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從第四段,第四小段,四段裡麵四德末後的一段,「普代眾生受苦德」。前麵我們學到「救贖一切受苦眾生要令得樂」,後麵還有一句非常重要: 【盡未來際心無退屈。不於眾生希望毛髮報恩之心。】 這個事情很難做到。為什麼不希望眾生報恩?這個道理要懂。菩薩做這些事情,我們知道這是自性的本能,自性本具的德行。佛在經上常講這樁事是法爾如是,法就是這個現象,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爾,本來就是這樣,你見性的時候,你一定是這樣的,這叫自性性德。如果求眾生有報恩的心、有回報的心,你們想想看,你們是不是又生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念頭一生起來,你馬上就墮落了,你又墮到六道裡當凡夫。凡夫有希望報恩之心,不但佛沒有、菩薩沒有,阿羅漢都沒有。我們要從《金剛經》的經文上來看,你就更能體會到,連須陀洹都沒有,為什麼?須陀洹無我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見惑就是錯誤的見解,錯誤見解沒有了才證得須陀洹果,小乘一年級,這初入學,他得有這個條件才行。 八十八品這就是三界裡麵錯誤的見解,佛為了教學方便起見,把它歸為五大類,這就好說了,否則的話太多了難講。這五大類頭一條是身見,執著身是我;換句話說,入佛門的條件,首先要把這個錯誤觀念放下。大乘教常講身不是我,我們在外麵應酬要不要說這個身是我?要說,不說怎麼?不說別人覺得你很怪,他聽不懂你的。那個說是隨順眾生說,你說這個是我,我也說這個是我;你執著這個是我,我不執著,我知道這個不是我,所以這叫善巧方便,決定不能執著。執著我,什麼毛病都從我產生了,頭一個自私自利,自大狂妄、貪瞋癡慢,不都起來了嗎?我要沒有了,這些東西都沒有了。所以這是佛法小乘入門第一個條件,大乘入門也是第一個條件。大乘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經》上菩薩位次一共是五十五個位次,前麵十信位就像是佛教的小學,十住位是佛教的中學,再往上十行、十迴向,這佛教的大學,十地是佛教的研究所,不斷向上提升。進入佛教小學一年級,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菩薩在斷煩惱的功夫上來講,跟小乘須陀洹平等;也就是說,必須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統統放下,你才入佛門。 大乘初信,小學一年級;小乘,四果四向裡頭的初果,都是一年級。大小乘實在講是根性不相同,大乘人起心動念是利他的,小乘人起心動念是自利的,差別在這裡,斷煩惱是相等的。所以小乘雖斷煩惱,斷得是拖泥帶水不乾不淨,為什麼?見解、心量不夠大,不能跟性德相應,差在這個地方;也就是智慧不相同,大乘人智慧高,你看德行是平等的,這一點很重要,德行平等,智慧有高下。所以沒有希望,就是須陀洹救度一切眾生,都沒有希望眾生報恩的心,這個念頭沒有,認為這個事情是自然要做的、應該要做的。眾生在凡夫位上,他迷失了自性,所以聖人,世出世間聖人要教導這些迷失自性的眾生要懂得報本反始,知恩報恩。阿羅漢、權教菩薩們雖然他們沒有離開六道,在天上人間修行,教化眾生,提升自己的靈性,要給一切眾生做出最好的榜樣,就是自己要做出知恩報恩的榜樣,教化眾生的。心裡麵?心裡麵是痕跡都不著,學習放下分別執著,你才能不斷向上提升,道理在此地,你的心才會清淨。清淨心跟自性就相應了,自性本來就是清淨圓明體,不能有絲毫的希求。有希望就會有失望,有得就會有失,沒有得失。 幫助眾生,能幫多少那是眾生的緣分,不在佛菩薩,是眾生的善根福德因緣。眾生善根深厚,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積功累德,這一生當中因緣殊勝,我們講得佛菩薩加持。這些話都是善巧方便,是不是真得佛菩薩加持?不能說真也不能說假,為什麼?加持這個事情是自己的善根福德現行,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是這麼回事情。所以諸位看江本博士的水實驗,我們以善心對待這一杯水,水的結晶呈現那麼美,是不是水加持我們?不是的,是自自然然的感應,是這麼回事情。可是我們教化初學,那就要講這是佛力加持,為什麼?幫助他生起恭敬心,對佛生起恭敬心。恭敬心是性德,這個性德他現在迷了,把性德丟掉了,不知道恭敬,我們要幫助他把這性德找回來。所以要跟他講知恩報恩,要跟他講佛菩薩加持,使他對佛菩薩生起感恩的心,是這個意思。佛菩薩決定沒有一個念頭希望眾生來感恩、來報恩,沒這個念頭。這些道理要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靈活運用,那叫善巧方便。心地?心地是一塵不染,永遠保持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是自然流露出來。下麵大師引用《華嚴經》上一段經文: 【華嚴經雲。廣大悲雲遍一切。捨身無量等剎塵。以昔劫海修行力。今此世界無諸垢。】 這是《華嚴經》上的一首偈。『廣大』,這是稱讚,稱讚什麼?稱讚自性裡麵本來具有的慈悲,大慈大悲。慈悲心確實是遍覆法界虛空界,我們現在沒見性,我們的慈悲是不是遍覆?是遍覆,是遍覆自己不知道,所以得不到受用。自性裡的德能,哪有不遍覆的!這篇文字前麵第三段給我們講「示三遍」,我們講得很詳細,起心動念不論是善念、惡念,念頭才動,這個念頭就周遍法界。我們今天講什麼?思想波,現在不是講波動現象嗎?世間人隻懂得光波速度快,電磁波一秒鐘三十萬公裏,認為這是速度最快的,科學家不知道思想波,起心動念是思想,念頭才一動就遍法界虛空界。所以這一個念,一個善念、一個惡念,立刻對上來說,跟一切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下麵講,跟十法界一切眾生,連山河大地、樹木花草全都起了感應作用。