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妄盡還源觀」,第三「示三遍者」。 前麵我們學到第二。三遍第一是「一塵普周法界遍」,第二段是「一塵出生無盡遍」。這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一微塵就是遍法界虛空界,遍法界虛空界就在一微塵中,為什麼?性相是一不是二,這一微塵的性遍法界,相當然也遍法界。第二講出生,「一塵出生無盡遍」,出生就現相,就是惠能大師所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段我們前麵學過,最後的大師有個總結,我們因為時間到了,現在把這段補出來,就是最後的三行,問答裡頭末後的三行。這一段出生無盡,裡麵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開示,我們把它念一遍,「當知一塵,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此,即依即正,即染即淨,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何以故,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如是故」,這段非常精彩,是真正說明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後麵把它引用在佛法上,提了這些問題,就是剛才所說的,具體的性相裡麵,什麼是理、什麼是事、什麼是依、什麼是正,乃至什麼是大乘、什麼是小乘,這前麵我們都學過了。後麵總結是: 【如是略說。】 這是舉幾個例子,略略的來介紹一下。 【若具言之。】 具體來說。 【假使一切眾生懷疑各異。】 這一切眾生疑問可多了,不止千句萬句。如果問題不多,佛就不會說法四十九年了,就是問題太多,疑問太多了。 【一時同問如來。】 大家都把疑問提出來,向佛請教。 【如來唯以一塵字而為解釋。】 佛不需要用太多的話來說,就用一個塵字就行了。我們現在能相信,為什麼?前麵問了許多問題,十幾個問題,他就用一個塵字來答,因為一塵它就包含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在一塵裡麵就顯現出來,無論你問什麼,都能給你解釋清楚。 【宜深思之。】 『宜』是應該,你要深思。下麵引經雲: 【經雲。一切法門無盡海。一言演說盡無餘。依此義故。名一塵出生無盡遍。】 不是這樣詳細給我們解釋,我們很難體會,這麼一解釋,我們真的相信了,相信《華嚴經》上常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句話我們聽了,初聽似懂非懂,好像明白了,實際上不然。一塵普周這三遍,這個理事明白了,我們才真正懂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才真懂得。那個一是什麼?就是一塵、一毛,用這個來代表。然後那個一就是任何一樁事情、任何一個問題,無論什麼問題、任何一個問題這是一,佛用一塵就解答了。什麼是大乘、什麼是小乘?佛也是用一塵來解答。什麼是生死、什麼是涅槃?什麼是真、什麼是妄?什麼是煩惱、什麼是菩提?他不都是用一塵來解答嗎?這確實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這首偈子說,這有兩句,舉了兩句,兩句偈,『一切法門無盡海』,海是比喻,一切法門,無量無邊!不止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是一切法門的歸納。我們在四弘誓願裡常常念到,「法門無盡誓願學」,但是要知道,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這是什麼個方法?什麼門徑?成佛的方法,成佛的門徑。什麼叫成佛?回歸自性的就叫成佛。使我們回頭,所謂回頭是岸,回歸自性的方法,回歸自性的門道無量無邊,不是一門,無量法門。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讀了《華嚴經》,這兩句話應該沒有問題,法門真的是平等。你看看無量無邊的法門,佛用一塵就把它解決了,它怎麼不平等!真的是平等。為什麼佛要說這麼多法門?就是此地所說的,『一切眾生懷疑各異』,無量無盡的法門就從這裡來的。如果沒有懷疑了,法門也沒有了,為什麼?沒有懷疑就回歸自性了。所以疑是菩薩明心見性最大的障礙,世尊的慈悲就表現在為這些菩薩們斷疑生信。信什麼?信自己本來是佛,信自己跟一切諸佛不二,這叫真信。現在我們再看第三段: 【三者一塵含容空有遍。】 三遍這是第三,第三是『含容空有』,第二是「出生無盡」,這個我們都要把它記住,第一「普周法界」。更重要的是要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他舉一塵,依報裡麵最小的;如果他舉一毛端,正報裡麵最小的。舉這一個例子你明白了,任何一樁事情都一樣,決定沒有兩樣。一片樹葉,一根小草,隨便拈一法,無不是三遍,法法皆是,法法皆如,那我們就通了,真的明白了。現在我們看這一段: 【謂塵無自性即空也。