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十五集)

(2009-01-16 20:25:37) 下一個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十五集)
2008-8-10【字體: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六大段「起六觀」,最後的一段,第六小段「主伴互現帝網觀」。

  這段主要跟我們講主伴互現,見到法界重重無盡的現象。賢首國師用帝網來形容,帝就是帝釋天,釋提桓因宮殿裡麵的羅網,用這個來做比喻,顯示出重重無盡。我們把文念一段:

  以自為主。望他為伴。或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或以一身為主。一切身為伴。隨舉一法即主伴齊收。重重無盡。】

  前麵我們學過了『以自為主,望他為伴』,自他不二,這在佛法裡麵能夠看到真正的平等。佛法裡麵講主,一個主,這個不是唯一,不是獨一,而是任一,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為主,其他都是伴。所以,我們在這個大宇宙裡麵,或者是任何團體裡麵,地位是平等的,這是大乘法的境界。今天我們來學第二句,『或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這一點也非常重要。中國自古以來,五千年以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你看看這是講法,哪一法為主?教育,中國確實是把教育擺在第一。你看從前的家庭,過去家庭是大家庭,五代同堂、六代同堂,不分家的,人丁興旺,這一個家族差不多將近上千人,那是個大社會。這麼多人住在一起,如何能做到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大學問!做到這兩點,最重要的條件是家教,家教後麵的支柱就是家道、家規,或者我們講家訓,這是老祖宗世世代代相傳的,現在講製度,這家裡頭有製度,所以它一點都不亂。古時候是齊家就能治國,你能治好一個家,你就有治國的能力,國不過是家擴大而已。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想,讀這一句裡麵想「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你真正把這個主抓到了。

  教學,這家教,講家教,家教是教學,教學也要有主、也要有伴。主是什麼?主是倫理,倫理講了五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樁事情哪個是主?「父子有親」,在家庭裡麵它是主;在國家裡麵,國家是「君臣有義」,是這個為主,其他的是伴;經商,像公司,公司裡麵老闆是主,員工是伴,主伴圓融,主伴是一家。中國的家教這是主中之主,幾千年都不變的,是親愛的教育,父子的親愛,這是天性,不是哪個人製定的,不是哪個人發明的,不是哪個人的學說,這是什麼?性德。所以古聖先賢,我們在大乘教裡麵常常讀到,也深深體會到,這是個性德的教育,完全是自性裡麵發出來,出自自性,發自自性,是性德。既然是性德,這個教育就能適應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不僅是我們地球,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為什麼?一切眾生同一個自性,「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既然是從自性裡麵流露出來的,那就是上從諸佛如來,下到六道眾生統適用,而且都會歡喜接受。

  所以教學的中心點就是愛,佛法講慈悲,你看看宗教裡麵的教學,它教什麼?佛教教的是什麼?古大德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八個字,「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佛教教的。西方的《聖經》,《聖經》是三個教共有的,猶太教他們用的是《舊約》,基督教用的是《新約》,天主教是《新舊約》都學,這三個教都是用這一部書。這書講什麼?這三個教裡麵所講的,一句話,「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這就講盡了。《古蘭經》,伊斯蘭教的,現在在世界上信徒不少,超過十億人。《古蘭經》講什麼?他們稱真主安拉,「真主安拉確實是仁慈的」,仁慈就是愛。我們看看所有宗教的經典,全都是愛的教育,所以宗教可以團結,宗教是一家。它們教學的目的、方向都一致,要是不同的,那是手段、方法不一樣,方向、目標是一致的。這是看世出世間所有一切聖賢用什麼為主,這是從事上講。

