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段「入五止」。末後這兩大段,入五止、修六觀,這兩段它的內容就是說明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今天是六道裡麵的人道,就人道而言,古人常講人生百歲,一百歲多少天?三萬六千日,不多。麵對著三萬六千日,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過日子、來生活?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地方所講的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們為一切眾生做出的示現、做出的表演。如果我們看清楚、看明白了,依樣畫葫蘆,向他們這個樣子學習,你就是接近性德,你會過到很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你還是凡夫,你沒有開悟,你開悟的時候那就不必學習了,自然是圓滿契入境界。我們今天要盡心盡力努力來學習,你學得愈多你就愈幸福,學得愈多你就愈快樂。 六度萬行歸納起來不外乎止觀二門,止是放下,觀是照見,也就是看破。我初學佛的時候向老師請教,佛法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能夠叫我們很快的契入佛境界。老師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我又問,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從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就世間法來講,這三種布施得的果報是非常現實的,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人雖然是有命、有運,命運是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你的,任何一個人都沒辦法限製你,是自作自受。你作善,你得福報,你造惡,你結惡果,所以不可以怨天尤人。日常生活當中,小小的細節都是自作自受,絕對沒有外頭來的,沒有別人加給我們的,這個道理要懂。如果別人可以加給我們,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他會給我們最好的日子過,我們過得這麼辛苦,佛不就不慈悲了?所以這事佛他也無能為力,完全是你自己造作。佛隻能夠把事實真相說出,因果的道理、事實都講清楚,還是要我們自己做,自己修清淨心,得淨土,就生淨土;自己常常想佛,那你就跟佛在一起;想菩薩,就入了菩薩的俱樂部;天天想貪財、貪名、貪色,那就到鬼道去了,鬼就要貪;遇這個不高興,遇那個也生氣,那你就入地獄的俱樂部,你到那邊去了。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變現的,到哪裡去是自己的習氣,我們一般講嗜好,你喜歡那個,你就入那個,這個事誰都不能幹涉,佛菩薩也沒辦法擋住你,你自己去的,這才是真理,這才是正教。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文,抓到重心,就知道應該怎樣學習,怎樣去體會。我們看文,這兩段文長一點,因為是講到我們日常生活,比較瑣碎一點。 【五。自下。】 自這一段往下。 【攝用歸體入五止門。】 『用』就是日常生活,包括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們在這裡麵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都起作用。作用怎樣?作用要能與一體相應,你用得就正,與體相違背,那你就生煩惱。這一體是什麼?第一段所說的,「自性清淨圓明體」。我們的生活要與清淨圓明相應,我們工作也要與清淨圓明相應,待人接物樣樣都是。這是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他們的作用,絕對不違背清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現在這個世間是亂世,社會上災難這麼多,這叫大風大浪,佛菩薩在大風大浪裡如如不動,人家高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行,我們跟著動,它起我也起,它落我也落,這就煩惱了,這就違背了。自性清淨心從來沒動過,六祖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自清淨。圓是圓滿,明是光明,光明是智慧,所以智慧是你本有的,你的德行、你的才華、你的福報都是圓滿的,跟諸佛如來一樣,從來沒有說欠缺一點。 現在,我們這麼好的性德為什麼得不到用處?釋迦牟尼佛講得清楚,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你就曉得,我們無盡的智慧、德能、相好,就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沒失掉。而它是真的,它沒有生滅,永遠不會丟掉的。現在有障礙,你就不起作用,障礙去掉了,自性的智慧、德能全現前。你去掉一分就透一分,去掉兩分就透兩分,去掉十分就透十分。這樁事情能大師講得好,與學、不學沒有關係,最重要是放下。我們能不能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把執著放下,那恭喜你,你自性裡麵的智慧德能就透三分之一出來。三分之一雖然是不多,超越六道,你不在六道輪迴裡了,你到諸佛如來的方便土,四聖法界去了,你看三分之一。