幻相宛然即有也。】 這講一塵裡麵有空、有有,空有不二,即空即有,為什麼?塵沒有自性,這就空了。這個自性是體,沒有自體,沒有自體它怎麼會現相?這個相是前麵講的,攬真現相,真是什麼?真是空。現在科學家發現,有從哪裡來?無中生有,那個無就是空,那是性。所以從空裡麵,攬空裡麵現有,現相,現的什麼相?現的遍法界虛空界這個相,相是這麼來的。為什麼?法界虛空界是塵變現出來的。這個塵是物質的基本,最小的基本粒子,由基本粒子組合就變成電子,電子組合的就變成原子,原子再組合就變成分子,這是形成現在我們所謂的物質。外國這些科學家他們用分析,很善於分析,把一個物體分析到最後不能再分了,稱為基本粒子。所以一切物質都是基本粒子組成的,基本粒子是物質的源頭,這他們分析的。而實在的狀況,實在狀況用不著分,你念頭才起,這整個物質現相就現前,虛空法界就現前。所以佛家講,這個世界從哪來的?一時頓現,沒有次第的。絕對不是像科學家一樣,慢慢組合,慢慢組合,他分析出來是這樣,實際呢?實際它一現全都現出來。 那個分析,諸位想想,是不是落在分別執著上麵?分別執著隻能夠學到常識,不是智慧。常識變成所知障,因為他有分別執著在裡頭,有所知障永遠不能見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叫真性、叫法相、也叫法界、也叫法性,這你永遠見不到;必須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見到了。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示現的用意,我們要知道。他學了十二年,那個十二年,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所修學的是高等哲學、高等科學,比現在科學、哲學高多了。如果繼續研究下去,會像現在科學家一樣,還有很多新的發現。真的,是會有很多新的發現,可是決定不能解決問題,要費很多力氣。他告訴我們,可以了,不必再執著了,也用不著再分別了,把分別執著放下,這一放下就見性了。他的示現,我們到現在才覺悟,才把它看透。科學家沒看透,為什麼?他不得受用,也就是說他的分別執著沒放下。他知道基本粒子是無中生有,所以他也有這個說法,整個宇宙是個幻相,這個說法跟佛講的很接近,可是他不得受用,為什麼?他煩惱沒放下,生死輪迴沒放下,那是為什麼?我們在這一段裡麵可以了解這個因素。 【良由幻色無體必不異空。真空具德徹於有表。】 這四句就是《心經》上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前麵兩句是色不異空。色是什麼?現象,什麼現象?物質現象。什麼物質現象?我們的身是物質現象,我們的心是心理現象,是有是空呢?也是空,《心經》上講得清楚,「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是心法。我們如果對於色受想行識這個五蘊,佛法講整個宇宙的現象,最基本的東西就是講這五個字。好像現在科學家講的基本粒子,科學家隻是講物質現象,沒有講到精神現象,佛講到了,精神現象受想行識。物質現象是空的,精神現象也是空的!你不分別、不執著就沒事。受是什麼?身有苦、有樂受,受很多,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兩大類。身有苦樂,心有憂喜,有憂慮、有歡喜,這四種,還有一種,身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很好,叫捨受。為什麼用個捨?因為它時間短暫,它不能永久保持,永久保持就不叫捨受,叫什麼?叫三昧。三昧就是捨受的永恆保持,那叫正受,佛菩薩之受。所以諸佛菩薩知道精神、物質的真相,都沒有體。『幻色無體』,幻受還是無體,幻想也是無體,幻行也是無體,幻識也是無體,『必不異空』。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這不就明白了嗎?隻要你把分別執著放下,你就得大自在,真的把問題解決了。 【觀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 生死沒有了,為什麼?覓生滅了不可得,生滅就是生死。你想想看,你現在去想物質現象的生跟滅,你能想得到嗎?不要說你前五根接觸不到,就是意根,你想能不能想到?彌勒菩薩講得很清楚,彌勒是等覺菩薩,大乘教裡麵佛告訴我們,八地以上才能見到生滅,它速度太快了。你想想看,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滅,你怎麼能想像得到?我們就用佛的方便說,讓你去想,這大幅度把它減少了,佛在《仁王經》上講的,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個生滅,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個生滅你能不能想得到?你都抓不住。一秒鐘要是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滅,我們隻可以說生滅同時。生滅同時你就會說不生不滅,它是有生滅,不是沒有生滅。有生滅,這個生滅現象真的沒有辦法知道。