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五十五集,第五十六集)

(2009-01-02 20:08:45)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五十五集)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五十五集)

2000-8-16 【字體∶小 大】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九麵第二行,最後一個字看起∶

??【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

??我們從這兒看起。這是說離惡口,成就八種淨業。前麵四種已經說過了,現在看第五種,『言可承領』,「承」與「領」都是接受的意思,不僅僅是接受,歡喜接受。言語一定要溫和,自自然然能夠感動人,讓對方深受感動,永遠不忘,你這是成功的。

??我在年輕的時候,也在政府機構上班。因為工作並不很繁忙,所以在沒有工作的時候,我們看看書、看看報。年輕人比較放逸,我們坐在那裏,身體靠在椅背上,這個椅子前麵兩個腳就起來了,這樣靠起來很舒服。我們的長官從後麵來,看到了。他拍拍我的肩膀,他不說別的,他說∶「你這個坐法很危險,容易摔倒。」很溫和的說,所以我這個毛病,從此永遠就改掉了。他如果是把你叫去罵一頓,「你走了,我照樣靠」,生的反效果。所以你才曉得,真正做大事業、大人物不一樣。諺語常講∶「閻王好見,小鬼難纏。」愈是大人物愈能包容,愈溫和;愈是小鬼,那才盛氣淩人,才自以為是。這個地方隨時隨處我們都能見到、都能體察到。

??在佛門裏麵,我們要效法佛菩薩,要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自己惡習氣、惡毛病還不能改,怎麽能教別人?你說的是一套,你做的是另外一套,不能讓人生起信心。令人感受到的,你跟人一見麵,人家看你的臉色,聽你的音聲,《論語》所謂「人焉 哉」,人家就把你看穿了。所以佛法裏麵,為什麽把彌勒菩薩擺在大門口?讓你見麵頭一個看到,要學彌勒菩薩笑麵迎人。說話溫和,再不好聽的話,用柔和的態度言語來表達,人家感受都不一樣。就是責備人,人家聽了也感恩,感激你,這是佛家講的叫「愛語」。

??愛語是真正愛護你的言語,不一定是你歡喜聽的話,但是決定對你有利益。為什麽你不喜歡聽?毛病習氣太重了。聖賢人教誨,他不會隨順你的毛病習氣。隨順你的習氣,害你,幫助你墮落;糾正你毛病習氣,這真正是愛語。雖然是愛語,都要謙虛、要和敬,真正愛護對方,對方聽了之後,永遠改過來了,你成功了;陽奉陰違,你還是失敗的,你沒有做成功。所以口業四種∶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決定不可以犯。

??第六條,『言則信用』。你誠實,你說的話人家相信。不但表現在言語當中,一定要表現在事實上,言而有信,決定要遵守的。可是,佛法是講智慧的,佛菩薩是講道義的,有時候在特殊情形之下,言語可以不守信用,事情可以不必有結果。那是什麽?特殊情形之下。要符合道義,不違背道義的,可以失信,做事情可以終止。

??有一年我在台灣中部,有一個道場叫禪林寺,他們請我去講《禪林寶訓》,跟他們講《佛學常識》。《禪林寶訓》的分量很大,《佛學常識》是李炳南老居士編的,分量並不大。我記得我講到第十一課,這個廟裏出了問題。廟是新建的,老和尚他的一些徒弟到處去化緣,把這個道場建好了。道場建得不錯,很莊嚴。徒弟當中吵架,爭地位、爭權力,這個說∶「我化了多少多少錢,當家師應該是我做。」那個說∶「我化多少多少錢,知客師應該是我做。」天天在吵,吵得不像話,老和尚看這個情形也沒辦法,回避,躲起來。我回到台中,把這個事情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說∶「算了,不要再去了。」我說∶「沒講完!」他說∶「沒講完也不要緊。」這個就是什麽?義。道場裏不和睦,我們去講沒有用處,所以沒有講完也可以中斷。

??義,是應不應該。我們都曉得,佛法的僧團叫「和合僧團」,天天吵架,天天在爭名奪利,這像什麽話!雖然天天在講,一句也沒聽進去;真聽進去,他就能放下了。爭這些幹什麽?人沒有智慧,不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你們要爭,全給你!當清眾最舒服。」在道場,就像做義工一樣,什麽事情都不操心,沒有任何責任,你分配給我的工作,我老老實實把它做好,不背因果責任。這個道理,明了的人就不多了。明了,他就不爭了;不但不爭,還處處推讓,你請我做,我還未必做。為什麽?做事情要負責任,做得不好,就是過失;做好了,應該的。儒跟佛這些道理都講得很多,所以今天我們在這裏講到信用,要知道特殊狀況之下,違背道義可以背信。所以我們不要看到古人,古聖先賢裏頭也有背信的,那是不是過失?不是。一切是以道義為標準,符合道義,決定要守信,決定要做到圓滿,這是應該的。

