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十三集)

(2009-01-16 20:23:32) 下一個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十三集)
2008-8-8【字體: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最後一段「起六觀」,我們從第五小段看起:

  者。多身入一鏡像觀。】

  這一段一開頭,賢首大師給我們介紹的,講到四種無礙,這是最後的一種。

  事事無礙法界也。謂毘盧遮那十身互用無有障礙也。】

  他舉的經,這是《華嚴經》上說的。

  雲。或以自身。作眾生身。】

  這個『作』字一直貫下去。

  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這個「作」字是一直貫下來的。這一段昨天我們學過了,這是說『毘盧遮那』。在一般大乘教裡麵也常常講如來十身,像《華嚴教門指掌》裡麵所講的,這個講得多,這是很重要的佛學常識,我們順便也把這個十身說說。十身第一個是「菩提身」,底下有個簡單的解釋,「如來於菩提樹下,降伏外魔,朗然大悟,成正等覺,名菩提身」。這個意思不難懂,菩提身就是釋迦牟尼佛三十歲的時候,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就稱他作菩提身。我們應該怎麼學法,這個重要,菩提樹不重要,那個樹也不叫做菩提樹,因為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樹下證道,所以才叫它做菩提樹。最重要的是降伏外魔,朗然大悟,怎麼降伏的?外是外道,魔是四種魔,我們前麵學習過的,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如果我們能把這個四種放下,人就開悟了。因為佛在《華嚴》裡麵說得很好,你看他是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地方講的外、講的魔,實在講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歸根結柢還是叫我們放下。外是心外求法,這叫外道,外道不一定是佛教之外叫外道,那錯了,不是這個意思。佛法是教我們回歸自性,你看妄盡還源,還源是什麼源?源是自性,回歸自性,這就成佛。所以回頭是岸,不能向外求,外麵沒有東西,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如果向心外求,那就錯了,那就叫外道。

  我們中國,你看幾千年前老祖宗就教給我們,無論是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遇到麻煩、遇到困難怎麼辦?沒有叫我們向外求的。所以老祖宗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問題解決了。這句話,大乘佛法裡麵講得最透徹,外麵有沒有事?沒有,到外麵解決問題是解決不了的。所以我們說到這裡,就能想到現在社會的衝突,我們參加很多次國際和平會議,它為什麼解決不了問題?它總認為問題在外麵,這雙方發生衝突了,總是在那裡,他不曉得這個解決不了。這種解決問題是製造矛盾,彼此無法相信,我不相信他,他不相信我,這個問題怎麼能解決得了?中國解決衝突典範的例子是舜王,做出最好的榜樣。舜小時候,那在十幾歲、二十歲,十幾歲的時候母親過世,父親娶了個繼母,繼母生了一個弟弟,討厭他。父親沒有智慧,聽繼母的話,這三個人都想把他害死,他成為家裡的眼中釘。全心全力付出,家裡人還不能夠容納他,一定要致他於死命,虐待他,過這樣的生活。鄰居都看不慣,鄰居看到這個情形,都找他的父母來批評,議論他、勸導他。可是舜還是護著自己父母,跟鄰居講「我父母沒有過失,父母對我不好,是我自己做得不好,父母沒有過,過在自己,你們不可以管我們家的事情。」他聰明,他有智慧,常常想到保護自己的身命,所以很多次要致他於死命,他都能逃生,這是智慧。一點怨恨都沒有,天天反省、天天改過,三年終於把他的父親、繼母感化,鄰裏鄉黨讚歎,所以中國二十四孝他排在第一。

  他所做的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外麵沒有過失,毀謗我的人、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沒有過失,過失在自己。他為什麼不對別人,他要對我?這在因果裡麵講一定有前因,過去世我用這個手段對他,他今天用這個手段對我。我要怎麼化解問題?徹底懺悔,後不再造,這才是解決問題。所以今天我們遺忘了祖宗的教訓,我們今天稍稍有點不如意,用什麼方法?遠離。遠離是不是辦法?不是辦法,這一生可以遠離,來生又碰到,生生世世,所以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像老闆對員工,這個員工不好,開除掉,你看現在這個社會,有很多員工被開除之後找不到工作。回來怎麼辦?回來報復,殺老闆、殺他的同僚,把公司毀掉,這是現世。縱然他沒有,他有這個怨恨,來世會遇到,這樁事情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所以佛在經教上時時刻刻教我們,與一切眾生結善緣,不要結惡緣。佛菩薩苦口婆心,你結的惡緣,你將來自己受報,而且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所以聰明人,聰明真的要接受佛的教誨,愈是不好的人,愈要把這個結化解,我對他要厚道,我對他要真誠。所以這裡麵,今天的人最困難的是沒有自信心,沒有自信他就不相信別人。所以佛講到信,把自信擺在第一。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麵,講到淨宗的三資糧,就是三個基本條件,第一個是信,他把信講了六條,第一個信自己。第二個信佛,就是信他,他就是信釋迦牟尼佛、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四十八願接引眾生。釋迦牟尼佛把阿彌陀佛介紹給我們,這個事情是真的,也不是假的。你沒有自信,你怎麼會信他?

