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 宣講華嚴經(ZT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0一卷)
(2008-11-29 20:40:43)
下一個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0一卷) 2008/1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九段「下方無上慧菩薩。」
菩薩是代表第九住,第九住叫法王子住。從初發心到第四生貴住都叫做入聖胎,這是比喻入聖胎,這個聖是佛。從第五到第八,我們前麵學習的名為長養聖胎,也就是我們用個粗顯的比喻,諸位就更容易懂。從初發心,就是發心住,到生貴住,好比一個人到這個世間來投胎,這都還在母胎裏麵,剛剛投胎的狀況;從第五到第八,長養聖胎,還沒出世;到第九,今天這個地方,這出胎、出世了,他一出世他就是王子。在清涼大師注解裏麵為我們介紹,「無上慧」菩薩,「名如初頌」,初頌我們還沒有念到,就是第一首頌,我們著重他後麵所說的。「又從法王教生」,法王是佛陀,是依照佛陀的教誨成為真正的如來弟子,叫法王子,真正的法王子。就好比我們在學校念書今天畢業,學位拿到,這個學位是什麽?是法王子。我們知道大乘教裏麵,稱法王子的多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當然等覺菩薩都稱之為法王子,如果把這個標準再放寬一點,八地以上都稱為法王子;再放寬一點,初地以上也可以稱為法王子。下麵說,「從法王教生,當紹佛位,故名無上」,這個位次,前麵都跟諸位介紹過,這個位次是法師位,也就是法王子一定是代佛說法。凡是第九都是法師位,你的修學完全成就,可以代佛教化一方,利益一方眾生,所以稱之為法王子。這是十住的第九住,我們簡單介紹到此地。再看經文,先看長行:
【爾時無上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我們先說這段經文,這段文在《華嚴經》裏麵至少重複五十遍以上。凡是重複多的,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這段經文非常重要,不斷重複,你的記憶就很深,你不會把它忘記掉。『爾時』,是前麵第八講完的時候,緊接著第九位菩薩來做報告,這就是『無上慧菩薩』,他來做報告。我們看經文,經文每段都相同,而我們每次讀,感受都不一樣。『承佛威力』,這是尊師重道,不敢說我有能力來做報告,我今天到這個地方報告,完全是得到如來的加持,佛的威神加持,這是謙虛。因為我們在前麵學過,自古以來許許多多修學佛法的人,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不努力,他也經曆很長時間修學,乃至於到一生都不能夠入佛境界,什麽原因?我們前麵讀過,他有障礙,叫業障,有二障、有三障、有三重障,障礙除掉,你就入佛境界。《法華經》上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個佛境界就是一乘佛法,而不是三乘。三乘說的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二乘說的是小乘、大乘,這都是佛的方便說,真正佛的境界是一乘法。一乘法的經典,我們中國在隋唐時候這些大德,他們通過深入的研究,告訴我們,一乘經,一乘是講成佛之道,隻有三部經,第一部是《華嚴》,第二部是《法華》,第三部是《梵網》。《梵網》沒有完全傳到中國,也是一部大經,傳到中國來的隻有一品,「菩薩心地戒品」,我們現在講《梵網菩薩戒經》,上下兩卷,一品經。其他的就可以分配為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小乘經裏麵也有人天乘,這是近代太虛大師才講出五乘佛法,本來隻有三乘,五乘就是人乘跟天乘,叫人天佛法。
我們看看,你看菩薩多謙虛,上要承佛力加持,下還要大眾加持,『普觀十方』,一個不漏,謙卑到家!所以,學佛在這個地方你不能不留意。如何才能夠入佛境界?入佛境界就是明心見性。你如何能夠回歸自性?你就要知道,自性裏嚴重的障礙,我們講三重障,老同學我相信都記得很清楚,但是你有沒有覺悟?有沒有把重障放下?第一個是傲慢,第二個是嫉妒,第三個是貪欲,有這三種障礙你就回不了頭。不但佛法如此,連世間法也不例外,世間聖賢君子之學,你看孔子在《論語》裏麵就告訴我們,他老人家說假設有個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要德行是根本。夫子一生常常讚歎的,心中最仰慕的是周公,這大聖人。《周禮》是周公作的,《周禮》是什麽性質的一本書?就是周朝的憲法,周公的著作。這部書我沒讀過,可是我的老師,我跟他那麽長的時間,我看至少給我提過七、八次,所以我印象很深,他要我看,方東美先生。他告訴我,「這部書是全世界最好的憲法,如果那時候周朝曆代帝王都要能夠遵守,現在還是周朝。」這是方老師告訴我的。我對政治沒有什麽大的興趣,對佛法有濃厚興趣,這部書他是極力的推薦,我還是沒有去看它。三禮裏麵我隻學《禮記》,《儀禮》跟《周禮》我沒有涉獵。但是我知道方老師他老人家推薦的是絕對有深度,他不是隨便說的。所以周朝傳世八百年,後代的子孫不遵守祖宗的成法,所以才亡國。
這就是世間人,夫子講的有周公之才之美,但是他傲慢,他驕傲、吝嗇,吝嗇是欲望,他有欲望,有這種煩惱習氣,夫子說他不是真的聖賢君子,那是假的。所以我們看人,第一個要看人的德行;人喜歡才,才華,如果有才沒有德,那就是孔子所說的這個比喻。有德沒有才,在世間至少還是個君子,我們講好人,佛門裏麵講「善男子、善女人」,他有德行;德才俱備這不是容易事情。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自己的修學希望達到什麽樣的水平?德行的培養現在非常困難,為什麽?古時候培養德行是從小教出來的。我們在《史記》裏麵讀到的,文王的母親,這是在中國做母親的一個模範、一個代表。現在人常常提到孟母三遷,以孟母來做母親的代表,也不錯,但是還是比不上文王的母親。文王的母親太任,從懷孕的時候,她就開始對懷胎教導。我們在古書裏麵看到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沒有負麵的,為什麽?所謂養聖胎。