  中國五千年來確實在政治上是以教育為主,它抓這個,其他的所有這些事業的發展,不是不要經濟,不是不要財富,要,科學、技術統統都要,那是附帶的,教育為主。現在講文化,教育、文化帶動經濟,這個經濟是良性的發展,為什麼?譬如中國從前做生意,商人他有商道,是要賺錢,錢賺了怎麼樣?錢賺了要幫助社會,要幫助苦難的人,不是完全自己享受,這是商道。為什麼?他有愛,從小受愛的教育,《弟子規》裡麵有一句說,「凡是人,皆須愛」,那個愛心擴大,所以他富有了,他自自然然照顧他的家族。範仲淹先生就是一個典型,我們在《古文觀止》裡麵讀到「義田記」,「義田記」這篇文章過去在中學國文課本裡麵有選著。他家族裡麵生活困難的,他養老,他養了三百多家。自己的生活跟那些老人完全一樣,並沒有說自己過得比他們好,都是一樣,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近代,我們淨土宗印光大師,第十三代祖師,你看看《文鈔》裡麵,他一生最讚歎的、最佩服的,中國古人第一個是孔子,第二個就是範仲淹。在佛法裡麵講,真有慈悲心,不為自己,為天下蒼生。範先生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做到了。你看這兩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養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育幼,這兩樁事情是人生的大事。今天社會出了問題,什麼原因?老人沒有人養,小孩沒有人教,這不得了!老人沒有人養,這個社會會動亂;小孩沒有人教,下一代怎麼辦?所以從前中國的家,家的功能就把這兩樁大事情擔負起來,養老是家的事情,育幼也是家的事情。家裡孩子多,五代同堂不分家,你說小孩多少?所以它有家學,很有規模的學校,是家裡辦的。一個族它至少會有一個學校,聘請有道德、有學問的老師來教導。

  可是兒童基礎的教育是父母教的,所以父母是兒童第一任的老師。我們前麵講過很多,母親先從懷孕的時候就開始胎教,出生下來之後,雖然他不會說話,他會看、他會聽。所以《弟子規》不是叫他讀的、不是叫他念的,《弟子規》是做父母的人統統做出來給嬰兒看。嬰兒看看父母,你看父母對他父母的孝順(就是對孩子的祖父母)、對他兄弟的友愛,他天天看到、天天聽到了。所以到三歲他就學了一千天,這一千天叫紮根教育,根深蒂固。中國古諺語裡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三歲這一千天的根紮得很堅固,八十歲都不會變。所以上學之後,六、七歲上學,老師好教,為什麼?他的規矩已經學成了。現在很多學校老師見到我跟我訴苦,孩子不好教,做父母的也常常來訴苦,兒女不聽話。為什麼古時候的小孩好教?古人有一句箴言,「教兒嬰孩,教婦初來」,這兩句話是箴言。教兒什麼時候?嬰孩,嬰孩他出世就開始教,你到三、四歲才教,遲了,他已經學壞了。所以,我們讀到這一句「或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我們感慨萬千。

  今天我們學佛,我們小時候應該要學的都疏忽了,父母疏忽了、祖父母疏忽了。中國傳統的家教至少疏忽了一個世紀,一百年,家沒有了,真叫是家破人亡。我們同一個祖父的,同一個曾祖父的再從兄弟大概都不認識了,現代人隻認識的是自己同胞兄弟,頂多再一個叔伯兄弟,家沒有了。家沒有了,家教就沒有了,家規沒有了,家道沒有了,家業也沒有了。所以現代人過得非常可憐、非常苦,跟中國古時候社會不能相比。今天社會動亂,每個人活在這個世間沒有安全感、沒有依靠,時時刻刻他有疑慮、他有恐懼。很容易產生什麼?自殺的念頭,你看看現在社會上自殺率多高,各個階層年齡的都有,小學生都有自殺的。我們學了之後要懂得,我們這一生要想成就,賓主要分清楚。我們的學要一門為主,我這一生在學業上會有成就,事業亦復如是。有很多像佛經上所講的大富長者,他經營許多的事業,資產很多,他操心。是很賺錢,每個事業都賺錢,但怎麼樣?他不快樂,富而不樂。胡小林先生學了佛,他明白了,有很多人叫他發展第二個產業、第三個產業,他搖頭,他不要。他說我一生就做現在這一個產業(他做鍋爐),我命裡該有多少財富,我這一個產業都能獲得,我又何必搞多?這樣子不操心,他心是定的,管理他這個公司很輕鬆,他有足夠的時間去學佛,有足夠的時間去學古聖先賢的教學。這是真的看破,真的放下,真明白了。