  所以今天念佛人,真的念佛的人很多,生淨土的人不多,什麼原因?對於極樂世界是半信半疑。為什麼半信半疑?他自己不相信自己,所以他不相信別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真正有成就的人,這一生決定能往生的人,他有自信心,他信別人,別人騙他他也相信,害他他也相信,決定沒有懷疑。這種人現在難,這一萬人當中一個都找不到,但是這種人有成就。信自、信他,他對我不好是有緣故的,我不能怪他,我怪我自己,不是我這一生跟他處得不好,就是我過去生。真正在佛法學通了,照理說《華嚴經》我們學到現在,總有少分契入!這個契入是什麼?知道宇宙是一體,如果肯定宇宙是一體,懷疑就沒有了。對他懷不懷疑?不懷疑了。能不能感化?肯定能感化。感化不過來,不要說「他的業障太重」,不可以這樣說法,我自己功夫不夠;換句話說,我自己的信心不夠、願心不夠,我做得不好。他是菩薩,他在我麵前示現加強我的信心,來考驗我。我現在通過這個考試,自己知道不及格,我要更發憤、更努力,學舜王這才是對的,這才叫菩提。菩提的反麵就是迷惑,那我們要轉迷為悟,這就對了。

  釋迦牟尼佛覺悟了,覺悟之後,釋迦牟尼佛對什麼人懷疑?一個都沒有,妖魔鬼怪都不懷疑,都知道什麼?他本來是佛。中國老祖宗明白、覺悟了,知道一切眾生,這講一切人,不是講一切眾生,人性本善,肯定人性本善。不善呢?不善是習性,不是本性。所以我們要曉得,孔子是講本善、人性本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孔子說的。孔子所說的,我們想想,應該是老祖宗說的,為什麼?夫子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老人家是集過去二千五百年聖賢的大成,所以我們稱之為「大成至聖先師」,集大成!孔子的話,我們可以說是五千年前老祖宗的教誨。古時候沒有文字,靠傳說傳下來的,到孔子的時候才正式把它記錄下來,永遠傳之於後世,肯定人性本善,不善是習性。我們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幫助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回頭是岸。那首先要幫助自己,這是佛在大乘教裡麵說得很多,菩薩要想度眾生,自己沒有成就,要想度眾生,沒有這個道理,無有是處,「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所以怎麼樣?先度自己,先成就自己的信心,才能幫助別人建立信心;先成就自己的願心,才能鼓勵別人發願。沒有一樁事情不是從自己做起的,所以佛法叫內學,佛經稱為內典,它向內,它不向外。許多的人,學佛的人很多,為什麼不能成就?他學外,他不知道向內走,他完全在外麵。在外麵,我們現在說個名詞,叫佛學,學佛是向內,佛學那就向外,你把釋迦牟尼佛也看外了。真會學的人,釋迦牟尼佛是自己,不是別人!

  這個經教裡麵古德說,究竟涅槃、常寂光土、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皆是空劫以前自己本來麵目。你看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裡麵,講得清楚、講得明白!大家念就這麼念過去了,他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是你心裡變現出來的,不是外頭有的,這叫內學。「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隻有迷悟之不同,除迷悟之外沒有兩樣。所以真正覺悟的人,宇宙是一體,眾生跟我是一個身,我這個身是報身,是自己的報身,正報;其他的人,其他的人是我分身,是自己的分身,諸佛如來也是自己的分身。分身裡頭為什麼有善有惡?因為我們阿賴耶識裡的煩惱有善有惡,我們的善心所變現出來的是善人,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善心所變的;不善的呢?不善是我們煩惱心所變的。所以要息自己內心的煩惱,外麵人全是善的,你感化了,道理在此地。這個道理深,這個道理是真的、是真理,決定不是假的。

  所以我們看到佛的菩提身,要從這個地方去覺悟,那我們就真正得利益,釋迦牟尼佛得到了,我們也得到了。我們每天要做的功課,最重要的就是轉煩惱,轉煩惱魔就是智慧,它就不是魔,佛了,我們後麵講智佛、智身佛。轉五陰是性德,轉死魔為般涅槃、大般涅槃,轉天魔為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轉五陰魔是相好,我們用佛的話,智慧德相,轉煩惱是智慧,轉五陰是相好,轉死魔、轉天魔那是德行,自性本具的德能。六祖明心見性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生滅,死魔就沒有了,轉死魔是大涅槃。這是我們能向這個方向去做的話,那是你真修行,你真的在學佛。如果還是隨順自己煩惱、隨順自己的習氣,在佛門裡麵頂多就是跟梁武帝一樣,修福,不是修慧。你來生得的果報是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往生呢?往生也不可靠,也靠不住。

  古人有一首詩,這是說什麼?就是說我們這樣業障重的凡夫,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哪裡?凡聖同居土,這很可靠,可是也得有條件。這首詩是這麼講的,「橫出三界少人知」,因為一般出三界都是要豎出,阿羅漢就豎出,他們證須陀洹,證得須陀洹之後不會墮三惡道,人間天上七次往返就證阿羅漢果,就超越了。所以須陀洹他的修行不斷向上提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向上提升。然後脫離六道他到聲聞,再提升到緣覺、再提升到菩薩、再提升到佛,最後把妄想斷掉再超越十法界,生實報莊嚴土,他是這麼去的。淨土法門對於我們最有利的,我們不走這個路,這個路太難走了,非常不容易。我們要想生欲界天得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沒有這個德行欲界天沒分!所以現在我們看到修福的,在佛門裡麵修福的,能不能到欲界天?不可能。為什麼?他五戒十善不具足,他修的福報,福報可以在人道享,享人間的福報,可以在畜生道享,可以在餓鬼道享,他在這個地方享福。他沒有辦法享天福,享天福你得有天人的德行,上品十善是天人的德行。我們今天能夠在人道往生淨土,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樁事情,所以這叫難信之法,橫超了,他不經過這個,我從人道,我不要經過欲界天,我就走了,這是淨土法門。