所以佛經上常講一切法,色受想行識不生不滅,這是事實真相,速度太快,你說生它就滅了,你說滅它又生了。所以這個現象是個錯誤的錯覺,是個幻相,相似相續的幻化相,不是真的。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執著,為什麼?得不到。你也用不著分別,為什麼?你還沒有分別,它已經不存在了,所以你分別是冤枉的、是錯誤的。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跟我們不一樣的,就是這個境界,他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分別執著,他見到事實真相,所以他心是定的。無論在什麼境界,一真法界也好、十法界也好,餓鬼、地獄也好,他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 『成大智』,自性裡頭圓滿的智慧都現前了。沒有生死,還有什麼住不住?大智不住生死,沒有生死。生死是什麼?生死是我們錯誤的想法,完全想錯了、看錯了,沒有生死,就在現相裡麵也沒生死,那是講很粗很粗的相了。這是連外國心理醫生,像美國的魏斯醫生,他從催眠當中證實真有六道輪迴,決定不是假的。所以他說人沒有死,任何一個人沒有生死,換身體而已。生死的現象在哪裡?在你的色身,你的受想行識裡頭沒生死,這個色身捨掉,馬上就換一個身體,立刻就換,這當中沒有間隔的。離開這個身,我們中國人講靈魂,外國人承認,稱它為靈體,在佛法裡麵稱為中陰,它很快又去找個色身。沒有放下執著,它找色身就離不開六道,它在六道裡又找個色身。但是魏斯不知道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同菩薩,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不住生死。 【觀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 空遇到緣它就現色,什麼緣?動了。現在外國科學家也有這個說法,整個宇宙什麼都沒有,隻是波動的現象。波動現象很像佛法所說的,不覺就是波動。所以一念不覺,這就產生波動現象,這個波動現象把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德相就完全顯出來了,沒有這一念,有,不顯。所以佛法講隱現不二,沒有波動的時候它隱,有波動它顯,現出來。大乘教裡麵常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現這個法界,現虛空、現法界。所以宇宙的來源是一時頓現,沒有先後。現在科學家一般承認的大爆炸,是個勉強承認,因為找不出第二個再好的說法。他們在天文望遠鏡裡麵,觀察太空星球的現象,看到星球以很快的速度跟我們愈來愈遠,愈來愈遠就是一種爆炸的現象,所以他們從這裡推測的,實際上不是的。不是的,星球距離我們是愈來愈遠,這個現象是什麼道理?我們學佛的人,應該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愈來距離愈遠,我們可以這個說法,現在眾生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愈來愈嚴重,愈來愈嚴重就是距離你的本性愈來愈遠,應該是這種道理。假如我們都修定,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宇宙這種現象就不動了,這就是佛家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宇宙星球快速度遠離我們,應該是這個道理,違背了自性!見性,見性就沒有了。不要說見性了,科學家今天觀察的這個,要拿《華嚴經》對比一下,他們還沒有能超出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科學家今天肯定他沒有能超越六道輪迴。如果我們把執著放下,六道就沒有了,這種星球遠離這現象就沒有了,不存在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一時頓現,覺悟的時候也是一時頓悟,這一頓悟的時候,六道沒有了,四聖法界現前了。再一個大徹大悟,四聖法界也沒有了,一真法界現前,諸佛的實報莊嚴土現前了,全在一心。佛法裡頭講到最後告訴我們,「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就是法,法就是心。法從哪裡來?法是心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講得這麼透徹,這麼簡單、這麼透徹,空即是色。自性裡麵的大悲,也就是大愛,愛是真的不是假的,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大慈悲心起來了,『不住涅槃』。所以大乘法裡麵二邊不住,不像小乘,小乘希望住涅槃,涅槃是什麼?沒有生死。大乘生死、涅槃都不住,所以他自自然然能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眾生有感,佛就現相,現什麼相?