  我年輕的時候學教,李老師勸我學教,教導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以後我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麵也看到了,印祖教人也是這個教法。這才曉得中國自古以來,無論是世法、出世法,那些高人教他的傳人都用這個方法,這變成祕訣,符合佛法的修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這個教學的目的是教你開悟。一門容易開悟,一門容易得定,這佛法常講得三昧。定到一定的程度就生智慧,智慧生起來,世出世法全就通達了。所以佛法裡麵講,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都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理很深,真正的道理在《華嚴經》裡,「還源觀」裡麵就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自性本來就包容萬法,萬法不離自性,隻要你見性。見性要用智慧,知識不能見性,智慧才能見性。求智慧,一定修定,清淨心生智慧;心不清淨,他生知識,不生智慧,這個道理要懂。我們要得定,學一門是最方便的。所以在中國古時候,世出世間法都非常忌諱你初學的時候就學很多個科目,這是從前老師跟家長父母都不許可的。現在世界變了,從小就學很多東西,學得真是樣樣都通是樣樣都鬆,沒有一樣能拿得出來的。這些事情我們要深入去觀察、細心去思惟。這一法,無論是在學問、德行,或者是事業、學術的研究,都能用得上。

  底下說,『或以一身為主,一切身為伴』,這個一身,前麵是「以自為主,望他為伴」,重不重複?不重複,為什麼?意思不一樣。這「一身為主」很重要,是以身作則,一切身就是伴。在菩薩,他以一身為主,是報身,一切身為伴,是他的應身、化身,無量無邊身。我們現在沒到這個境界,我們做不到。我們就現前這個境界來說,在教學裡麵有相似的境界,一身是老師,老師做出榜樣,學生就是老師的化身,師資道合。我們就事相上來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這個僧團裡麵,僧團現在叫學校,釋迦牟尼佛他是主,這是老師;他的學生,經上記載的,這有成就的,沒有成就的不說了,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世尊的常隨弟子,那是伴。這些人裡麵,大多數德行、學問都能夠代替老師弘法利生,所以他們也經常被邀請。佛同意,有時候佛還派遣他們到四方去教學,可是每年夏安居三個月,都召回來跟佛再住在一起。夏安居是什麼?再教育,我們現在叫進修教育,年年再進修教育提升自己,很好的製度。每個同學派的地方不一樣,他可以把九個月在外麵教學這些經驗跟同學們交流、分享,幫助自己提升,也幫助大家都提升。遇到一些困難問題,請佛陀指導。現在我們的社會,像大公司的員工進修教育很多,因為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他們每隔二、三個月都要辦個班。這種進修教育,你看看三千年前佛門裡麵就做到了,非常好,自行化他,方方麵麵都顧到了。

  在家庭,如果你這一個家庭裡麵,現在人數不拘多少,你學佛了,在中國是大乘,每個人都發了這個願,但是不一定是從心裡發的。四弘誓願的偈子都念過,「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你做了沒有?你是在家學佛,你學佛了,首先度什麼人?首先度自己家人,一家不能夠度,你怎麼能度眾生?哪有這種道理?你學佛了,至少在三年之內,你的家庭是佛化家庭,你是真學佛了。為什麼以三年?這都有典故的,在中國古時候,舜王感化他一家,三年。你的一家感化了,你的鄰裏、鄰居、鄉黨全都被你感化了。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力量?沒有別的,自己做到了。你自己一個人做到,天天做好樣子給家人看,家人對你學佛,他不懂佛法,起初一定是不以為然,對你有些不滿意,你全能夠包容,你的心態表現比過去好,愈來愈好,你就能感動家人。過去一切不好的這些煩惱習氣全都改了,你變成最完美的人,變成所有人都對你尊敬、都對你愛戴,你成功了,你感化了。怎麼做法?實在講很簡單,《弟子規》百分之百落實就行了。

  我們在湯池做的實驗,多少時間?我不做這個實驗不知道,總感覺得好困難,通過這個實驗才曉得不難。我們招收這批老師,要求他落實《弟子規》,我們給他四個月的時間。這批老師都有教學的經驗,他們是幼兒園的老師、小學老師、初中老師。我們招來之後,把我們的想法、看法、我們想要做的目標告訴他們,大家有誌一同,就是古人所說的「為古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有這麼一個共同的願望才能夠捨己為人,一定把它做到,四個月。沒想到他兩個月就做到,我非常感謝這些老師,不容易,兩個月做到。做到之後就可以下鄉去教,我們用這個鎮十二個村莊來做實驗,這裡麵的居民四萬八千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教,分頭到每個村莊去教,到每個農民家裡去教。怎麼教法?不是教他念《弟子規》,不是把《弟子規》講給他聽,不是的。是我們自己學了《弟子規》,走到了人家看到老人,是我們的父母,我要怎樣孝順我父母;看到小孩,這是我的子弟,我要怎樣做樣子給他看。不到三個月,感動了,這個小鎮的風氣完全改觀,做成功了,讓我們非常感嘆,人怎麼是這麼好教的!使我們更深深的認知《三字經》上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從哪裡看出來?從我們教學上看出來了。我們用了五個月的時間,成績卓著,我們跟這批老師無量的歡喜,想不到!原來我們訂的目標是兩年到三年,希望能看到這個成果,沒有想到五個月;五個月,教學才三個月,老師的培訓兩個月。這就是「以一身為主,一切身為伴」。