  第二句它講「易修易往勿狐疑」,後頭三個字是不能懷疑,一懷疑這條路就產生障礙。所以很容易修,很容易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頭一個是不能懷疑。這就是蕅益大師講的信心,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什麼?極樂世界是我自己心變現出來,唯心淨土,阿彌陀佛也是從自己心裡變現出來,所以叫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離開自己心性。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連極樂世界也包括在其中,極樂、華藏沒有例外的,是自己心變現的。我們在《華嚴》這一段,尤其講「妄盡還源觀」前麵的三段,就講這個問題,宇宙從哪來的、我從哪來的、宇宙裡麵的諸佛從哪來的、菩薩從哪來的、十法界從哪來的,統統都講清楚了。但是我們今天帶業往生,「塵垢未除求解脫」,這句裡麵,塵是什麼?煩惱。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斷煩惱,這就了不起,往上升的都是要斷,我們隻要把煩惱伏住,用什麼伏住?佛號,這法子太妙了。我們的心裡麵煩惱一生起,這什麼?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情五欲一起來的時候,「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把煩惱就控製住;順境裡麵起了貪愛,「阿彌陀佛」,把貪愛的心壓住;逆境裡麵,瞋恨、嫉妒障礙再一起來,「阿彌陀佛」,這法子妙,把它伏住。隻要能伏住就行,一念十念決定往生,這是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說的。怎麼伏煩惱?「一心信願念彌陀」,這裡頭有一心,一心就是最高的智慧,悟止一心,「迷唯一念,悟止一心」,隻要一心專念就行了。在末法時期這個一萬年,就這麼簡簡單單的幾句話,你要是一生真的抓住,你真的用上了,你在極樂世界已經報名註冊。

  「臨終正念分明去」,臨終的正念要靠現前正念,什麼叫正念?就是我有「一心信願念彌陀」,就這一句話,把我所有一切的煩惱習氣統統伏住、降伏住。現前是正念,念念都是正念,臨終怎麼不是正念?「三朝七日預知時」,一般往生的是三天前、七天前預知時至,功夫好一點的人是三個月之前。我們過去在新加坡,新加坡居士林的老林長往生,三個月前知道,他也沒說話。老林長是新加坡銀行界的钜子,是大富長者,他晚年的時候生病,生病就不能上班,每天躺在床上。找李木源,他說:法師在居士林講經有錄相帶,能不能拿來給我看?所以家裡裝了一個電視,每天看這個錄相,一天看八個小時。看就是聽經,除了一天八個小時聽經之外就念佛,念了兩年,兩年的時候告訴李木源他想走了,時候到了想走了,到極樂世界去了。李木源向他懇求:居士林的人事不安定,現在還不能走,希望再多住幾年。他就點頭同意,所以又住了兩年,就又聽了兩年經,聽了四年,他聽經並不是很多,他就聽一部經,我講的《無量壽經》。一遍一遍反覆在聽,真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一部經反覆聽,他真的明白了。所以有一天他在一個紙頭上寫八月七號,寫了十幾個,家裡人也不敢問他,他寫這幾個字幹什麼?八月七號那天他往生。往生的時候把他寫的拿來一對照,三個月之前,功夫不錯!在一般功夫最差的是三天、七天,往生的人肯定他會說三天之後佛來接引我,七天之後他會講,很準確,那是決定往生的。

  所以我們隻要記住,這一首詩裡頭的一句話,「一心信願念彌陀」,這是真功夫,我們的生活用這個得力了,你的生活過得平安,工作用這一句,待人接物也用這一句。一定要記住,我們過去常常提醒同學的,經上告訴我們「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災難與我們不相幹,一點影響都沒有。底下兩句話是我續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無論它從正麵、從反麵,都是來考驗我,都是來看我動不動心。如果我功夫得力,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都是合掌歡喜,永遠保持心平氣和,不受外境的幹擾,那就是我們功夫得力。生到極樂世界,哪有不開悟的道理!哪有不成佛的道理!這樣的功夫,你要是能做上二、三年,你就往生自在,你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這個世間還有緣分,我們護持正法,我們幫助許多苦難眾生,你愛住幾年就住幾年。就是小乘經上所說「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無量劫來,了脫生死這個大事,我已經辦妥,再不搞輪迴。你說這多重要,這叫真學佛!所以菩提身我們應該如何去得,那就得到了。

  第二「願身,如來本願,周遍法界,誓度一切眾生,從知足天降生人間,說法利生,酬宿因願,名願身」。我們要發這個願,為什麼?我們學大乘的,你有沒有發過「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你念過這個偈子就發過這個願。不過大多數的是有口無心,是照著懺悔文念,照著經本子念,自己真的沒有發過這個願。為什麼?如果真的發過這個願,他對一切眾生一定是非常的周到,就是我們講的處事待人接物,自己一定是謙虛,一定是尊重別人、敬愛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幫助別人。為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度就是這個意思,全心全力照顧他、幫助他、成就他。怎麼會障礙他?怎麼會置之不顧?哪有這個道理?煩惱,我們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要真的斷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真要學。學,這句話是對法身菩薩講的,煩惱斷盡了,你就能廣學多聞;煩惱沒有斷盡,一門。這一門是什麼?這一門幫我們斷煩惱,就是學一部經、一部論,周而復始,無數次的重複,為什麼?他心是一個心,他的心是定的,定就能伏煩惱。開慧呢?慧就把煩惱轉成菩提。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就這麼個道理。所以說煩惱沒有斷盡,智慧沒有開,不可以學很多,學很多那就變成障礙,你的心不能集中,你得不到定,你所學的是佛學常識。佛沒有叫我們學常識,佛叫我們要成就三昧,要得大徹大悟,佛是對我們這麼期望的。