再把分別放下,不但沒有執著,世出世間法不分別了,那你的性德就要透出三分之二,你的智慧、德能、相好透三分之二,菩薩。總而言之一句話,放下,「止」就是放下,「五止」就是五種一定要放下的。我們看文; 【五止門者。謂依前能行四德之行。】 這個很重要,『四德』是性德,自然流露出來,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四種的德行。你知道這四種德行: 【當相即空。相盡心澄而修止也。】 這是一小段,先把止的意思給我們說出來。在前麵四德裡麵,我們學過的「隨緣德」,你看這個多麼重要,佛弟子一定要學會,這一生在世間,隨緣,不要攀緣。隨緣必須要記住,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佛在經上講「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學了這麼多年,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隨緣!別人看到,這個人是好人,這個人是壞人,其實那個人沒有什麼好,也沒有什麼壞,好壞是從自己心裡生的,不是在外頭,外麵沒有。你覺得他好,他樣樣都好,你覺得他不好,他樣樣都錯了。為什麼菩薩看不出來?我們凡夫看出來這是好人、這是壞人,菩薩看不出來,為什麼?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當相即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等於零,壞也等於零,零跟零平等的。善惡不二,邪正不二,真假不二,那是真的,這是我們凡夫看不出來的。可是彌勒菩薩教給我們那個方法,要是細心從那裡觀察你就看出來了,為什麼?所有一切法根本就不能住的,無常的,不過是一閃而已。那一閃時間太短,我們抓不住,所以哪是真的?「當相即空」,這句話就是《心經》上講的,相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相盡』,這個「盡」當作徹底講,你徹底明白了,『心澄』,澄就定了。澄是用來比喻的,像水,水很清,水不動,一塵不染,如如不動,叫澄。菩薩應化在世間,他隨緣、他持戒,威儀是持戒,是守規矩,持戒,攝受一切眾生,代眾生受苦,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但是怎麼樣?他心是定的,從來沒有染汙過,從來沒有動過,這叫菩薩。隻要做到心澄,心澄就是自性裡麵講的清淨,惠能大師見性頭一句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杜順和尚在這裡給我們提綱,「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惠能大師見性時候見到的。圓是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才藝圓滿,今天我們講富貴圓滿。本自具足,能大師第三句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就是具足圓明。我們雖然沒有證得,得到這個訊息,對這個訊息有認知、有信心,太難得了,這真叫做百千萬劫難遭遇。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頭打輪迴,你怎麼會知道這個事情?這個事情知道了,我們的生活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標。我們這一生希望幹什麼?希望真正證實,把自己的清淨圓明找回來。這叫成佛之道,這是人生真真實實第一樁大事,把自己清淨圓明找回來。 相盡,止的意思就在這個地方,相不盡你就不能止。盡是徹底明瞭,對現相徹底明瞭之後,那就是《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盡空、不可得。這個法是什麼?就是現前你六根所接觸到的,你能見聞覺知的六根,所見外麵色聲香味,全是幻相。幻相像什麼樣子?就像我們看電影、看電視屏幕上的相,你說有沒有?有,在哪裡?空的。你可以受用,欣賞它,你不能夠佔有,你不能控製,它一秒一秒鐘跳過,你沒有辦法叫它止住;你不能控製它,你不能佔有它,你可以享受它,這才叫真的自在。享受裡頭不生煩惱,煩惱是七情五欲,凡夫迷惑,不知道這個相是假的,在這裡麵生七情五欲,生煩惱。阿羅漢以上覺悟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他在這裡麵生智慧,這個智慧用現代的話說是究竟圓滿的科學、哲學,他在這個層次上不斷向上提升。 我們在人間把一切人事物都當真,佛菩薩看六道輪迴是看電視、是看電影、是看在螢幕上的畫麵,差別就在此地。他們覺,知道所有現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不知道是假的,當真,他哭我也真哭,他笑我也笑,心隨境轉,這凡夫。覺悟的人,我們叫聖人,他是境隨心轉,境隨他的心轉,他做得了主,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以他能轉境。世尊在楞嚴會上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能轉境界那你就跟如來走的是一條路子,一個方向、一條路子。我們在今天,尤其是現在,全世界的社會動亂的時代,不是局部,是全體。到處你看到的是衝突,家庭有衝突,兄弟有衝突,親戚朋友有衝突,鄰裏鄉黨有衝突,各行各業有衝突。在佛門,我們寺廟裡也有衝突,出家跟出家有衝突,在家跟在家也有衝突,這也是稀有難逢。這是大風大浪,你在這裡頭如如不動,那你功夫比祖師大德高多了!祖師大德那時候相盡心澄是波浪小、衝突少,他在裡頭得定,大風大浪裡麵你能夠得定,你的功夫比他高。