為什麼?它是自性,自性沒有大小,自性沒有內外,自性也沒有形狀,雖然現狀形,形狀是假的不是真的;自性沒有時間,就是沒有先後,才一動就周遍,這個我們要曉得。 它感應起不起作用?起作用,「出生無盡」,這是性德,像萬花筒一樣出生無盡。這個出生無盡很不好懂,我們用萬花筒在裡麵得到啟示,相信了,這是有道理。另外一個現象就是「包含空有」,佛門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心量大。心包太虛是包空,量周沙界是含有,包含空有,整個宇宙沒有一法能離開,統統包含,這什麼?是自己一念。在現象上來講,正報一毛端,我們這汗毛,毛端,尖端,在物質世界裡麵一微塵,現在講基本粒子,都有這三種現象,這是高等科學。現在科學家雖然發現了基本粒子,發現了誇克,可是他不知道這個東西有三個特性。那就是周遍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微塵裡麵有遍法界虛空界的資訊,有遍法界虛空界裡麵的狀況。一微塵沒有放大,外麵的宇宙沒有縮小,它居然是一樣的,這是性德。因為整個宇宙是自性,一微塵也是自性,自性裡麵它的性質它就是這樣的,圓滿的,不可分割的。這是科學家沒有說到,沒有發現。 而且佛能告訴我們,誰能夠進入微塵世界裡頭?你進入微塵世界,就是一微塵裡麵的世界,那個一微塵裡麵的世界又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重重無盡,這是自性,這不可思議!所以科學講到究竟圓滿,在《華嚴經》裡頭。《華嚴經》是佛成道最初講的,二七日中稱性而談,把整個宇宙所謂諸法實相的真相全部說出來。這裡頭是圓滿的科學,沒有辦法再發展,到極限、到圓滿了,圓滿的哲學。落實在眾生界,落實在我們人間來推廣,現在儒學講推廣,推廣是什麼?推廣他不講哲學、不講科學,他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隻要這三樣東西推廣,社會就和諧,人們真正得到幸福、圓滿。利根的人想再往上提升,哲學、科學幫助你提升。他用的方法妙極,完全用內功,不向外求,內功就是甚深的禪定、無盡的願力。隻有禪定沒有願力是小乘,禪定功夫加上願力這是大乘菩薩。 所以,這個願力也是稱性的,叫『廣大悲雲』。佛經裡「雲」用得最多,這個字是表法的,大慈大悲。真有嗎?像雲一樣。雲是什麼樣?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沒有,你遠看它有,現在我們坐飛機飛到裡麵去就沒有了,告訴你非有非無。你說它有,自性清淨心裡確實沒有;你說它沒有,它見聞覺知真的存在,永恆不滅。見聞覺知,真心;受想行識,妄心,就是阿賴耶識,心現識變。所現所變都像雲一樣,你不能說它有,你不能說它沒有。彌勒菩薩說得很好,他說這個現象極其微細,我們不曉得現在科學家怎麼知道這種微細相,物質現象,近代科學家發現物質從哪來的?無中生有。他是在高度顯微鏡下看到的,還是用數學來推演出來的?大多數都是從數學推演,然後來證實。所以一般人說數學是科學之母,這個話是正確的。可是科學家雖然發現這樁事情,講得不清楚。佛經上講得清楚,極其微細,不可以執著,因為你執著念頭才生,極其微細的執著念頭生起來,實際上這個物質現象的生滅已經是無數次了。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滅,我們動個念頭,你就知道它有多少生滅,所以不能夠執著。 從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才知道,諸佛菩薩,包括阿羅漢,甚至於把須陀洹都包括進去,這是真覺悟的人,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沒有對立的念頭,沒有控製的念頭,更沒有佔有的念頭,他得大自在;世間人是非要佔有,非要控製,這錯誤的。不佔有,我的生活怎麼辦?生活是自然的。你如果沒有佔有,你的生活是無比的快樂,為什麼?你有多少,這是覺悟的人那不能說了,覺悟的人他所擁有是性德裡擁有是圓滿的。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圓滿的,智慧圓滿;德能圓滿,我們講德行是圓滿的,技能是圓滿的,技能屬於在德裡頭;相好就是福報,是圓滿的,你沒有一樣欠缺。絕不是世間人所說的「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能比的,不能比,那是你的性德。 我們在凡夫位,迷失了自性,我們今天一切放下了,不敢放下,放下之後我明天生活怎麼辦?其實這個放下,我們沒有把佛的意思真搞清楚,佛叫我們放下是心裡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不礙,事事無礙,理事無礙,它沒有障礙。什麼東西發生障礙?心裡才有障礙,外麵境界上沒障礙。所以外麵境界有障礙的時候,你在內心裡化解,外麵就沒有了,這是化解衝突的祕訣。我心裡沒有執著,心地裡乾乾淨淨的,外麵做的事情決定是如理如法。我們中國人講合情、合理、合法,大公中正,你沒有私心,你會做得很圓滿,做得叫一切人看到了心服口服。沒有支配的心,支配一切;沒有佔有的心,擁有一切,這叫真正福報,這個不造業。一有起心動念要控製,造業了,是做好事,好事裡夾的有業在裡頭,那個業要受報,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佛教給我們,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看作緣,非有非無,非空非有,不能說它沒有,它有現象;不能說它有,它沒有本體,它了不可得。所以一切法看作雲就對了,雲在佛經裡用得最多,叫大慈悲,遍一切,愛心遍一切。我們這些年來提倡的,講慈悲有很多人不懂,又說這是佛教的,所以才變通用「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這一句最初我寫的是「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為了我們方便起見,我就改了,把慈悲改做愛心,把娑婆改做人間,這大家好懂。