  所以我們知道,廣學多聞,如果在沒有得定,廣學多聞會造成所知障,會生煩惱,為什麼?學多了之後比別人強,貢高我慢的習氣就出來。沒有學什麼,自己還謙虛,為什麼?覺得不如別人;學得太多,覺得沒有一個人能跟我相比,傲慢就出來,那就錯了,那你就是學得不如法,你受害了,你不是受益,你受害了,所以這個不可以不知道。自古以來高僧大德、在家這些大居士,哪個不是一門成就的,民國初年,我們看到在家居士,江味農居士一生他就學一部《金剛經》,學了多久?四十年,專門學《金剛經》。但是修行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提倡的,他自己提的「教宗般若」,在教我就一門深入《金剛經》,行門呢?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成功了。還有一個周止菴居士也是用了四十年,一輩子的時間他就專搞《心經》,你看二百六十個字,他做了一部《心經詮注》。江味農做《金剛經講義》,都是了不起的著作,四十年學佛的心得都在裡頭,這兩本書是權威註解。我過去講《金剛經》,就是依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講的,我記得我講了兩百多個小時,《金剛經》的研習報告。他得金剛三昧,周止菴居士得般若三昧,所以他有方法,古人教的方法有道理!

  我們現在千萬不要以為,這一門東西學久了就厭了、煩了,那就錯了,那是什麼?你功夫不得力,你再加深法喜就充滿。為什麼?遍遍不一樣,遍遍有悟處,怎麼會厭煩!愈學愈有味,智慧一開觸類旁通,沒有學過的經教一接觸、一聽就全通。這就是證明佛教導我們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一切法門通。八萬四千法門,我隻要學一門,我就是念佛這一門,一心信願念彌陀,我就這一門,這一門通了門門都通了,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沒有一樣不通。佛法通了,世間法也通了,為什麼?世出世間法都是從自性流出來,你見了性,還有什麼不通!全通了。佛法有祕訣,而且很容易,為什麼人不能成就?他不信,他不相信。我跟人講很困難,人家說「法師,你講了那麼多經,你叫我學一樣,你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嫉妒?」他懷疑,他說我嫉妒他,我不讓他多學,明明四弘誓願講「法門無量誓願學」。沒錯,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在第三個階段,是煩惱斷盡了可以,煩惱沒有斷盡不可以。所以學法門主要的目的是斷煩惱,煩惱斷盡智慧就開了,轉煩惱為菩提了!那時候就廣學多聞。

  就像古大德一樣,龍樹菩薩證到初地,轉煩惱為菩提了。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他用多少時間把它學完?三個月,三個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東西全學完了。煩惱斷了,習氣沒斷,依舊有貢高我慢的姿態,世出世間沒有一個人能夠跟我相比,你看多不容易。《金剛經》上,佛說得很好!大菩薩要常常照顧小菩薩,護念,常常護念小菩薩。所以大龍菩薩看到龍樹有這麼個態度,就把他接引到龍宮,參觀龍宮裡麵收藏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在定中所講的。他一看到這個分量,傲慢的習氣立刻就沒有,為什麼?看到太大了,自己所學的這一點太少了,這部經的分量多少?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龍樹菩薩的貢高我慢消得乾乾淨淨。他說這個大部,閻浮提眾生沒有人能夠接受,包括他自己,分量太大。再看中部,中部就是等於說是精選的還是太大;最後看看目錄提要,小本,像《四庫全書目錄提要》,四十品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這個行。所以他在大龍菩薩那個地方,就把這一部分(他的記憶力很好)把它背下來,回到人間他口誦,重新把它背出來,別人把它記下來,就是現在傳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小本《華嚴》。傳到中國來還不全,雖不全,《華嚴經》的義趣在這個經裡麵已經很明顯的顯示出來。梵文的原本失傳,現在留在世間的《華嚴經》就是中文本,無比的珍貴!所以佛說話,我們要能正確的理解,不能錯會意思,依教奉行我們才能得受用,總得要明瞭,要依教奉行。