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是幸運還是不幸運?明白的人,很幸運,這個時代裡頭修行,起也起得快,落也落得快。你把握不住你就墮落了,很快,你能夠把握住的時候,心地如如不動,清淨不染,向上升,升得快。所以世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就講我們地球上人修行,一天,我們修行一天,抵得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什麼道理?此地修行太難了,太難修成功了,這了不起。極樂世界修行容易,沒有大風大浪,不但大風大浪沒有,小風小浪也沒有,所以他進步很慢,慢慢往上提升;這裡是大幅度提升,提升不上去,大幅度下降,道理在此地,我們要知道。 這個心澄,我們隨順《華嚴》教義來講,六道凡夫妄想分別執著全有,不但全有,而且現在幾乎達到飽和點,這是極度的染汙與不平,不清淨。阿羅漢能捨棄執著,心平靜下來,就變成什麼?小風小浪,小風小浪跟海洋裡頭波濤來相比的話,它是靜的。如果菩薩再把分別放下,他就是微波微浪,是有波,不能說是沒有波,有波有浪;可是我們要是乍看的時候,風平浪靜,沒有波浪,甚至於像湖邊的這些花草樹木倒影在水裡麵,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菩薩境界。起心動念斷掉了,那是真止,圓滿的止,為什麼?真的沒有波浪,真的沒有染汙了,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是佛的境界。由此可知,我們用功,平常在講堂裡麵學教,這是聽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給我們指出方向、目標。下了課堂之後我們要落實,這才重要,這就真正學佛。我真的能止住,至少我的分別執著比過去淡了,這就有進步。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那功夫就非常得力。你能夠做到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淡薄,我想應該三年五載你就會證果,你就會開悟,這都是講實話,一點都不騙人。 所以這一小段,也印證了世尊在經教裡麵跟我們講的,《楞嚴經》上所說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是妄念,法是幻相,心、法,我們現在一般講心境,法就是境界、法相。法相範圍非常大,隻要是現相都叫法相,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性,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所以用空來代表它,不可得,六根都緣不到。你明白了,原來色相就是法性,法性變現出的色相,法性不可得,法相同樣也不可得。你要真正執著說是擁有它,你得到它了嗎?人要覺悟!你真的擁有它了嗎?人很糊塗,如果覺悟,問你,你晚上睡覺睡著了,有沒有作夢?有作夢。不管你作夢不作夢,你睡熟之後,這世界哪一樣是你的?你能控製哪一樣?你能擁有哪一樣?人到死的時候才曉得不能帶去,你每天都死一次,你睡著不等於死了嗎?沒有一樣是你的,連身體都不是你的,何況身外之物?天天死一次都不覺悟。所以一定要曉得,沒有一樣你能夠執著到,你什麼都得不到,包括自己身體,何況身外之物!你能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從哪裡看?每天睡覺醒過來之後想一想,醒過來我又活了,到晚上一上床,我又死了,從這個地方體會,慢慢就自然會放下了。確實不可得,所以要放下。 我們日用平常需要的東西,所謂資生之具,衣食住行所需要的,隨緣。緣,見性是性德,那就沒有話說了,那是大圓滿;沒見性的人修德,那要靠修德,修德的時候,你修淨業、修善業,你得到都是美好的。與人要結善緣,處處受人尊敬,處處得人幫助,可是你得先幫助人。「敬人者人恆愛之」,我要先敬人,我要先愛別人,人家才會愛我,我先敬人,人家才會敬重我,我先幫助人,人家才會幫助我。回報是我們自己施捨出去,沒有法子講比例,佛法裡麵講捨一得萬報,我跟諸位證實,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布施眾生一分愛心,得來的時候,眾生給我們的是十分愛心,百分愛心,萬分愛心;我們施捨一切眾生一塊錢,回報的時候是一萬塊錢,一點都不假。眾生真可憐,很想發財。中國古時候我們的老祖宗都非常聰明,你看錢大家愛,錢做的形狀是什麼?圓圓的,當中有個洞,方方的,形狀像什麼?像古時候犯罪戴的枷鎖。這就是警告你,這個東西你會用,是修福,不會用,是造罪、造業,你得認清楚它。錢這個字,你看中國文字,這邊是個金,那邊是兩個戈,兩個戈就是兩個人手上拿著刀子在爭,在搶這個金。你一看到這個錢,你就警惕,算了,我不要了。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讓你一看到就起警覺心,開智慧。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感激老祖宗,老祖宗真有智慧。所以中國文字你可以不認識它沒有關係,你看到那個形象你就懂得它的意思,文字是藝術,文字是學術,文字是高度智慧。 這是開宗明義先把這個止,止就是相盡心澄,你對於這些幻相、幻色真正了解,知道它確實是虛幻的;我們常常講,是虛妄的,是虛幻的相似相續相,它不是真的,確確實實不可得。我們可以用它,可以欣賞它,不能控製它,不可以佔有它。起這種心錯誤了,與諸法實相完全相違背,要像諸佛菩薩一樣的心態來麵對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下麵說: 【所言入者。】 怎麼入法?入得有個門,門道,從哪個門去入?我們常講入門。