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從第四段看起。 行四德,四德有四條,我們學到最後一條,「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這四德都是自性裡麵本來具足的,不是學的,不是學到的,是自性本有的,所以叫性德。凡夫,這是講六道眾生,迷失了自性,所以性德雖有,它不現前,表現在外麵的跟性德是相反的。聖人,在佛法裡麵講諸佛菩薩,甚至於再降一等阿羅漢,他們性德現前了,修養層次愈高,表現得愈圓滿。不但在佛法裡麵,在世法裡麵的聖賢也不例外,我們在典籍裡麵看到記載,古時候的,我們常說「古聖先王」,這個成語大概都是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指這些人。這些人是孔子、孟子心目當中最仰慕的人,一生向這些聖賢學習。這些人雖然社會地位很高,但是他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都是那麼樣的謙虛。實實在在講,我們應當講謙卑,這是性德的流露,是自然的流露,沒有一絲毫勉強。我們在典籍裡麵,古籍裡麵看到好像是堯王,堯王有一天出巡,在路上看到一個罪犯,有兩個當差的押解著一個罪犯,他就下車問他犯什麼罪?他說偷盜。偷什麼?偷糧食。你為什麼要偷糧食?老天很久沒有下雨,我們地方乾旱沒有收成,禁不起飢餓,不得已偷了糧食,犯了罪。堯王聽了之後就叫當差的,「你們把他放掉,他沒有罪,你們把我關起來,我有罪。」旁邊的人都呆了,天子怎麼會有罪?他說:「我沒有德行,讓老天爺乾旱,人民受罪,我做得不好,這是我的過失。」堅持要把這個農民放掉,話才說完,老天就下雨了,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因為古時候的天子,他有三個責任、職責,這三個責任有三個字做代表,君、親、師。君是領導,他是人民的領導,那要帶他到什麼方向?人民受苦,那他就帶錯了方向!這是天災人禍,他不歸咎自然,他不歸咎人民不善,歸咎自己沒有德,自己沒有能把人民教得好。真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天天做反省懺悔、改過自新,所以稱為聖王。他用這樣子教化眾生,眾生哪個不服!所以叫領導。第二個任務是親,親是什麼?親人,父母。所以從前政府領導稱父母官,愛民如子,你要好好養孩子,這人民都是你的子民,你要好好照顧他,好好去養他,你有養育的責任。第三個是師,是老師,你有教導他的責任。所以領導人實在講過去如是,現在也不例外,就是說一個公司老闆、學校校長、寺院方丈住持,這都是領導人,領導人必須要具備這三個字,君親師。領導最重要是帶頭幹,自己先做到,下麵自自然然就都學會了,上行下效;自己做不到,要求底下做,這是不會成功的。所以君親師,在家裡麵一個家長,家長是一家人的表率,自己做得好,把家帶到興旺,所以家和萬事興。我們學的課程,今天就是講到和、講到安樂,安樂這都有因果的。怎樣才能安?現在社會不安,為什麼不安?不平;為什麼不平?不和。所以中國的文字它有因果關係,你看,你要想把今天的社會恢復到安定和平,你先從和做起,現在這個國家領導人提倡和諧是大有道理,從這裡做起。和下麵就是平,和是因,平是果,果就平了;平又是因,安是果,平,大家心都安了;安是因,樂是果。和平安樂,它這有順序來的。 怎樣能做到和諧?倫理、道德、因果,這三個教育就能夠做到和諧。所以佛家講六和,六和頭一個「見和同解」,這個意思就是,現在的話說建立共識,和是從這個地方紮根的。我們有共同的看法、共同的想法,在這一生當中有共同奮鬥的目標、方向,這是和的基礎。第二個就守法,「戒和同修」,守法,不守法不行,守規矩。規矩,在中國五千年來每個家族這規矩就是家規,家規的集大成就是現在我們學習的《弟子規》。那是中國每個家族家規的集大成,也就是各個不同族群家規裡麵共同必修的科目,流傳了五千年。這五千年來,你們看看中國歷史真的是長治久安。很不幸我們現在這一百年,這一個世紀中國很糟糕,中國人生活得非常痛苦,什麼原因?把老祖宗的成法疏忽、放棄了,我們的苦難來了。如果依照老祖宗成法去做,規規矩矩去遵守,肯定整個世界亂,中國不亂,整個世界人苦,中國人享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說覺悟的人,在古時候讀書的人,一生奮鬥的目標是什麼?可以說代眾生受苦,希望我能多受一點苦,眾生少受一點苦,這是性德,這是自然的。這不是勉強別人的,你境界提升,你一定也是這個做法。古德所說的「學問深時意氣平」,這個人的學問、品德到一定的程度心平氣和,對待任何人都那麼樣的謙虛,都那麼樣的恭敬。我們看孔子、看孟子、看釋迦牟尼佛,即使是對待乞丐都尊重,為什麼?他是人,他有人格,他有人性,這是值得尊敬的。他今天落到這個地步,那是惡業的果報,不善業的果報,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他的習性不善,他本性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從本性上看是平等的。佛法講「生佛平等」,生是眾生,佛在佛法是最高的,德行修養達到究竟圓滿。你看在他心目當中跟一切大眾平等,所以自己自然謙卑,自然尊重別人、愛護別人、關懷別人,別人有苦難,哪有不援手幫助的道理!這是和諧社會的根。我們先把這個文念一段,念一段接著昨天講,這文不長。 【普代眾生受苦德。謂修諸行法。不為自身。】 這非常重要,我們一生在社會上,這是一切的付出,我們的智慧付出,我們的勞力付出,我們的財力、物力的付出都不為自己,為社會、為眾生,再擴大到為人類。《弟子規》上教給我們,「凡是人,皆須愛」,這種心量超越了族群,超越了國家界限,所以中國人的胸懷,確實跟外國人不一樣。你看中國古籍裡麵,很少看到國家,多半講什麼?講天下。天下那就包括所有國家,這平天下,齊家、治國、平天下。平是公平,最高的目標是天下公平,世界和諧,這是一個人一生努力的終極目標,所以『不為自身』。 【但欲廣利群生。】 欲是希望,『但欲』,隻希望,廣泛的利益一切眾生。 【冤親平等。普令斷惡。備修萬行。速證菩提。】 