  所以,我們要像佛一樣要發大願,大願是什麼?普度眾生。如來本願,你看它不說佛,說如來,佛是從相上講的,如來從性上講的,講如來我們自己有分。釋迦佛的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跟我們自己自性裡的本願是一不是二。我們的本願是什麼?周遍法界誓度一切眾生,這是我們自己的本願。你看,從兜率天下降,兜率的意思是知足,知足才能斷煩惱,知足才能幫助一切眾生。你自己不知足,你在這個世間還有欲望、還有希求,你還是凡夫。所以補處菩薩一定要住兜率,什麼意思?這是表法的,知足,知足是沒有希求的,到人間來一無所求。我們在這個世間要學,如果我們真正學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就在兜率天,是這個意思。中峰大師說「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我們能不能說此處即是兜率,兜率即是此處?可以。隻要我真正做到知足,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我住的地方就是兜率內院。我們從這個地方,你才真正學到佛的東西。說法完全是利益眾生,不是為自己。為什麼要說法?過去生生世世曾經發過這個願,發過四弘誓願,我們既然發的願要兌現。這次到這個世間來是兌現的,你看乘願再來的,這就是願力大過業力,那你就是再來人。業力不能大過願力,你是凡夫,你這一生受你的業力支配;如果願力超過業力,業力不起作用,你這一生是願力主宰著你自己一生,這個得自在。凡夫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來的?佛說得很好,來酬業的。你過去造的善業,你到這個世間來享福;造的惡業,那你到這裡來是受罪,眾生酬業。菩薩酬願,菩薩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他有這個能力,他一定要幫助眾生。否則的話,就變成說話不算話,那就打妄語,佛菩薩決定沒有妄語的。所以這個我們學了,應該怎麼學法、怎麼落實?佛從兜率天降生到人間,我們今天在自己住的房子真正知足,你自己住的這個家就是兜率內院,你就是知足天王。

  第三「化身」,我們看簡單解釋,「如來隨類化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普應群機,若月臨眾水,名化身」。這是我們要學,我們學佛。在這個世間隨類,我們講人的種類,人有善人、有惡人、有智慧的人、有愚癡的人、有修福的人、有造業的人,這是品類不齊,我們要隨類化身。在什麼場合當中,我們應該示現什麼樣的一個態度,應該說些什麼法來幫助他、來利益他,這叫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初學的要用初學的方法幫助他,老修的那就老修的方法,不一樣。真正發心,他這一生當中,感到娑婆世界現在這個世間太苦,真的是嘗到苦的味道,想到極樂世界去,希望能脫離這個世界;那你就教他一心信願念彌陀,真的幫助他去了。對這個世間他還有留戀,那你就教他在這個世間做一個學佛的好榜樣。學佛他學大乘還是小乘,是學宗門還是學教下,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要讚歎,不分彼此。但是修學能成就決定是一門深入,你要相信這個法門,要相信經典,要相信老師,這個很重要;不相信老師,常常換法門,常常換老師,這個很難成就。常常換老師,這個人一生找不到好老師,為什麼?好老師不教他,知道什麼?他哪一天興趣又改變了,所以老師不會教他。古人都是這樣的,你在一個地方沒有住滿過三年,你就離開,一般道場都不會讓你長住。你這人心不定,短時間來作客可以,不會留你長住;你在某個地方住上三年以上,想到這個地方掛單,他會考慮,答應你在這裡長住。所以說,你有沒有恆心?有沒有長遠心?沒有長遠心,世間法都不能成就,你怎麼能成就佛法?

  所以佛的化身範圍大了,十法界裡化身。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在人間化身,那就是觀機,應機說法。做這個社會男女老少、各種不同的行業,都要做個好樣子給他們看。所以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盡量要學習諸佛菩薩那種心態,對眾生不捨一人。經上有比喻,佛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的獨生子一樣,那麼樣的愛護,他怎麼會捨棄!再不好,要幫助他回頭,這是教育,不能捨棄他;捨棄他,那是你自己德行不夠,你沒有辦法教他。所以教人先教自己,成就自己以後再教別人,沒有不收效果的,我們看到舜王的例子,就知道人是教得好的。所以我們不可以用不好的樣子給別人看,這個教化的效果就不會成就。比喻也比喻得好,若月臨眾水,天上的月亮,月亮隻有一個,古人所說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它不分你是大江、你是小河,甚至於你放一個茶杯,茶杯裡頭裝著水那裡頭也有月亮,它不分大小。沒有分別心才能普應,有分別、有執著就不能普應,這是要學佛菩薩的化身。

  第四「力持身」,力,用我們現在講,能力。「如來神力任持全身、碎身,永久不壞,作眾生福田,名力持身」。全身就是佛的報身,實報莊嚴土裡頭報身。碎身就是應化身,就是眾生有感他就能現,普遍在十法界現無量無邊身,這叫碎身,這是它的本意,十身的本意。如果說是,我們說釋迦牟尼佛,說他這一個人,他當年出現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他自己本身這是任持全身,佛有智慧、有道德、有神通,教化眾生四十九年。滅度之後,留下來的舍利那是碎身,碎身是佛的舍利,分在各處給人瞻仰。看到舍利就想到佛,想到佛當年在世,佛的智慧、佛的德行,對佛的恭敬、效法油然而生,起這種作用,這就是作眾生的福田。我們的學習,任持全身,我們的身具足佛陀的智慧,菩提身,具足佛陀的弘願、大願,這就是我們任持全身,我們依教奉行。

  淨宗學會剛剛成立,我們提出修行五個科目,好記不多,希望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都要依這個為標準。第一個科目是三福,淨業三福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做到;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第一科,第一個科目。第二個科目是六和敬,從自己的家庭到對社會一切大眾,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見和同解,戒和同修」,他不修,我要修。「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我們要真做到,自己有福大家享。第三個科目是三學,就是戒定慧,一定是依戒得定、依定開慧。第四個科目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最後一個科目,第五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共養、懺除業障」,到「普皆迴向」。五個科目不多,我們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守住這五個科目,念佛求生淨土,功夫好的,這一生當中他就成就實報莊嚴土的往生,真行,這不是假的。次一等的生方便有餘土,再次一等的生凡聖同居土,決定得生。如果這五個科目都做到的時候,我們相信肯定生實報土,實報土裡頭也有九品。

