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十五集) 2000/06/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15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十五集) 2000/06/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15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還是將經文念一遍。《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三麵,倒數第二行,從第二句念起: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
這是一小段。昨天講了兩句,說明這個心不是色法,不可見、不可取。今天接著說這心是從哪裏來的?經上說的這些話,我們一看就知道它是識心,不是真心,因為真心不是虛妄的,它是真實的,所以這一看就是阿賴耶識。『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大家學過相宗的《百法明門論》,如果對這部小論有一點基礎,這幾句話就非常好懂。我們知道《百法》是天親菩薩將《瑜伽師地論》裏麵六百六十法歸納成百法,便利於大乘初學,這是相宗入門第一門功課,初學的第一門功課。《百法》說什麽?你懂得《百法》說什麽,你就懂得《瑜伽師地論》裏頭六百六十法說的是什麽。它是將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歸納成一百條,每一條裏麵所包含的都是無量無邊,沒有法子計算的。
無論是屬於哪一個科目,心法能變,我們有的時候也說能生能變,能生也能講得通。但是諸位要記住,能生可不是能現,能現跟能生的意思不一樣。能現是真心,妄心不能現,妄心能變,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它有這個功能。妄心從哪裏來的?「但是虛妄,諸法集起」,「虛妄」是說它不是真實的,怎麽有這種現象?集起的。《中觀論》上有一首偈說得好,都是講到宇宙人生諸法的根源,它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我們可以說一部《中觀論》五百頌,就是說明這個事情。這一樁事情,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徹法底源的現象,你搞清楚、搞明白了,在佛家就稱你為法身菩薩,等於說你拿到這個學位,你是法身菩薩了。對於這個現象完全模糊、迷惑、不了解,這個人叫凡夫。凡夫跟佛、跟菩薩沒有差別,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認知上的不同。正如同我們現在學校讀書一樣,你拿到博士學位,他拿到碩士學位,這個人沒有文化,連小學都沒有念過,都是人,都是一樣,沒有兩樣,隻是文化程度上差別不同。
在佛法裏麵十法界,實在講就是文化程度的差異,他們過的日子不相同。從這個地方我們應當恍然大悟,我們要過好的日子,要把自己的生活品質向上提升,靠什麽?靠教育。今天世界上許許多多貧困地區,我們看到生活過得那麽苦,怎麽去救濟?物質救濟是解決不了問題,要辦學校,要教他,提升他的文化水平,就提升他的生活品質。在佛法裏麵講的是大的界限,我們能從人道提升到天道,欲界天提升到色界天,色界天提升到無色界天,從六道裏麵提升到四聖法界,從四聖法界提升到一真法界,全靠教學,世出世法沒有例外,我們要有這個認知。
阿賴耶是從哪裏來的?阿賴耶叫「藏識」,阿賴耶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是藏識,藏就是含藏。藏的什麽東西?諸法,我們現在的話講諸法的印象,佛經的術語叫「諸法落謝種子」,現在人講印象。我們今天從早到晚,這一生生活當中,六根所接觸的境界都有印象,這個印象永遠不會磨滅的。你說:「印象很淺,我記不得了。」是記不得,統統歸檔,阿賴耶識好比是檔案室,全在這個裏麵。你造的一切善、一切惡、一切無記,全在這個裏麵,永遠不會忘記。佛在經上講,縱然經過百劫千劫,因緣遇會的時候,這個因就是阿賴耶裏麵的印象,含藏的種子,遇到緣這個果報就現前。極其微弱的現象,我們自己的第六意識,實在用個「粗心大意」來說它不為過,第六意識是粗心大意。阿賴耶是非常非常微細,微細的念頭造的業,往往第六意識還沒有覺察到,但是檔案室已經存了,已經歸檔。歸檔的速度非常快,都是刹那刹那。
但是這個東西沒有形相,印象不是色法。如果阿賴耶識的種子,我們就是說現在的印象,印象要是個色法,要是個物質,佛講我們無量劫到今天的造作,就是虛空這麽大都容納不下,你就曉得我們造的這個業有多少!我們在一生過程當中,在菩提道上,三大阿僧隻劫,怎麽可能沒有魔、沒有難、沒有障礙?往昔、今生造的惡業太多了,惡業障礙我們,善業也障礙我們。善業引起我們的貪愛,惡業引起我們的瞋恚,全是障礙,貪瞋癡全是障礙。所以佛教我們修淨業,幾個人修淨業?幾個人懂得淨業?修淨業的人就沒有障礙了。