  我們承祖宗之德、三寶威神,我們的成績做出來了,想到聯合國去發表、去介紹。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來找我,這次找我的確是我們想像不到的,找我在聯合國總部主辦一個活動,你看這個機會多好!我們主辦,我們就有權把湯池的成績做詳細的報告,介紹給全世界,做得非常成功。感動了教科文組織一百九十二個國家的代表,聽到這麼一樁事情非常新鮮、非常歡喜,都發心想到湯池來親自考察,來看看,把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信心點燃了。過去幾十年當中,雖然在研究、討論「消弭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沒有辦法做到,衝突年年上升,災難年年在擴大,所以對於和平,信心失掉了,湯池這個實驗是把大家的信心再點燃。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隻要自己真的以一身為主,他就能帶動一個團體、一個社團,會做出典型,會做出模範。

  早年我們常常想,我們個人學佛要做學佛人的好樣子,道場要做道場的好樣子;家庭有一個人學佛,要做學佛家庭的好樣子;你經商開個公司,你是老闆,你學佛了,你把佛法落實在這個公司,會給一切行業做一個好榜樣。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現在把公司落實中國儒釋道三個根的教育,胡小林居士在做,我們相信他會做得成功,為什麼?他真的理解,如果理解不夠透徹就很難做到。為什麼我們今天做不到?我們了解不夠,雖然天天聽經,經裡麵講的什麼不知道,當然不能落實在生活當中。真的聽懂了,真的聽明白了,這裡頭生法喜。佛法裡麵講法喜充滿,孔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什麼力量在推動他?樂在推動他,法喜在推動他。如果我們學佛得不到法喜,學中國傳統東西得不到喜悅,那是你沒有入門,真的沒有入門。入門決定有孔顏之樂,孔子、顏回那種人生的樂趣,學佛一定有佛菩薩的法喜充滿,心地清涼自在,他生智慧不生煩惱。學佛有沒有成就,要從這個地方去看。

  有人得到了,但是多數人沒有辦法,這什麼原因?學的時候不專心,道理在此地。所謂是心浮氣躁,再好的老師,佛在這裡講經說法,你也得不到;什麼人能得到?心同佛心,智同佛智,行同佛行,聽佛講經他一聽就明白、就開悟了,沒有別的,不稀奇!一千三百年前,惠能大師聽五祖忍和尚講《金剛經》,就那麼一次,時間頂多兩個小時。為什麼他一次就開悟了、他就證果了、他就成佛了?為什麼?就是我剛才講的,他心是佛心、智是佛智、願是佛願、行是佛行,所以一接觸就豁然大悟,就這麼個道理。他心是定的,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看他在黃梅,待人接物他都謙卑,對任何一個人恭恭敬敬,無論什麼人對他講話,無論是讚歎或者是批評,恭敬接受,在《壇經》上能看得出來。