小孩出生之後,他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也是正麵的,倫理道德,父母、家裏麵的大人要做出來給嬰兒看。這個小孩從出生到三歲,一千天,這叫紮根教育,他所看到的都是倫常八德,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都沒有一樣是違背道德,他的根紮下去。所以中國諺語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這有道理。現在講這個話人家不相信,三歲怎麽能看到八十?古時候確實是如此,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中國傳統的家教,我們推想至少有五千年,但是黃帝之前沒有文字記載,傳說,從黃帝開始世世代代都有記載。在過去每個家庭有家譜,家譜是家庭曆史。家譜裏麵,它的內容,家道、家規(也叫家訓)、家學、家業,這是維係中國五千年來長治久安的大根大本。中國人最懂得教育,教育的原點就是五倫裏麵的「父子有親」,親是親愛。教育的目的是如何保持這種親愛在一生當中永不變質,這第一個目的,第二個目的是如何把這個親愛發揚光大,讓他從愛父母擴展到愛兄弟、愛家族、愛親戚朋友、愛鄰裏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弟子規》最後講「凡是人,皆須愛」。所以中國的教育是愛的教育。這個族群、這個國家幾千年來是和睦,這在曆史上可以找到證據,中國從來沒有跟外國人打過仗,沒有說侵犯別人的領土,曆史上沒有這個記載。愛好和平的族群,為什麽?教出來的,從小就教你愛。
八德,這到後來有兩種講法,古時候講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後來又有個說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兩個合起來看,有四個重複的字,把它去掉,有十二個德目,好,這十二個好,那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理念,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這十二個字,這是中國人稱為君子,再提升上去是賢人,再上去是聖人。人民普遍能夠遵守倫理道德,再加上因果的教育,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因果教育在《易經》裏麵夫子就提倡,你看在《係辭傳》裏麵,他老人家寫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是講因果;反過來,積不善之家那就凶,不是吉。所以吉凶禍福這是業力所感的,儒跟道講得非常的詳細。這三種教育在中國,古代的中國是普遍的推行,所以國家才有長治久安這麽好的治績。我們現在很苦,我們的苦不是沒有原因的,滿清亡國之後民國成立,在當時軍閥割據,接著對日本人的八年抗戰,把中國社會整個打亂,我們傳統的教育至少丟掉四代以上。像香港這個地方,英國人在這裏占領一百五十多年,大概有七代的樣子,所以今天我們遭受這麽樣的苦難。這個苦難有沒有受完?什麽時候才能恢複到安定和平?我見過許多專家學者,乃至於國家領導人,對這個問題都懷疑,這個世界還有和平嗎?這個社會還會有安定的一天嗎?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佛法尤其講得堅定,回頭是岸,回頭把老祖宗的東西找出來,就能夠自救,就能夠救家庭、救社會、救國家、救世界,沒有別的,還就這三樣東西,五倫、八德,加上因果教育。
我們在聯合國多次做出報告,與會的朋友們聽了之後也都很歡喜、也很讚歎。會後我們在一起吃飯聊天,大家就問我,「法師,你講得很好,這是理想,做不到!」這才是嚴重的危機,我們講信心危機,沒有信心這不得了。怎樣建立信心?那就必須要做出樣板來給他看,要做實驗。所以難得!我們也到處去找機緣,最後在二00五年在我的老家安徽廬江湯池小鎮有這麽個緣分,我們建立一個傳統文化中心,在這個小鎮來推動全民弟子規的教育。沒有想到三個月就見效,人民就回頭,風氣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使我們產生無比的信心,真的相信我們的老祖宗,肯定人性本善,《三字經》上講的「人之初,性本善」。現在這個社會人不善,為什麽會不善?不善是習性,你一定要曉得,他本性本善,他學壞了。為什麽學壞?沒有好樣子給他看,沒有好人教導他,隻要你一教,他就回頭,這是我們在湯池小鎮做的實驗。那為什麽不教?所以第二年,就是二00六年,我們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做報告,就把這個成績,不但報告,還做了三天展覽,影響很大。這等於說告訴全世界,中國傳統東西不是理想,是可以做得到。哪個地方肯做,我們相信,尤其現在高科技這種手段,你能夠利用遠程教學,利用網路、利用衛星電視來做傳播。
認真去做,我們相信,像中國這麽大的幅員,在我的想像當中,頂多一年,我們的社會就恢複到安定和諧。所以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是可以落實的,這個並不是理想,確實可以做得到的。隻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心,用真誠的心去推動,從自己做起、從我們家庭做起、從我們的社區做起,不難!所以教育比什麽都重要,我們的老祖宗教導後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三十歲成就。中國孔子也是如此,孔子他自己說的,「十五有誌於學,三十而立」;釋迦牟尼佛是十九歲外出求學,離開家庭出去求學,也是三十而立。在佛法裏麵的而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徹悟之後他就開始教,教了四十九年,釋迦七十九歲過世的。所以經典裏麵常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個講經三百餘會,用我們現在的話,辦班教學三百多屆,一生是搞社會教育,是搞多元文化,有教無類。他的學生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確實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一生沒有建道場,所以說遊化在人間,都給我們後人做出最好的榜樣,他是真正世界上最偉大的一個教育家,多元文化的教育家。他自己本身是個多元文化義務工作者,一生教學不收學費。生活過著最清苦的生活,也是最健康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所以我們看到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我們多想想,他教我們什麽?我們應該怎樣向他學習。