  第五「相好莊嚴身,如來報身,具足微塵數相好莊嚴實報之身,名相好莊嚴身」。這很重要,在我們凡夫,你看釋迦牟尼佛示現的,當年在世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人家隻要一看到佛,看不厭,看了生歡喜,很羨慕。阿難尊者就是看到佛的相好,發心出家的。所以相好是接引眾生、度眾生第一種方便。我們相貌沒這麼好怎麼辦?你記住相隨心轉,所以隻要心善相貌就善,心慈相貌就慈,心清淨相貌就清秀。不但是相隨心轉,我們體質隨心轉,所以,我們常常講,這都是事實真相,學佛人的功夫不必說,都在相貌上,這個做不了假,裝不出來的。真的轉了,相貌轉了、身體轉了、命運轉了。為什麼?沒有學佛之前,功夫不得力為業報身,現在學佛功夫得力了,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又能認真修行,真的學佛,你的願行大過業力,就是乘願再來。乘願再來不必到極樂世界然後再倒駕慈航回來,不需要,現在就把業力轉變成願力,你就是再來人,你就已經不是凡夫。高等的那些大菩薩,我們做不到,但是小菩薩可以。《華嚴經》裡麵講菩薩有五十一個階位,我們十信菩薩是可以做得到的,十住以上,真的,那是做不到。但是十信是可以做到的,一級一級往上提升,那相當可觀,所以相好莊嚴重要。出家它的表法是要遠離五欲六塵,在家不離五欲六塵,所以在家菩薩服裝很華麗,戴著有瓔珞,我們講首飾。你看,觀音菩薩不是戴滿身?這是可以的,這個要知道。我們西方三聖,你看看隻有佛現出家相,觀音、勢至都是在家相;華嚴三聖裡麵,毘盧遮那是出家相,文殊、普賢都是在家相。你看看佛的表法,你就明白了,這是相好莊嚴身,能夠攝受眾生。

  下麵第六,「威勢身,如來處於眾會道場,威德廣大,一切天魔外道無不歸伏」。這個威勢就是講德行、儀表,大眾對於他很喜歡,但是也很怕他,很想見他,想見見他,這就是說明威勢。在大庭廣眾當中他不會畏懼,特別是上台表演的時候。你看看有很多人口才很好,一上講台就說不出話,那就是什麼?威勢不夠。在大庭廣眾當中儀表、舉止大方自然,得到廣大群眾的敬仰、廣大群眾的愛戴,那是什麼感召?是德行,這個最重要;學問是其次,最重要是德行。德行成就在大願大行,念念沒有自己,念念隻有眾生,活在這個世間為誰活的?為眾生活的,不是為自己活的,那是菩薩。我們今天呢?我們今天為眾生也為自己,為什麼?我們還沒有到菩薩的地位,但是我們知道,為眾生才真正能提升自己,這是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愛人才真正愛自己,不愛自己的人不懂得愛人,不愛別人的人,這個人決定不自愛,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一切都是從自己做起,不從外麵,我們這一生要想成就,無論是世法、是佛法,都是從自己開始,都是從自己做起,然後才能成就大圓滿。如果我們把一切希望別人來做,是永遠做不成功的,佛法如是,世法亦如是,沒有例外的。所以自己不經辛勞,不經歷這些苦難,你怎麼會有成就?我們說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要給別人做最好的榜樣,那你要常常想到,想到什麼?想到眾生心,要滿眾生的心願,一切眾生就滿你的心願。我們不能滿足眾生,眾生他怎麼會有回報來滿足你,哪有這種道理?

  世出世法沒有例外,世間國家領導人,他居於在國家最高的地位,他想什麼?想人民、人民的福祉,他才得到全國人民的擁戴;如果隻想到個人的話,他就失掉民心。佛不是國家領導人,但佛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眾生對你不喜歡、不聽你的,沒人跟你學了,佛家講法緣,你的法緣就不興盛。所以,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的一個心願,沒有自己,能滿足十法界一切眾生的願望,所以法緣殊勝是這麼來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幫助別人的人,人家都來幫助你,就這麼個道理。要從自己做起,從自己真心做起,你會做得很快樂。你不要怕累,做,做累了,你就真累了。如果你要曉得,你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為眾生,你得佛力加持,得眾生大眾的威德加持,你就獲得金剛不壞身。你愈做愈歡喜,歡喜是一切眾生最好的一個養分;翻過來最差的,最差的就是煩惱、憂慮、懷疑、沒有信心,這個人身體一定不好;身體縱然很好,他也不是真正健康。真正健康的人沒有疑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心永遠是安靜的,所以常生歡喜心,他就能夠永遠保持不衰。所以要記住,佛在經上講的一句話,講得非常之好,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就這句話。

