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七九集 ,第八0集)

(2009-01-14 15:45:05)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七九集)  2000/09/2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79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七九集)  2000/09/2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79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一麵,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句看起:

  【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

  我們看這兩條。到這裏差不多是將斷惡修善所得的殊勝果報,介紹了一個大概,這些果報確確實實是非常的殊勝。今天看第九『住無礙見』,這是屬於智慧。「見」是說見解,見解無障礙;換句話說,對於世出世間法,都能夠得到通達無礙。這個利益,我想無論什麽人,不論他是信仰什麽樣的宗教,沒有不希求的,是一切眾生共同的一個願望。佛告訴我們,這一種願望實際上是我們的本能;換句話說,一切眾生每個人本來有這個能力。清涼在《華嚴》跟我們講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我們自性本有的,本來具足的。現在我們的見解、思想處處都有障礙。障礙從哪裏來的?障礙是十惡業造成的。這十惡裏麵具足了妄想分別執著,每一條都非常嚴重,所以性德不能現前。經上講的種種不思議的果報,都是屬於我們自性本具的德能,隻要我們離開十惡;離開十惡就是十善,這個性德才能夠恢複。恢複到什麽樣的程度,這是功夫的問題。

  由此可知,一個聰明人、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一定要懂得「離一切惡,修一切善」;「一切」就是此地十條的綱領。這十條展開來,無量無邊的罪業。十善也是如此,每一條善展開來是無量無邊的善福。學佛從這裏學起,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修到純善。儒家講「止於至善」,這是世出世間聖人,修心養性的最高目標。儒家教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佛教人「孝親尊師,修十善業道」。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我們合起來看,確實古人所謂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這是值得我們相信的。

  真正要是相信之後,就要認真努力去學習,把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過去所犯不好的、不善的行為、習氣,徹底改正過來。改正就是修行;修是修正,把錯誤修正,這叫修行。凡夫很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但是看別人的過失卻很容易。所以古人就教我們,看別人的過失,立刻能回過頭來想一想:自己有沒有犯他們同樣的過失?這叫回頭。回頭就把自己的過失檢查出來,這在佛法裏麵叫開悟。什麽叫「開悟」?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個人開悟、覺悟了。凡夫不曉得自己過失,所以永遠沒有辦法把過失改正過來,這是一般可以說多數人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就在這裏。我們常常觀察別人,立刻回頭想自己。不要把觀察別人的放在自己心上,那就大錯特錯,自己真是罪上加罪;看別人立刻回光返照,這是智慧。再有一種方法,讀聖賢書。近代印光大師,為什麽苦口婆心勸人去讀《太上感應篇》,去讀《了凡四訓》、讀《安士全書》?果然能夠天天念這些書,自己的毛病很容易檢查出來。拿著這些經文,跟自己心行細細的對照一番,我們哪些念頭是善的、哪些行為是惡的,自己清清楚楚。善心善行要保持,惡念惡行一定要改過。大乘經教念多了,我們的見解、思想跟佛接近了。

  佛菩薩的思想見解是正知正見,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決定是錯誤的。為什麽這麽說法?我們從事實裏麵去細細觀察,諸佛菩薩生生世世修行,他的經曆太豐富了,他們的心清淨,能知道過去世,也能看到未來世,這個話不是假的。我們心思迷惑,過去生中的事情忘掉了,忘得乾乾淨淨,偶爾在夢中起現行。一般人都會作夢,夢裏麵許許多多的境界,多半是阿賴耶識裏頭種子現行;那些種子不是現在的,這一生沒有造過這些事情,過去生中的。所以從夢中你要仔細去思惟觀察,能得到一點過去生中所造業的訊息,能夠得到一點訊息。什麽時候我們自己修到清淨心,自己過去生生世世的狀況,就又想起來了,能夠回憶到。像我們世間一般人,心比較清淨,能夠回憶到他的童年;心再要清淨,能夠回憶到過去一生、過去二生、過去三生。這種事情現在人稱為「特異功能」,一般人叫「神通」。

  神通是從禪定裏麵得來的。佛的定功深,佛的禪定圓滿,所以無量劫前的事情,他都能夠回憶到。這個我們現在所說的,他的經驗比我們豐富太多了。我們這短短幾十年所學的東西,實實在在不可靠,這是我們一定要理解的,絕對不是自卑,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從小所學的,學的是什麽?是在這個現實社會隨波逐流。今天這個社會又是什麽狀況?佛在《楞嚴經》講:「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我們所接觸的都是邪知邪見。非常不幸,自以為是,所謂是「積非成是」,大家都錯了,我們跟著也錯了,好像都是對的。