今天講到法王子「無上慧菩薩」,這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我們在經典上看到講經有四種利益,這是出在《金光明經》,《金光明經》上有這麽一段話,「虛空藏菩薩梵釋天等」,梵是梵天,色界天;釋天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佛經裏麵講的釋提桓因,這是欲界天。虛空藏菩薩,你看大梵天王、帝釋天王這些人來向佛說,「白佛言,若諸國土有能講說此金光明微妙經典,於其國土獲四利益」,這講《金光明經》。講《華嚴經》更不得了,《華嚴經》是如來一生所說的第一經。四種利益,第一個「國土吉祥益,謂若有國土講說此經者,國王軍眾」,軍是防衛國家的,眾是民眾,「勢力強盛,無諸怨敵」,這是刀兵劫化解,「疾疫消除」,瘟疫不會發生,「壽命修長」,人得長壽,「吉祥安樂,正法興隆也」,這個正法並不是專門講佛法,當然佛法也在裏麵,這個正法包括世間法,也就是社會上沒有邪知邪見的人,沒有做邪惡事業的人,這個社會多麽美好!這是國土吉祥的利益。第二「輔臣和樂益」,這個輔臣是大臣,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國家各個階層的幹部,從中央到地方,「謂若有國土講說此經,則輔相大臣」,輔相是現在的總理,大臣是部長,「和悅無諍,王所敬愛」,王就是國家領導人,對他的部屬敬愛,「安隱豐樂,隨心所願,皆得滿足也」。第三種這是國家的人民,「國人富壽益,謂若有國土講說此經,則沙門弟子及國邑人民,修行正法,多所利益,壽命延長,富逸安樂,於諸福田悉得修立也」。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風調雨順,不但人祥和,現在講環保、講環境,環境也和睦。這裏麵有句沙門弟子,沙門弟子是修行的學人,修道的這些學人,這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在印度,凡是修道的都稱為沙門,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這個沙門是佛門弟子的專稱。但是在印度不是的,各個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派別修行都叫沙門。沙門的本義是叫勤息,我們佛門常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叫沙門。戒定慧可以說在古印度所有宗教都修戒定慧,都是在控製貪瞋癡、放下貪瞋癡,到最後完全舍棄貪瞋癡,戒定慧才能到圓滿。
第四個利益,「法師自利利他益」,這是說講經傳法的法師他自己的利益,「謂若有國土講說此經,其說經之人,一切時中,身心調適」,我們現在講,身心的和諧,延年益壽,「諸人民眾,增加守護,慈悲平等,心無傷害」,這是自利,真正是個有德行的人、有愛心的人。有仁、有義、有謙、有和,這是八德裏麵的四個德目,「仁者愛人,義者循理」,就是他的思惟、他的言行,決定是合理、合情、合法,你說這種人在社會上誰不尊敬他,誰不擁護他!增加守護,慈悲平等,心無傷害,這是法師自利。「亦令一切眾生誠心皈仰,皆悉修習菩提之行」,菩提是覺悟,也就是說我們大家一起放棄貪瞋欲望,這是現在講的價值觀。現在全世界的價值觀是什麽?是名利。這個事情,名跟利是人之所必爭,用這個做價值觀,社會是永無寧日,發展到最後那就是世界走向末日。
這個事情如果我們想一想,孟夫子當年見梁惠王,你看在《孟子》第一篇,梁惠王想的就是利。孟子去訪問,梁惠王見他,開口就說,你老人家到我國家來,對我有什麽利益?孟子說得好,「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裏麵的意義很深很大。你想想看,全國老百姓如果都講仁義,你這個國家必定興旺;如果都講利,「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今天許多的宗教預言都講世界末日,我看了很多、聽了很多,我相信。我為什麽會相信?你看現在全世界上下交征利,孟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說,一個國家搞,其國危矣,現在全世界搞,世界危矣,套孟子的話就這個意思,這就是總結論,怎麽可以用這個做價值觀?如果每個人都講仁、都講義,這個世界就祥和。那是什麽世界?那是極樂世界、那是華藏世界,諸佛國土!佛國土從哪裏來的?人心造的。你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跟我們這裏有什麽兩樣?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告訴大家,極樂跟娑婆沒有兩樣。差別在哪裏?差別是極樂世界,你看佛給我們介紹,那個地方的居民,「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但是善,上善,極樂世界居民個個是上善,那他的國土哪有不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天天在講經說法,這四種利益不斷上升,在增長。我們今天這個世界跟它恰恰相反,是十惡的世界,人腦子裏想什麽?殺盜淫妄、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癡慢,不都搞這個嗎?佛告訴我們,連山河大地、樹木花草,境隨心轉,我們是什麽樣的心,心不善,花草樹木不善,山河大地也不善;如果我們心善,山河大地善,花草樹木善,沒有一樣不善。所以我們從修學當中得到一個總結論,佛菩薩是教出來的,聖賢人是教出來的,不善、惡人也是教出來的,就看你怎麽教法!