實在講到什麽時候才修真正的淨業?純淨不雜是法身大士,淨裏麵還摻雜著少分不淨是四聖法界,六道這個法界裏麵總是染多淨少。在我們凡夫,真正很好的修行人,染業摻雜在裏麵的分量比較少,摻雜個百分之二十、三十,這在六道凡夫修行人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已經相當不錯了。像我們現在這種程度,大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染業,我們的淨業隻有百分之二、三,甚至於百分之一、二,如此而已!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這些確實是虛妄的,雖是虛妄,你要不知道它是虛妄,你就受它的害;真正知道它是虛妄的,你就不受害,你就覺悟了。所以這個地方關鍵還是迷悟,迷的時候你永遠被妄境束縛,你永遠受妄境支配。我們舉個非常現實的例子,我們眼前這個世界是虛妄的,但是我們不知道它是虛妄,我們受它的影響,起心動念、一切生活行為都受環境影響。什麽原因?不知道它是虛妄的。如果真的知道它是虛妄,決定不受環境幹擾,你在環境裏麵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得大自在!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在中國曆代祖師、大德居士當中,有不少人證得這個境界,正如《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他不被環境所誘惑,不被環境所轉,他在環境裏能做得了主,他能轉境界。善人遇到他,善人會更善;惡人遇到他,惡人會改過遷善,他轉環境,轉人事環境;他也能轉物質環境,物質環境有許多天災,他到這個地方來天災減少了,我們今天講風災、水災、旱災、地震,他到那裏就減少了。這不是神話,這是事實,這裏頭的理太深了。所以佛經裏麵講密,佛家不是講「秘密」,講「深密」,這個理太深了。再深的理,隻要你依照這個方法循序漸進,你一定可以證得,證得的時候所謂是「豁然大悟」。
《金剛經》上跟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百法》前麵的九十四法,後麵六法是「無為法」。無論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都是諸法集起的。
『畢竟無主』,「無主」是沒有主宰。怎麽集起的?緣。佛法非常重視緣,佛法講「緣生」,不講「因生」,它講「緣生」,講得非常有道理。佛家講一切萬法的現象講「緣起」,但是緣起決定是性空,性空就是「畢竟無主」。
『無我我所』,所有一切法的真相皆是如此,所以說「萬法皆空」。現在科學家也懂得這個道理,科學家用什麽方法看到這個真相?他用分析的方法,一個人身、一個物體,他分析,從細胞裏分析成分子,分子再分析成原子、成電子、成基本粒子,這才曉得這個東西是空的。原來所有一切法都是基本粒子組合而成,組合的現象不一樣,有的組成礦物、組成植物、組成動物,都是一個東西組成的。科學家現在了解這個道理,不過是組合方程式不相同。這個話在《金剛經》上,《金剛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依照外國人的說法也有二千五百多年了,依照中國曆史記載是三千多年,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上講,這個世界是「一合相」。你們想想「一合相」是什麽意思?基本物質是一個,小而微塵,大而世界,這世界是今天我們講的星球,同一個基本粒子組成的,「一合相」組合的。這個組合,緣聚它就形成,緣散它就散開,聚散無常,它哪裏有主?有主的話,聚合永遠不散這叫有主。聚散無常,刹那變化,我們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
為什麽?了解透徹,你對於世出世間法決定沒有貪戀的心。為什麽?它是假的。你貪戀是迷惑,你想執著占有是妄想,為什麽?不可能的!我們自己的身都不能占有,細胞的新陳代謝刹那變化,所以確實是「無我」。世間人執著這個身是我,是第一個迷惑,從迷惑「我」產生自私自利,造無量無邊罪業。造這些罪業,在一般講墮落在輪回;不是墮落,他這些業力把境界變成輪回的境界,變成地獄的境界。地獄從哪裏來的?自己變的,不是別人造給他受的,自作自受。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佛造的,佛從來不幹這個事情,佛哪裏管這些閑事!我們覺悟了都不管閑事,佛還管閑事嗎?佛管閑事,他不如我們;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告訴你事實真相,是你自己心裏變現的,前麵所講的「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從心想生」,這個話大乘經裏講得太多了,「一切法從心想生」。