??【七、言無可譏。】

??『譏』,用現在的話說,議論、批評。你的言語沒有人能夠批評,為什麽?正確的。所以言語古人非常重視,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語不能不謹慎,話多決不是好事。話多的人,你的老板、你的長官決定不會重用你。為什麽?容易敗事。謹言慎行,是各個行業的領導人所器重的,這個人能成就,中人之才也樂意培養。如果是閑話多、廢話多,喜歡開玩笑,絕對不會重用你,怕你壞事。中國在古時候教小孩,就開始教他要謹言慎行。現在我們對於這個教學疏忽了。言語多,言語不負責任,當然人家譏刺你的多,批評你的多,你怎麽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最後一句∶

??【八、言盡愛樂。】

??這個字念去聲,不念「勒」,念「要」。『樂』是愛好,你所出的言詞別人都歡喜接受;這個「樂」是接受的意思,歡喜接受。世出世間所有事業無論大小,決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愈是大事業愈要人。新加坡居士林這個團體,林友兩三萬人,它才能成就教化一方的事業。沒有這麽多人怎麽行?這麽大一個團體,領導人就多了。董事會裏麵幾十名董事共同來策畫、來領導。言語是第一個,第一個條件,開會溝通意見離不開言語。領導人他的想法、看法、作法跟大家宣布,如果大家聽到不歡喜,這個事業就不能成就了。由此可知言語的重要性。

??從什麽地方培養?從哪裏去學習?都在日常生活之中。你見到人會說話,說話就是你練習的場所,就是學習的場所。尤其是多看別人。自己的毛病很不容易發現,別人的毛病非常容易發現。發現別人的毛病,自己不能包容,輕易的批評毀謗,自己造業。別人的過失,到底是真的有過失、假的有過失?並不清楚,反而造成自己嚴重過失。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我們從早到晚常常犯,犯了不知道,自己並不曉得。也沒有人告訴你,沒有人會提醒你。為什麽?不願意跟你結冤仇。

??古禮裏頭,一個人成年了,對他就很尊重。你有不善,對你敬而遠之,不會說你的過失。不像現在人,很容易得罪人,跟社會大眾結一些冤仇。古人不跟人結怨,你有過失我不會說你。當麵不說你,背後也不說你,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什麽人說你過失?父母說你過失,老師說你過失,這個跟你有密切關係,不一樣。再好的朋友,看到你有過失,頂多勸你一次、兩次,不會勸你三次,三次就變成仇人。中國這個民族,能夠綿延幾千年而沒有被消失,就是有這些道理在。

??今天中國人把祖宗的教誨完全舍棄掉了,就有亡國滅種的可能。如果我們不忘祖宗的遺訓,雖受苦難,不至於亡國滅種,這個要知道。世界上,諸位讀曆史曉得,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前三個都亡了,隻有中國在。你要問∶中國為什麽在?我們祖宗的教化是真理,隻要記住依教奉行,這個古老的民族永遠不會衰。現代西洋文化出了問題,社會動亂,找不到方法來對治。所以現在很多西方的學者提出的言論,要向東方學習,東方是中國。

??佛法在兩千年前就移植到中國來了,現在印度已經沒有了。我們展開經卷看看佛菩薩怎麽教我們?句句都是好話,古德所謂「世間好語佛說盡」。這個話沒錯,我們怎能不感激佛菩薩?這是說離惡口有這八種好處,這八種都屬於淨業,對我們修淨土關係太大了。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如果還常犯惡口,不能往生。為什麽?這個習氣不改,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很慈悲,可以容納你、可以接受你,海會大眾不歡喜你,你沒有辦法入他們的團體,所以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要修淨業,三業清淨念佛才能往生。三業裏頭最重要是口業。末後一句∶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大乘經上世尊常常告訴我們,佛的音聲叫圓音、圓滿音,「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這個殊勝的梵音從哪裏來的?這裏告訴我們,從不惡口來的。我們要想得如來果地上的梵音聲,這個不能不學。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五十六集)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五十六集)