佛門的教科書,經典就是教科書,它的意思深廣無盡,我們不能不知道。它告訴我們,宇宙怎麽來的,我從哪裏來的。這兩個問題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哲學家也好、科學家也好、神學家也好,都沒有把這個問題講透,佛法講透了,你真正清楚、明白,你相信,你就得大自在,為什麽?曉得我們人沒有生滅、沒有生死。這個身體,身體不是我,你執著是我,所以你以為有生死,貪生怕死。如果你哪天真正覺悟身體不是我,什麽是我?現在外國也有些哲學家也很了不起,他知道身體不是我,靈魂是我,為什麽?靈魂去投胎!這比一般人是高明一大截。可是佛告訴我們,靈魂不是我,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什麽是真的?靈性是我,也就是我們中國古人講的「性本善」,那個性是我,性是本善的。佛在《華嚴經》上說了多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跟《三字經》上前麵兩句話是一個意思,「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就是佛,佛就是本善。所以佛法不迷信,你本性是善的,你確實是有良心,現在良心不見了,不是沒有,是被煩惱習氣、貪瞋癡慢蒙蔽,不是它不在,它在,隻要有人一喚,它就省悟過來。我們在湯池,你看這兩年多來,這個實驗太明顯,讓我們生起堅定的信心。
可是學佛、修學聖賢也不是個容易事情,我們要用什麽樣的心態去學佛?釋迦牟尼佛在滅度之前,告訴未來的弟子用四依法,這是阿難問的。佛要走了,佛在的時候我們依靠佛,佛不在怎麽辦?我們依誰?所以佛就講出四依。第一個教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麽?法是經典。古德有這麽個說法,我們在這裏念一念,「依法者,謂依實相等法,修諸波羅蜜行,則能具足清淨功德,能至菩提也」。我們先說這一段,什麽叫實相?這不好懂,實相從字麵上來解釋就是事實真相。宇宙的事實真相,人生的事實真相,佛說得很多,你要依真相那就沒錯,如果你要是搞錯,你的依據錯了,問題就嚴重。依實相,實相是真相,就是自性、就是本性、就是本性本善,這是實相。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違背本善,就變成不善。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已經不善,為什麽?它對立,善跟惡對立,對立就會有衝突。所以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孟子那個性善的意思不是孔子的意思,孔子講的善是沒有善惡的善,那叫本善。有了善惡他就有分別,孔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是本善,有分別、有執著就不善。所以我們學佛,我常常提醒同學、勸導同學,學佛從哪裏學起?第一個從內心深處把我們對一切人的對立、對一切事的對立、對一切萬物對立的念頭要把它消除,沒有對立。有對立,對立往上升就是矛盾,再往上升就發生衝突,衝突再上升就是鬥爭,這是錯誤的,本性裏頭沒有的。本性是親愛,父子有親,本性是親愛,那是善,那個親愛也沒有對立的,不是相對的,這個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這是我們的本性。我們一切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從自性裏麵流出來,那就是德。所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是自性的性德,是從性德裏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
所以依照這個性德修諸波羅蜜,諸波羅蜜是印度話,也就是菩薩修學的綱領,六條。布施,布施是什麽?我們講供養,我們今天講付出,無論是物質、是精神,我們有能力付出幫助別人,這叫布施波羅蜜。沒有求回報的,沒有求報酬的,這什麽?自性,自性裏頭沒有對立!修持戒波羅蜜,修持戒是什麽意思?就是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樣子。我們現在常講「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在《妄盡還源觀》裏麵講的四德,第二個「威儀有則」,就這個意思,這就是持戒。威儀是行住坐臥都有規矩,做好樣子給人看,這就是持戒波羅蜜。第三個忍辱,不要爭,什麽都不爭,要學著忍,不斷的要把忍向上提升。所以佛家講忍辱,這是古時候翻經的人,菩薩六個綱領有忍,但是沒有講忍辱,到中國翻經,因為看到中國讀書人把這個辱看得很重,「士可殺不可辱」,殺頭沒有關係,侮辱我不能接受,所以翻經的人就把它翻成忍辱,辱都能忍,那還有什麽不能忍!所以忍辱,特別在中國翻經的時候用了這麽一個字,中國人把辱看得太重。所以什麽都要忍,忍是性德。忍是修定的前方便,定是非常重要的,是修行裏頭的樞紐,為什麽?定能開智慧,智慧是目的。你不能夠忍,你怎麽能定得下來?你定不下來,那你就生煩惱,不生智慧。所以能忍的人他就有定,定生智慧不生煩惱,他「能具足清淨功德,能至菩提」。菩提就是佛道,他能成菩薩、能成佛,也就是他能回歸自性,他的性德能圓圓滿滿的流露出來。這依法。
