總結。「邪倒」,邪是邪見,倒是顛倒,邪見顛倒就是愚癡。『離邪倒心,而行施故』,這是我們一般講不愚癡,不愚癡行布施。『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這是總的講利益。六波羅蜜第一段是細說,從持戒往下都是略說,略說裏麵我們一定要用前麵這個例子,前麵這個例子一直貫穿全經。譬如念到持戒,你就要想到不殺生持戒得什麽利益,不偷盜持戒得什麽利益,不邪淫持戒得什麽利益,一直到不愚癡,條條都是如是,佛在下麵就沒有說了,我們自己要懂得,這叫舉一反三。乃至到這個經文的末後「方便」;後麵六度、四攝、四無量心、四攝法、三十七道品、止觀、方便,每一條都是這樣的。譬如說修止觀,不殺生修止莊嚴故、不偷盜止莊嚴故、不邪淫止莊嚴故,每一句裏頭都有十條,我們自己要能夠想得到。這是世尊在此地舉例而言,落實在我們生活上點點滴滴,無有一法不具足十法,任何一法都具足十法,這個才是止於至善。
這部經一開端教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在佛家概括的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每一法都具足十法,這才真正落實到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我們念佛念這一句佛號,我們現在懂得了,你不殺生執持名號,不偷盜執持名號,不邪淫執持名號,到不貪不瞋不癡執持名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是上善之人,聲聲佛號裏麵都具足十善業,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
不愚癡行布施的別報,單單講這一條果報,『恒生正見』,「恒」是永恒,「正」是正知正見;換句話說,就是宗門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常生智慧」。他見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曉得他為什麽常生智慧,他不愚癡行布施,得這個果報。我們平常是不是這樣修學?『敬信之家』,不但自己生正知正見,這一句當中這個點不能要,這是一句,「恒生正見敬信之家」,他受生不會受生在一般人家,決定是生在正信佛教家庭之中。為什麽?他自己有正知正見,自己不具正知見就不會生正知見之家,這是感應。孔夫子在《周易?係辭傳》裏麵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正見歡喜正見,邪見歡喜邪見。所以古人曾經教人,觀察這個人,這個人是正人還是邪見之人,從哪裏看?看他的交友,看他跟哪些人在一起做朋友。他所交友的都是正知正見,這個人決定是正知正見;他所交往的這些人是邪知邪見,他也難免知見不正,一定的道理。所以觀友知其人矣。
既然正知正見,必定『見佛聞法,供養眾僧』,這是親近三寶。諸位必須要知道,世出世法裏頭,親近三寶是大福德之人,也是大智慧之人。可是三寶在今天的世間衰微了,衰微在隻有形式的三寶,沒有實質的三寶。諸位要曉得,實質的三寶才管用,我們才能真正得福慧。實質的三寶,《壇經》上講得很好,六祖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所以他教人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覺、正、淨是實質的三寶,佛法僧就是覺正淨。但是現在人認識佛法僧,不知道佛法僧的內涵是覺正淨。提到佛,就想到佛像;提到法,就想到經典;提到僧,就想到出家人。想錯了,於是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住持三寶對於佛法的弘傳、修學非常重要,不能缺少;你有實質,你沒有形象,實質也就落空。佛菩薩教導我們,見到佛像要想到覺悟,覺而不迷,供養佛像真正的意義在此地;見到經典,不僅僅是經典,隻要見到書本、見到文字,立刻就能夠想到正而不邪,這就真的皈依法,真的你見佛、見法了;見到出家人就想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你就真的敬僧。見佛、聞法、敬僧是這麽講法的。所以這個形相的三寶,它是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沒有這個形相,我們是非常健忘的,無量劫來隨順習氣煩惱,自然就被煩惱帶走。所以為什麽我們要供養三寶,目的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就是形相上的三寶給我們最大的恩惠,否則的話,哪一個來提醒我們?
覺而不迷,怎麽樣覺法?正而不邪,怎麽個正法?淨而不染,怎麽個淨法?這些大道理都在經典之中。所以佛教誡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讀誦是樞紐;常常讀誦,常常為人演說,演是做到。十善業道是佛門的基本課程,不管你修哪個宗派,不管你修哪個法門,大乘也好、小乘也好,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這是共同科目,統統都要修的。有共同科目,這個才是佛弟子,現在人講,叫佛教徒。沒有這個基礎,那就是天台大師講的「名字弟子」,他老人家講的六即佛,「名字即佛」。六即用在我們身上,那就是「名字佛教徒」,有名無實。真幹,真幹就入觀行位,那是觀行位的佛弟子,真幹。幹到真正有成績拿出來,這就是相似位的佛弟子。
哪些是相似位?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是相似的佛弟子。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是真的佛弟子。真佛弟子都從十善業道上紮根的,我們舍棄了十善,在菩提道上一步都不能前進,這是實話。為什麽?沒有十善業道,你就沒有起步,菩提道上一步你都沒有踏上。於是我們就曉得,學佛多少人在佛門之外,門檻沒進去,具足十善業道才踏進門檻,然後你步步向前進,你是入了佛家的大門。
我們如果將菩薩五十個位次來做比喻,十信位,這是大門,初信入門,到十信是大門裏麵;十住菩薩是進了二門,十回向菩薩是進到三門;地上菩薩是入室,登堂入室。大門、二門、三門,很多同修沒有見到過,如果諸位到中國去旅遊,仔細留意,古時候大戶人家在北京還有四合院,四合院裏麵就有大門、二門,沒有三門,但是你到雍和宮去看,就有大門、二門、三門。雍和宮是從前雍正皇帝作王子的時候所居住的房子,他做了皇帝之後,把他自己住宅捐獻出來作佛寺,這是正信,捐獻出來是供養三寶。所以看看這個建築跟一般民間建築就不一樣,庭院很深,四合院有一進、二進、三進、四進。在中國大陸上,富貴人家大概都有三、四進。我抗戰期間在湖南住過一年,我住在衡山。我住的那個房子曾經就是一個大戶人家,他家裏房子是四合院,三進,最後麵是花園,相當富有的人家,在那個時候沒落了。後世的子孫人口很稀,人不多了,這個族衰了。可是你看到他家庭這個建築,就曉得那不是一個普通人家,所以庭院深深。
我們自己總要曉得,我們現在在佛門裏麵是在門外、還是在門裏?我們跨進了大門,我們還能不能進入二門?隻要進得大門來,真正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肯定得生。在這個世間什麽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隻有念佛往生是真的。假的我們要放下、要舍棄,真的要緊緊抓住,決定不能放鬆。所以不癡行施,才能夠生正信之家。今天我們佛教居士林、淨宗學會,跟諸位說,這是正信之家。我們天天在此地研究、討論、修學正法,我們雖然沒有生長在一個佛教家庭,可是今天我們有這個殊勝的因緣,我們居住在這個環境就是生正信之家了。在這個地方我們有緣見佛、聞法、供僧,這個緣多殊勝!
見佛是見性;聞法明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供僧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不僅是我們常住住眾,不分國土。我們不說「國家」說「國土」,國家的範圍小,沒有離開地球,國土的範圍大,國土是一尊佛的教區,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叫國土。在太虛空當中無量無邊的諸佛刹土,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叫做供養。供養之中去修學,修學什麽?修學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供養是福,清淨不染是慧,福慧雙修。『常不忘失大菩提心』,無上菩提心,念茲在茲,無上菩提心都落實在生活當中,這是不癡這一小段。
後麵總結,總結以十善業修布施波羅蜜,『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如是」就是如前麵所講的。世尊在這一段裏頭是細說,往下都是略說,我們要懂得他說法的義趣。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