  是非善惡的標準在哪裏?在聖賢人的心行。真正覺悟的人,他們的思想、言論、行為,那才是標準。我們學佛,釋迦牟尼佛的心行是絕對的標準。在世間法裏麵,過去中國人崇奉孔老夫子的心行為標準,孔老夫子的心行在《論語》裏麵。宋朝朱熹朱夫子編訂一套《四書》,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種東西合在一起稱為《四書》。《四書》是中國人是非善惡的標準,《四書》是中國人人生價值觀的標準,這是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在。可是現代人不念了,把自己幾千年來的民族價值觀舍掉,隨順現前這個時代的邪知邪見。所以世間才有動亂,才有天災人禍。這個災難實在說是才開始,不是結束。往後還有更大的災難,也許我們都能遇得到。如何能夠消除災難?世出世間聖賢都是這樣告訴我們:從人心轉變。人心能夠覺悟,轉邪為正,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不再隨順現在一般社會世俗價值觀。我們反過頭來隨順聖賢的教誨,這個災難就能夠化解,你就能夠住正知正見,於一切事理通達無礙。

  底下講『不墮諸難』,這一句話是個雙關語,意思非常深廣。眾生都造惡業,招來的天災人禍,覺悟的人在這個地方要不要受難?難肯定是要受,共業所感,但是決定不墮。為什麽他不墮?他是清醒的,他是清淨的,他是善良的,在大難之下他是往上升的,不是往下墮落的。學佛的人,如果有如同《彌陀經》上所講「具足善根、福德、因緣」,在大乘教裏麵遇到淨土法門,他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大難來了,他有好去處,他去極樂世界作佛,叫「不墮諸難」。另外的意思,在大災難當中,他也可以不受,這是第二個意思。我們知道許許多多重大的災難,還有一些人能夠幸免。這些幸免的人不外乎兩類因素:第一種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這一生雖然造小惡,他有餘福,他的餘福很大、很厚,可以免除這個災難;另外一種是這一生當中遇到善知識,親近善知識,接受善知識的教誨,懂得斷惡修善,所以他也能夠避免。這些事情,《感應篇》、《陰騭文》跟《了凡四訓》裏麵都講得很多,理論與事實真相都有,我們要多讀。

  仔細去觀察,善果決定是從善因得來的。造作惡業,希求果報,佛常講「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的;造作善因而得惡的果報,同樣也沒有這個道理。可是世間一般人往往看到這個人一生行善,最後得的是惡報,看到許多人作惡,現在有種種享受,好像古聖先賢所說的因果報應不準確,於是懷疑,不能接受。這是他看得太淺,佛家常講「因果通三世」,現前作惡還能夠得福報,是他過去生中修積得厚,這一生雖然是作惡、造惡,他的福報已經折損了,折損之後他還有餘福,並沒有耗盡,他還有餘福,所以他現在享福。不是造惡得福報,那你就搞錯了。這一生積善,受的是苦報,說明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多,今生修善已經彌補他的惡業,但是他惡業太大,還有餘惡沒有能斷,所以他才受惡報。但是他行善並不中斷,他有信心,來生有大福報。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欲知今世果」,你要曉得今世的果報,「前世作者是」,我們前生所造作的業因,是今生的果報;欲知來世的果報,你這一生當中做的就是的。

  佛家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善惡決定有果報,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絕不作惡。不管遭遇到什麽樣的艱難困苦,我們一個惡念都不生,來生有大福報。這一生的時間短,來生的時間長,聰明人要有遠大的眼光,修來生福報。這絕對不是消極。來生大福報成就,這一生晚年福報亦會現前。佛家講「花報」,你修積得太多了,修積得太厚、太大了,不等來生受福,這一生就現前。所以這一生稱花報,來生是果報。花報殊勝,果報就可想而知。所以,福決定是從善心善行修積來的,我們要深信不疑,認真努力去做。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八0集)  2000/09/2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80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八0集)  2000/09/2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8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十善業道經》第十一麵倒數第二行,從當中看起: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這是說離邪見,不但是成就十種殊勝的功德法,如果能夠回向無上菩提,這一段經文,我們在上來總共十個小段裏麵,每一段都是以這個為結語,這個地方可以說是總結。什麽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古時候翻經,在體例裏麵有五種不翻,這一句是可以翻的,在五不翻裏麵屬於「尊重不翻」;也就是學佛終極的目標是什麽?我們最後希求達到的、得到的是些什麽?就是這一句。這一句的意思,翻譯成華文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印度稱「三」,中國「正」的意思,「藐」是「等」,「菩提」是「覺」。為了尊重,保持音譯。在這一句中,它有三個層次,就是「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學佛人所希求的。