這裡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入,入的意思是: 【性相俱泯。體周法界。入無入相。名為入也。】 入五止,怎麼是入?入是個抽象的名詞,你不要以為真的有個門可入,沒有門。沒有門說出門,這個門是什麼?這個門是遍法界虛空界,這是大門。遍法界虛空界裡麵的真相一下明白了就入了,不明瞭,你沒入,明瞭就入了。所以,入是覺悟的意思。『性相俱泯』,性是能現,相是所現,能所不二,性相一如。於性、於相,不但執著分別沒有了,起心動念也沒有了。於一切相不起心、不動念,止了,於能現的性、能變的識,性裡麵可以包含識,識是妄心,性是真心,真妄是一不是二,也不起心、不動念了,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叫大徹大悟。所以佛講經,會聽的人開悟了,不會聽的人被佛的言說迷惑了。什麼人會聽?離妄想執著的人會聽,他開悟了。什麼人不會聽?用妄想分別執著去聽,這個佛搖頭,不解如來真實義。要不要他聽?還要他聽。為什麼還要他聽?阿賴耶裡頭給他種個佛的種子,目的在此地。隻能種種子,它不會起現行,就是說在這個階段當中、時節因緣裡麵,它不會開花結果,種個善根而已。那也是無量功德,不過要很長的時間才起作用,來生宿世,不知道要多少時間,很難講,各人的緣不相同,來生後世遇緣起現行,就起作用。 這些事情我們同修們個個都經歷過,我們今天在此地遇到這樣殊勝的佛法,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受佛法的薰修,這一生才有這麼殊勝的緣又遇到了。每一次遇到提升一點點,提升到相當程度之後,他真的就悟入了。佛教導眾生,菩薩教導眾生,祖師大德教導眾生,他在一生當中遇到真正悟入的不多。我們看中國佛教這些傳記,《高僧傳》,看到這些人得法、傳法,一生當中一個傳一個多,一個傳三、五個就不多了,就很少。禪宗裡麵,一生傳的最多的是六祖惠能大師,四十多個人,空前絕後,從來沒有過的。這個所傳的是真正開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達到他同樣的境界,四十多個人。許多的祖師,單傳,一個,一生當中教學隻遇到一個開悟的、見性的;還有很多一生教學當中,一個開悟的都沒有,那就是我們講沒有傳人,一個開悟的都沒有。可是他也做了好事,因為這種事情是可遇不可求,完全是緣分,不是求得來的,求不到的,緣分。可是他一生的修持、一生的教化不是沒有功德,有!沒有種善根的人他已經種了善根,已經有善根的人他幫他提升了,這是肯定做到的,隻有遇到根熟的眾生才真正幫助他成就。這在宗門。 要是在淨土裡麵,情形完全不一樣了,淨土裡麵往生的可多了,往生就是成就,下下品往生也是了不起的成就。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易行。可是他需要有善根、福德,善根是什麼?信解。遇到了能信,聽到淨土經論裡麵所講的道理他懂,歡喜接受,這就叫善根。福德是什麼?真幹,你叫我一切放下,我就放下,你叫我念阿彌陀佛,我就念阿彌陀佛,我一心嚮往極樂世界,嚮往親近阿彌陀佛,福德。這個人有大福報,人間天上的福報都不能跟他相比,為什麼?他這一生成佛了,往生就成佛。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成佛了,到西方極樂世界絕對是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法門多殊勝!可是你要是不能止,那你的念佛夾雜,夾雜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壞,你往生就沒有把握。八萬四千法門,包括淨土在內,最重要的一樁事情就是放下,放下你心才清淨,你心才平等。清淨平等就是此地講的心澄,他用兩個字,《無量壽經》經題上用四個字,清淨平等覺。 知道性相,對性相不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俱泯。『體周法界』,體就是性體,就是這篇文章前麵第三段講的三種周遍,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包容空有,你說多偉大,這自性本具的。『入無入相』,你一定要找個門,一定要我怎麼入,那就壞了,那永遠入不進去。所以說一開悟就叫入,自然就悟入了。下麵賢首大師舉《華嚴經》的一首偈來給我們說明入無入相,祖師說話是有依據的,不是隨便說的。 【華嚴經雲。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 這是一段,一首偈。首先他沒有說諸佛,他說『如來』,這個用詞意思就很深。在大乘教裡麵習慣,用諸佛是從相上講的,法相上講的,現相上講的;講如來,他從自性上講的,不是從相上,從自性上講的。相上,不見得我們有分,從自性上,那我們都有分,不論我們在覺在迷,是一個自性,就是一體。所以他說『如來深境界』,這個深真的是深,為什麼?無論從時間上說或者從空間上說,時間是豎的,過去、現在、未來,確實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找始終找不到。我們現在一般人都找什麼時候開始的,幾百億年前開始的,找不到,這隨順世間人講的。從橫的來說,十法界,十方,四方、四維、上下,這是講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最後佛給我們說真話,真話是什麼?真話是沒有,等於零,哪來的時空?時空是從你妄想裡麵生的,你有妄想就有時空,妄想沒有了時空就沒有了。所以他用的詞,那個詞裡頭,話裡頭有話,無始,無始是根本就沒有開始。你不要想到,無始,很遠很遠,找不到開頭,我們一般人都是從這上頭想;無終,往下追,追追,再追,追不到,追不盡了。這都是妄想分別執著。那個無是沒有,沒有開始、沒有終結,誰懂?