「不依人者」,人不能夠依,人不可靠,為什麽?人他不是佛,他不是菩薩。「如涅盤經雲」,這是舉《涅盤經》的一段話來說,「魔王尚能假化作佛,況能不作其餘之身」,這是我們要警惕的。這個世間有佛也有魔,魔比佛還多,魔能夠假裝作佛。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告訴你,魔王也有三十二應,他裝作佛、裝作菩薩、裝作阿羅漢、裝作善知識來欺騙眾生。所以在這裏,這是祖師大德提醒我們,「是故雖是凡夫,若所說所行與實相等法相應,則可以依、可以信」。這就是依法不依人,這個人,我們不管他是佛也好,他是魔也好,但是他所說的法,跟大乘經教真的相應,我們可以相信。這裏頭太難了,從前老師反覆叮嚀我,李老師,我們跟他學經教,他告訴我,魔來講經,現佛的相講經,一百句,九十九句是真正的佛經,隻有一句不是,那就是魔說。魔很厲害,給你說一千句,可能是九百九十九句是跟佛經相應的,裏頭就有一句不是的,那一句就會把你害死。李老師常常舉比喻說,譬如醍醐,這是最好的飲料,那裏頭有一滴毒藥,一大杯的飲料,一滴毒藥,那一滴毒藥就送你命,你的法身慧命就斷掉。所以我們初學佛的人不能離開經教。學經教不要學太多,要知道佛所說的一切經,它度一切眾生的,你不必要統統學。你隻要選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能成就戒定慧,你的目的就達到。你要學多了、學雜了、學亂了,那不是佛教給你的。
經怎麽選?經一定要選真的經典,你不要選假的。現在有人提供我一個訊息,說在中國發現有人將《金剛經》及《阿彌陀經》的經題改了,改成《揭秘金剛經》及《新阿彌陀經》,經文內容與香讚都被篡改。這就是很好的例子,你要依這個經典去修,你的虧吃大了。難得他們找出這兩本,這一本叫《揭秘金剛經》,這假的,不是真的,這個《新阿彌陀經》,這不是真的。我們如何辨別真假?《大藏經》是依據。李老師特別告訴我,《大藏經》找古本,為什麽?現代人編的,他們自己沒有從前那麽謹慎,自己喜歡的都把它編進去,這事情麻煩。最低限度要用《龍藏》,《乾隆大藏經》,那個時候入藏非常謹慎,都是當時高僧大德他們看過的,非常謹慎,送給乾隆皇帝,皇帝批準這才能入藏,這是個很好的標準。經文有沒有錯誤?就用《大藏經》的經文去校對,如果跟《大藏經》不對的話,你就統統不能依靠它,必須要以這個為準確。《大藏經》裏麵沒有的,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愈是古的本子就愈靠得住。注解也要依古大德,為什麽?古大德有修、有學、有證。現在證果的人沒有了,能夠找到有修、有學就不錯!這是近代的高僧。古大德確實有證,他們講的東西你細細去觀察,與經相應,而且他們的著作也跟經一樣百讀不厭,遍遍你會有新的啟示。所以這是說依法不依人,人,你得要會聽,接觸會聽,通常在言談舉止當中,一百句裏頭有一句不如法的,那個問題就嚴重。很小心、很細心去觀察,你才能保護自己、才能成就自己。所以這裏麵講,雖是凡夫,若所說所行與實相等法相應,則可依信。
「雖現佛身相好,若所說所行違於實相法者,則不應依也」。這不可以依靠,你依靠你就被魔欺騙,學佛到最後變成魔子魔孫,你說你冤不冤枉!所以親近善知識比什麽都重要。善知識還有很多人毀謗他的,你自己得有慧眼。我年輕的時候親近三個善知識,第一個接引我入佛門的是方東美先生,第二位是章嘉大師,最後一個是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學經教。三位都是大善知識,三位都有許多人批評他,在我麵前批評,批評得一文不值。我們是他的學生,跟他沒有多久,如果是聽了對老師喪失信心,吃虧的是誰?你得想想,是我自己,說的人他不吃虧,老師也不吃虧。所以我們對於老師有堅定信心,那些批評的人跟老師不常接近,我們跟他學常常接近,親眼看見、親耳所聞,怎麽能聽別人胡造謠言?這是真的自己有障礙。我跟章嘉大師,人家說那是政治和尚,可是章嘉大師教我的與政治毫不相幹。李老師在台灣人家稱他作四寶,在佛門一般都是排斥他。所以我們跟他學也受了一些影響,受什麽影響?寺廟裏不能住。我一生講經,大家見麵都很客氣,想到寺廟住一天不可以,在寺廟吃一頓飯沒有問題,大家會接待你。逼著走投無路,到最後沒有法子,選擇,一個隻有放棄講經,去搞經懺佛事,那行,每個寺廟都歡迎,再就是還俗。
我走在這個交叉路口的時候,我們有個聽眾,就是以後的韓館長,她是聽眾,她看到我這個遭遇,她是北方人,打抱不平,她叫我經要繼續講,佛要認真去學,沒地方住怎麽辦?她說我家裏麵還有空房子。她們家是個小型的別墅,花園洋房,兩層樓,樓上有個廳,叫我去看,你可不可以住在這個地方?我初出家沒多久,我也不知道。所以我到台中,我帶著她一道去,去見李老師,向老師報告,可不可以?老師同意,說可以。所以我就住她家裏,住了十七年。講經就沒有中斷,她替我張羅,去租地方講經、借地方講經,很辛苦。所以我講經起初這三十年沒有中斷靠她,這三十年基礎才真正奠定,以後就走向國際。所以沒有這樣的護法,學經教是多麽困難!現在這個時代,為什麽缺乏講經人才?諸位就明白了。沒有長時間的薰習,天天接觸經典,接觸經典就是天天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你在這個社會,這個社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能夠不受影響嗎?你能夠不受幹擾嗎?談何容易!所以我們相信古人說的話,「三日不讀聖賢書,麵目可憎」,如果三個月不讀聖賢書,絕大多數的人肯定被汙染。三年不讀聖賢書,我們套一句夫子的話說,「其餘不足觀也已」,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我們講到依法不依人的重要性。