『菩提』是印度話,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這個地方「速證菩提」它是有一定解說的,就是佛家常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因為它有個證在此地。佛是佛陀教育裡麵最高的學位,就像現在大學裡麵的博士學位,沒有比這個再高了,佛法最高的學位是佛陀,所以這個諸位要知道。首先我們學佛要了解,佛不是宗教,宗教裡麵沒有學位的,沒有這個講法,佛法裡頭學位的名稱。菩薩是第二個學位,相當碩士;阿羅漢是第三個學位,相當學士。它有標準的,這個標準是大乘教裡麵,常常我們讀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是印度話,可以翻,為什麼不翻?尊重不翻。學佛人求什麼?就求這個,翻成中國話叫無上正等正覺,覺就是菩提。正覺這個智慧是真實智慧,不是假的,不是邪知邪見,不是錯誤的智慧,是真實的智慧。所以這是得到這個智慧才稱為阿羅漢,正覺;再向上提升是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當然他還不是佛,比佛還次一等,這是菩薩;最高的叫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個更高的,這稱為佛陀。所以大乘教裡麵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也就是說你有圓滿的智慧,你有圓滿的覺悟。為什麼你現在智慧變成煩惱了?覺悟變成迷惑了?叫迷失了自性,不是你沒有。為什麼迷了?佛說你有三種障礙,這三種障礙把你的自性、把你的性德障住了,這三個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斷掉了,你自性裡麵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了,那叫成佛。講得清楚、講得明白!下麵又告訴我們: 【又菩薩大悲大願以身為質。於三惡趣救贖一切受苦眾生要令得樂。盡未來際心無退屈。不於眾生希望毛髮報恩之心。】 這條裡麵文就說到此地,後麵是大師引經據典為我們印證。昨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定要具體落實,因為經上告訴我們,『以身為質』,就是要身體力行,我們要做出榜樣給大家看,要把它做出來。這個學問叫實學,實實在在的,要實學。『三惡趣』就是餓鬼、地獄、畜生,這個人真造罪業墮三惡趣,我們就束手無策幫不上忙,哪有這種能力?我們現在能幫忙的,他現在在造三惡趣的罪業,在造業,我們看到了,我們能夠勸導他,能夠誘導他回頭是岸,這樣他就不會造惡了。不造惡他就不墮惡道,就把他救出來了,這是大乘佛教對社會教化最積極的一麵。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做出榜樣,照一般人來說,他很可以一生受用富貴,他本身是王子,他繼承王位,他做國王,世法裡所說富有四海,「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才可以做到。他覺悟,他明白了,明白一個人一生在世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要『救贖一切受苦眾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在王位是能做,做得不圓滿,做的範圍很小,古時候那都是部落時代,這個我們要曉得。釋迦牟尼佛出生的時候,是在中國周朝那個時代,那個時代國家沒統一,所以許許多多的小國。大國也不過就是方圓一百多裏,兩百裏就是很大的國了,小國二、三十裏,就現在比較大的村莊。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周朝是八百諸侯,就是八百多個國家。所謂天子也就類似現在聯合國一樣,每個小國對他很尊崇,這個人有道德、有學問,向他學習,凡事向他請教,是這麼一種情形。 在印度也是這樣的,所以大大小小的國就太多太多。他是小國王,他能捨棄富貴,才能夠平等幫助天下眾生,以這個為誌,不是為我一國人謀幸福,為天下人謀幸福,那就要把國王捨棄。捨棄之後你要想幫助別人、幫助這個社會,走向和平安樂,你不學不行,頭一個要成就自己的德行,第二要成就自己的學術。沒有道德、沒有學問,你就不能幫助,雖有願也不行。所以他十九歲捨棄王位,出去求學,學了十二年,終於他成就了。我們知道他是以王子身分,又是絕頂聰明,所以當時印度宗教很多,宗教裡麵的大師、學術界裡麵的大德他都親近,學了十二年。最後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這覺悟之後,從此他就開始教學。覺悟那一年他三十歲,所以他學了十二年,三十歲開始教學,一直到他老死,他是七十九歲過世的。所以我們經典裡麵常常說,他老人家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這就是告訴我們,用什麼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用教育。佛教沒到中國來之前,我們中國老祖宗也知道了。佛教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三千年,外國人說它二千五百五十年,這個我們不必去爭它,總而言之,至少它是二千五百年到三千年前的人。我們中國有五千年歷史,中國老祖宗傳下來,怎麼樣把政治辦好、把人民教好,告訴我們一句話,「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國是建立一個政權,君民,君是領導,你領導人民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所以中國是把教育擺在第一。 教什麼東西?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就這三樣東西,五千年來源遠流長。再看中國歷代帝王,他們政府的製度,國家的總管家是宰相,像現在的總理,那個時候的宰相。