我們聽到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恍然大悟,真的無始無終,沒有始終。什麼時候開始?當下這一念。所以,大乘教裡麵佛說,「迷唯一念」,你起心動念你就迷了,什麼時候起?就是當下。為什麼?找過去,沒有過去,找未來,沒有未來,就是一念。覺悟呢?覺悟也是一念,「覺止一心,迷唯一念」,一心是什麼?一心是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叫一心。這是佛境界,深境界,如來深境界。 『其量等虛空』,這一句是比喻,我們世間人都認為虛空是最大,這是講量大。虛空還有個意思,你看虛,它又不是真的,它也不存在。真有個量的念頭,那個量就是有限量的,到量的念頭沒有了,這個量是無限量的,才真正是無限量。再大,隻要你有分別、有執著就有範圍。所以,量是從分別執著裡頭現的,量有大小;分別執著沒有了,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一切眾生,我們講放下執著,你入門了,我們用這個比喻說你入門了;放下分別,你登堂了;放下妄想,你入室了。我們中國人講入門、登堂、入室。入室,入室就見佛了,登堂是接近了,可以聽到聲音,還沒見麵,入室就見麵了。這首偈是給我們講入,入的意思要懂。下麵我們看大師又舉經中的話來提示我們。 【又準入佛境界經雲。】 這個很重要。『準』就是依憑,我們憑藉《入佛境界經》。 【入諸無相定。見諸法寂靜。常入平等故。敬禮無所觀。】 這是經上的一首偈。在此地要注意到,『入諸無相定』,它不是無想定。怎麼樣才入諸無相定?這個諸,我們把「無」字拿掉,就是諸相,就是說宇宙的萬有,所有一切現象。什麼時候在你心目當中,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確確實實你證得《心經》上所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空是一不是二,這是無相定。《心經》上這四句話,特別著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在色與空裡,就是性與相裡麵,不再起心動念,這個定,《楞嚴經》上稱之為楞嚴大定,《華嚴經》裡麵稱之為華嚴三昧。這時候你見到一個現象,「諸法寂靜相」,你看到一切法不動了,諸法寂靜相。這個現象不難體會,從前人體會難,所以我們對於過去這些大德不能不佩服,他怎麼懂得的?怎麼樣悟出的?現在科學技術發達,很多東西由科學引導我們,我們悟入了。像這個諸法不動相,寂靜相,我們今天用快門照相看到了。我們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門,就是一秒鐘的千分之一這樣的時間,照什麼?照噴射機。那飛得快,你看飛機在天上飛,你一按快門,飛機照下來了,沒動,寂靜相。你要是繼續照下去,你一秒鐘拍一千張照片,你看每一張它都不動,哪一張它動了?沒動,你看飛機沒飛,沒動。如果你用這個方法去觀看,所有一切法都不動,都是寂靜相,張張照片都是寂靜相,這才千分之一秒,就已經看到了。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那是什麼速度?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它哪裡會動?見到諸法寂滅相是什麼人?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見到了。他怎麼見到的?清淨心,心不動才能見到外麵相也不動。我們看到相為什麼會動?我們的心動,心動見到外麵的相就動,相隨心轉,心不動,相就不動,就是這麼個道理。 『常入平等故,敬禮無所觀』,常入平等,心是平等的,沒起心動念,平等是佛心,這是佛在經教裡麵常常告訴我們的。十法界第一個因素,佛給我們講,一個現象的出生,心現識變,無量因緣,不單純,這都是真的,它牽涉很廣,無量因緣。無量因緣裡麵,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是什麼?我們抓住這個才有辦法,抓最重要的,第一個因素,佛告訴我們,成佛第一個因素是平等心,佛心。所以《無量壽經》經題上把修行的綱領給我們提出來,修行的綱領五個字,「清淨平等覺」,修淨土要靠這個。如果你的心是清淨平等覺,淨土已經現前,極樂世界就現前了。而且佛很巧妙,善巧方便教導我們,先修清淨心,得到清淨心之後才能進入平等,清淨是菩薩心,平等是佛心。或者我們把這三個分配為阿羅漢、菩薩、佛,行!清淨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平等,覺就是佛。前麵兩個是在因地,後麵是在果地,大覺現前。 心清淨就不能有煩惱,這是最破壞清淨的。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五欲,染汙,嚴重染汙,不清淨。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鍛鍊,把七情五欲捨掉。七情五欲裡最困難的是親情,夫妻、父子、兄弟,親情。世間人為什麼會有這些?生生世世的關係太密切。在修行人來講,這些親情是什麼?冤家債主,佛講得很好。我第一次,這是一九七七年,頭一次到香港講經,住了四個月。前麵兩個月在九龍,在倓虛老法師的道場,中華佛教圖書館,後兩個月在香港,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光明講堂。壽冶老和尚天天讀《華嚴經》,而且他寫《華嚴經》寫得很好,天天寫,寫的這個本子好像送在外國的圖書館還是博物館收藏。光明講堂大殿上,兩邊一副對聯,我記得很清楚,上聯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夫妻,下聯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你要把親情看破。