於是我們也常常遇到有一些同修問我:「鬼有沒有?龍有沒有?」我都點頭說:「有」。為什麽有?你心裏在想,它從心想生,隻要你想,它就會想出現相。本來沒有,這個相是你想出來的,你天天想鬼,當然鬼就一大堆了。然後你才曉得,「淨業三福」裏麵告訴我們「深信因果」,那個「深信因果」是什麽?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佛也是心想生,我天天想佛,佛就現前;就是基本粒子組合的時候,它是從心想來組合的,那就組合佛的世界。天天想鬼,就組合鬼的世界,鬼是什麽?鬼是貪愛,天天念念不忘貪愛,變現的境界就是鬼的法界。念念瞋恚,恨別人,世間沒有一個好人,都是討厭的,都是可惡的,他就變地獄法界。十法界都是虛幻不實,所以佛講「夢幻泡影」。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佛才勸導我們要想善,不要去想惡;要行善,不要造惡。徹底明了之後,佛跟我們說的這些話是真實話,真實的教誨,慈悲愛護到極處的教導,我們才會感恩。
「我」尚且沒有,哪來的「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這個房子是我所有的,財產是我所有的,地位是我所有的,權力是我所有的。假的!我所有的更沒有了,「我」都沒有,哪來的「我所」?所以佛家講的清淨平等,是從這個地方來的。你要不懂這個道理,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的心怎麽會清淨?你怎麽會平等?總是覺得我比別人高,人家不如我,你不曉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道理的時候,萬法是平等的,佛跟餓鬼是平等的,跟畜生是平等的,跟地獄也是平等的。佛尚且如此,我們怎麽會不平等?我們上跟諸佛平等,下跟地獄平等。平等,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障礙都沒有了。平等是佛法界。佛法界,清涼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理沒有障礙,事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真的是大圓滿、大自在。
《十善業道經》,這部經很淺顯,這一段很深,這一段是講理,理要不明、不透徹,這十善教你,你不肯做。為什麽?勸你,你也知道善是好,不善是不好,可是善偏偏做不到;貪瞋癡慢是煩惱,常常欺騙別人不是好事情,天天還幹。什麽原因?這個道理沒有透徹。真正透徹了,決定不再做惡事。別人騙我,我不騙他,別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我們受他的陷害,決定沒有報複的念頭,我們還是誠心誠意一片善心對待他,這是你真正覺悟。為什麽不報複惡人?這是佛經上講的「可憐憫者」,他很可憐,他糊塗,他不知道事實真相,你不可以責備他。正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他的環境不好,沒有遇到好人,「先人不善(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有人教他;「殊無怪也」,不應該責怪他。他對我再惡劣的行為是對的,是應該的,我們了解他,他不了解我們,我們要原諒他,決定沒有一念報複的念頭,依舊是誠心誠意對待別人。縱然生命被他害死了,害死了很好,害死了我們正好生天,我們早一點生天,感謝他都來不及了,你怎麽可以怪他?所以你不了解這個道理,你才有怨恨心,了解這個道理就沒有。他把我害死是讓我早一天生天,換好環境。隻有真正透徹明白的人,他才懂得,不了解不行,總是墮落在這個裏麵。
所以這三句,「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這是講阿賴耶。無我、無我所,這個「無」字是貫下來的,「無我」、「無我所」,這是事實現象;不僅是六道,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佛是一語道破。好,今天時間到了。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十六集) 2000/6/1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16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十六集) 2000/6/1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16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三麵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
【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