宰相底下六個部,第一個部是禮部,尚書就是現在講的部長,禮部尚書是教育部長,管教育的,擺在第一。宰相不能視事的時候由禮部尚書代理,就是部長裡麵他是第一大。我們從這裡能體會到,國家所有一切設施為教育服務。教什麼?孔曰仁,孟曰義,這是德行裡麵的中心。「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是推己及人,是愛人;義是循禮,義就是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合情合理合法,這就叫義。你看這幾千年是以這個為中心,所以中國社會確實是禮義之邦,是和諧社會、禮義之邦,不談利。孟子那個時代,你們看《孟子》這部書,第一段就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是梁國的國王,跟孟子見麵就問他,「你老先生到我這裡來,對我們國家有沒有利益的貢獻?」講這些話。孟子聽到之後就告訴他,「王,不要講利,要多多講仁義就好了。」利是人之必爭,如果把利擺在第一,現在的社會,全世界都把經濟、都把利擺在第一位,所以這個世界走向動亂,走向不和諧。所謂是競爭、鬥爭,再升級就是戰爭,這個社會永遠不會和諧,為什麼?利是人之必爭,隻要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起心動念必定是損人利己。人人都損人利己,這個鬥爭怎麼能化解。 這在最近這半個世紀太明顯了,造成全世界的動亂,全世界的不安、衝突,各個階層、各個行業乃至於到家庭,衝突的事件太多了,夫妻離婚、夫妻不和、夫妻衝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鄰居衝突,這怎麼得了!這是什麼原因?利擺在前麵。如果說是把仁義擺在前麵,全部沒有了,哪裡會衝突!仁是愛人,愛別人比愛自己還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社會多祥和!所以中國自古以來五千年的教育,可以說是仁義的教育,用外國人的話說,愛的教育。愛人,怎麼會害人?不可能。愛人的人,自己寧願多吃一點苦、多吃一點虧,希望別人能多好一點,他是這麼個想法。寧願虧待自己,不可以虧待別人,這種心地多厚道,這個教育,這種理念、思想造成中國五千年的長治久安。隻可惜在最近一百年,我們疏忽了,迷失了方向,相信外國科學技術,把自己祖宗傳下來這麼好的東西疏忽了,造成今天社會的亂象,今天我們感受到苦難,這個一定要知道。所以我們從這地方就想到,《法華經》跟《華嚴經》上講的「四安樂行」。今天我特別再一次的提出來,諸位要曉得,和平安樂,安樂上麵要加和平,它這是因果的關係,首先要和,家和萬事興。和需要智慧,需要明瞭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是屬於道,因為這不是哪個人發明的,不是哪個人製定的,不是某個人要求某個人,不是的,這是自然的法則,所以稱之為道。隨順自然這稱之為德,父子是自然產生的現象,這個決定不是哪個人創造的,隨順那就父子的親愛。 你看父母對兒女的愛,什麼時候能看得最逼真?我前些年在日本開會,日本那邊同修有十幾個人跟著我,我們在旅行的時候,有個年輕的媽媽帶她四個月的兒子,用個小車推著跟我一起走。我叫大家停下來,你們細細觀察,你看父子有親,親就在這裡看出來了。你們看四個月小孩,你看他的眼神、動作對他母親的愛,母親對他這是沒有條件的。你說為什麼?沒有條件的,照顧無微不至,你從這裡看出來了。中國教育真正的目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說這種愛如何能保持在一生當中不會變質,這是中國教育頭一個要求的;第二個目標是把這種愛擴大,愛你的家族、愛你的族群、愛你的鄰裏鄉黨,然後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這個擴大,這是中國傳統教育。所以我們中國教育的原點,就是父子有親,就是那個親是教育的原點。你才懂得中國五千年的教育是愛的教育,完全是自性性德的發揚光大。我們明白,我們才會真正遵守,認真來學習。所以從這個地方建立和平的理念,是六和裡麵講的「見和同解」,從這裡建立的。有這麼個理念,當然就樂意守規矩了,「戒和同修」,那個戒是規矩,包括法律。《弟子規》是基本的規矩,做人的規矩、做事的規矩、處事待人接物的規矩,那是基本的戒條,不多!雖然它這個句子三個字一句,總共三百六十句,我細細在裡麵觀察,它講了多少事情?一百一十三樁事情。文字不多,一千零八十個字,我們人人能遵守,就家和萬事興。 中國自古以來跟外國人不一樣,外國人,你看我們常常聽到的「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他會爭,為什麼?他要利,要名聞利養。中國不是的,中國是以家為本,就是家齊、國治、天下平。但是現在中國人的家沒有了,我們今天講家,一般人很難體會到,認為是我們現在小家庭的家,不是的,這不是家。中國人的家是家族,是從前的大家庭,這個家裡麵人丁不旺,也有一兩百人,人丁興旺就有五、六百人。所以他的家是社會,這麼多的人生活在一起,血緣的關係,生活在一起,不分家的。諸位看小說看《紅樓夢》,《紅樓夢》就是一個家族,你看上上下下多少人。所以能管家,就能管國家,家齊他就有能力治國,它沒有兩樣。家裡麵事務也分很多部門,《紅樓夢》裡麵的內政部長管家的,就是鳳姐,它也分很多部門,跟政府行政單位沒有兩樣,所以會管家就能治國。中國人講家是那個家,那個家裡麵每個成員不能有私心,有私心這家裡頭就亂了,人人有私心還得了嗎?所以它有規矩,非常重要。所以家道,家道是祖宗傳下來的,就是五倫,倫常,這是家道,這共同的,中國人家都是一樣的,要講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這個君臣就是領導與被領導)、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道,這是傳統。 德,從五常再詳細的演繹出來,就是八德。