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可見得現相不是佛有意思,佛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所以才能現相。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我們天天想阿彌陀佛。我們供養的是一尊白色的,諸位看到照片,藍底這個照片,這一尊佛像有三百多年,過去一個老居士他收藏的。我們在台北剛剛有個小道場,華藏圖書館,沒有佛像。所以他就把這尊佛像送給我,我們就供養在圖書館。這個像,確實每個人看到都生歡喜心。瓷的,很容易打破,所以我們就把它照成照片,這個照片那就是佛的化身。現在這個照片太多了,大大小小的,我看百萬張都不止,這是佛化身。攜帶很方便,走到哪裡我們都可以供起來,旅行的時候,在房間裡也能把佛像供起來。我們將來臨終時,求阿彌陀佛來接引,阿彌陀佛現什麼相?肯定就現這個相。為什麼?你天天想他,天天看他,他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事實。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 【以色空無二。】 無二就是不二。 【悲智不殊。】 不殊也是不二。大智跟大悲是一不是二。 【方為真實也。】 智裡麵沒有悲,不是真智;悲裡頭沒有智,不是真慈悲。這個話,諸位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體驗。你看很多人:這個人好慈悲!沒智慧,慈悲還做了錯事情。佛門的諺語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又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要曉得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方便裡頭有智慧,不二。如果慈悲做出壞事,方便也做出禍害,那就是慈悲、方便裡頭沒有智慧。佛法自始至終把智慧擺在第一,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沒有智慧,縱然做一樁事情,表麵上好像問題解決了,留著有後遺症,可是智慧解決問題絕對沒有後遺症,這個不一樣!我們現在沒開悟,沒開悟那一點智慧從哪裡來?一定從祖師大德那裡來,從佛菩薩教誨當中來。我們離開經典、離開祖師大德的開示,我們沒有智慧,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智慧好比是燈一樣,佛菩薩燈是點燃的,祖師大德也點燃的。我們有燈,有燈沒點著,沒點著隻好跟著他的光走,那就沒錯,他在前麵跟我們引路,我們跟著他。什麼時候我們這盞燈也亮了,那就行;我們這個燈沒有亮,那就得跟人走。你跟錯了人,麻煩可大了。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我們不可以離開佛菩薩,不可以離開祖師大德。我們學《華嚴》,經很深,一定要依靠賢首、清涼大師的註解,不依靠他的註解,確實不容易體會。依靠註解還要自己認真學習,這叫依教奉行,我們才能把自己的距離拉近,向著自性的方向天天接近,這就對了。接近一分,智慧就開一分,接近兩分智慧就開兩分。捨棄經教,遠離祖師大德,我們決定是向迷惑顛倒反方向走去了,那就錯了,那就愈走愈遠。所以我們要知道,希望我們愈走愈近,不要愈走愈遠,這就是說明為什麼不能離開善知識。 找什麼善知識?要找真正開悟的。這個難找,人家開悟了,不會告訴你,你要問他,「我是凡夫,我什麼都不知道」,那怎麼辦?找古人!古人留下來這個東西,這是祖師大德,這沒有問題。為什麼?歷代佛門裡麵高僧、在家的高士,都肯定、都承認的,這就不會錯了,我們得跟定他。我們學《華嚴》,現在我們找了兩個老師,一個是清涼大師,一個是李通玄長者,就是《合論》,他作的《合論》,我們主要的參考書這兩部,認真學習。還得要長時間,長時薰修,才能不斷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可是向上提升要記住,放下,不放下永遠升不上去,想升也不行。放得愈快,你的進步愈快,放得愈多,提升的也愈多。樣樣都要放,色受想行識統統都要放。下麵我們看大師引用《寶性論》這段話: 【寶性論雲。道前菩薩。於此真空妙有猶有三疑。】 怎麼叫道前?沒開悟之前。道前、道後的界限在哪裡?界限在圓教初住,證得初住就是成道,沒有證得初住是道前。道前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麵的菩薩、佛,就是這裡稱的『道前菩薩』,十法界裡麵的佛菩薩,對『真空妙有』還有三種疑惑。我們現在對這個疑惑,那當然有的,有很重的疑惑,為什麼?因為你不肯放下。你要不疑惑,不就馬上放下了!放下就像惠能大師一樣,就成佛了,你還不能放下,你還有疑。我們看看這裡講的,《寶性論》上說的道前菩薩三個疑: 【一者。疑空滅色。取斷滅空。】 空就沒有色了,滅色歸空誰幹的事情?小乘,小乘入偏真涅槃,沒有見性。還有比小乘還不如,六道裡麵的高級凡夫,無色界天人。色界天,欲斷了,就是說財色名食睡沒有了,連這個念頭都不會生,他有色身,財色名食睡沒有了。