  現在為什麼不行?我學佛之後,早年在佛學院教過,時間不長。教過幾年之後,我再不忍心教佛學院,不敢教,為什麼?學生心浮氣躁,心不在焉,教是白教,他學不到。讓我們想到章嘉大師他那種教學的方法,你去見他,你有問題去請教他,他就看著你,一定等著你到心平氣和他才跟你說話。你浮躁的氣分沒有定下來,他不跟你說。我親近他老人家三年,送他往生,這使我體驗非常的深刻。回憶李老師他老人家教學的態度,他告訴我,一個好的學生找好的老師不容易,可遇不可求;好的老師一生唯一的希望是找個傳人,比學生找老師更難,到哪裡去找?印光大師講的那個學習的理念、態度,講得太好了。他的話很簡單,一分誠敬,首先對佛陀的教誨誠敬,真誠心、恭敬心,對經典的誠敬,對老師的誠敬,你有一分你得一分利益,你有兩分得兩分利益,你有十分得十分利益;如果你有懷疑,對佛法懷疑、對經典懷疑、還對老師懷疑,你什麼都得不到。你天天來聽經,聽什麼?聽一點皮毛常識,道聽塗說,經裡麵的意思懂不懂?不見得。我們也常講,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你所聽到的是用你自己的意思來解釋,不是佛的意思。這話全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你就曉得,教學有教學的困難。困難還是要教,他什麼都聽不懂也要教,為什麼?這個地方顯示出無盡的慈悲,給他阿賴耶識裡頭種種子,來生後世遇到佛法的緣的時候再幫助他提升,隻能收這個效果;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太難了!讓我們回想起湯池五個月的成就,我常常說那不是人幹的,人怎麼能做得到?為什麼會有這個成就?這是中國祖宗有德、三寶威神,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所以從這個實驗成功,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會復興,這個國家民族不會滅亡,給我們很大的安慰、很大的信心。

  佛教要再能夠復興起來,今天的佛教是四眾弟子的佛教,不像過去,過去佛教主持的是出家人,現在不是的。從民國初年以來,居士們對佛法的成就,無論是解門、行門都非常可觀。你看在家眾出色的,楊仁山居士,他可以說是繼往開來的關鍵人物。在南京,他的學生歐陽竟無,他過世了,歐陽大師這是在家居士,辦一個佛學院,叫「支那內學院」,培養民國初年在家、出家的這些大德們。居士裡麵像梁啟超,支那內學院的學生,出家人也有好幾位,太虛法師也是支那內學院的。他把他自己家的住宅布施給佛教,做刻經處,「金陵刻經處」是他的故居,我們去參觀過。整個奉獻給佛法,以身作則,做出最好的榜樣。他的舍利塔就在金陵刻經處後麵院子裡,我去過二、三次。所以,一個好老師影響一批學生。李老師,台中李老師,他的教跟梅光羲學的,梅光羲跟夏蓮居是同學,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在那時候所謂是佛門裡麵講「南梅北夏」,梅老是江西南昌人,夏老是山東人,兩位大德。所以今天的佛教要知道是四眾同修,不分出家、在家,可以說我們淨土宗是最早體現出來的。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的時候,這是淨土宗第一代祖師,出家的比例多一點,在家的也不少,一百二十三個人。在廬山建個念佛堂,叫東林念佛堂,以虎溪為界,一輩子不下山的,個個成就。不過那時候全是男眾,沒有女眾,出家的男眾、在家的男眾,僧俗同修。

  現代的社會要用什麼方式做為道場?我是在一九八二年第一次到美國,那邊的同修們,過去在台灣認識的,他們移民到美國去了,請我去講經,在舊金山老人公寓裡麵,我第一次在美國老人公寓裡麵講經。這個老人公寓是猶太人辦的,裡麵有四百多個單位,我們講經就利用他們的大堂。講了一個星期之後我深深感到,二十一世紀的道場應該是這種方式,不是寺院庵堂。為什麼?老人退休了,沒有事情,他有的是時間;在物質生活,在美國有國家照顧,私人住在裡麵也可以,那要付錢。大家生活在一起,每天能夠聽經、能夠念佛,這個好事,他心無二用。現在的年輕人都有工作,夫妻兩個也都上班,所以對年輕人隻有做佛教的宣傳,讓他們認識佛教,真正在學佛、修行一定是退休之後的事情。所以我就想到彌陀村這麼一個構想,彌陀村是從那個時候想出來的,在舊金山住了一個多星期。好!真正會有成就。同時養老也想到育幼,養老、育幼都是在那時候。這個老人公寓的老闆很聰明,他在下麵附設一個幼稚園,老人的孫子,第三代,都在這個幼稚園念書。所以小朋友下課的時候會到樓上去敲門,去看看他的阿公阿婆。老人也怕煩,你看頂多不過十分鐘,玩個十分鐘,搖鈴了,他們上課了,下去了。我看了很歡喜。這個猶太人很聰明,你看家人天天見麵,兒女們都上班,早晨送小孩來的時候看看老人,晚上回來接小孩,也看看老人有沒有什麼需要,都能照顧到。