第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什麽叫了義?古人,我們先念古人所說的,「謂諸大乘經,皆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則萬行成就,能見佛性也」,這個了義。這個了義講得不錯,講得太高,為什麽?我們一般人做不到。我這些年來講經,我講了義講得很淺顯,什麽叫了義?我現在的根性、我的程度,跟我生活環境沒有障礙的這個法門、經典,我來學習,而且這個法門確實能夠幫助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就是了義經。那什麽是了義經?《阿彌陀經》是了義經,《無量壽經》是了義經,你依照這個經典修行,你決定得生淨土。古德告訴我們,「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明心見性是開悟。換句話說,我們一定要知道,在這個世間我們是不可能開悟的,這是一句老實話;要開悟必須要換一個環境,到極樂世界去。死心塌地專修淨宗,這在現前這個時代是唯一的了義。
下麵這是古人講的,「不依不了義經者,謂小乘等經,不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則萬行難成,不見佛性也」。可是我們對於小乘等經要重視,為什麽?這是小學,我沒有小學怎麽能念大學?所以小乘經,我在台中學經教的時候,小乘經學了十幾種,李老師教的。我第一部出來講的經,三十三歲第一次正式出來講經,講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小乘經。這部經的內容有三個,第一個是討論學佛是吉還是凶,講這個問題;第二個講殺業責任;第三個講師生的關係,這是入佛門的基礎,所以要曉得。以後我們學了淨土,淨宗所遵循最高的指導原則是《觀無量壽佛經》裏麵的一段經文,叫淨業三福,三條十一句,這是最高指導原則。第一條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條裏麵,我們這些年來常常勸勉同學們落實儒釋道的三個根,就是這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在《弟子規》,「慈心不殺」在《太上感應篇》,後麵「修十善業」,就是儒釋道這三個根,第一條,你說多重要!這三個根紮穩,這才能入佛門。
入佛門,第二條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你入佛門。這入佛門是小乘,小乘是基礎,我們偏重在《沙彌律儀》,再往上去做不到!能把《沙彌律儀》做到,那就是現在最好的出家人,真正佛弟子。所以必須要把古人的標準降低,我們才得受用;拿著古人那個標準,我們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所以第二條就落實在《沙彌律儀》。第三條,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四句話,三句是自己修行,最後一句是教化眾生,要勸別人,也就是你要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這條我們就落實在《無量壽經》、在《阿彌陀經》,讀誦大乘。《華嚴經》呢?《華嚴經》是大《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所以一定要曉得,這是古人講的,不是我們說的,《華嚴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一部經,裏麵所講的是一樁事情,內容完全相同,一個說得簡單,一個說得詳細。講得最詳細的是《華嚴》,講得最簡單的是《阿彌陀經》,一而三,三而一。我們看《華嚴》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所說的全是極樂世界的現況。所以你要認識極樂世界,要了解極樂世界,你去讀《華嚴》,極樂世界怎麽成就的?上品十善。所以這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們了義這樣講法,大家真的就沒有懷疑,就有了依靠。