更高一級的,連身也不要,我們講靈界,有四層,無色界天,他不要這個色,他是滅色取空。為什麼叫『斷滅空』?空有是一不是二,你把色滅掉,空也沒有了,那個真空的意思你不懂。所以你要曉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需不需要把色滅掉?不需要。你隻要在一切色相裡不起心、不動念,對了。你說這個色是空的,我們可以欣賞,不能夠佔有,這對不對?不對。比一般凡夫是高一層,你能生到天道,你還會享受它,你隻是不佔有它,你曉得不能控製、不能佔有,可以欣賞。像在電影院,在銀幕上看電影,你可以欣賞它,你知道那個東西不能佔有,你知道那個你也沒法子控製,你可以欣賞,你還是凡夫。 【二者。疑空異色。取色外空。】 他懷疑什麼?空跟色是兩樁事情,空不是色,色不是空。他到哪裡找空?色之外不是空了嗎?他去找色外空,色外空是個頑空,不是真空,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虛空。不知道這個虛空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空也是個現象,這個現象是變出來的。我們眼睛能見,見到虛空,眼睛一閉虛空就沒有了,很容易試驗的,眼睛一閉虛空就沒有了,你就看不到虛空。這是第二種疑惑。 【三者。疑空是物。取空為有。】 這就是更高級的,現在科學家,真的,他以為空也是物質,也是物。空這個現象,科學家講黑洞,黑洞的理論,他用個床鋪做比喻,床鋪上鋪了被單,那個被單就是虛空。黑洞怎麼形成?好比你用一個橄欖球,放在這個床鋪上,那個橄欖球會壓下去,壓下去的時候被單就變形了。虛空會變形,變形的時候它就產生黑洞的現象。這就是把虛空看作有,虛空不是無,虛空也是有。三個疑問,十法界裡麵的佛、菩薩,那聲聞、緣覺就更不必說了,我們凡夫哪能沒有疑惑?下麵為我們解釋。 【今此釋雲。】 跟我們解釋這個現象。今此釋雲: 【色是幻色必不礙空。空是真空必不礙色。若礙於色即是斷空。若礙於空即是實色。】 我們先學習這幾句。色是幻,也就是它沒有自體,自體就實體,他沒有真正的一個實體,所以它不礙空。空是什麼?空是空性。這個性空不是我們現在的虛空,現在的虛空確確實實的,像科學家講的比喻,真的虛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特別是現在研究光,光在空中的時候,它不是直線,它有曲線。曲線是什麼?是受星球外在的引力,那個引力能夠把這個光彎曲,不一定它是直線進行。如果它是很遠距離來,它附近有很多大的星球發生的引力,那個光是彎彎曲曲的走,就像流水一樣,不是直線的,這是現代科學家發現的。所以空不是我們想像的「什麼都沒有」,不是的。真空,真空決定沒有這個扭曲。所以我們的念頭,念頭這個波快速,一念周遍法界。為什麼周遍法界?我們這裡講三種周遍,不正講的這個道理嗎? 一塵周遍法界,你那個一念起來它就現相,那個相就是塵,就是物質,物質是從念頭生的,你一個念頭它就現一個形。彌勒菩薩講的「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是什麼?受想行識。這個合起來不就是五蘊嗎?佛法講宇宙那個最小的因子,就是講的五蘊。它念念成形,它隨著念頭,念頭太快了,所以它生滅的時間也太快了。它依什麼起的色?它依真空,依自性,所以相跟性是一不是二。但是性是真空,相是幻有,幻有就是色是幻色,它怎麼會礙空?它不礙空。空是自性,自性是真空,真空它不礙色,這說的事實真相。《般若經》上佛講得多,沒有妨礙,所以講到是理事無礙,不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都在麵前。可是我們今天理事有礙,事事那是更有礙,這什麼原因?執著造成的。執著破掉了,理事無礙,理事無礙的境界現前;分別沒有了,事事無礙現前。有分別,事事有礙,有執著,事理有礙。所以佛告訴我們,六道裡麵的事,一切法從心想生,一點都沒錯,從什麼心想?從分別執著生的,這個我們要知道。分別執著裡麵,如果是善很好,心善、行善、言善,這個人生非常美好,我們人有福報,社會安定,世界太平,五榖豐登,豐腴衣食,人民安樂。如果我們的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那就像現在這個狀況,什麼樣災難都來,天災人禍,人民活得很辛苦。苦樂是果,善不善是因,這是講六道裡麵的狀況。總的來說,真空、幻色都是了不可得,行、識,行是物質,識是受想行識,都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它沒有障礙,這是事實真相。 下麵說,『若礙於色即是斷空』,不是真空,這個斷空是斷滅空,你把色滅掉的時候,色除掉的時候,現出的空,它有礙。『若礙於空即是實色』,真的是色,它才能礙於空。我們舉個例子來說,這個茶杯,我們是不是以為它是真的?這是個色,真的是色,現在在我們麵前這個空,空也是真的,它兩個是真的,茶杯在此地不能動,動不是妨礙空了嗎?空也礙於色,色也礙於空。我現在把這個茶杯從這裡拿到這裡,你們看到這個地方,茶杯移動,空是不是就出來了。茶杯在此地,空沒有了,被它佔有了;我茶杯拿掉,空出來了。你們有沒有看到空出來?看到是沒有妨礙,你仔細去觀察真的沒妨礙。