至少我們起心動念要從這裡起步,我們的善意至少要遍滿這個地球,為什麼?這一次我們到地球上來!到地球上來,地球上所有一切的人事物我們統統都要關心,要用清淨心、平等心來對待。《華嚴經》上是對法身菩薩講的,這一切是遍法界虛空界,確實要有這麼大的心量。 『捨身無量等剎塵』,身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的一個工具,你要懂這個道理,這是個工具,這個工具用它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工具用到,時間用久它會壞的,壞了再換一個,那就是捨身。隨時可以捨身,隨時可以得身,這個東西叫現身,我們講應化,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菩薩的捨身,我們一般凡夫也看錯了,認為一次生死是捨身。釋迦牟尼佛過去在這個地球上出現,他出生了,七十九歲他走了,他捨身了,我們以為這是捨身。現在我們知道,捨身是什麼?念念在捨身,不是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滅嗎?生是現身,滅是捨身,你說是不是「捨身無量等剎塵」?這話是真的。剎塵,剎是佛剎,塵是微塵,就是佛剎微塵數生滅,這句話把真相說出來了,我們念念都是在生身捨身。這兩個小時如果你們去算一算,你們數學好的你慢慢去算,一秒鐘我們生身、捨身已經有一千二百八十兆次。所以這個身不可得,你要執著這個身就錯了,大錯特錯,你怎麼能得到? 身的現象如是,身外之物樣樣統統都如是,都是這個速度在生滅。所以身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你想得它,你生煩惱,你錯了,沒人找你麻煩,自己找自己麻煩,所以不了解事實真相。覺悟了,天下本無事,什麼事都沒有。處理眾生的問題的時候,你就真正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眾生是迷在裡頭,他不知道,他在一切人事物裡生起嚴重的分別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他生這個東西,不生智慧。你曉得我念念都在捨身,念念都在生身,生滅不住,生滅無常,前一念跟後一念不是一念。如果是一念,我們就不應該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就沒有這個現象,那才叫一念,念念都一樣,你就沒有生老病死;你有生老病死,換句話講,念念不相同。所以我們在講席裡給大家介紹,生滅的念頭是一種錯誤的、虛幻的、相似的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相。真的相續相,前麵一個念跟下麵一念相同的。前一念跟後一念不相同,你看那一念多短暫,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不相同,大同小異,你看到這個相,這才叫看到事實真相。真的一點都不假,捨身無量等剎塵。 『以昔劫海修行力,今此世界無諸垢』,這是過去你看長時薰修,他修了多少年!海比喻深廣無盡,劫是時間裡麵最長的,這個劫都是指大劫。大劫在佛法裡麵講是世界的成住壞空,世界一個成住壞空是一個大劫,以這個來做時間的單位。「劫海」,那就說不盡了,我們通常講無量劫來修行的功德、修行的成就。所以你在這個世界上,「無諸垢」就是今天講的沒有染汙,垢是汙染,無論是物質的汙染、精神的汙染你統統都不沾。能不沾,換句話說,你清淨心常常現前,清淨心是自性。這叫法身菩薩,應化在十法界也不染,為什麼他不染?他知道相有性無,事有理無,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所以他能隨眾生心,就隨緣。《楞嚴經》上所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感,自性就有應,所應的跟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一定是成正比例,不會有一點錯誤的。就像水實驗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是用愛心來對這個水,水現的畫麵都很美,但是不一樣,為什麼?你愛心程度不相同。不但是幾個人的愛心都不一樣,就是自己,我前念愛心跟後念愛心也不一樣,都是個愛心,但是成分不一樣。所以它現的畫麵,你仔細去看,大同小異,道理在此地,哪有念頭是一樣的!到什麼時候是一樣的?沒有念頭就一樣。所以佛佛道同,為什麼?佛沒有念頭,等覺菩薩還有念頭,他念頭也不一樣。這說得真是合情合理合法。這是講菩薩,我們應當要記住、要學習的,下麵說: 【謂眾生妄執。念念遷流。名之為苦。】 把『苦』的定義說出來了,哪來的苦?哪裡有苦?所以苦是無中生有,苦是自己找來的,外麵沒有,是你虛妄的執著。這個執著『念念遷流』,遷是變化,流是不停。執著是大乘教裡麵常講的見思煩惱,見是錯誤的見解,思是錯誤的思想。佛在教學當中講得很詳細,錯誤的思想,欲界的、色界的、無色界的,總共八十八類,每一類就太多了,所以煩惱無盡,分為八十八種種類。錯誤的思想分做九地,三界九地,欲界算一地,色界四禪四地,無色界四空也算四地,總共九地,叫三界九地,每一地九品,八十一品,錯誤的思想。這個錯誤的思想歸納起來六條,叫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癡這是前麵三條,後麵是慢、疑,最後一個是惡見。其實惡見就是見解的錯誤,所以思惑裡頭包括見惑,見惑不包括思惑,見惑裡麵隻講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五條是根本煩惱最後一個叫惡見,這是很壞的見解。 這是從哪裡生的?