八德有兩個說法,除掉重複的十二個字,這是中國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待人接物必須要遵守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你看看《弟子規》所講的與這十二個字相不相應?這十二個是總綱,《弟子規》是細目,這是家規。他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家學是什麼?是家的功能。家道、家規是家的精神,它的功能是養老、育幼、醫療,這是人生三樁大事。所以它有家學,家裡有私塾,你說那麼多人,小孩那麼多,你請老師來教。教呢?童蒙裡麵就是教倫理、道德、因果,從小就學有規有矩,養成良好的習慣。再家業,你的家業才有人承傳,中國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個後不是說你有後代。你後代兒孫再多,沒有能繼承家道、家規、家學、家業的,這個家就要破了,所謂是家破人亡,你就不能延續下去了,所以這家學就非常重要了。 中國過去國家辦的學校,那是培養國家幹部,縣有學,省有學,國有太學,那都是專門培養幹部的。這些幹部從哪來的?就從每個家學,家裡麵的私塾選拔出來的。這個事情誰去做?地方父母官做,就現在講的縣市長,他們常常也要去訪問,要到處去視察。視察有標準,這漢武帝時候定出來的,「孝廉」就這兩個字。你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時候選孝子,首先看他是不是孝子,然後看他廉不廉潔。你看他能孝,孝親,他就能替國家盡忠,為人民盡忠,他孝他就不貪汙。這個製度也延長了兩千年,改朝換代,但是這個製度沒改變,哪個朝代都選孝廉。所以地方官員在地方做官,他的政績第一條就是選人才,進賢受上賞,國家最高的懸賞給誰?是替國家選拔人才的人,這是擺在他政績裡第一條。每個地方官員對於選拔人才非常重視,所以他國家有好的官員。這是達到長治久安的目標,重視教育,把教育擺在第一,所有一切各個部門都為教育服務,社會安定,天下太平。 今天麻煩大了,今天大家把財富擺在第一,這還得了嗎?這是製造混亂、製造衝突,你怎麼能化解衝突?化解衝突必須要停止製造衝突。今天中國的家沒有了,所以我們這麼多年來思索怎麼辦?要想這個世界恢復安定和平,真的叫湯恩比所說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隻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跟外國人討論得很多,在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我跟他們討論說這是你英國人講的,這不是我說的。所以必須要把中國家的精神與功能傳授下來,現在中國這個家不可能再恢復,這是真的,事實是如此。現在應該怎麼辦?所以我就想到企業家,希望每個企業、每個公司,他們來繼承中國家的道統,繼承中國過去家的精神與功能。我們中華這個族群依舊可以綿延下去,可以帶給世界真正的和平,能夠化解衝突。我們提出來這麼個想法,很難得,真的有不少企業家很嚮往,真的來做,這是樁好事情。現在一定要做出榜樣出來,讓大家看到,才能夠廣泛推行。沒有一個模式,沒有一個樣子,一般人很難想像,很不容易接受。所以我們湯池是為聯合國做了一個榜樣,告訴聯合國,中國傳統的教育不是理想,在現在這個社會裡麵可以落實。讓他們對於中國文化產生信心,這樣就能幫助這個世界走向安定和平。 安樂行裡麵,這四安樂行,前麵講身、講口,第三段講意,我們接著講第三段意,意是起心動念。「謂意應棄四種惡」,我們起心動念,棄是放下,要放下四種惡行,不可以做。第一個是「不嫉諂」,嫉是嫉妒,諂是諂媚、巴結,這不能做,不能有這個念頭,這是頭一個要注意到的。嫉妒它的根是瞋恚,是瞋恚裡麵的一分;諂是貪,是貪欲裡麵的一分,諂媚、巴結。這是錯誤的,自性裡頭沒有的,是從分別執著裡麵產生的,分別執著是煩惱的根。第二「不輕罵,謂不應以大行而訶罵小行之人也」,這也是我們一般人很容易犯的,輕是輕易、隨便,隨便批評人、隨便罵人,這不可以。這個理要是從因果上講,真是說不盡。嫉妒招來的是怨恨,諂媚,同樣的雙方在德行上都虧欠了。人跟人要互相尊重,總的一句話來說,要用真誠心對待。佛家講到最根本,講菩提心,菩提心的本體就是真誠。真誠心起作用,這個作用是兩方麵,一個對自己,一個對別人,對自己好德好善,對別人是大慈大悲,諸位想想看,這裡頭哪有嫉妒、諂媚!沒有,決定沒有。而嫉妒、諂媚,在因果報應來說,是愚癡果報,尤其是對於,前麵講過,好人你嫉妒他,經典你也嫉妒它,你也去障礙它,錯了,聖人的教誨。所以佛門裡麵常講,斷人慧命的罪比斷人身命的罪要重,身是什麼?殺人,殺人有罪,那個罪輕;妨礙他學習聖賢教誨,這個罪重,比殺他的罪還重。這些事都是真的,都不是隨便說的。 第三「不惱亂」,惱是煩惱,亂是我們現在人所說的心浮氣躁。確實心浮氣躁什麼都學不好,不但聖賢教誨你學不到,就是世間的學術你也學不到。可是這種現象在現在社會上非常普遍,已經在學校裡發現了。中國的學校我接觸得很少,在外國大學我接觸得很多,雖然學校給我教授的名義,我很少跟學生上課,確實我不願意給學生上課,我很樂意跟教授們舉行座談會,這是常有的。為什麼?現在學生真的是心浮氣躁,在課堂裡麵聽課,我看他的精神能集中大概十分鐘差不多,十分鐘之後心不在焉,東張西望,情緒不穩定,那什麼都學不到,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中國的教育,從小就培養他修定、修清淨心。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年歲大了,總是三、四十歲以上才懂得這些道理。其實不然,中國人是從嬰兒開始就培養,你看在小學裡麵,甚至於沒有上小學,四、五歲的時候學寫字,學寫毛筆字,那是修定,早一點的三歲就可以開始學。我們現在在湯池做的實驗,湯池的小朋友不到十歲的,你看看他們學的毛筆字,你看看他們刻的圖章。中國的國畫、書畫,琴棋書畫都需要靜才能學到,需要有定功你才能欣賞,心浮氣躁的人不會欣賞,更學不會。所以我們看小朋友寫毛筆字,他能夠練到兩個小時、三個小時,聚精會神。學了半年,寫出來的東西非常可觀,我們自己看到都自嘆不如,刻得尤其是好,我真的是比不上他。我學篆刻的時候十幾歲,十四、五歲的時候,他們現在六、七歲就開始學。這都是什麼?