  看了之後,我天天都在想我們要建這麼一個道場,但是這麼多年緣不足,都沒能搞成功。現在還是這個念頭,尤其現在人口老化,這是個嚴重社會問題,每個國家地區都重視了。所以養老、育幼是大事情,這不是小事,我們學佛的人懂得。老年人他的一生為社會付出,社會對他的回饋是什麼?如果兒女不孝,年老沒有人照顧。在美國這個社會,國家養老,所以物質生活不會缺乏,精神生活空虛,許多老人住在裡麵一年、二年都變成癡癡呆呆的不說話,跟任何人見麵沒有表情,你說多痛苦。他心裡麵有怨氣,有不平,隻要有這樣的念頭,他死了之後我們知道,到三惡道去了,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老年如果能夠過宗教教育,美國叫老人公寓,我現在把它定做老人樂園。老人大家在一塊居住來養老,同時這個樂園就是老人大學,活到老,學到老,天天去上課,你喜歡學什麼東西,我們就請老師來教,這裡麵很多教室,也是老人多元文化活動的中心。讓老人晚年的時候,會感到這是他一生當中最幸福美滿的生活,他活得很快樂。人很快樂、喜悅,死了之後不墮三途,你不就等於從三途裡麵救出來,把他送到人天,這個功德大了,這是好事情。

  小孩要教,我也要做實驗,所以我想辦個九年的學校,從一年級到九年級,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國家規定的課程我們統統教,另外加上倫理道德,在外國可以加上宗教教學的課程。我要求每個宗教給青少年編一套教材,教小孩怎樣孝順父母、怎樣友愛兄弟,把他的愛心引發出來,像《弟子規》一樣的教材。每個宗教我希望他都能夠提出一百句,文字不要超過一千五百字,內容是倫理、道德、因果。這樣所有宗教大概都大同小異,無論你信什麼宗教,你落實你自己宗教的教誨,好事;同時你也能學到其他宗教對於這方麵的要求,宗教和睦相處就有理論的依據。小孩從小接受到倫理道德的教育,他將來在社會上是個好國民,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他對社會會有正麵的貢獻。所以養老、育幼在現前是第一樁大事,不能疏忽。我們在此地看到一切法的主伴,一身為主,一切身為伴。我們夢寐以求,希望世界上宗教都能有謙卑的態度,尊重別人、尊重異教、敬愛異教,與各個宗教共存共榮、互助合作,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就可以落實了。這是我們中國幾千年古德所講的世界大同。大同世界落實的太多了,華藏世界是大同世界,極樂世界是大同世界,所以我們要循著佛菩薩的教誨,認真努力的學習、邁進。

  下麵說,『隨舉一法即主伴齊收,重重無盡』,這幾句話如果諸位從「還源觀」開頭一直學下來的,這一念你自然就曉得了。「還源觀」第三大段給我們講的三種周遍,就是這個境界,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確實隨舉一法,依報裡麵一微塵、正報裡麵一毛端,都展現出主伴互現、重重無盡的境界。下麵說:

  表法性重重影現。一切事中皆悉無盡。亦是悲智重重無盡也。】

  這是第六觀裡麵主要的義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莊嚴?這就講到法性,法性太難講了,大乘教裡麵常常用兩句話來形容,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法性。法性說不出的,法性你也想不到的,為什麼?「還源觀」第一段就講它,它是真的,其他全是虛妄的,「自性清淨圓明體」。為什麼說不出?凡是能說得出的,諸位要知道,都是相對的。我們說大,大的對麵有小;說長,長的對麵有短;說人,人的對麵是物;說佛,佛的對麵是凡夫,全是相對的。法性裡頭沒有相對的,你怎麼說?所以古大德有勘驗學人說,「離開一切相對,道一句來」,你說一句我聽聽。說,說的對麵是不說,說不出來。自性真有,在哪裡?就在現前,誰也沒有離自性,為什麼?相是性變的,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相有生滅,性沒有生滅。在我們現在是眾生相,六道裡麵,六道裡麵相有染淨,性沒有染淨;六道裡頭有善惡,性沒有善惡。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可是精神跟物質都是從它那裡發生的。