佛在《楞嚴經》上用這個比喻,跟阿難尊者討論。所以色不是實色,它不礙空,空不是斷滅空,它不礙色。為什麼?它都是幻的,沒有實體。 性不是實體,性裡麵不但沒有色,連受想行識都沒有。性裡麵本來有智慧德相,如果沒有智慧德相,它怎麼能現相?它不能現相。所以它本來有智慧德相,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性德。見聞覺知,這裡麵大師開頭告訴我們,顯一體,一體是自性,然後起二用,二用就是這一體,體裡麵的智慧德相,那個相就現依報,智跟德就現正報,那一動,波一動的時候,現相就產生,依正莊嚴就出來了。禪宗裡麵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麵目」,我從哪裡來?為什麼說有我?這就曉得,自性裡頭來的。然後你曉得,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自性變現的,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的,誰的自性?自己的自性。我的自性、你的自性、他的自性,你我他同一個自性,但是所變的境界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我們心想不一樣,我想善,我這個變全善的;你想不善,那變全不善的。所以,為什麼有變佛、有變菩薩、有變天人、有變惡道,想不一樣,就變不一樣。每個人,我們講人法界每個人,你看每個人相貌不一樣、福報不一樣、壽命不一樣、苦樂不一樣,想不一樣!如果想是一樣的,就全一樣。 到什麼時候想一樣?成佛是一樣。為什麼?佛不想了,不想就都一樣。所以佛佛道同,佛跟佛示現的相貌都相同,為什麼?他沒有想。沒有想,現出來現出來是自性圓滿的報身,那個相好說不出來。佛在經上跟我們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我們人間稱為什麼?這是好相、這是貴人,貴相,是從分別執著裡頭生的。離了分別執著、離了起心動念,是自性裡麵的圓滿性德顯現出來,那真的是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一絲毫缺陷都找不到。要記住這是自己,不是別人。佛說他自己,也就是告訴我們,說我們自己,所以貴在直下承當。《華嚴經》說的什麼?說的是我自己,不是別人!這個說的人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就是自己,本性毘盧遮那,唯心華藏世界。我們稱西方淨土,本性彌陀,唯心淨土,用在《華嚴》上,那不就是本性毘盧遮那,自性華藏世界,不就是這個意思嗎?所以聞一要會貫通,這一個懂了,一切都通了,障礙就沒有了。下麵大師說: 【如一塵既具如上真空妙有。當知一一塵等亦爾。】 你知道一塵,彌勒菩薩跟我們講得好,一塵就是你一念成形,一念就有個形狀出來,這個形狀就是一塵。「形皆有識」,塵就有識。塵不是動物、也不是生物,現在講它是礦物,它有識。為什麼說它有識?它有見聞覺知、它有受想行識。隻是我們很不容易覺察到,它的精神現象太微小,我們感覺不到。江本博士用儀器觀察到了,他看的是水,這是礦物,水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如果沒有受想行識,你對它惡念它就不會現惡相,對它善念它就不會現好相。它能夠現不同的相,它有受,它接受了,接受它有反應,所以它有受想行識。基本粒子,你知道它一塵如是,一切塵、一一塵亦爾,一樣沒有兩樣。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遍法界虛空界是個有機體,這是講有機,是活的,沒有一樣是死的,隻要有物質現象,物質現象裡頭就有識。彌勒菩薩講得好,「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把問題真的解釋開來了,真相說出來了。 【若證此理。即得塵含十方。無虧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時。】 問題就是你是不是真的透徹?是不是真正能夠契入這個事實真相?真正契入之後,你就得到一塵遍十方法界,一塵生十方法界,一塵含十方法界,三種遍同時具足。沒有大小,你不要認為一塵小,外麵世界大,一樣的,絲毫差別都沒有。『念包九世』,念是一念,九世是什麼?我們通常講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九世,過去,有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現在現在、現在未來;未來未來、未來現在、未來過去,這九世,這從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沒有分別執著,哪來的九世?九世講時間,時間沒有了。『無虧大小』,空間沒有了。所以空間、時間是幻相,不是真實的。