  為什麼人到退休之後很容易衰老?這個路我們自己親身走過來的。我在年輕的時候有很多好的同學、朋友、長官、同事,工作的時候精神十足,到退休的時候垂頭喪氣,退休下來之後不知道幹什麼。兩年沒有見麵,一見麵好像衰老十幾二十年,怎麼變成這個樣子?這才曉得,想起來經上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他工作的時候他每天很正常,過得很正常。沒有工作的時候感覺不正常,覺得什麼?老了,天天想老,他怎麼會不老?兩年就像十幾年一樣。老了怎麼樣?老了想病,就怕這個病、怕那個病,他就想病,病就來了。病了之後他就想怕死,愈怕死死得愈快,就這麼來的。所以我們自己現在也老了,可是我的老化比他們遲,哪個人跟我在一起都沒有法子跟我相比,他們很多年齡比我小個三、五歲的,都不能比。這個原因是什麼?我從來沒有想過老,從來沒有想過衰退,沒想過。我的工作正常,這個工作幹了五十年,現在還繼續不斷的幹。每天讀經差不多四個小時,每天講經也可以能講四個小時,現在是兩個小時。實際上呢?實際上還是四個小時,為什麼?跟任何人談話都是講經,就是不在講台上。

  所以我懂得,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從來沒停止過,他對一個人也是講,對兩個人也是講,對大眾也是講,隻要開口都是講經,他沒有廢話,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無論遇到什麼人,都是勸人斷惡修善,都是勸人吃齋、念佛,化解自己的災難,也化解眾生的災難,然後你就曉得,講經說法沒停過。心裡沒有懷疑,對任何人不懷疑,他懷疑我,我不懷疑他,我這一點得力了。他有顧慮,我沒有顧慮,我什麼都不放在心上,這是自己學佛得的一點受用。我過去講過多少次,一個人學佛,你幾歲開始學佛的,可以永遠保持這個年齡。你隻要真的依教奉行,一點都不假,不衰!不老、不衰、不病、不死,我從前常常講,真的不死,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走的時候,這個身體不要了,丟掉了,告訴大家我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來接引我,歡喜、快樂。所以威勢身是自己修得的,是自己智慧、德行的流露。

  下麵第七個,「意生身,如來隨眾生意,處處受生,度諸有情,眾生有感,如來隨應,名意生身」。這個意不是自己的意思,如果自己有意思,他是凡夫,意思是什麼?意思是分別執著,佛沒有,隨眾生的意,眾生喜歡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上的兩句,你看這個多自在。我們什麼時候能學會?當然要學到這個層次,必須自己有戒、有定、有慧,不必很高,隻要稍稍有一點戒定慧,戒定慧得受用了就可以。那我們就應該學佛,我活在這世間是為苦難眾生來的,不是為自己。處處想到苦難眾生,天天想到苦難眾生,尤其眾生造這麼重的業,怎麼幫助他?那隻有講經說法、教學。所以我們要記住,老祖宗教導我們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今天這個世界為什麼會這麼亂?正常的秩序完全不在,什麼原因?疏忽了教學。維繫社會安全、維繫社會安定,靠什麼?靠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隻要把三樣東西做好,天下太平、社會安定。向上提升,那是科學與哲學,今天《華嚴經》裡麵講什麼?《華嚴經》就講這五樣東西,真的是圓滿的倫理、道德、因果,究竟的哲學、科學,達到登峰造極,這麼好的教科書,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這叫稀有難逢。武則天給《華嚴經》寫的開經偈,開經偈是為《華嚴經》寫的。《華嚴經》翻譯成功的時候,她做皇帝,送到她麵前,她看了一看,在封麵上題了四句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你看這麼多年來,出家、在家再沒有一個人能做一首偈子超過她,所以還是用她的,講絕了!我們一心學習《華嚴》,差不多也將近四千個小時,對開經偈的味道體會到了。以前天天念,體會不到意思,等於說天天看,沒吃到、沒嘗到味道。這個將近四千小時,我們嘗到味道了,這四句真是寫到我們心裡上的話,我們說不出來,她代我們說出來。

  所以這是知道這個意思,要隨順如來教誨,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要隨順眾生,不要隨順自己。但是隨順眾生有原則,隨順眾生就是四攝法裡頭最後一條,同事。四攝法裡麵,我們一般人能做到的布施,四攝法裡的布施就是請客、送禮,跟人結緣;愛語,就是真正的關懷他;利行,我們所作所為對他有好處,決定沒有傷害;第四個是同事,這個意生身是同事,這是最難做到的。為什麼?你這個朋友喜歡跳舞,天天到跳舞場去,你也每天去陪他,行不行?菩薩行,不是菩薩不行。菩薩什麼?有定有慧,你到跳舞場一定比他跳得好,他歡喜你。你為什麼跳得好?我念阿彌陀佛跳好的。他就念阿彌陀佛,他從這裡他能把他拉回來,他有這個本事。如果你沒有定慧,你就被他度跑掉,那就錯了,那你就完全失敗,所以這一條是非常不容易。他喜歡打牌,你也天天打牌,你打牌天天贏錢,都比他打得好,他也向你請教,你這個本事從哪裡來的?從佛法來的。這就是「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這是具足戒定慧,行,沒有戒定慧的功夫,不能做。所以我講四攝法講這一條「同事」,我不說跟大眾同事,不敢講,怕人誤會,我說我們要跟佛同事、跟菩薩同事、跟阿羅漢同事,這不出問題。所以它這個同事,它的本意是跟一切有情眾生同事,這是要真正的定功、要真實智慧,你能夠轉境界,你能夠把他帶回來,能幫助他回頭是岸。