中國這些東西統統與定有關係,照規矩來學習這就是持戒,專心學習就是修定,定久了會開智慧,佛家所說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之後他能觸類旁通,沒有學過的東西,一看就會、一聽就會,他能旁通。 所以中國的教育是求智慧,外國的教育是求知識,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縱然能解決一時,後遺症很麻煩;智慧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這就是教育的目標不相同!不能說中國科學落後不如外國人,那是對中國東西不了解。中國有高科技,就是佛經裡麵有高科技,這個高科技連今天世界上一流的科學家都比不上。但是中國人是講講而已,為什麼他不做?做出來會害人,對社會利益少、害處大,所以中國人不搞這個。就是這些機械化,我們在典籍裡麵看到的,王莽的時代,西漢末年東漢初,中國人就搞滑翔,飛行,滑翔學飛行,比外國人早多了。諸葛亮大家知道,諸葛亮造木牛流馬是用機械化的運輸,他做成功了。雖然速度並不快,一天隻能夠走個三、四十裏,它是機械化的運輸,他不是用人力。諸葛亮死了之後,把這套技術全毀掉,不傳後世,是不是自私?不是,他對歷史要負責任。這些機械化科技東西,如果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來控製它,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所以,中國人他有智慧,他對當時負責任,也對千年萬世後人負責任。這是外國人沒有這種事,外國人隻有自私自利、好大喜功,不顧別人死活。所以愛因斯坦如果是中國人,絕對不會把原子彈的祕密公布,他絕對不幹這個事情。這就是中國古聖先賢受的教育,有倫理、道德、因果,他事事會衡量。 你看釋迦牟尼佛對宇宙真相,了解這麼透徹,在經典裡講得很詳細,你不學經典你不知道,你學了經典才知道,經典裡麵的科學真正不可思議。我們《華嚴經》講的接近四千個小時,裡麵講的科學不少,鍾茂森居士很難得,這部分他統統把它集中編成一個專題,「《華嚴經》的現代科學觀」,他準備講這個專題,告訴我大概十個小時。我說好,講一個專集對於現在學術界的話,會有貢獻。所以從前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佛經裡頭有高等哲學。現在我們通過半個世紀的學習,發現不但有高等哲學,有高等科學,普及在社會,幫助世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那就是它裡頭的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都達到真正如佛所說的究竟圓滿。它為什麼會達究竟?因為它的基礎、底子是哲學跟科學,所以它可以做到究竟圓滿。 我們無論是世法、佛法,做學問一定先要求心平氣和,心平氣和是基本的修養。從哪裡開始?還是要從《弟子規》開始,開始第一個原點就是學謙卑。所以諸位千萬不要以為,九十度的鞠躬禮好像沒有必要,錯了。古德說的話不錯,誠於中,自然就形於外,你對別人真誠的恭敬,這個禮節是自然的,不是學來的。人與人之間往來,第一個就是禮節,禮,你看《禮記》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佛家的,你看看許多的懺儀裡第一句話,「一切恭敬」。普賢菩薩的十願,就是教學十個綱領,第一句「禮敬諸佛」,諸佛是誰?諸佛是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三世諸佛。過去佛,釋迦牟尼佛在經典給我們介紹,他說了一萬二千多個佛名,過去的;現在的佛;未來佛是什麼?未來佛就是現在一切眾生。你能對眾生不恭敬嗎?對眾生不恭敬就是對未來佛不恭敬。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自自然然他就會作佛,隻要他把障礙放下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的,他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那就叫成佛。在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這麼一個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廣東人,他有這個能力,在五祖忍和尚教學之下,也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一切放下,這在禪宗叫頓悟、頓超。他這一放下所證得的,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放下的,完全相同。這就回到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所說的,釋迦牟尼佛的表現,在那個時候應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現佛身;惠能大師在中國,中國那個時候環境,是應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現比丘身。同一個境界,沒有差別,這叫佛菩薩示現。這就告訴我們,大乘教裡講得清楚,你能放下執著,你就成阿羅漢。所以學、不學不重要,釋迦牟尼佛示現學了十二年,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也成佛了。 所以成佛、成菩薩,與學、不學沒有太大的關係,你隻要一放下就自然通達了。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學過經,無論哪一部經你念給他聽,他講解給你聽,講得叫你開悟,有這個能力,那是什麼?通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把心想掌握到,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全得到了。