從執著生的,你沒有執著,這個東西都沒有,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所以,佛在《華嚴》裡麵,你看看時時處處都在提醒我們要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執著。放下執著,真放下了,你就證阿羅漢果。真的你轉凡成聖了,小聖,因為比你高的,你的上麵還有菩薩、還有佛,那是大聖,這小聖。雖是小聖,超越輪迴了,超越輪迴是自己的輪迴沒有了,六道沒有了;眾生還有,因為什麼?他沒有放下執著,所以他還有六道。如果這個阿羅漢,或者我們算大乘教,大乘教這是七信位的菩薩,他們跟阿羅漢斷惑的層次相等,智慧不一樣,大乘比小乘聰明多了。他一樣有慈悲心,有緣的眾生求他的時候他都有感應,他也會應身,回到六道裡麵來,就倒駕慈航回來了,回來幫助眾生,眾生苦,所以救苦救難。苦從哪裡來的?苦從就是『妄執』、妄想,從這裡來的。執著、分別,想前麵加上個妄字,這提醒你、告訴你,虛妄的,不是真的。如果你一看到這個字,一下省悟過來,放下,就沒有了。 所以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間,我們不能夠輕視任何一個凡夫,不可以小看他,為什麼?說不定他哪一天一下就悟了,就成佛了,我們怎麼敢小看他?你看那個人土土的,鄉下人,沒有文化,惠能大師就是這種人。你看在黃梅八個月,誰瞧得起他?可以說沒有一個人瞧得起他。大老粗一個,住在黃梅做義工,五祖忍和尚給他分配一個工作,廚房裡麵去破柴舂米。他是樵夫,砍柴的,破柴是他的本行,叫他幹這個。五祖傳法,言下大悟就他一個,連當時大家公認的五祖底下第一大弟子神秀,這大家公認的。神秀在那時候是五祖的助教,五祖的學生,學得不錯,五祖把他提出來擔任助教。所以一般人都認為五祖傳法一定傳給他,沒想到傳給惠能。這種示現教我們不要輕視別人,別人一旦開悟的時候,我們跟他是望塵莫及,你怎麼可以輕慢別人? 所以斷煩惱、證菩提、成佛道,與學不學不相幹,你學得再多,如果你不肯放下,所學的變成所知障。佛講障有兩大種,兩大類,一類是煩惱障,一類是所知障,就是你所學的你不肯放下,包括佛經。我們學的這些佛經、佛法,學了就要放下,就對了;如果你學了不肯放下,常常執著這個東西,壞了,就變成所知障。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麵,《起信論》是大乘初學的課本,裡麵告訴我們學習的態度,這個很重要。他教這些菩薩們,聽佛菩薩講經說法要用什麼態度?離言說相聽,不要執著他的言論,不要執著,你可以聽,體會他的意思,不要執著這個。文字呢?文字是語言的符號,不能執著言說就不能執著文字,你執著文字,那你也錯了。所以,讀經不要執著文字,聽講不要執著言說。我們老師以前教給我要聽弦外之音,你才真聽得出味道,他言語之外的意思,你要去體會這個,那叫會聽,這頭一個條件。第二個,離名字相去聽,名詞術語,就像眾生、佛、菩薩,這都是名詞,這名詞術語是說話方便而建立,假的,都是假的,自性裡都沒有的。為了說話方便起見,造這些專有名詞,這個名詞裡含一些意思你懂,這個講學方便,這些名詞術語不能執著。第三個,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你不能想他講的意思,你一想就錯了。所以這直接的,我們現在一般講直覺,不可以用思想,你聽懂了就懂了,聽不懂就不懂。愈想就愈錯,你把它想錯了,為什麼?他所說的是從自性裡流出來的,你要是想它,你是用識心去學他自性裡頭,把他自性的東西全部歪扭了,就都錯會意思了。所以你不能用思想。這也就是為什麼佛說法不忌諱重複,我們中國是很討厭重複的,中國的文字不喜歡重複,可是佛是無數次的重複。那就是說你一遍聽不懂,不準你想,還有第二遍、還有第三遍,中國古人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被這個薰習,薰習久了就悟了。所以你不能想它是什麼意思,它沒有意思。 這是我早年講經的時候常常說,古人經典裡沒有意思,沒有意思它是活的,它裡頭有無量義。淺的人去聽,他有理解一部分,淺的利益;程度深的人聽,他聽他得深的利益。所以,佛確實是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都是得到正確的。你不用思考就得到正確的,你要想它什麼意思,全搞錯了,那你就不能夠理解如來真實義,你是錯會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你看馬鳴菩薩教導我們聽經、讀經這三個訣竅,這是要懂得的,裡頭有真道理。我們學經教一部經,學一部經他學不厭,為什麼學不厭?遍遍有新的心得、有新的悟處,它不是一個意思;如果它是一個意思的話,它永遠不可能有第二個意思。所以你去看看現在,現在人寫的文章,雜誌也好、報紙也好,它就一個意思,一看的時候,它不能產生第二個意思,所以一遍就完了,它沒有重複的能力。但是聖人經典不一樣,不要說佛法,就是世法,我們看《論語》,看《孟子》,你從小學習,看到老、看到死都看不厭,什麼原因?它裡頭有無量義,它不是一個意思。 不是一個意思,你怎麼能講?你怎麼能解說?所以我們看到歷代古人這些註疏,看古人註疏你就能夠體會到那個時代的狀況,為什麼?那個時代人的見解,那個時代人的需要,你就看到了。漢朝人的註解,譬如《論語》,漢朝人註解,漢朝人需要那個說法、那個意思,唐人的註解適合於唐朝的。這些東西都可以做參考,你看每一代每一代它的社會狀況、實際上的需要。那你就曉得,到今天有今天的講法,今天的講法沒有離開古人的講法,就像一棵大樹一樣,它年年生新枝,新枝生在老枝的上麵,年年開新花、年年有新的葉子,萬古長青,不離根本。所以本文,那是根本,每個朝代註疏是枝葉,你統統都了解到了,你能融會貫通今天應該怎麼說,活的,它不是死的。佛法如是,世間這些經典亦復如是。 我跟我們佛門同學們常常講,我就舉儒家四書這個例子,特別是《論語》,因為夫子說得很好,他把他一生治學的態度說給我們聽了,他說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個態度好,好在哪裡?