第三很重要,「依義不依語」,這非常重要。因為經典是從印度梵文翻過來的。我初學的時候懷疑,有沒有翻錯?像現在我們拿一篇東西翻譯,不要說別的,拿一篇文言文翻成白話文,怎麽翻都沒有辦法翻到原來的意思,那梵文翻成中國文能靠得住嗎?我最初接觸的時候,我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向方東美先生請教。方老師告訴我:現代的中國人不是從前的中國人,現在的中國人喪失民族自信心,所以遭遇這麽多苦難,從前中國人那個自信心是非常強。所以我提出問題,說梵文經典流傳到中國這麽多,為什麽沒有保存、流傳下來,這個東西到哪去了?方先生告訴我,我們中國人,古時候的中國人,他們翻的經典肯定翻的意思沒有一點錯誤,文字比它的原文還要華麗。換句話說,學佛念中文經典就可以,梵文經典可以不要,你說這是什麽樣的氣概!所以梵文經典就不重視,我們感覺得很遺憾,可是當時人並不覺得遺憾,我們所翻的比它好。
以後我跟李老師學教,我也把這個問題請教李老師,李老師的說法跟方先生就不一樣,因為方先生畢竟是學者,他不是專門學佛,他是學哲學。李老師告訴我,在中國參加翻譯的這些大德們,不但是有修行、證果,至少都是三果以上;主持譯場的,佛菩薩再來的,這中國人有福。你看,智者大師,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永明延壽,阿彌陀佛再來的:傅大士,這是現居士身,彌勒菩薩再來的,這是暴露身分的,沒有暴露身分的多!他說你不曉得,這中國人有福,感動佛菩薩應化到中國來從事於這個工作。所以這個得依義不依語,佛說的這句話意思就深了,因為後人對於翻譯懷疑的人真多,我自己學佛也不例外。我們看古德所說的,「義即中道之理,若依此理而修,則能成就萬行,破諸顛倒而顯中道之理也」。這了義經,古來祖師大德指導我們的,《華嚴》、《法華》,一乘經,那就是了義經。所以無論我們從哪一方麵,但是《華嚴》最後指歸淨土,就是歸《無量壽》,《無量壽》是了義的了義。為了便利修行受持起見,還有更簡單的,《阿彌陀經》。你要是專修《阿彌陀經》,那我要勸你,你一定要學蕅益大師的《要解》,蓮池大師的《疏鈔》,因為你沒有這兩樣東西,《阿彌陀經》講得很簡單,裏頭的意思很深很廣,你沒有方法體會。
「不依語者,語是世間言語文字,非出世法,若依此而修,則萬行不成,顛倒不破,中道不顯也」。這是真的,如果我們懷疑經典翻譯有問題,尤其是同樣一部經有好幾種的翻譯。譬如《金剛經》,你現在《大藏經》裏麵去看,六種翻譯,你去看、比對,翻譯都不一樣。現在我們流通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本子,玄奘大師也有譯本,你一比較你就曉得。我們得依誰?羅什法師肯定是佛菩薩再來,那不是普通人,像安世高,都不是凡夫,他翻得好,很適合中國人的口味,中國人讀起來像念中文一樣。不能懷疑,一懷疑問題就出來了;經沒有問題,翻譯的人沒有問題,自己不得利益,虧就吃大了!所以文字不重要,義理重要,翻譯的時候隻要義理沒有翻錯,文字多一個少一個這無所謂,不同的體裁也行,隻要義理正確。這是講到依義不依語。
最後是「依智不依識」,這是我們的心態,我們修學用什麽樣的心態來學古聖先賢的典籍。「依智者」,這就是我們講的理智,識就是感情,我們學習一定要理智,不能用感情,用感情不會有成就,感情是迷,理智是慧,是智慧。「照了之心,名之為智,若依正觀之智,於諸波羅蜜觀察而修,則能破生死煩惱之業,必證大乘涅盤之果也」,這就對了!所以教下修行講止觀,止觀實在講就是最初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那個時候我初學,他要給我講止觀,我完全不能接受,也不會懂,他講得很通俗,看破、放下。那年我二十六歲,我接觸佛法才兩個月,方先生介紹的時候我就看佛經,認識了章嘉大師,我向他請教,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的就能夠契入經教?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到真正善知識教學的手段。我們的問題提出來,他不是直接就答覆我,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兩個在他的客廳裏麵就看了半個鍾點,一句話不說,這是他教學的方法。為什麽?我們年輕,心浮氣躁,他看著你,看半個小時,讓你心平氣和,浮躁的氣分沒有了,心定下來,他才跟你講,你會得受用,心浮氣躁學不到東西。說了一個字「有」,這有,我們的心又動了,耳朵豎起來要好好聽,他又不說了,說一個字就不說了。這次時間短一點,大概五、六分鍾。總是讓你靜,你浮動的時候不跟你講。