這是什麼?這叫開悟,這叫開智慧。開智慧沒有別的,最重要的,是要把障礙智慧的東西斷掉,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些事說得很容易,做起來真難。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把這個事情講給我聽,教我看破、放下。我們今天學這份資料,這份資料裡頭一共是六段,前麵三段是看破,後麵三段是放下。現在我們所學的是第四段,第四段是性德,是自性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後麵第五段、第六段才真正講到修行,講的叫你放下,五止、六觀。這在補充教材裡麵,這是《華嚴》跟《法華》裡麵,講的安樂行,對我們修學契入華嚴境界是有幫助的。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要發脾氣,不要有怨恨心,不要把自己亂了。心要定、要清淨,你才有智慧解決問題,會把問題解決得很圓滿;如果心一亂、一發脾氣,你會把問題搞糟了。如果我們修行功夫還不到家,當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處理問題,我可以延後。這個事情上午來問,下午再說;下午呢?明天再講。總讓自己冷靜下來,你處理就會恰當,就會圓滿。所以在心煩的時候、氣躁的時候,不處理問題,這個時候最好一切放下,心裡念佛,很快你就能把心定下來。 第四這是惡行,「不爭競」,現在可以說是,競爭好像是人必須要懂得的、必須要做的,錯了。我有一次,在澳洲昆士蘭大學和平學院的教授座談會,校長邀請我去,跟我坐對麵的,是他們學院裡麵一位資深的教授,美國人,跟我坐對麵。我就問他,因為它是和平學院,這個學院教學的主要的目標就是化解衝突,它不叫化解,叫消弭衝突,「消弭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他們研究的目標。我去的時候就不贊成這個消弭衝突,為什麼?這就是中國人的思惟,跟外國人不一樣。譬如在醫學上裡麵講,外國人消毒,把這個毒菌要消滅掉,這心很狠。中國中醫不是的,化毒、解毒,把它化解,不是講消滅它。你看中國人的心跟外國人比不一樣!所以我就給他說,你們美國教育是不是從幼兒園就開始教競爭?他說對,就教競爭。我就問他,競爭再提升是什麼?他沒想到這個問題,一下就回答不出來。我就告訴他,競爭提升是不是鬥爭?對。鬥爭再提升是不是戰爭?現在戰爭是核武、生化,沒有輸贏的,同歸於盡的死路一條。我就告訴他,你們美國教育走死路,你怎麼能化解衝突?聯合國為這個事情真做,他不是不做,我對他們很了解。你看從七0年代開始,到現在三十七年,每年開和平會議,投下去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計其數,我參加了十一次。衝突的頻率年年上升,因衝突而導致的災難一次比一次嚴重,什麼原因?因為你衝突的根你沒有拔掉,你在培養這個根。這個根是什麼?這個根就是競爭。我們東方的學術,中國跟印度從小教小孩什麼?教讓。孔融四歲讓梨,不爭,所以他是和諧的。從小就教忍讓、謙讓、禮讓,到最高層次,到成年的時候禮讓。小孩不懂的時候忍讓,稍微大一些懂得謙讓、謙虛,到最高的時候,成年的時候禮讓。這是和諧的,這才真正能把衝突化解。 所以中國的教育、佛的教育,從最根本的地方下手,是首先要化解自己內心深處對人的對立、對事的對立、對一切萬物的對立,不能有對立的念頭。這個對立,我們是用現在話說,佛經裡麵的術語它不是用對立,它用邊見,二邊,二邊不就對立嗎?邊見是煩惱的根,是一切衝突的根。佛家講五種錯誤的見解,第一種身見,大家都以為這身是我,佛說這是錯誤的,真正有修養的人知道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身體不是我,身體是我所有的。我是什麼?外國哲學家也講,講得也很叫人佩服,他們知道身不是我,但是什麼?他說思想是我,「我思故我在」,我能夠思想,思想這個東西應該是我,我思故我在。在佛法上我思也不是我,這就講身、心都不是我,你有思那是妄心,不是我。真心怎麼?真心沒有念頭,真心離念,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真我現前了,真我永恆存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從來沒有離開過,那是真的。我們所執著這個、分別這個,這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物質的現象是虛妄,心理的現象也是虛妄。這都是講到科學跟哲學的問題,佛經講得透徹! 你真正了解之後,自然就看破了,跟人不爭,不爭,快樂!現在大家都是爭,名利是可以爭來的。孔子都說得好,如果真的爭得來,孔子也出去爭,它爭不來,爭不來,就不必要了。這就是講什麼?這世俗裡麵講,命裡有的那你就有,不爭也有;命裡沒有的,爭也爭不來。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全是命定的,你爭什麼?《了凡四訓》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親身的體驗。他是在年輕的時候,十幾歲遇到孔先生,是個算命看相的,真有功夫,給他算了命,給他排了終身。你每年,因為他是個讀書人,參加考試你考到第幾名,每年國家給你多少俸祿,那個時候是糧食,給你的安家生活費用一年多少,居然是二十年當中絲毫不爽。他相信了,沒有念頭了,怎麼想也沒有用,不如不想。所以有一次在南京棲霞山,跟雲穀禪師在禪堂裡麵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這老禪師很佩服他,這年輕人不錯,難得!三天三夜不動一個妄念,就問他,「你修的是什麼功夫?你怎麼修的?」他說老實話,「我哪有功夫?我的命被人算定了,二十年來從來沒有錯過,我還有什麼好想的,想都沒有用處,不如不想。」雲穀禪師聽了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了凡先生很驚訝,「怎麼我還是凡夫?」