看破不能破壞倫理關係,還是一家人相親相愛,一家人和睦,家和萬事興,心裡頭乾淨,心裡麵清淨不染,這是菩薩家庭;心裡也有的時候那可麻煩了,那就是你學佛的大魔障。這些,一家人學佛,一家人都要明白佛的道理。事上要過得很圓滿,真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真正是做到,心地裡麵是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清淨平等覺,家庭就是道場。親情擺在麵前,你能夠把它看破,你能夠完全把它變成智慧。情跟智是一樁事情,迷了是情,覺了是智。隻要你不迷,回過頭來,煩惱即菩提,親情就是般若智慧,總得要懂、要明瞭。 所以修行功夫在哪裡?功夫在日常生活,在待人接物當中去鍛鍊,叫真修。你離開這些人事物,到哪修去?那個修是假的,一遇到境界,馬上就墮落,煩惱就現前,這個例子自古以來太多了。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裡這個故事很多,我是早年看的,大概總是三、四十年前看的,名字記不得了。他講有這麼個故事,那個印象我有。有個老和尚在深山裡麵住茅蓬,修得很好,沒有人不讚歎,深山裡麵修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信徒把他請到城裡麵去,去做住持,在這裡麵講經說法,弘法利生。他不知不覺就被城裡麵這些貪瞋癡慢習氣染上了,自己不知道。有一天他去看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就舉這個例子,講某某一個法師住山,是修得不錯,可是一接觸紅塵他就保不住,就被染汙,就墮落了。這個法師說:什麼人?蓮池大師說:就是你老兄。真的是如此。我們要真正保持住,時時刻刻提起警覺心,名聞利養非常厲害,大家對你一恭敬、一供養,你就迷惑了,自己覺得我很不錯,傲慢心生起來,名利心生起來,不知不覺。為什麼?這些煩惱習氣是無始劫以來你裡頭都有的,阿賴耶識都有的,你沒有緣的時候它伏在那裡,它不起作用,一遇到,一勾,引出來了,你說多可怕。 現在這個社會,名利誘惑的力量比過去超過十倍、百倍都不止,你能承受得了嗎?所以我常常講,我講的話都是真的,有依據的。古來這些祖師大德要是生活在今天的世界裡,他能不能成就大有問題。今天這個社會你能夠成就,你能保持清淨平等覺,古來大德沒有一個不佩服你,因為他們生在這個時代都靠不住,都不敢保證。你在這個時代裡你能夠撐下去,這就說明你的警覺性多高,你自製的力量是多強,你能控製你自己。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這些東西,放下那就是要做克己的功夫,克服自己,不是外頭境界。外境是什麼?外境是虛幻不實。所以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知道這個就容易克服自己,自己情緒才動,想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好!中國古人常讀這個東西有道理。想到經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有生滅的法,哪一法沒有生滅?彌勒菩薩跟我們講,所有一切現象,它的生滅速度是一千二百八十兆,一秒鐘,這是生滅法,就是有為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就不會執著,你就不會貪戀了。有很好,沒有也很好,有不放在心上,沒有也不放在心上,心才清淨。這個東西,沒有的時候想到有,有的時候又放不下,你的心永遠不清淨,你被這個東西害了你都不知道。誰害你?不是人害你,你自己放不下,你就真吃了大虧,你真的受害。你果然能放下,放下分別、放下執著,什麼人都害不了你,過去生中縱然是很嚴重的冤親債主也害不了你,這個道理實在講並不難懂。清淨平等覺是回歸自性,自性是究竟圓滿,我們老祖宗講本性本善。用這個心對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不善,真的是人人是善人,事事是好事,境隨心轉。凡夫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智慧,被迷了、起煩惱了,煩惱是什麼?是心隨境轉。怎樣從心隨境轉回過頭來讓境隨心,不要讓心隨境,那你的修行進步就非常快速,你自己都能覺察到。 常入就是常住,常住清淨平等覺。「敬禮無所觀」,無所觀說什麼?無所觀是你所觀的。這個觀是說我六根接觸到的境界,眼觀色,耳觀聲,他用一個觀,他不用眼見、耳聞、鼻嗅、舌嘗,他不用這個字,他隻用一個觀。這是什麼意思?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裡頭有分別、有執著,所以那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識就是分別執著。用觀,觀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是眼見,見性見,不是眼識見,是見性見,耳聞是耳根的根性,聞性聞聲性,不是聲塵,六識對的是對六塵,我們六根的根性對外麵的色聲香味觸法對它是色性,明心見性。六根根性裡麵,不但是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起心動念,性就變成識,這個要知道;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是性,不是識。見性見色性,見性跟色性是一不是二,這是法身菩薩知見,法身菩薩的境界。所以大乘教上用一個觀來代表,《心經》裡麵舉觀世音菩薩做例子,這是真實智慧。「觀自在菩薩」,觀就自在,見就不自在,見裡頭有分別、有執著,這個我喜歡他、那個我討厭他,那就不在自在了。觀就自在,觀是什麼?