完全隨順性德,老實人。這兩句話就是說明,夫子一生沒有自己的創造,沒有自己的發明,沒有創新,他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全部都是古人留下來的,好古!他對古人東西相信,一點懷疑沒有,依教奉行;自己依教奉行,也是這樣教人家依教奉行,世世代代相傳。即使從漢、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世世代代相傳,一棵樹上長的這些枝芽,沒有離開根本,都是正確的,沒有離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以世世代代這些成就的,我們講文人、哲人、聖人、賢人,都是這個態度。後人講的有跟前人不同,有新發明的,那個新發明是從老的枝幹生出來的,它沒有離開老的精神,沒有離開老的原則;推陳出新,那個新沒有離開老的,沒有離開舊的,所以它不出毛病。就是我們今天講良性的發展,它不會出問題,真能解決問題,能融會貫通。古今貫通了,橫的,世界各種不同文明貫通了,它是一體。現在人標新立異,不相信古人,自己要創新,自己要發明,把地球搞得烏煙瘴氣。科技是最顯著的,中國不能說沒有科技,有,中國科技是隨順性德的。 所以真正認識中國文化,你會熱愛這個文化,你曉得這個文化不獨是中國的,這是全人類的,這是遍法界虛空界的,太偉大了。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從哪裡得來的?從定中得來的。中國的傳統教育從小就要教小孩能定下來、能守規矩;現在的教育要教小孩活潑,活潑表現出來是心浮氣躁。心浮氣燥,關於倫理道德的東西他沒有辦法吸收,他所吸收的就是今天所謂垃圾文化,他吸收這個。正麵的東西他不能吸收,反麵的東西他都學會了,則產生現在許多社會問題。所以苦從哪裡來的要知道。 我們再反觀孔孟,他們過的是平民生活,並不富有,生活勉強能過得去。而孔子弟子當中,諸位曉得的顏回是最貧窮的。可是貧對生活有沒有妨礙?不妨礙,貧而樂,夫子對他讚歎。樂從哪裡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喜悅是內心裡麵生的,不是外頭來的,內心裡麵生喜悅。佛的生活比孔、顏有過之而無不及,孔、顏還有個房子住,雖是很簡陋的,還有個房子。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房子,晚上住在哪裡?大樹底下,樹蔭下打坐休息,沒有躺在地上睡覺的,一生是這樣;吃飯外麵去托缽,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過這樣的生活。所以在物質上生活比孔子還要簡單,快不快樂?快樂,法喜充滿。夫子是不亦悅乎,佛是法喜充滿,佛比孔子也過之,也超過。過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種生活,我們能夠體會到身體健康,不健康,這種生活不能過。我們現在如果是到樹下去一宿,第二天可能就進加護病房,身體不如人家!佛居然到老都不衰,你看,七十九歲他還是樹下一宿。七十九歲走的,過世是在雙樹間,樹林裡麵,沒有住在房子裡。 這是佛告訴我們,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在哪裡?你看佛那個樣子,那真正幸福美滿;就是說,世間所有這些欲望統統放下,他生活在智慧裡頭、生活在道德裡麵、生活在大自在裡麵,法喜充滿,這是真正究竟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中國人常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他對於這個世間沒有絲毫希求,教化眾生、幫助眾生,不希求眾生的回報。所以對於佛的供養,佛隻收四種,第一個出去托缽,托缽人家供養,這是接受的,接受這一缽飯供養;衣服穿破了,人家送一件衣服,這個接受;生病的時候接受醫藥,睡覺的時候接受一個臥具,實際上他那個臥具,就是在樹林底下打坐墊在下麵的,那是一塊布。一切隨緣,沒有攀緣的念頭。 佛法傳到中國來,中國的氣候跟印度不一樣,印度是熱帶,三衣一缽夠了,在中國不行,中國必須要四季衣裳。我們曉得佛法最初來到的時候,那個時候東漢的首都是洛陽,第一個道場是白馬寺,洛陽的氣候四季分明,所以必須要有春夏秋冬的衣裳。佛教不保守,非常開放,到中國來,就中國化了,完全隨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飲食起居完全隨順中國人,這才能融洽,不執著。基督教也是唐朝時候傳到中國來,在中國一直不能夠興起來,原因在哪裡?它執著,一定要建西方式的教堂,我們中國人一看,那是洋鬼子,他就不願意進去。佛法懂得,到任何地方一定要懂得本土化、現代化,所以它傳播的就非常快速。現在我們把它忘掉了,我們有很多法師到美國去蓋寺廟,蓋中國宮殿式的,所以不興旺,當地人不進來。一看,這是別人的文化,所以他不願意進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在美國建的道場是買人家的房子,買的是誰的?太空總署的。冷戰結束之後,太空總署搬到佛羅裏達去了,它在達拉斯有一棟辦公大樓,很便宜的,我們把它買過來,我們把那個做道場不是很好嗎?現代化的。而且裡麵我們供的佛像,油畫的,本來我是想,那油畫是在台灣帶過去,希望在台灣畫三張佛像,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都畫美國人的麵孔。一掛到那裡去,他一看,這是我們美國人,親切!我有這個念頭。可是有一天人家送了三張油畫過來,送來就走了,不知道誰送來的。我打開一看,阿彌陀佛是印度人,觀世音菩薩是中國人,大勢至菩薩是美國人,我說也不錯。這三張佛像就現在供在達拉斯的佛堂裡麵,有一個美國人,大勢至菩薩是美國人。所以佛教真的傳到美國了,以前不算,以前全是中國人的佛像,一看覺得格格不入。 