這在佛法裡麵,《百法明門論》是大乘入門初學的一部書,就像儒家初學的《弟子規》一樣,天親菩薩將《瑜伽師地論》裡麵所講的六百六十法歸納成一百法;六百六十太多了,歸納成一百,這個一百展開來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時間、空間在這裡頭,它叫時分、方分,方是講四方、四維、上下,叫方分,方分是講空間;時分是講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講時間。這兩個法,你看它排列在哪一類裡頭?叫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現代的名詞來說,就是抽象概念,全非事實,它不是事實,是個抽象概念而已。 幾千年前,佛門裡麵就把時間、空間分在不相應行法這一類裡。不相應行法,在百法裡頭一共二十四,二十四個不相應,第一個是「得」。它排列順序好,妙極了,我們這個世間人患得患失,都想得,得什麼?得是不相應行法。我們說我得到錢了,我得到錢,我是依他起性,錢也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眾緣和合而現的相。我是四大五蘊現的相,錢是個物質,也現的這個相,是因緣和合現的相。得是什麼?你把這兩頭離開,人也分開,物也分開,單單講這個得,它算什麼?抽象概念。這是提示你:無所得!你能看破之後,明瞭一切法無所得,就是《般若經》上所講的「一切法無所有」,依他起沒有自性。我無自性,錢也無自性,得是個抽象概念,你一分析的時候就沒有了,真的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世間人不了解事實真相,天天去追求,患得患失,錯了,真正鑄成大錯,還自以為聰明。 在這一塵當中,你看到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延促同時』,延是延長,促是縮短,同時。延促同時,就是時間沒有了;無虧大小,空間沒有了,時空都不存在!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所以成佛之後,沒有先佛、後佛,沒有。佛在經上有個比喻,譬如長江裡麵流的水,有前浪、有後浪,後浪推前浪,到海裡麵去之後,前浪後浪就沒有了,佛用這個來比喻。成佛之後沒有先佛、後佛,沒有成佛之前有先後。成佛之後,就是你執著沒有了、分別沒有了,還有先後,到你起心動念沒有了,先後就沒有了,時空就突破了。 【故得殊勝微言。纖毫彰於圓教。奇特聖眾。輕埃現於全軀。迥超言慮之端。透出筌罤之表。】 這個後麵幾句話,都是講的這些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明白、他覺悟了。從哪裡覺悟?從一微塵。特別是彌勒菩薩所說的,奇特,妙絕!這彌勒菩薩所講的,「佛告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幾識耶,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此識教化非無識也」。這段的開示太好,完全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這說出什麼?就是我們現在都在想這個問題,而始終不能解決,宇宙從哪裡來?萬物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最重要就是我從哪來的?這段全都答覆了。這是《華嚴經》裡麵真的是究竟圓滿的科學跟哲學,沒有再上的。所以你真正要是得,得是契入,真的懂,確實沒有疑惑。『殊勝微言』,微言大義,跟你講的一微塵,『纖毫』是一微塵,『彰於圓教』,彰是明顯,把諸佛如來圓滿的教義都給顯示出來,一塵顯示出來了。『奇特聖眾』,奇特是讚歎,聖眾是什麼?法身大士,太奇妙!『輕埃』,埃是塵埃,就是說的一塵,一塵很輕。在一塵裡麵『能現於全軀』,軀是身軀,身軀代表什麼?身軀代表法界、法身。從一微塵,你就把整個法身徹底明白了,這個事情太奇特了。『迥超言慮之端』,「迥」是遠的意思,遠遠超越了言語,「慮」是思慮,我們講的言語、思考所達不到的。底下的比喻,是講古代打魚,用個竹子編的竹簍,小時候我們在家鄉都做過。放在小溪裡麵,水會從竹子旁邊流過去,魚牠就流不出去了,很小的魚牠會流出去,大概有個兩三寸長的魚就流不出去,這抓小魚。他是用這個去比喻,這個比喻說你有所得,這個得是什麼?明心見性。末後大師引《華嚴經》上一段話說。 【經雲。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塵內。一切塵亦然。】 這個比喻好,『大經卷』是什麼?叫一切經,也叫《大方廣佛華嚴經》。諸位要知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一切經,現在我們稱為《大藏經》。釋迦牟尼佛在二七日中,宣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講完之後,大龍菩薩把這個經收藏在龍宮。以後就是龍樹菩薩有這個緣分,到龍宮去參觀,龍樹是初地菩薩很聰明。傳記裡麵記載,他用三個月的時間,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看完了,智慧、神通也不可思議,他起了傲慢心,以為這個世間沒有人能超過他。