雲穀禪師給他開示,「人因為有念才有命,真的念頭沒有了,命運就沒有。」他說的沒有念還是有念,有什麼念?有無念,無念還是念。他沒有真突破,這才教他,你命裡注定的,誰給你注定?是你過去生中,你的行業給你注定的。 佛家講,大小乘都講,而且講得很多,你的財富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你修得多,你這一生當中你得到的多,聰明智慧是過去生中修法布施,健康長壽是過去生中修無畏布施。你修這三種因,你今天得三種果報,你沒有修就沒有。這是修德,不是性德,你沒有見性,見性就沒有話說了,你得到的是究竟圓滿;沒有見性,你就是修德。命運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可以改!別人給你注定,那你沒辦法;自己造的,自作自受。所以了凡先生向他請教,怎麼改法?斷惡修善,你努力認真再去做,你命運就改了。他相信,真幹。禪師送他一本功過格,功過格是依照《太上感應篇》斷惡修善,那是個標準,他就依照這個去做。這一發心做,第二年考試就見效,第二年參加考試,孔先生給他算的是第三名,他考了第一名,這是第一次跟算定的不準,這一年的收入也增加了,他就相信了,全家幹,斷惡修善。真的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命裡沒有功名,就是沒有舉人、進士,他沒有這個,他去考,舉人也中了,進士也中了。命裡最高的官階是四川一個小縣的縣長,縣令,這個他也沒有求,他最後是做到寶坻縣的縣令,寶坻是大縣,歸皇上管的,就等於說歸中央管的,寶坻是在北京附近,現在大概還叫寶坻,他是大縣的縣令。命裡沒有兒子,你看他得了一個好兒子;壽命隻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他沒有求壽命,你看延壽二十一年。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因為他老人家看我年輕的時候麵相很薄。我的命相跟了凡先生比,不如!但是惡習氣超過他,超過了凡先生的壞毛病。所以知道之後則改,老師教給我改的方法,教我修財布施,命裡沒有財富,一生貧賤的命,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換句話說,是叫化子、討飯的命。還好是過去生中可能是有佛法的基礎,學了一點佛,還有點小智慧。老師教我修福,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我都懂,沒有錢,怎麼修財布施?他就跟我說,一毛錢有沒有?這個可以,一毛錢行,一塊錢行。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養成一個習慣。一塊一毛怎麼布施法?寺廟裡常常有放生,我們出一毛錢、出一塊錢,大家集資一起放生。寺廟裡印經,也有人拿個小本子,大家湊一點錢,我們一塊錢、兩塊錢印經,從這裡做起的。有效,以後愈來愈多,我從來也沒有想到過,那個時候要想求得一部《大藏經》,談何容易!在台灣早年第一次印《大藏經》,我是三年積蓄才買這一套《大藏經》,那時候台灣錢三千塊錢。三年的積蓄,真的省吃儉用,一個月最多用二十塊錢,最少的時候我都記得八塊錢。壽命隻有四十五歲,我今年活到八十二歲了,超過了凡先生很多!真有效果。財用現在不缺乏,真的是心想事成,你看我們贈送《大藏經》,我們的目標訂到一萬套,已經靠近了。 這一次台灣商務印書館要再版《四庫全書》,我聽到這個訊息很喜歡,我給他訂了一百套,將來贈送給國內重點大學。這年輕時候不敢想像的,這就是老師告訴的,愈施愈多,愈多愈施。財施、法施、無畏施,我們也沒想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沒有想,自自然然得到的!不是天天去求,我們天天去做,果報是自然的。所以半個世紀以來,我一點懷疑都沒有,隻要你肯信,隻要你肯幹,你就能得福。所以決定不要競爭,這個東西就是今天整個世界動亂的根源,就在此地,這個觀念不好,是錯誤的。所以要學讓,愈讓還愈多,我這一生處處都是讓,愈讓後麵的果報愈殊勝。這是開頭沒有人敢做的,我辛辛苦苦得來,我讓掉之後我明天怎麼辦?不敢做。但是我們相信,命裡有的決定有,明天會來;命裡沒有,你求都求不到。修因自然就感殊勝的果報。 末後這一句結語,「為一切眾生平等說法,是名意安樂行」,對待一切眾生要用平等心、用真誠心,為他表演、為他解釋。他先看,看到之後生歡喜心,他就來問。一生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釋迦牟尼佛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職業老師,一生教學,三十歲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教一輩子。他沒有建道場,哪個地方請他他就到哪裡去,難得他一批學生跟著他,叫常隨眾,他走到哪裡這學生跟到哪裡,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跟他一輩子,這不容易!他教學四十九年,這些人跟他四十九年。我是老師教導我的,你學佛學釋迦牟尼佛,第一本書叫我念的,念《釋迦譜》、《釋迦方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這個外麵很難找得到的書,在《大藏經》裡麵,所以早年我們到寺廟裡借《大藏經》來抄,《大藏經》是不準借出去,所以星期假日到寺廟裡去抄經。這樣子使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佛生平、對於他的行業,我們認識,知道他是人,他不是神,他是個老師,他不屬於宗教,不相幹。他是推動社會教育,用現在的話說,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用現代的名稱,他是這麼個身分。他自己一生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因為他教學不收學費。