我在邁阿密講「認識佛教」,那天聽眾,當地美國人很多,我就告訴他們,佛教沒有傳到美國來。他們很驚訝,佛教傳到美國差不多將近一百年,你怎麼說沒有?我就問他,哪個佛像是你美國人的麵孔?哪個菩薩像是你美國人的麵孔?他們就呆了。佛教傳到中國來,你看佛像不是印度人的麵孔,是中國人麵孔;傳到日本的時候,你看現在日本的佛像是日本人的麵孔;傳到泰國是泰國人的麵孔,傳到西藏是西藏人的麵孔,沒有美國人的麵孔。他才恍然大悟。所以說在美國是一定要造美國人的麵孔,佛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佛不是有一定的身相,「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佛經上講的,他是隨從眾生的愛好、喜愛。所以我說全世界的宗教全是佛教,應以基督身得度者,即現基督身而為說法,那不就是基督教嗎?應以阿訇身說法者,即現阿訇身而為說法,那不就是伊斯蘭教嗎?全都是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隨類化身。 我跟大家常常在一起,宗教我們談得非常融洽,真神隻有一個,每個宗教都說是我們宗教的神,沒錯,都是。但是佛教裡沒有講神,佛教講法性、講自性,宇宙是心現識變,那就是創世主,佛家講法性,你們講神,其實一樁事情。我跟宗教們接觸,當初以為還要用很多精神、時間去辯論,結果沒想到很容易,我一說他們都接受了。我說你們相信不相信這個真神有圓滿的智慧?相信,不懷疑;你們能不能相信這個真神他有神通,他能變化很多不同的身?相信。那問題解決了,這個真神在中國就變成孔子、孟子,在印度就變成釋迦,在阿拉伯就變成穆罕默德,在歐洲就變成摩西、變成耶穌。他們一聽有道理,就是一個真神,所以我們不能夠互相毀謗,互相毀謗就互相毀謗真神了,所以應當是一家人。所以,我提出全世界宗教是一家人,沒有經過辯論,很容易接受,宗教很容易團結,不難!然後再細細去看看所有宗教經典,實在講,十之七、八相同,目標相同、方向相同,用世俗的話講,都是勸人為善,都是講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往上講,哲學、科學,有的經典講得透徹,有的講得不夠透徹,這個裡麵有等差,但是從倫理、道德、因果上講沒有差別。 今天要救這個世界,應當知道從團結宗教開始,和諧世界可以落實,這個不是理想,能做得到。團結宗教不是難事情,這裡頭難難在什麼?你必須要去學習,你要理解、要認識它。你不認識它,你跟它相處就有困難;你了解它、認識它,跟它做朋友一點都不困難。要了解就得要學習,認真的學習,不可以把它看成外道,那你就自己造成障礙了。我們佛弟子研究各種不同宗教,要用個什麼態度?佛菩薩在各種宗教現身,你看他用什麼方法教那些不同文化的人,你吸收這個智慧,這就對了,那統統是佛菩薩的化身。就跟中村康隆,我第一次跟他老人家見麵的時候,他今年前個月過世了,兩個月前,一百零三歲,這是日本的一個高僧。我跟他講團結宗教,他就告訴我,全世界所有宗教創始人全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真的,一點都不錯,他馬上就接受了。他的弟子阪本,這一次還給我寄一本書來,告訴我,老和尚一生沒有說過這個話,今天跟你見麵說出這個話,所有宗教創始人全是觀世音菩薩化身。有道理,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 所以在佛法講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華嚴經》上說的,所有一切全都是佛菩薩化身。於是我們對所有宗教他們所崇拜的這些神明,我們都尊敬,沒有毀謗,沒有輕視;他們的經典我們尊重,我們認真學習,絕對不把它看作是外道經典,不可以有這種態度。這個態度的時候,你自己就有障礙,就有分別執著。把它看作是佛在那個地方教化眾生,他講的一些理論跟方法,我們去學習,學習之後我們也能化身。所以我過去我也講《新舊約》,我也講《古蘭經》,他們聽了之後歡喜。他說沒有想到,和尚也會講《聖經》,和尚也會講《古蘭》,講得還聽了很歡喜,沒有排斥。所以真的是一家人。 由此可知,苦是從迷裡麵產生的,迷了,你才會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妄想分別執著堅固支持它,你不肯放棄,就是「念念遷流」,愈來愈苦。你看我們從學習《華嚴》裡麵體會到的,從實報莊嚴土起了分別,就墮落到方便有餘土,這苦了;方便有餘土裡頭再生起執著,就墮到凡聖同居土,就六道輪迴。向上去沒有善惡,方便有餘土有染淨,沒有善惡;六道裡麵有善惡,善感三善道,惡感三惡道。六道從哪裡來?六道是你的執著變現出來的,你沒有執著就沒有六道;你沒有分別,就沒有四聖法界,就沒有方便土。隻要你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你就回到實報莊嚴土。釋迦牟尼佛是實報莊嚴土裡的人,惠能大師也是實報土裡的人,示現在我們人道,理事我們都得清楚。 【菩薩教令了蘊空寂自性本無。故雲離苦。】 菩薩到世間來幹麻?教化眾生,幫助眾生明瞭五蘊是『空寂』的。《心經》上不就是第一句話就說出來了嗎?「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五蘊是構成十法界裡頭五個條件,色是物質,物質不存在,物質不是真的;受想行識是精神,在佛法講是心法,物質在佛法說色法,色法跟心法,心法也不存在。自性裡麵本來沒有這個東西,叫『自性本無』,自性才是真正的自己,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裡麵沒有五蘊。《心經》上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照見五蘊皆空」,然後告訴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全是從自性裡麵變現出來的,心現識變。你要是在這裡徹底了解,苦就沒有了,為什麼?