觀是平等的,法界是平等的,眾生跟佛是平等的,平等裡頭就得自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見到諸法真相,你不是見的妄相,自然就有敬、有禮。敬是講心,禮是外麵表現,有禮貌、有恭敬心,恭敬心跟禮貌是性德。所以誠於心,自自然然形於外。觀無所觀,無所觀而觀,能觀、所觀畢竟空寂,禮敬無所觀。我們看到這個人,菩薩就是這樣對待的,不是普通菩薩,法身菩薩,他看到一個人,恭恭敬敬行禮。這裡頭妙極了。菩薩能敬禮,對方那個人接受菩薩的敬禮,他也回禮,菩薩心目當中起心動念都沒有,所以他法法皆如,法法平等。可是凡夫他裡麵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凡聖的差別就在此地。如果我們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轉凡成聖,凡聖絲毫差別都沒有,就在一念之間。下麵是賢首大師的話,前麵四句是經文。 【此乃一切眾生本來無不在如來境界之中。更無可入也。】 這些都是講入。入是真的、是假的?不能說真,也不能說假,說不得,妙用!就在迷悟之間。大師這句話解釋得好,解釋這首偈子,這是『一切眾生本來無不在如來境界之中』。我們把這個話縮短一點講會更清楚,一切眾生本來在如來境界中,你就更清楚了。如來是什麼?自性。一切眾生哪個離開自性?沒有。而且一切眾生,眾生的範圍可大了,眾生不是單單指人。眾生兩個字它的本義一定要知道,眾是眾多,多到什麼?多到無量無邊無盡,這叫眾;生是什麼?生是生起,無量無邊無盡的萬法生起,這叫眾生,眾緣和合而生都叫眾生。那我們看這個宇宙之間,哪一樣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凡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都不是真的,為什麼?它有生有滅,剎那不住,這是事實真相。它的速度太快,我們看迷了,見不到事實真相,以為它真有。這個錯誤觀念導致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就造無量無邊的業,這個業是什麼?跟自性完全相違背。最明顯的,不能控製的,起了控製的念頭,不能佔有的,幹了佔有的事。是不是真的控製?沒有。是不是真的佔有?也沒有。所以,控製、佔有不過是你自己的一個妄念而已,不是事實,事實真相是念念不住。 曉得一切眾生就是惠能大師講的「能生萬法」,萬法就是自性,自性能生萬法。所以,萬法是自性的相、現相,稱它作法相;自性就是法性,一切萬法的本性,它的本體是清淨圓明體。能現萬法,能生萬法,生跟現是一個意思。至於十法界、六道千變萬化,這個現象怎麼發生的?識變的,心現相,識把這個相產生變化,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我們用萬花筒這個比喻有一點像這個道理,無量無邊的變化沒有相同的,無量無邊的變化不離自性,萬花筒你怎麼變,不離萬花筒。所以這個道理,一切眾生就是整個宇宙時空、萬法,《華嚴經》上講的,《華嚴》講得大,講宇宙,宇宙觀,現在科學家沒講到。《華嚴》講宇宙,大宇宙,無量無邊沒有窮盡,而且說得非常具體;講的微觀世界也重重無盡,一微塵裡麵有世界,那個世界裡頭也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世界,世界裡頭又有微塵,重重無盡,沒有底的。這是什麼?這是性德,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曉得,曉得這個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宇宙是一體,愛這個宇宙、愛一切眾生就是愛自己,關懷一切眾生就是真的關懷自己,照顧一切眾生就是照顧自己,自他不二。這個他不是指他人,萬物都是他,萬物跟自己是一體。跟自己是一體,看到一個蚊子來咬我,你怎麼能把牠打死?自然就不會了。我要慷慨一點,我今天供養你,我請你吃一頓飯,牠吃飽就走了。還可以跟牠談條件,我供養你,不要讓我那裡又癢又痛,牠叮了之後真的不癢不痛,有協定。我們可以用意識跟牠溝通,牠知道,感應不可思議。正是像江本水實驗一樣,我們的意念對著那個水,它能收到訊息。蚊子叮我們的時候為什麼會又癢又痛?牠在叮的時候,牠的嘴巴像針一樣,插進去的時候牠分泌出一種液體,那個液體會讓我們又癢又痛。溝通之後,那個液體牠不放出來,所以雖然叮了,吸滿了,不癢不痛。 所以可以溝通,小生物跟自己還是一體。從因果上講,我們把層次降低,牠造作不善業,墮這個畜生身,很可憐。覓食常常被人打死,打死之後牠又來投胎,不知道要投多少次,要被人殺多少次。都有業因的,過去牠殺生,今天被人殺,就這麼個道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遇到一個明白人,省悟過來,曉得事實真相,報復念頭沒有了。縱然我們被人殺害了,沒有怨恨心,還很歡喜,很感激。為什麼感激?他把我殺掉的時候我上升了,我靈性上升了,現在我在人道,他殺了我,我這一生做善事,他送我到天道去了,我怎麼能不感激他?如果我怨恨他,無緣無故你殺我,我要報復你,我馬上墮三惡道。你看升沉就在那麼一念。你被人殺了,你究竟是生天還是墮三惡道?一個怨恨心、報復心,就下去了,來生來世遇到的時候真的又互相相殺,這不是辦法,彼此雙方都痛苦。 所以解決衝突、解決紛爭從自己這方麵,一覺悟,問題解決了。縱然遇到,過去生中結的怨,我被他殺了,帳到此地了了,一筆勾消,以後就沒有了,這是多麼快樂的事情,哪有怨恨?連被殺都是這樣的,何況什麼小小的毀謗、諷刺、侮辱,那是小事情。你明白了,沒有一樣不是替自己消業障的,那些人都是大恩大德,都是有密切關係的,我們都要特別愛護他們,特別的尊敬他們,這才是對的,常常存著報恩心!這諸佛菩薩做到了,也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要看懂,要認真學習。