2000-8-17 【字體∶小 大】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九麵倒數第四行∶

??【複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這是口業裏頭第四類。口業是無量無邊,佛教導我們,把它歸納為四大類。這四大類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透徹的理解,要認真努力去修學。在十善業道裏頭,佛給我們排列的順序是∶身三、口四、意三,按照身口意來說的。但是在《無量壽經》裏麵諸位都念到,佛教導我們修十善業,他是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口業」就是總說這個四段∶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善護口業。「善護口業」的果德,就是「不譏他過」,這個「他」不完全指人,它是把人事物都包含在其中,它的範圍非常非常之大。這裏頭的深義,我們一定要細心去參究。

??所以學佛從哪裏下手?從「善護口業」下手,其次再「善護身業」、「善護意業」;這是中下根性的人循序漸進,這是漸教。如果是頓教的話,它就不是這個順序。頓教第一個是「善護意業」,這個就頓了。意清淨了,身口哪有不清淨的?所以頓教是從意業下手,漸教是從口業下手,這是佛教化眾生的方法,我們要能體會。我們體會得,也就懂得怎樣去幫助別人。

??佛法如是,世法又何嚐不如是?中國古聖先賢,像司馬光,自己修學跟幫助別人;人家問∶「學問德行從哪裏開始」?他跟人家講「從不妄語始」。這跟佛的意思完全相同。要知道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接觸的大眾、群眾,決定是中下根性的人多。德行的成就沒有別的,真誠。真誠就是佛;離開真誠,你就離開佛了。不是說我每天跟在佛身邊,每天圍繞著佛像,那算不算親近佛?不算親近。遠離佛,根本不跟佛在一起,內心真誠,你就實際上天天跟佛在一起,時時刻刻沒離開,這個道理要懂。

??今天這一科,『綺語』。什麽叫「綺語」?這是從比喻上說的。「綺」,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綾羅綢緞這一類的,非常華麗,人見人愛。由此可知,綺語就是花言巧語,大眾很喜歡聽,可是內容不善。如果我們用現前社會的一些比喻,大家就了解。電影每一個人都喜歡看,電視每一個人都喜歡看,歌舞、音樂、繪畫,今天講的文藝,綺語是包括整個的文藝。哪個不愛?但是這裏麵的內容不善,內容教人貪嗔癡慢,教人殺盜淫妄,內容跟十善完全是相背的,表達,用現在的話來說,高度的文藝。這還得了?

??今天整個世界,這個社會是綺語的社會。這個影響的麵,太大了;影響的力,太深了。自古以來文化的起源,就從這裏起的。古老的時代,文明的發端是歌謠。我們現在這個世間還有很少數沒有開化的這些民族,我們現在稱之為「土著」,沒有跟外界社會接觸的,他們沒有文化,他們喜歡唱歌,他們也會跳舞。所以歌舞是文化的根源。中國在過去,古聖先王這些人很聰明,真有智慧,所以對於歌舞,無論在形式、在內容,都知道加以防範,用它來提倡正麵的教學,這個功德就大了。

??佛也用這個方法來教化眾生。佛門裏麵重視儀規、重視音樂,佛家講的「梵音」、「梵唄」。但是晚近這一兩百年當中,佛教裏頭沒有這種人才,音樂藝術的人才沒有了,沒有人教,沒有人提倡。再看看基督教、天主教,他們非常重視,他們宣揚的成就超過佛法有道理,樂教。這個「樂」,包括歌。佛法不是不重視,缺乏這一方麵的人才。過去學佛的人,拘束在戒律裏麵,造成了很多障礙。這個障礙的形成,是不能夠深解義趣。也就是說,我們對於佛的經論接觸得太少,了解得太少,深度不夠,所以不曉得怎麽個作法,造成佛法在末法時期弘傳的障礙,弘揚跟宣傳。

??諸位在《大藏經》裏麵,看到《歸元鏡》這本書。這本書我們現在把它翻印出來,印了好幾次。是劇本,用昆曲的方法來表演,用平劇的方法來表演。但是今天昆劇跟平劇,一般人也看不懂了。這個文化水平確實降低了,我們要從中國古籍來看,確實是一代不如一代。現在大家看的是電視連續劇,平劇看不懂了。但是古人這個作法,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佛法宣揚方麵,應當要走向舞台,要去表演。表演的內容,佛法實在講,太豐富了,所有經典都能夠把它寫成故事。

??《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個內容多豐富、多好。有這種天分的人,希望他把這一部經寫成連續劇。每一參是一個單元,當然這個單元裏麵內容有長短不一樣,短的也能夠編寫五六個劇本,一個星期播完,長的可以能播一個月。用這種方法去弘法,比我們講經效果不知道收多少倍。我們講得口乾舌燥,沒有幾個人聽懂;舞台上一表演,這個效果多大。所以我們要利用現前的高科技,要把佛法轉型。