所以我們這才了解古人的教學,重視學生心平氣和,他才能受益。如果心浮氣躁,不要說是佛法,世間的學術他都學不到,他學隻能學皮毛。譬如讀世間聖賢書,你讀四書五經,你決定不能懂得它的意思。所以印光大師告訴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那個誠是什麽?心平氣和是誠,心浮氣躁誠意沒有,你學什麽?我跟章嘉大師三年,進入到他那個房子,磁場就不一樣,很能夠攝受人心。就是一句話不說,你跟他在一起靜坐兩個小時,你會感覺到受益很多,生歡喜心!大師言語不多,態度安詳,你看照片就像他人一樣,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是讓我們佩服。你看他穿的一身衣服,春夏秋冬都是一樣,冬天當然我們覺得沒有問題,夏天,夏天他不熱。那時候有一位講經的法師道源老和尚,在夏天的時候看到他也是這樣的,他還不斷拿個扇子搧,到章嘉大師麵前,他說:大師,你不熱嗎?章嘉大師回他一句話:心靜自然涼。章嘉大師他沒有搧扇子,他聽了這句話感到很羞愧,也就是說他心浮躁,人家心定的。所以說真正心定他才有觀,放下他才有正觀之智,這是把煩惱習氣都放下,《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要統統放下,你智慧現前了。現前怎麽樣?現前還得要幹,不幹不行,幹什麽?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所以理沒有離開事,事沒有離開理,理明白了,這個理要貫通在事相上,事就是理,理事是一不是二,這才能契入。
什麽是大乘了義的佛法?生活就是的,你日常生活就是的。如果你的生活跟你所學的東西完全是兩樁事情的話,這個佛法就變成世間法,那就不叫學佛,李老師講的,那是搞佛學,你是研究佛學,那不是學佛。學佛,佛在哪裏?佛在生活裏麵,佛在起心動念、佛在言語造作、佛在處事待人接物,你真得受用!所以方東美先生講「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是把它脫了節,那你享受在哪裏?你享受依舊是煩惱,依舊是習氣,你就錯了。所以學以致用,真得受用,得受用從哪裏看?從身體上看。所以你看我講經今年五十年,我講經初期的時候就很大膽,那個時候年輕,人家也不相信我,說我胡說八道,我說學佛的好處在哪裏?第一個好處,你不會生病;第二個好處,你不會衰老;第三個好處,你不會死。人家聽了說:胡說八道,年輕人。真的,現在我說這個話大家相信,為什麽?我這個例子在。我學佛五十七年,講經五十年,真的,跟我同年齡比的時候,我沒有比他衰老,他比我衰老,同年齡的人,你一看就清楚。所以學佛的成績在哪裏?成績在臉上,成績在體質上,將來走的時候走得很自在,絕對不是生病死的,知道走到哪裏去,到極樂世界去。生從哪裏來,死從哪裏去,你說多自在、多快樂!不學佛呢?不學佛就糊裏糊塗的,生不曉得從哪來,死也不知道到哪去,所以他恐怖、他害怕!這是學佛真正的好處、真實的利益,你真會得到。
「不依識者」,識是情識,就是煩惱習氣。「妄想之心,名之為識,若依妄識而修,則構集生死煩惱之業,流轉無窮,眾苦不息也」。你要是依靠錯了,依靠識你去學佛,還是搞生死輪回,得不到受用,這是我們要學的。今天你看,這個偈子一句也沒講到,時間就快到了。每一次,這是一共十大段,每一段都有這一行的經文,有時候我講得比較簡單,有時候我說得很詳細,為什麽?太重要了。所以學佛從哪裏學起?你看菩薩這種謙虛恭敬,上對老師,「承佛威力」是對老師,下麵「普觀十方」是對大眾,對上的敬,對下的謙虛,都表現在此地。然後你就知道,我們學佛從哪裏學起?內有真誠,外有謙敬,無論對什麽人絕不能夠輕慢,為什麽?他是佛!《華嚴》佛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怎麽可以輕慢他?你怎麽可以不尊重他?他本來是佛,他現在還是佛,不過就是他有煩惱、他迷惑,他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放下他就是佛。這是假的,總有一天他會放下。我們現在什麽?他沒放下,我們也認識他是佛,他做很多錯事、造很多惡業,那是他的習氣,那不是他的自性,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我們的心是清淨的,心是定的,心是不受外麵波動的,生智慧,生智慧那就是真的享受。
方先生所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話真的不是假的。最高的享受不是名聞利養,給諸位說,是精神的享受,這種享受一般人無法想像的。中國人讀書講孔顏之樂,孔子生活很清苦,顏回是標準的貧賤之人,那是標準的。吃飯,你看連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個簍子當飯碗,喝水,茶杯沒有,用個葫蘆搞個瓢,「簞食瓢飲」。夫子讚歎他,別人要是受這種生活,「不堪其憂」,可是「回也不改其樂」,他樂的是什麽?樂的是道。煩惱天天少,智慧天天增長,怎麽不快樂!宇宙人生一天比一天清楚,一天比一天明白。不像世間人,世間人糊塗、不知道,所以醉生夢死,那怎麽會一樣?所以你看,世間聖人之樂一般人都不曉得,佛菩薩之樂誰知道?契入境界的人知道。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一無所有,世間最快樂的人,那種享受真的是至高無上的享受。要不是這樣的享受,他為什麽不做國王?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他國王都舍掉,國王沒有學佛的快樂,沒有學佛那種的受用,道理在此地,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今天時間到了,下一堂我們就講到無上慧菩薩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