前麵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而心不是色法,也就是說心不是物質,所以我們眼、耳、鼻、舌、身,連意都緣不到。它確確實實存在,它能現一切萬法,能變。這個「變」是讓一切法產生變化,所以它是能現、能變。今天接著告訴我們,『雖各隨業,所現不同』,佛家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是從大的差別現象說起的,如果細說法界是無量無邊,每個人都不一樣。為什麽?我們每個人的思想不一樣,念頭不一樣,所以所現的境界當然就不相同。尤其是心想,經上講「心想異故,造業亦異」;而世間諺語有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麵」。這兩句話說得好,如果這兩個人心相同,這兩個人麵貌就相同。
所以我們仔細去觀察,如果看到有兩個人麵貌相同,你再仔細觀察,他們很多動作也相同;再深入觀察,他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都很接近,證明佛經上所講的話是正確的。一切眾生心想不同,所以他感得的報身,身相不一樣,容貌不一樣,膚色不一樣,健康狀況不一樣,這些全是從心想生。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再仔細去觀察,多病的人妄想一定多、憂慮一定多、煩惱一定多。你去觀察,身體健康、很活潑、很快樂的這個人,妄念少,煩惱少。這都擺在我們麵前,我們很容易觀察體會到,這些原理原則,佛在經上講得很透徹。
所有一切現象,我們今天總的來說,虛空、宇宙、動物、植物、星球,這許許多多的現象,都是從自己心想變現出來的。所以我們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世間,不可能兩個人世間完全相同,不可能!我們同樣見一樁事情,我們感受不相同。就以我們現前而論,我們展開《佛說十善業道經》,我們經本相同,裏麵的字句也相同,我們每個人讀這部經感受不一樣,理解不一樣。這是什麽原因?「心想異故」。開經偈裏麵教我們:「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能做得到嗎?做不到。為什麽做不到?我們有心想。佛沒有心想,心想是八識這一邊的事,佛是「轉八識成四智」,所以佛沒有心意識。我們什麽時候心裏不想了,想是執著,思是分別,如果我們離開了分別執著妄想,我們再看這些經典,如來真實義就現前,豈不是「雖各隨業,所現不同」嗎?由此我們也能體會到,佛在許多大乘了義經上告訴我們的,世間所有一切萬法,皆是「不可得,無所有」。
《金剛經》很多同學都念過,佛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大般若經》上所說的「不可得,無所有」。能得的心不可得,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得的不可得。所得的是外麵境界,境界是緣生之法,緣起性空,所以外麵境界也不可得。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是十法界裏麵的這一切現象不可得,一真法界裏麵的現象也不可得。現象有沒有?不能說它沒有,也不能說它有。你說它沒有,這是錯誤的;你說它有,也是錯誤的。在佛經我們常常看到,這不是佛的說法,是古時候許許多多宗教家、哲學家的說法。它既然非有也非無,把它合起來,非有非無行不行?亦有亦無行不行?都不行。為什麽不行?隻要你有這個念頭,你就落在情識裏頭。這個是佛法究竟處,這是佛法高明處。
佛教給我們在一切境緣之中,我們今天講實際生活裏麵,教導我們用什麽樣的心態來生活,來處事待人接物?教我們一念不生,隨緣而不攀緣。普賢菩薩教得好:「恒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普賢菩薩做人的態度,真實智慧究竟圓滿,我們應當要學習。學不到要認真努力去學,學到一分就有一分受用,學到十分就有十分受用。不可以說學不到我就不學了,不學你就隨順煩惱;隨順煩惱,你永遠生活在六道輪回,這就錯了。這兩句話是講現象,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現象。
下麵兩句話是講它的真實,『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所以有很多人,他有一個錯誤的觀念,這個錯誤的觀念很難很難突破,他要追問:「這個現象是從哪裏來的?」「這個現象是怎麽產生的?」諸位要曉得,你起這種念頭,都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裏頭,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現象是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再用妄想執著去理解它是不可能的。怎樣才能夠明了通達事實真相?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佛家講的「禪定」,《楞嚴經》上說得很好:「淨極光通達」,統統放下,心淨到極處,自性般若光明就現前,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全都通達了,全都明了了,這是真實智慧。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通過這個途徑,徹底覺悟了。