佛門裡麵習慣稱菩薩稱「仁者」,仁慈的人,仁者,仁者是對菩薩的稱呼。仁者無敵,什麼叫仁者?心裡沒有對立,敵是對立,心裡沒有對立。跟一切人不對立,跟一切事不對立,跟一切萬物不對立,那是菩薩。對立都沒有,哪來的衝突?矛盾、衝突全沒有了。凡夫跟菩薩對立,菩薩不跟他對立,那個對立對不起來,因為對立要雙方,雙方彼此才能對立,一方麵對立,那一方麵沒有,這個對立落空了。這個道理要懂,我們要認真學習。然後就曉得,什麼問題都不在外麵,無論什麼問題,關鍵還是在自己。 我們的老祖宗教誨高明到極處,「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外頭沒事情。你遇到困難,遇到障礙,怎麼解決?反省,是自己出了毛病,外麵沒有毛病。自己毛病多半是貪、瞋、癡、慢、疑、惡見,都在這上出的。你能夠反省,冷靜的反省,把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問題不就化解了?自己內心問題化解了,外麵事情很容易解決,很容易就擺平;自己內裡麵的矛盾不能化解,你就解不了外頭問題。下麵賢首大師舉了個比喻說: 【如人迷故。謂東為西。乃至悟已。西即是東。更無別東而可入也。】 這個話說得好,人迷了,迷了方向,他向東走,確實他是向東走,但是他一迷的時候,他認為不對,這個地方是西麵。自己懷疑,去問別人,別人把他點醒,沒錯,你現在走的是東麵。一下明白之後才曉得,我以為是西麵,原來它是東麵,你就不要再去找東麵了,東麵是跟它反方向。可見得問題在自己,不在別人。下麵說: 【眾生迷故。謂妄可捨。謂真可入。】 佛不是跟你講一個真妄嗎?你迷了,以為什麼?真有妄,真有真,我要把妄捨掉我去找真,哪裡曉得妄就是真,真妄不二。我們找真是找真性,妄是妄相,原來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好比說我們想找黃金,黃金是真的,妄是什麼?妄是金器,金鐲子、金戒子、金鍊子。這個東西不是的,這是鍊子,我要找金,我不要這些東西。他不知道這就是金,妄就是真,這是告訴你,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永遠不能離開。就好比我們今天找心,心在哪裡?心在物上,離開物質沒有心,這是我們《華嚴》裡麵講得很多。心,這還不是真心,妄心,就是世尊問彌勒菩薩的,相、識,相是物質,識就是心。彌勒菩薩答覆得好,一彈指,一彈指多少念?「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多少?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就這麼多念。「念念成形」,念念都出現物質,就出現相,現相,「形皆有識」,這就說明物質跟精神是一不是二,分不開的,物質裡頭有精神,精神裡頭有物質。就跟金跟器的關係一樣,金在哪裡?金在器中,器在哪裡?器是金成,它不能分割,它是一不是二。這是非常難懂的一樁事情。我們怎麼捨?我們怎麼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不是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沒有的。妄想分別執著,你看它又不是心,它也不是識,它也不是物,可是你執著有這個東西,就把你迷惑了,把你的心迷了,把你的物也迷了,你對於心、物搞不清楚了。這個地方給我們說明什麼是真、什麼是妄,最後告訴你,真妄都不可得,你在這個真好、妄好都不要起心動念,天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了。 【乃至悟已。妄即是真。更無別真而可入也。此義亦爾。】 這個地方給你講入五止門,入的意思也是這樣的。你一定要知道,大乘教到終極的時候是不二法門,生死、涅槃不二,煩惱、菩提不二,法性、法相不二,性相不二,真假不二,邪正不二,染淨不二,善惡不二,你的心就真清淨了。所以最後,什麼叫見性?入不二法門就見性,你一起心動念就二了。不二,就真的妄盡了,還源了,還源觀,就觀源了。起心動念,不就起二用嗎?後麵示三遍,再發展,再是四德、五止、六觀,逐漸就發展了。所以現在叫你回源,叫你回歸到一體,清淨圓明體。清淨圓明體裡麵找不到對立,對立是二,二就對立。在煩惱裡麵,就是見惑裡麵,邊見,邊是二邊,真妄是二邊,邪正是二邊,善惡是二邊,染淨是二邊,不就變成二邊嗎?二邊沒有了,沒有對立。 【不入而入。故雲入也。】 『入』是個名詞,你懂得它的意思。所以說悟了就叫入,迷了就不入,是迷悟的意思。下麵說: 【何以故。入與不入本來平等。同一法界也。起信論雲。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是名入真如門也。】 末後引用《起信論》上這句話。我們念佛人,『能觀無念』,念即無念、無念即念,念跟無念是一,好了,那我就不念了,不念就是念!那你就完全錯了,你不解如來真實義,為什麼?你沒有入無念,你還是會起心動念,你還有分別執著,你怎麼能說無念?到分別執著統統沒有,那才叫真無念,那個念跟無念才是平等的,才是一不是二。所以,無念是法身菩薩境界,可不能誤會。不要看到這個念就是無念,「算了,我不念佛就是念佛,你一天念一萬聲,我一聲不念也是念,我跟你是一樣的」,你就完全把意思解錯了。我們還是要念,我們還是要有念,不能搞無念,為什麼?無念不是我們境界,無念是法身菩薩的境界。禪宗裡麵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就到無念,那是真無念。無念而無不念,無知無不知,我無知,天下事要問你,你什麼都知道,那真的是無知。如果問你,這個也不知道,那個也不知道,你沒入,你不能搞錯。所以,『入真如門』,這是佛法裡用的名詞,真如就是本性、就是見性,在淨土宗裡麵是理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