??最近我們在香港建立一個小道場。香港那邊居士發心,買了一層樓送給我,三千尺。他們那邊計算麵積跟新加坡一樣,平方英尺。三千平方英尺在台灣還不到一百坪,一百坪是三千六百尺,三十六尺是台灣的一坪。大概也有七、八十坪。那邊同修現在在裝修,前天還打電話給我,要請佛像。我說∶「一律不要佛像,教人進到這個地方,不要感覺得這是佛教的道場。」他問∶「怎麽做?」「完全用電視台攝影棚的作法。一進去,這是電視台的攝影棚。佛像有幾尊,放在櫥櫃裏麵,用的時候搬出來,搬到這裏來做道具。不供佛像,完全用現代藝術將佛法表達出去。」

??綺語不是不好,人人愛聽,人人歡喜。內容!孔老夫子很慈悲,刪《詩書》。「刪」是什麽?誤導眾生的地方,他把它刪除。刪的標準,《論語》裏頭說得好∶「思無邪。」我們所讀的《詩三百》,這是古時候的詩篇、詩歌、歌謠,三百篇,孔老夫子把它搜集起來,審查鑒定∶「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也就是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的,「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那就好了。如果我們能夠編出現代的連續電視廣播劇,遵守孔老夫子指導的原則「思無邪」,孔老夫子用三個字,《十善業道經》裏麵文字多,「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它說了這麽多,夫子隻說三個字,這樣才能夠教化眾生。

??可是我們看看現前這個社會,報紙,特別是報紙的一些副刊,內容教仁義道德的少。電影、電視、戲劇、歌舞,教的是什麽?我們仔細去想想都知道了,都是教人做不善,都是教人爭利、縱欲。總起來說,這還得了?人人都爭利,到最後演變,決定是流血戰爭。孟夫子講得好∶「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你這個國家,從國家領導人到底下的小民,個個都爭利,爭權奪利,這國家就危了,社會就動亂了,國家危亡。今天是全世界上下交征利,這世界危矣。

??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在這裏講世界末日,我聽了我相信。世界何以有末日?社會宣導的是爭利、是縱欲,就有世界末日。聖人教導我們的,不僅是佛菩薩,我們看看每一個宗教裏麵的聖人,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勸導我們寡欲,勸導我們自己生活節儉、忍讓,勸導我們布施供養對別人。哪有爭的?所以聖人之道跟今天社會,恰恰是一百八十度的相反。我們這個世界有沒有救?世界末日能不能緩和?能不能推遲?能不能消除?答案是肯定的。隻要大家能回頭,不競爭。競爭,世間出世間聖賢典籍裏頭都沒有,哪有爭的?聖賢典籍裏麵隻有讓,決定沒有爭。「你要,我完全奉獻給你」,決定不跟人爭。命裏麵有,丟都丟不掉;命裏沒有,求也求不來。

??《了凡四訓》把這個道理、把這個事實真相,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跟我們講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教我們自求多福。我們要財富,財富從哪裏來?財富從布施來的;愈施愈多,愈多愈施。決不是為自己,是為社會大眾,是為苦難眾生。我們自己知足常樂,每天三餐飯能飽肚子,衣服能保暖,夠了,還要幹什麽?多餘的要給缺乏的人,要給需要的人,世出世間聖賢這樣教我們的。大聖大賢都教我們「於世無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寡欲、知足,知足者常樂。「於人無爭」,絕不和人爭利,名聞利養決定不爭。五欲六塵,這是生活不能離開的,得少為足,不必多求。住房子,住個小小的房子足夠了,收拾也容易。你住個大房子,每天要用多少時間去整理,自找麻煩。幾個人能夠想通多欲苦、競爭苦?自找苦吃。

??所以首先我們要認識綺語,它的內涵是什麽,把它認識清楚。我們可以以這個手法來弘法利生,隻要把內容調整,就正確了。教化眾生一定要曉得現在眾生生的是些什麽病,我們要怎樣去對治它。現在眾生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我們的教法就知道要提倡忠孝,要講仁義。別人對我不義,我對他要義;他對我不仁,我對他要仁。這是教化眾生。他不知道恩德,我們知恩報恩;他不懂得孝順父母,我們孝順父母;他不懂得尊師重道,我們懂得尊師重道。做給社會大眾看,這是表演,人生如戲。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是當演員,演給大家看,說給大家聽,這就叫做普度眾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