  如果得到正覺了,在佛法裏麵就稱之為證阿羅漢果,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都是得到正覺。佛跟我們說,世間人天也有很聰明的人,他對於宇宙人生有相當的覺悟,但是不稱「正」,這個「正」字招牌很難取得。佛家講「正」的標準是什麽?必須是我執破了才叫做正。要用《金剛經》的話來講,大家這個概念就很清楚,「無我相」才稱之為正覺。世間天人很聰明,我們知道現在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他還有「我」,還有我執、還有法執,這個雖然稱「覺」,不能稱為「正覺」;一定要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叫「正覺」。

  四相雖然破了,並沒有徹底破盡,這個四相是有差等的。譬如說我相百分之百的破了、沒有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有,還沒有破盡。為什麽?我相是屬於我執,就是執著,執著沒有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屬於分別,是屬於妄想,所以這個沒有斷盡。因此,佛家覺悟分三個階段。分別斷盡了,妄想還沒有盡,這個階層叫做「正等正覺」。「等」,等於佛,諸位要曉得,「等於佛」他不是佛,隻是等於而已。必須分別、妄想都斷了,這個時候才叫做「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無上正等正覺隻有一位,圓教裏麵圓滿的佛果,等覺菩薩以下都屬於正等正覺。但是諸位要知道,正等正覺最低的位次是圓教初住菩薩。由此可知,四聖法界裏麵,總而言之都是屬於正覺,雖然他們的層次也有高下不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這個「佛」就是天台家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屬於正覺,不能稱為正等正覺。在天台大師「六即佛」判教的,他們是「相似即佛」,就是四聖法界是相似即佛。

  離開了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是分證即佛,才稱之為正等正覺。所以諸位必須要有很清楚的概念,正等正覺是稱法身菩薩,沒有證得法身的不在這裏麵,這是天台家講的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我們學佛目標在此地,不是求別的,是求對於宇宙人生究竟徹底圓滿的覺悟,那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怎麽求得?你看看此地,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佛將一切善惡歸納為十條,十善反麵就是十惡,離十惡就是十善。由此可知,善惡體是一個,是一個體性,隻是迷悟不同而已。

  六道裏麵,迷的人多,覺悟的人少。尤其是現代的社會,不但迷的人多,而且迷得非常嚴重,對於聖教、對於善言不能接納,這在佛法裏麵說,業障習氣太重了,雖然天天在修學,都沒有辦法入境界;這個境界,我們通常講佛門,沒有辦法入佛門。我們今天都在佛門之外,沒有進去。什麽人進去?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就好像念書一樣,十信是小學,初信位是一年級,你已經上了一年級了。一年級的條件是什麽?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這個時候證得小乘初果位;如果是圓教菩薩,這是十信裏麵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菩薩跟小乘初果斷煩惱的功夫相同,但是智慧不一樣。小乘初果須陀洹要跟圓初住、初信位的菩薩比,智慧就差很大很大。

  《華嚴》是圓教,人家顯示的智慧是圓滿的,圓融無礙。初信位的菩薩都如是,何況高位的菩薩?所以,初住菩薩就明心見性了。這是什麽原因?佛在《楞嚴》會上所說的,煩惱障與所知障這兩種障,一切眾生並不相同。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兩種障都薄,所以他能證得大乘初信。小乘須陀洹煩惱障輕、所知障重,所以他能夠斷八十八品見惑;因為所知障重,他智慧不開,佛說的大乘經教,他不能夠理解,原因在此地。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非常明顯,阿難尊者他所證的是小乘初果,他的智慧很高,佛說《楞嚴經》,說到第三卷他就出來讚佛了,他懂了。富樓那尊者是四果阿羅漢,富樓那尊者聽不懂,所以起來向佛請教:「他初果,他怎麽懂得?我是四果羅漢,我怎麽沒有懂?」佛才跟他說明,阿難是煩惱障重,所以隻證得初果,所知障輕,所以大乘經法他能夠明了,他能夠接受。而富樓那尊者跟阿難恰恰相反,他是煩惱障輕,所以證得四果羅漢,三界八十一品思惑他也斷了,但大乘經教他聽不懂,所知障重。