不再執著色空二法是真實的,知道這兩種都是虛幻不實,是從妄想裡麵變出來的。沒有妄想就沒有色空,那是什麼個狀態?佛法裡說出來了,佛法說的是原本的樣子,叫大光明藏,是一片光明。在淨土裡麵講,常寂光淨土,它光明,寂是空寂,它這裡頭什麼都沒有,精神、物質都沒有,一片光明。這是你的自性,這是禪宗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麵目」。 宇宙是從這變現出來的,自己身命也是從這變現出來的。怎麼變現出來?起心動念。我們這第二段不講起二用嗎?一起心,物質的世界現前,宇宙現起了。宇宙從哪來的?從起心。不起心的時候不是沒有宇宙,有宇宙,不現,在大光明藏裡頭,不現,不是沒有。六祖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這宇宙,具足生命,具足這個,具足,不現;但你一起心,宇宙就現出來了。所以佛講隱顯,像我們看電視頻道,不按頻道的時候不能說它沒有,有,不現,一按頻道就有了。這一按頻道是因,現出來是果,所以因果是從宇宙開端的時候,因果就有了,因果不空。你隻起心,物質世界現前;動念,自己現前了。我從哪來的?一動念,自性裡頭就現我,就這麼回事。起心動念,起二用,就是依正莊嚴,正報不是指別人,正報是指自己,自己之外全是依報;依報裡頭,依報就是環境,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都是依報。依正莊嚴哪來的,這說得多清楚! 可是依報跟正報的功能都不可思議,為什麼?它周遍,依正後麵講三種周遍,第一個周遍法界,跟整個遍法界虛空界息息相關,從來沒有中斷過。第二個現象就是出生無盡,依報出生無盡,正報也出生無盡,所以很難體會,我用萬花筒做比喻。萬花筒裡麵,你看這裡麵現象,真的出生無盡,實際上不就幾個不同顏色的碎片而已。你這一轉動,千變萬化,找不到兩個相同的,這出生無盡。正報出生也無盡,那就是你在十法界裡頭來回,我們講六道輪迴。你證到果的時候,愈往上去,你的生活空間愈大,遍法界,就像諸佛菩薩一樣,眾生有感你就有應,你就現身,你現無量無邊的身,同時現、先後現都可以,得大自在。物質的世界,山河大地,千變萬化,這出生無盡。 後頭不要忘記,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它是含容空有。心包太虛,空包了;量周沙界,現象包了,空有都包了,這是你的自性,你本來就是這樣的。佛教給我們教什麼?教我們回歸自性。迷了之後,無量無邊的法界變成現在生活的小圈圈。有人堅固執著,實在講兩個人都不能相容,夫妻還天天吵架,還要鬧離婚;迷得更深的,自己跟自己還要吵架,他沒辦法,那就迷得太深,太可憐了。苦這麼來的,你明瞭之後就樂了,你把它放下了。這是菩薩,就是自性,自自然然應一切眾生之感,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應了幹什麼?應了就是幫助他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教學終極的目標就在此地,真正幫助你究竟離苦,得究竟之樂。下麵大師假設一個問答: 【問。眾生無邊苦業無邊。雲何菩薩而能普代眾生受苦。】 眾生無邊,苦是果,苦果無邊,業是造不善業,造這個業無邊,感得無邊的苦果,菩薩怎麼能夠普遍代眾生受苦?這問題問得好。下麵賢首國師的答覆:% 【答。菩薩代眾生受苦者。】 這是從人的眼光來看,實際上菩薩他已經無我,他哪有我?哪裡會有代苦?他隻有應,眾生有感,他隻有應。可是在凡夫總是執著,他代我們受苦,我們要感恩。所以這個都是讓你、幫助你把性德顯示出來。 【由大悲方便力故。但以眾生妄執。不了業體從妄而生。無由出苦。】 這是先把眾生苦的來由說清楚了。菩薩有『大悲方便力故』,我們這個地方講的四德就是大悲方便,這四條具體把菩薩大悲方便顯示出來,這是能代。『但以眾生妄執』,妄想分別執著,這兩個字裡頭含這個意思,中國古人言語簡單絕不囉嗦,所以你看到「妄執」,你就想到妄想分別執著。不了解、不明瞭『業體』,一切眾生作福、造罪、作善、作惡,那個體性是空寂的,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而生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哪有這個東西!妄想分別執著全是假的,都不可得,它隻是個抽象概念而已。你要是以為這個東西真的,堅固執著不肯放,那好了,六道輪迴的苦你永遠出不去,苦是這麼來的。我們用了三種顏色,這個地方,我們用這個來代表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在科學裡麵講三原色,黃色、藍色、紅色,三原色。我們把黃色代表妄想,藍色代表分別,紅色代表執著,現在凡夫這三種統統都有、統統具足。我們把眼睛代表自性、法性,外麵萬物是法相。現在我們有這麼一些東西遮住,這就迷了自性,外麵法相全變質,就看不見了,變質了,這是什麼?這六道凡夫,業障這麼重。阿羅漢比我們聰明,阿羅漢去掉一種,執著放下了,所以他隻有妄想分別。這個我們看看像戴太陽眼鏡一樣,還能看得見,這是阿羅漢、辟支佛,是在這個境界裡頭。再要把分別放下,我對於世出世間法一切都不分別了,他還有妄想,那就像這樣,這是菩薩,這就看得很清楚了,對外麵境界非常清楚。如果妄想也放下,就沒有了,這就叫本來是佛,你成佛了,你本來是佛。 這三個東西是虛幻的,不是真的,譬如我們在凡夫三個都有,它有沒有染汙我們的眼睛、自性?沒有,自性清淨圓明體沒有受染汙。外麵的法相,遍法界虛空界有沒有受到染汙?也沒有。這個東西隻是抽象概念而已,你以為它有,好,這個念頭就起了作用,你的苦就從這裡來。你要是曉得,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佛好,再加個妄,你那個想是妄想,那不是真的,你知道是妄,你就應該放下;分別?分別是從妄想生的,叫妄中之妄;執著是從分別生的,那是又加一層妄,三層妄。你為什麼不把它丟掉?你為什麼要執著它?糊塗,迷惑顛倒!