大龍菩薩是大菩薩,常常要照顧小菩薩,看他錯了要幫助他,糾正他的過失,就把他帶到龍宮,看看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在定中所講的《華嚴經》,數量有多大?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首偈是四句,不像中國人,中國人算是算字數,這篇文章有多少字。印度人不是的,印度人算句子,四句一個單位,不管句子長短四句叫一偈,用這個做單位。有多少偈?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不是一個大千世界,十個。這個經放在我們地球上,裝不下,不但放在地球上放不下,放在娑婆世界也放不下。娑婆世界才一個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它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隻能容納十分之一,這《華嚴經》。龍樹菩薩一看這個,傲慢習氣馬上沒有了,知道自己知道得太少,學得太少了,看到這個才佩服得五體投地。一想這個分量閻浮提眾生不能受持,然後再看中本《華嚴》,這好像我們中國《四庫全書》一樣,大本《華嚴》像《四庫全書》,中本《華嚴》好像《四庫薈要》,隻有全書的三分之一,還是太大,無法受持。最後看小本,小本是什麼?就好像我們看到《四庫全書提要》,目錄提要,每本書裡麵內容大意是什麼,紀曉嵐編的,送給皇帝看的。皇帝沒有時間看那麼多書,每本書它裡頭說什麼,寫幾個大綱給他看。目錄提要,《四庫全書目錄提要》,現在印的本子是這麼厚的本子,五本,精裝五本。 龍樹菩薩一看這個行,這個閻浮提眾生可以,這就把它帶回來了。怎麼帶回來?他聰明,他把它背過,回到人間的時候再把它寫出來,這就是傳給這個世間的《華嚴經》。總共有多少?十萬偈,也就是全文四十萬句。現在我們中國翻譯的《華嚴經》隻有一半,經太大,流傳時間久了,有很多喪失掉。所以現在我們的本子是個殘缺不完全的本子,雖然不完全,《華嚴經》的大意能看得出來。在現前這個世界上,梵文的原本沒有了,隻有中文的譯本,所以非常可貴。《華嚴》三次到中國都翻譯,最早是晉朝時候翻成六十卷,叫《六十華嚴》。第二次唐朝,武則天做皇帝的時候,第二次翻譯翻了八十卷,比第一次多了九千頌,也就是四九三十六,比晉經多三萬六千句。最後一次是唐代宗時候,貞元年間翻譯的,「普賢行願品」四十卷,這一品是完整的,非常難得。所以現在講《華嚴》,我們中文譯本是最豐富的,這是中國人有福報。「大經卷」就是指一切經,所以《華嚴》也叫做一切經,一切經確實是《華嚴》眷屬。這是說經。 【有一聰慧人。】 這是比喻,有個很聰明、有智慧的人。 【淨眼普明見。破塵出經卷。廣饒益眾生。】 這個人是什麼人?這是開悟的人。清淨眼,什麼叫清淨眼?清淨心起作用就叫清淨眼。《壇經》裡麵告訴我們,六祖開悟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由此可知,這個清淨眼是我們本來的眼。普是普遍,一個都不漏,明見,隻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的『淨眼普明見』就現前,能從一塵當中見到圓滿的自性。『破塵出經卷』,我們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為什麼?惠能大師給我們表現的,不就是這樣的嗎?他放下,開悟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他沒有學過,他不認識字,你把佛經任何一部經典展開,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這本事從哪來的?破塵出經卷。他一生弘法利生,廣饒益眾生,這是六祖大師一生的事業,真正是奇特聖眾。下麵我們再繼續往下看: 【若據理而言。即塵。眾生妄計經卷。即大智圓明。智體既其無邊。故曰量等三千界。依此義故。名一塵含容空有遍也。】 所以我們以這個理來說,根據這個道理來講。『即塵』,眾生,講經卷還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哪來的經卷?還要說這個經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這不都是在分別執著嗎?這句是講我們凡夫,哪裡的凡夫?十法界的,不隻是六道,十法界沒見性,都是有這種疑惑,都是有這麼一個看法。『即大智圓明』,大智圓明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智體既其無邊』,智體是性體,性體無量無邊,所以說它量等三千大千世界,這用比喻來。依這個意思來講,『名一塵含容空有遍』,這一塵當中包括空有,空有就把所有一切萬事萬法全包括了,一個都不漏。所以你看現相,起二用,起二用就現相,現依報、現正報。依報裡頭一塵,正報裡頭一毛端,汗毛一毛端,說一塵跟說一毛端,意思完全一樣,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事理、性相、因果統統包括盡了,這才是諸法實相。第三段我們就學到此地。現在時間正好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