所以多元文化,人家來跟他學習,他不問族群,也不問你哪個國籍,所以他沒有國家界限,沒有種族界限,也沒有宗教界限。我們看到經典裡麵記載,許多宗教的學者、宗教的傳教師都跟他學習。這現在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搞這個東西,所以我們得認識清楚! 現在這個社會,我在美國講經的時候常說,現在社會上有四種不同的佛教,它都叫佛教。第一種傳統的,我們學的是傳統的,傳統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我們學的是這一塊。第二種是學術的,學術現在進入大學,大學裡麵哲學係裡有佛學係,那是搞研究佛學的,它變成學術。第三種是宗教,宗教的確是迷信,對於經典他會念,他不懂意思,他有那種宗教的熱忱。你問他,他真的不知道,把釋迦牟尼佛當作神明看待,雖然也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其實心目當中他是神,這就變成宗教了。第四種是邪教,打著佛教的招牌,那是做些欺騙眾生的事情,那不是佛教,這要認識清楚。現在佛門裡麵邪教也不少,自己要有能力辨別,不要上當。認清楚之後我們的目標方向正確,傳統佛教在哪裡?在經典裡麵。要認真學習經典,把經典的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典的教訓變成我們生活行為,這叫學佛,學佛才得受用。這個受用正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這一生得到了,所以對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如果沒有老師引導、沒有老師指導,我們這一生肯定是個迷惑顛倒的眾生,決定生活得很痛苦。很幸運接受老師指導,把整個一生命運改變了,真的是人生最高享受。我覺得我這個學生,這一生成就的受用、快樂超過老師,方老師也是很瀟灑,但是還沒有像我這麼自在。他老人家七十九歲走的,那年是一九七七年,也是我第一次離開台灣走向國際,從事於講經教學工作。所以對眾生最重要的是平等心,沒有等差。 後麵這段是「誓願安樂行」,這第四,這也很重要。我們把這個文念一遍,「謂由眾生不聞不知不覺,於是起慈悲心,誓願為說」。這是講佛陀教育,確確實實,特別是在現代這些眾生,他不接觸、他不知道,當然他不覺悟。我們從小真的是上學,聽那些學校老師說宗教都是迷信的,以後稍稍年歲愈大的時候,就聽到什麼?佛教是最迷信的,所以對於佛教印象最不好,這是受了老師的誤導。因為宗教,他說高級宗教隻有一個神,一個真神;泛神教、多神教,這是低級宗教。一看佛教裡麵佛菩薩那麼多,這是多神教,多神教是什麼?概念當中這是低級宗教,什麼都拜。所以我們心目當中就把它看得很低,在所有宗教的最下一層,怎麼可能去接觸它?這是誤導的。我要是不遇到方東美先生,絕對不會跟佛教打交道的。我跟方先生學哲學,方先生是桐城人,桐城派的後裔,好像是方苞第十六代。這個人是大學問家,在國際上享有聲譽的,這不個是普通人。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講到佛經哲學。那個時候我很驚訝,我說:佛是多神教、低級宗教,它怎麼會有哲學?他說:你不知道。方老師大我二十多歲,是我父親一輩的;李老師跟章嘉大師他們兩個同年,他們大我三十九歲,這祖父輩的。方老師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這從來沒聽說過的),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他的教導把我帶進佛門,我對於佛教重新改觀,再不敢輕妄了。 他告訴我,今天的佛法不在寺廟,寺廟他們不學了,在經典。你要學,你要到經典裡麵去學習,你才能找到佛教的本來麵目,找到它的真東西,他指導我這麼一個方向。以後我親近章嘉大師,他指導我三年,這都是真正的善知識,不騙人。我的基礎是章嘉大師三年奠定,成就是以後跟李老師十年,這麼樣學出來的。佛法真的是什麼?就要自己去求證,信解行證,老師幫助你建立信心、幫助你理解,你自己要真幹。行是修行,就是把經典的理論搞清楚、搞明白,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經典裡麵的教訓變成我們自己生活的規範。我們遵照這個標準,來修正我們許多錯誤的言行,這叫學佛!學佛,這是傳統的佛法。大學裡麵那個東西,我也教過大學,大學裡麵是佛學,那是學術,你會講、你會說、你也會寫,與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不相幹,那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佛學跟學佛不一樣,學佛才有受用,搞佛學不行,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說真正明瞭了,我們對於這個社會上還有不聞不知不覺的,我們要幫助他,幫助他就先做給他看,然後讓他自己來問。 所以我們這個身分,參加聯合國的會議好!遇到多少專家學者,頭一個看到我的形相,他就羨慕,看到我這麼大的年歲,還這樣的活潑,所以第一個向我請教的,「法師,你怎麼樣保養的?」話就開頭了,我怎麼樣保養的?依照大乘經教修清淨心、吃長素,我就把這個介紹給他。素食是健康的,最健康的食物,我學佛六個月我就吃長素,我了解了,這不迷信。因為我們世間人在飲食起居講究衛生,隻講一個。我很早接觸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講兩個,衛性,就是性情,有很多吃的東西刺激性情,像容易發脾氣,就是什麼?這個東西他選擇他不吃,性情不好的,他都不吃,他有選擇的。佛教都會講慈悲心,你看懂衛生、衛性,還保護自己的慈悲心、愛心,素食,這很有道理,我從這裡接受素食。因為那個時候剛剛接觸佛法,你給我講因果我不相信,這個讓我明白這種飲食太好了,衛生、衛性、衛心。所以這是應機施教,接引很多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