  所以世尊在《華嚴經》上講得很好,宇宙、生命,我從哪裡來的?提出這問題問得好,我從哪來?這是正報;宇宙從哪來?宇宙是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佛家常講依正莊嚴。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莊嚴是美好,從哪來的?心現識變。唯心所現,相是心現的,相千變萬化,千變萬化是識變的,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阿賴耶識,執著是末那識,分別是第六意識,有這個東西它才有變化。變化的是什麼?十法界,十法界是識變的;如果沒有識,也就是說你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識變沒有了,你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沒有了。永嘉大師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裡有六道,醒了?醒了六道就沒有了。要知道,六道是什麼東西變的?六道最重要的是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執著沒有了、斷掉了,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也不執著,六道就沒有了,這就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了。你還有什麼?還有妄想、還有分別。六道沒有了,到哪裡去?四聖法界現前,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現前。這個世界,我們來說它是淨土,這裡麵有染淨,沒有善惡。染淨從我們看那都是清淨,他的染,我們也是淨。染淨是他們清淨程度不相同,阿羅漢比我們清淨,可是辟支佛比阿羅漢更清淨,阿羅漢跟辟支佛兩個比,阿羅漢染,辟支佛淨;辟支佛跟菩薩比,菩薩清淨,辟支佛還不夠清淨。所以它有染淨,沒有善惡,那個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

  所以我們要肯放下。佛法的修學,實實在在講,學跟不學沒關係,這個道理我們現在是愈來愈清楚。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的,他學,他十九歲出去求學,佛門講參學,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印度所有的宗教、學派他全都學了,真叫廣學多聞。學了十二年,問題不能解決。在我們世間講,是大學問。因為古時候的印度,無論是宗教、學術,他統統修禪定,佛經裡麵講四禪八定,四禪八定不是佛教的,是古印度的,當然釋迦牟尼佛也學四禪八定。禪定裡麵就把六道裡麵的空間全部突破了,所以在禪定裡麵能夠見到六道,上麵能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六道裡頭最高的,天界;下麵可以到阿鼻地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樣的因、什麼樣的果,一目了然。可是我們也能想到,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像這個問題沒有人能答覆,宗教跟哲學都不能解答。所以釋迦牟尼佛放棄了,十二年所學的放下,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這一放下就開悟了,豁然大悟,明心見性了。這一見性,這些問題全解決了,宇宙從哪來的、我從哪來的,這問題全解決了。

  像六祖惠能大師開悟,說出開悟的樣子,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是講到性,見性了。自性從來沒有染汙過,別說在六道裡它不染六道,在三途也不染三途。六道三途是什麼?六道三途是夢影、幻影,《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不是真的,沒有汙染你自性。這些法,十法界裡麵的法都有生滅,自性沒有生滅,「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那是真的,真我不生不滅。生滅是幻相,我們身體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東西,彌勒菩薩講得很好,「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就是因,「念念成形」,形是物質現象,物質從哪來?從念來的,「形皆有識」,識是精神現象。所以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我們可以這樣說,同時發生的,怎麼發生?從念頭發生的,有念它就有,沒有念它就沒有。

  所以六祖大師開悟之後常常跟人說,因為別人很好奇,他又很年輕,他開悟是二十四歲,年紀不大,就跟人家討論大乘經論,他不認識字,別人念給他聽,念完,他就講給人聽。你說:你的智慧、學問從哪裡來的?他說:這個與學不相幹。釋迦牟尼佛學十二年,放下才徹悟;而他沒學,沒學,放下也徹悟,他所悟的跟釋迦牟尼佛所悟的是同一個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留的這些經典,你念給他聽,那完全是自性的境界,見性的人哪有講不出來的道理?他講的經跟釋迦牟尼佛當年自己講的經一點都不錯。所以不相幹,與學不學不相幹,不重要。你學得很多,要是不放下就變成所知障,障礙你見性,一定要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佛了,就沒事了,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我們現在是愈搞愈清楚、愈來愈明白,起心,宇宙就發生、出現了;動念,動念我就出來了,我從哪裡來的就找到了。動念,我就出來了,不動念,不動念沒有我,不起心,沒有宇宙。所以宇宙、我都是假相,自性變現出來的假相,你可不能當真,你要當真,你的虧吃大了。六道眾生迷在哪裡?迷在這個東西當真的,「我是真的」,你隻要有這一念,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跟《地藏經》上講的,「無不是罪,無不是業」。

  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你看前麵講的四德,德就是德用,稱性的德用,「隨緣妙用」。隨緣是應化在這個世間,在六道、在三途,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隨緣;妙用是什麼?他在隨緣起作用教化眾生,表演的,或者生活也好,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妙!我們也隨緣,我們隨緣的用就糟糕了,就不是妙了。我們如果說學到這個本事,在隨緣當中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裡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菩薩;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你是佛再來。這叫妙用。