  後麵一條,「福德身,如來福德具足,猶如大海,無不涵容,普施法界一切眾生,名福德身」。福德是真的,為什麼?天天修福。這個德就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你得福,你天天修福,哪有不得福的!所以你要真正相信,你看佛教給我們,我是剛剛學佛,章嘉大師就教給我,教我修布施。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隨自己力量去修。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生活是非常困難,前世沒有修財布施,所以財庫是空空的,人家算命我財庫裡沒有東西,空的。你說做官的,做官有官印,命裡沒有官印,沒有官印就是你永遠做不到主官,再小的主官你都做不到,像村長你都做不到,村長也要有官印,有小印,你隻能做個辦事員,隻能做他的下手。所以命裡頭,你看這個命就是貧賤,沒有財富是貧,沒有地位是賤,這個命是貧賤。可能過去生中是出家人,是講經的法師,所以有點智慧,有法布施,沒有財布施,也沒有無畏布施,所以老師要我把這兩個補起來。我說:我沒有錢,怎麼修法?他說:你一毛錢有沒有?那可以,一毛有;一塊錢行不行?還行,多了就不行。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這麼布施法。以後到寺廟裡常常去借經書看,發現寺廟裡有印經,人家拿個本子來,印經出一點功德,隨便、隨喜,一塊、一毛也行,那我就隨喜。放生,放生也是有人來收錢的,所以我就從這裡做起。真的,愈施愈多、愈多愈施、愈施愈多。

  所以佛教我們不可以積財,有,統統布施掉,不要怕沒有,你布施掉之後它馬上就來了。這個事情我幹了五十多年,很有效果,所以我現在對這個是一點都不懷疑,施財得財富。施法,法我們做得很多,這是受印光大師的影響,印祖一生做法布施,他的所有一切供養,他搞了一個印經處,叫做弘化社,在蘇州報國寺裡麵設一個小的印刷廠,所以他們搞印經流通。他的書也賣錢、也贈送,有能力的話你就買,賣的錢再印,再做印書的費用;實在沒有錢,贈送。它有成本流通、有半價流通、有完全免費流通,它有三個辦法,是在那個世代。印得好,一生就這樁事情。遇到有災難,像水災、旱災災難的時候,他從印經錢裡麵撥出一筆做救濟,所以說印經是專款,專款可以撥出來救災。他老人家一生就幹這樁事情,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很好的典範。我出家之後就學他老人家,十方供養的錢我都沒有用,因為生活費用、吃飯廟裡供養,衣服也有信徒他送衣服給我,所以就沒有用錢地方,統統拿去印經,做這個法布施。以後我們有這個緣分,你看在台灣搞了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這是什麼?專門印經的,就跟印祖弘化社的性質完全相同。隻要是佛經不分宗派,也不分大小乘,也不分顯密,隻要是學佛同學們,不管你是哪個宗派的,你喜歡的,你找我,我都會替你印。所以我們印過巴利文的藏經,這是南傳他們把底本送給我們,我們印出來送給他。我們也印過西藏藏文的經典。

  所以隻要是正法,我們就流通,不是佛教正法的東西,善書我們也印,它不是佛法也不是勸善的,這個我們是拒絕。這個做了這麼多年,也是做得很好、做得很如法,我們不求人。所以從前韓館長跟簡豐文,都能遵守我這一個約定,就是我們不化緣,不募捐、不化緣,都是別人送錢來。送錢來的時候,錢多我們多做,錢少少做,沒有錢不做,這是最好的。所以韓館長守這個原則,簡豐文也守這個原則,這個事業做得很成功,信譽做得很好,這是修福,修福就是要布施。特別是我們不是有福的命,要是有富貴的命也應該要修,沒有富貴的命就更要修。貧賤的命應當要接受佛陀的教誨,認真努力來學習,修福、修慧。我是章嘉大師教導我。實在講這麼多年來,我沒有求過福報,也沒有求過壽命,都沒有求。可是長時間跟我接觸的同修都知道,你們隻要細心的觀察,財年年在增長,智慧也是年年在增長,你們聽我講經一年跟一年不一樣,健康長壽也是年年在增長。這是什麼?這就是相好身,相好莊嚴身,你從這上你就能夠生信心,所以真正會看的,他對佛法他生起信心。

  下麵這是法身跟智身,我們在前麵講過,我們把文念一念。「法身,如來法性真常」,這是我們終極的目標,學佛為什麼?就是要求證法身,「湛然清淨,周遍法界。經雲,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名法身」。後頭這兩句偈非常重要,佛以法為身,法是什麼?整個宇宙。所以佛他不是以這個肉身為身,凡夫都執著肉身是身,佛不是的,佛指什麼?整個宇宙是我的身。所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那個能量是遍法界虛空界,這是一般人不能比的。一般人有沒有?有,各個都有,哪個人沒有法身!因為你執著自己的身體是自己,把外麵丟掉了。就是大經裡麵所講,像大海一樣,大海起個小水泡,你隻承認那個水泡是自己,不知道大海是自己。佛與法身菩薩他們了解,他水泡破了,整個大海是自己。所以我們常常要有這個念頭,要有這種意念,要以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常作如是觀,你就接近法身了。

  「智身」,最後一個是智身,「如來妙智圓明」,這個妙智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障礙去掉它就現前,「決了諸法」,決是決定,了是明瞭,「通達無礙」,這是智身。這十條是我們在佛經裡麵、古大德註疏裡麵,常常看到的都是這種十身,而「還源觀」裡麵所講的十身,是講毘盧遮那的示現,就是他的應化起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