所以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如來講經說法,歸結到總綱領是「戒定慧」三個字,這其中定是樞紐,慧是目的,戒是手段。戒是什麽意思?守法,決定要遵守前人的道路,我們省事了。釋迦牟尼佛走的是哪一條路?十方一切諸佛走的是哪一條路?我們跟緊,不能夠舍棄。「我另外找一條路」,你找不到。無量劫來,人家從這個路走都走通了,哪裏會有錯誤!這是正道,它不是邪道。正道決定能達到開智慧,邪道決定不能開智慧,邪正是這麽分的。要依中國禪宗來講,正道一定會達到明心見性,邪道就不可能。諸佛菩薩走的是正道,正道裏麵的純正,對我們的根機來講,純正之道是簡單、穩當、方便、快速,無過於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佛菩薩教導我們,就一句話:「老實念佛」。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什麽原因?不老實,原因在此地。果然老實,效果很快。真正老實人,這《十善業道經》還需要講嗎?不需要講,他全做到了。你要不相信,新加坡有一位許哲居士,她現在皈依了,我可以稱她居士,她是一百零一歲才皈依,從前沒有學過佛,但是《十善業道經》裏的每一條她都做到,不學就做到了。什麽原因?老實,她是個老實人,規規矩矩的做人。所以她問我,她有沒有資格做佛弟子?我說:「你是標準的佛弟子,我們這些佛弟子,在家出家都比不上你。」沒有學都做到了,這叫老實。我們天天在學,天天頭腦裏還在想新花樣,沒有依教奉行。不老實!所以天天學,一樣沒有成就。
我們見一切法還要不要去追究?世間人常講「打破砂鍋問到底」,佛法是許可的,許可你問到底,決定沒有忌諱。為什麽?有疑,這個疑惑一定要斷除,問到底是幫助你斷疑生信。所有疑惑都沒有了,人就老實了。你還有疑慮,你怎麽可能老實?老實人有兩種:一種是善根福德深厚,像許哲這個人,這是自己善根福德深厚,雖然沒有學,她沒有疑惑,這是過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緣;另外一種,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沒有懷疑,他老實了。中間這一段占決定大多數,所謂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這樣的人難度,他妄想多,分別執著多。老實人看到這一句話,心就定了。
法界虛空一切現象,佛在這裏跟我們講「無有作者」。這話是真的,不是佛造的,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要是上帝造的,那上帝是誰造的?「無有作者」是真的。「無有作者」,佛講心現識變。所以你要問到底,佛到最後答覆你:「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能現,識能變,確實沒有作者。
『故一切法,皆不思議』。龍樹菩薩在《中觀論》上告訴我們「諸法不自生」,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絕不是自己生的,這講不通。「亦不從他生」,也不是他生的。是不是自他共同生的?也不是,不共。是不是沒有原因生的?那也不是,「不共不無因」。後麵下的結論,「是故說無生」。你要真正把這四句話懂得了,真搞清楚、搞明白了,那恭喜你,你證得了「無生忍」的地位,「無生法忍」。無生忍的菩薩,《仁王經》上告訴我們,下品無生忍是七地菩薩,中品是八地,上品是九地,到這個地位,《中觀論》上這四句話,他才透徹的了解。
他用什麽方法了解?不是天天在想,天天在想永遠不會了解。甚深禪定的功夫,也就是我們常講「看破、放下」。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修的禪定。禪定總的說法,就是我們六根接觸一切境界,這個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在這裏麵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禪定。不一定天天麵壁盤腿打坐,不一定。接觸外麵境界,你真正做到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樣樣應付得圓圓滿滿是慧,自己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定。定慧等學,定慧等運,這是佛菩薩的生活;凡夫在這裏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要知道,一切法確確實實沒有作者。
這一樁事情,我們在《華嚴經》上曾經說過。「故一切法,皆不思議」,佛經上常講「法爾如是」,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此地所說的這幾句,《華嚴經》上世尊全部把它落實在菩薩日常生活當中,所以跟《華嚴》合起來看,非常有趣味,我們能夠體會到更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