  妙用裡麵,你看第二個講的是「威儀有則」,這個了不起,這就是什麼?妙用裡頭要做出最好的榜樣給別人看,你才能教化眾生。威儀有則,用現代話,我們講的是嚴格的持戒,現在在我們這個階段、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現前《弟子規》他圓滿做到,有則,《感應篇》圓滿做到,《十善業道》圓滿做到,叫威儀有則,做出最好的榜樣給大家看。我們常常講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你才能把這些規矩、把這些戒律統統都落實。不是自己要這麼做,社會需要。社會上這些芸芸眾生迷而不覺,迷不怕,他要是有規矩、不亂來,這個社會還是安定的、是和諧的。所以這是大慈大悲。能持戒,心是定的,定能生慧,慧能照見五蘊皆空,慧能照見宇宙人生的真相,諸法實相,他威儀有則。那個示現是性德,性德流露出來之後你看他多美,自然的,一點勉強沒有。

  「質直柔和」,質直是直心,我們講的真誠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一片真誠;態度柔和,不是剛強。柔和在所有宗教裡麵都講到,表現出什麼?自己對人對事對物謙卑、恭敬,自己謙卑,尊重別人,尊重一切眾生,對蚊蟲螞蟻都是這個態度。我謙卑,對牠恭敬,為什麼?牠是個螞蟻身,牠的真性是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怎麼能小看牠?我們今天得人身,造了業,牠造的業比我們更重,變成螞蟻身,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一點都不奇怪。比螞蟻身更重的變成餓鬼身,比餓鬼身更重的變成地獄身,造作一切不善,感得的果報如是。相不管怎麼變法,性不變,他的本性沒有變,也就是說自性清淨圓明體根本就沒有改變,他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他的自性是具足圓滿的。六祖所講的這五句,一切眾生個個都有分,哪個不是?

  非常難得,杜順和尚、賢首國師拈出《華嚴》學習的綱領這樣一部小冊子,我們真正掌握到,把它落實,我們就走進華嚴的俱樂部,佛法裡麵名稱就是「華嚴三昧」,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你不會再過世間人這種痛苦的生活,你現在在世間,但是你過的生活是華藏世界菩薩的生活,這就是境隨心轉。我們今天迷得太深、迷得太久,妄想分別執著嚴重,所以我們是被外麵境界轉,這個苦,自己做不了主,受外頭境界影響;佛菩薩不影響,他能隨順眾生,他不被外頭境界轉,這叫妙用!

  『一切事中皆悉無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前麵三種周遍裡麵的第二「出生無盡」,這是自性的本能。我們無法理解,所以我就想到小時候玩的萬花筒,萬花筒它有限,裡麵隻有幾片碎的紙片,彩色的紙片,我們隻要把它轉動,你看它裡麵就變化,變化無窮無盡,從小東西就可以看出來。千變萬化你還找不到兩個相同的,你去轉,轉一天、轉一個月都看不到有兩個相同的,出生無盡。所以這個我們可以相信,不會懷疑了。「包含空有」,這句話重要,包空、含有,大乘教裡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包太虛是包空,量周沙界是含有。空有在哪裡?空有都在你心裡麵,在你心中,不在心外。心有多大?心真的是中國人所說的,兩句話,叫「大而無外」,你說它大,沒外、沒邊;「小而無內」,這兩句話說得好,就是今天我們講的宏觀世界、微觀世界,說盡了。

  微觀世界小而無內,那是一微塵裡麵有世界,這世界裡頭又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世界,世界裡又有微塵,微塵裡還有世界,重重無盡,小而無內,確實不可思議。我們有這樣的一個宇宙觀,今天尖端的科學、哲學都達不到,這不是妄想,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怎樣才生起信心?你必須學佛,也就是說你必須得放下。放下從哪裡放起?頭一個從自己自身放起,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了。那我呢?我有沒有?我有;什麼是我?整個宇宙是我,剛才講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我,三個周遍是我。三個周遍第一個是「周遍法界」,第二個「出生無盡」,第三個是「包含空有」,那是我。然後大我,現在說到小我,小我要像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隨緣妙用,這得大自在。悟了就妙用,不悟那叫煩惱用、叫造業用,那就全錯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