  在大乘教學裏麵,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常常教人看破、放下。我們能放下,放下煩惱障;看破,是破所知障。這兩種功夫不間斷的互相去用,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一定要真幹。而且在我們這個境界裏麵,一定要先從放下下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佛教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華嚴》、《圓覺》佛是這麽說的;《無量壽經》說的「一切皆成佛」;大乘經上我們常常看到:「凡有佛性,皆當作佛。」我們要用什麽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像善財童子那個修學態度。善財童子心目當中,凡夫隻有我自己一個,我一個人是凡夫,除我一個人之外,都是諸佛如來;順境、逆境,善人、惡人,全是諸佛如來化身來度我的。所以他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

  我們今天修行,障礙有多少!障礙從哪裏來的?從我們不善心所變現出來的。大家念《十善業道經》就應該懂,前麵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心不善;看這個人,看得順眼起貪愛,看不順眼起瞋恚,這是不善的心。我們的心不真誠、不清淨、不平等,所以造成菩提道上無量無邊的障礙。這個障礙怎麽突破?善財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真的是一帆風順,遇到文殊菩薩,在文殊會下成就了根本智,然後老師教他出去參學,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他成了究竟圓滿的佛果。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的境界提升一層。吉祥雲比丘代表圓教初住菩薩,發心住,他參訪初住菩薩,他自己就到初住;參訪海雲菩薩,他就升到二住;參訪妙住比丘,他就升到三住,境界一直往上提升,沒有一點挫折。什麽原因?做學生的態度好。這個事情,印光法師在《文鈔》說得很多,「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兩分誠敬,得兩分利益。」善財童子是具足圓滿的誠敬,所以他得圓滿利益。祖師講得多麽簡單!

  再跟諸位說,做起來也就這麽簡單,你不肯做就沒有法子。為什麽不肯做?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太重。煩惱裏麵最大的煩惱,對修行人來說,是貢高我慢;總覺得我比別人高一等,別人都不如我,我慢高山,把自己菩提道上造成障礙。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這才造成許許多多的障礙。你能把這個東西排除,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決定不沾名聞利養,真正的離開貪瞋癡慢,我們就跟善財童子一樣,對人對事對物真誠恭敬,普賢行落實了。「禮敬諸佛」,哪是諸佛?一切眾生是諸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諸佛,至誠恭敬,沒有一絲毫怠慢的態度;「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菩提道上哪裏會有障礙?所以《華嚴經》好,末後善財跟五十三位,那是佛陀,那是善知識,是諸佛如來示現的;示現的不管是順境、逆境,善人、惡人,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

  世尊在一代時教裏麵,通途法門的修學,一生成佛的隻有兩部經:《華嚴》善財表演給我們看,一生成就;《法華經》裏麵龍女八歲成佛。這是做出來給我們看,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的人一生成佛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你隻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真正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就能成就。所以過去有人問我講經的方法,我寫了一篇內典研究的綱領,在你們《內典講座之研究》這個小冊子附在後麵,你們能看到的。我的答覆特別強調,學教成就百分之九十,在你修學的態度,方法充其量不過百分之十而已。所以方法不難,一個星期可以把你教會,你修學的態度是決定你自己的成敗。

  我們親近善知識不是一個人,同學很多,為什麽許許多多同學當中,能成就的隻有兩、三個人?老師同樣教學,不分彼此,一樣上課,為什麽有的能成就,有的不能成就?決定在修學的態度;就是印祖所講:「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我們過去親近章嘉大師、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乃至於親近一個在家的方東美先生,我們有十分的誠敬,我們能得到一點東西;沒有這樣的恭敬心,你所得到的是皮毛。由此可知,能不能成就是不是老師的指導?不是。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自己不居功。為什麽?他成佛是他自己成佛的,不是佛有能力幫他成佛。佛有能力幫他成佛,我們何必要修行?佛不幫助我們成佛,他就不慈悲了。這是佛都辦不到的,完全在你自己誠心誠意修學。所以在四種緣裏麵,佛法從緣生,我們自己具足的,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佛對我們的隻是增上緣而已。增上緣再好,我們前麵三個緣要不具足,不能成就,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

  此地『回向』,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與一切眾生分享;自己不要了,與一切眾生分享。自己還要有一點「我與一切眾生共享」,「我」還沒有舍掉,還有我執在裏頭,「我與一切眾生共享」。我們要把功德跟一切眾生分享,裏麵沒有「我」,你才能夠走上菩提道。

  『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你要懂得什麽叫佛法,「法」就是一切法;對於一切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叫做「佛」。佛是覺悟的意思,對於一切法都覺而不迷。『成就自在神通』,這是德用。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夠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就得大自在。神通不是自受用,神通是他受用。自受用是「自在」,他受用是「神通」,你有能力教化一切眾生。這是一個大段落。明天這一段,佛在此地很慈悲,舉一個例子,修行十善,把十善落實到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才圓滿。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