所以我們用幻燈做了一個光碟,「凡聖迷悟示意圖」,我們就用三片,反覆讓你看,你要看懂了,你會覺悟,你會真正把這個事實真相明白過來。佛法千經萬論、千言萬語就說這樁事情,覺悟,你就回頭,你真的離苦得樂了。所以了解,離苦得樂在佛法有方法,底下講的: 【菩薩教令修止觀兩門。】 『止』是放下,『觀』是明瞭,這話說得容易,做起來難。你叫放下,我為什麼要放下?我放下有什麼好處?我不放下有什麼不好?問這個。所以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看破在前麵,放下在後麵。看破那就得要學經教,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慢慢的搞清楚了;不是自己真搞清楚了,是聽那個明白人講清楚了。佛放下了,菩薩放下了,他們放下之後把他們的經驗說給我們聽,我們明白了,我們從這裡看破才真正肯放下。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對老師尊敬,能夠接受老師的教誨依教奉行。遇到章嘉大師之後,這是個專門學佛的,方先生是兼帶的,他是學哲學,「佛經哲學」是他的一個科目,他不是專搞佛學的。遇到章嘉大師,這是專門學佛的。我第一樁事情向他請教的,就是我知道佛法殊勝、佛法非常好,有沒有什麼方法教我很快契入?我跟大家講過,頭一天見麵我這個問題提出來,他老人家看我看了半個小時,我們眼睛對眼睛,一句話不說看了半個小時。這是我從來沒有過這個經驗的。以後學佛,學了二、三十年才恍然大悟,他為什麼不說,要看我半個小時?原來他是要看我把心定下來,真正到心平氣和他才告訴你。為什麼?我們年輕,心浮氣躁,心浮氣躁告訴你沒用,你雖然聽懂了,耳邊風,出門就忘掉了。所以一定要叫你整個情緒穩定下來,意誌集中,再給你講。講的話很少、很簡單,一輩子不會忘記。可是這句話是不是真聽懂了?頂多懂一半,到什麼時候才真正懂?學了五十年之後真懂了,才真明白了。五十年是,功夫在五十年前老師這一句話,這不是容易事情。 所以,他叫我靜下來半個小時講給我聽,是有道理的,這是佛門的教學法,這在全世界學校裡學不到的。我們一問老師,老師馬上就答覆,給你說上十分鐘、二十分鐘,說了很多話,最後你什麼也得不到。像我第一天跟章嘉大師見麵兩個小時,隻說幾句話,句句你一生都忘不掉,這教學成功了,這真智慧,絕對沒有廢話,沒有一個字是廢字。我很幸運,一生遇到這樣的一個高人,完全講真的,沒有講假的。我們年輕,好奇,聽說活佛是轉世的,我就問他老人家,我說你老人家是不是真的轉世的?他告訴我,他說四大活佛轉世,大概在前麵三世真的,他說四世以後就靠不住。他是好像第十六世,這靠不住了。這裡頭有道理,我們現在學大乘學這麼多就明白了,佛菩薩轉世是眾生感應,眾生沒有感的時候,他怎麼會來?來是來,來你不知道,他隨類化身,他不以佛的身分;要用他這個身分,眾生有福、眾生好學,他才會示現這個身,否則的話他不會現這個身的。 他說但是一旦這個靈童被選出來,他有機會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裡麵高僧大德都來教這個學生,都來輔助他,他有這麼樣一個機會。就像從前的皇子、太子一樣,被選來做繼承人的時候,是國家第一流道德、學問最好的來教你,你有這個機會。隻要你自己真正肯學,你一定會成就。你看講的是合情、合理、合法,真有道理。我們聽了老師這個講解之後,實在講現在這個世界民主社會,民主跟君主,我們自自然然就選擇君主,為什麼?君主,皇太子他受過最好的教育;你現在選舉出來總統,他沒受過,他受的是普通一般教育,那個不一樣。所以,皇太子如果接受國家有道德、有學問人經過他們的調教,一生信受奉行,好皇帝,好領導人。我們一般老百姓所挑選的不如帝王挑選的,他真是為國為民,縱然是私心私天下,他也為保全他的地位,保全他世世代代傳下去。他要沒有最好的繼承人,就會被別人推翻,政權被人取而代之,必須要培養一流的人才。所以我的一生贊成君主,我不贊成民主,我覺得君主比民主好。這是什麼?受教育不相同,這是從機會上來講的時候不一樣。下麵說: 【菩薩教令修止觀兩門。心無暫替。因果喪亡。苦業無由得生。但令不入三塗。名為普代眾生受苦德也。】 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代眾生受苦是幫助眾生,把眾生從三途拉出來,雖然他不能出離六道,他絕對不墮三惡道,這個功德就不得了。在現前這個社會這種狀態之下,我就想到怎麼辦法?把三途眾生,已經墮落三途了,我們沒有能力把他救出來;現在造三途的業因,還沒有落三途的,我們有辦法幫助他,那就是老人。如何把老人福利事業做好?讓老年人在晚年享受,他一生會認為,這是我一生當中最幸福、最快樂的晚年,他沒有怨恨就不墮三途;老年人心不平,有怨恨、有不平,死了個個墮三途。把老人照顧好,讓他晚年享樂,在物質生活,特別是精神生活。所以老人,我們不要做老人公寓,是老人公寓,不要有「老人」這兩個字。所以雲南熊局長到這裡來,我就跟他談,我們在那邊做安老、養老、育幼,做這個事情,這都是把人從三途救出來。老人有幸福的晚年,建老人山莊,「雞足山莊」,在大理就是做,它那是蒼山,「蒼山山莊」、「洱海山莊」,這就是養老院,也是老人大學,讓他能夠在那裡接受到很好的傳統倫理教育。旁邊辦小學,小學育幼,讓小孩從小接受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他將來長大了不去造罪業,那也救了他。所以這兩樁,是代眾生苦的大事業!我們想到的,年歲大的人常常會有小毛病,旁邊要做個醫療中心,就是小醫院。有個小醫院,他就不會生病,為什麼?他不想病,有病不要緊,醫院在旁邊;如果沒有醫院,他就想萬一我生病怎麼辦,他想病,病就來了,一切法從心想生。讓他不要有這個想法,我旁邊有醫院,中西醫都有,他就少生病。這就是真正代眾生苦,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做,這是社會上大家都歡迎的,而且都感覺得非常需要。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