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九七卷) 2008/10/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1997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九七卷) 2008/10/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199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八段,「西北方真實慧菩薩」。偈頌,我們從第六首看起:
【於實見真實。非實見不實。如是究竟解。是故名為佛。】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麵跟我們開示的,我們把文念一遍,「次一覺照者」,這首就是第六首,第六首跟我們講覺照,「真諦名實,無和合故;俗諦非實,假和合故;互融無雜,名究竟解」。先把什麽叫真實,就是什麽是真的,什麽是假的,把這個定義說出來。凡是因緣和合而現起的現象,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反過來,它不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那就是真實。我們想想在一切法裏麵,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萬法,依報是宇宙,正報是我們這個身體,你細心去觀察,哪一法不是因緣和合而生的。
菩薩在《百法明門》裏麵,把一切法(就是諸法)歸納為一百類,稱之為百法。這一百法又把它分為兩大類:一類叫有為法,一類叫無為法。有為是什麽意思?就是因緣和合。凡是因緣和合就有生有滅,這是非實,在佛法裏麵也稱為妙有,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也不能說它真有。後麵有六法叫無為法,無為法那就是沒有生滅的現象,它不是和合的,不是因緣和合的。可是這六法裏頭,有相似的無為法,有真正的無為法,這又得要搞清楚。真正的無為法隻有一個,前麵五個都可以說相似無為,因為你在這現象裏麵看不出它的生滅。譬如虛空,虛空是一法,虛空有沒有生滅?有生滅。什麽時候生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它是這個時候生的。什麽時候滅?你放下起心動念,虛空就沒有了;隻要你起心動念,它就有。所以這就難了,也就是成佛的時候虛空沒有了,空間跟時間都沒有了,沒有成佛之前都有;也就是說十法界裏頭都有,你看不到生滅,到一真法界才知道,所以這個是相似的無為法。真正的無為法隻有一個自性,真如本性。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那是真的無為法,那才叫真實。連虛空都是真如無為變現出來的,變現出來的我們看不出它和合的現象,就是找因緣和合找不到,把它列入無為法。所以真,確實有真實的,有相似真實的,好像是真實的,這個不一樣。
有,就是因緣和合的,那個包括範圍可大了,虛空、法界,我們這個正報身體。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個身體四大,四大講物質,五陰,除了色之外,色就是四大,其他的受想行識這四大類是屬於心法,也是因緣和合的。像阿賴耶、末那、意識、前五識都是有為法,就是它有生有滅因緣和合。緣聚的時候它生,這個現相就出生;因緣分散,這個現相就沒有了。所以緣聚則有,緣散則滅,這是佛教給我們。這些法在哪裏?就在我們眼前。我們今天能見的、能聽的、能嗅的、能嚐的、能接觸到的,甚至於你心裏麵所想的,心裏所想的是知,沒有一法不是有為法,沒有一法不是因緣所生法。
佛教導我們這些法都不是真的,假的!真的、假的確實它混合在一起,真的裏頭有假的,假的裏頭有真的,是兩樁事情。真俗不二,性相一如,這個事情就難了,就難懂了。誰能夠辨別?能夠看得這麽清清楚楚?佛看清楚了,菩薩也看到了,甚至於我們說的阿羅漢也看到幾分,他怎麽能看到的?這個地方講見,『於實見真實』,「實」是自性,從自性裏麵你真的見性了,明心見性。『非實見不實』,「非實」是所有一切現象,森羅萬象,這不是實在的,你也見到了。它確實不是,你怎麽見到?就像彌勒菩薩那樣的程度,他見到這一切現象,刹那生滅,念念不住,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於是我們能體會到十法界依正莊嚴無有一法可得。這個還真難懂,很不容易體會,我們還是用電影幻燈做比喻。
我們現在看電影,電影實際上是幻燈片。鏡頭打開,一張幻燈片打在銀幕上,再把它關起來,我們再放第二張。如果我們把電影的底片,一張一張剪成幻燈片,我們按這個順序,把放映的時間放在二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鍾兩張,你就清清楚楚看到。我們用幻燈來打,連續起來它就變成電影了。你看電影是二十四張,一秒鍾二十四張,我們如果一秒鍾裏兩張,用這種慢速度你就看出來了。看出什麽現象?一張一張的,每一張不一樣!你細細觀察一下,大同小異。而且怎麽樣?上一張不是下麵一張,下麵一張不是上麵一張,相不相關?不相關。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種現象,幻燈片這種現象,是自性裏頭變出來的。自性不動的時候它有,能大師告訴我們「本自具足」,就是宇宙所有的現象本自具足。
如果起心動念,這是極微弱的振動,一有振動它相就現了,就是能生萬法。所以在不動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沒有;動的時候,你也不能說它有,這是事實真相,必須要看得清清楚楚。真跟妄妨不妨礙?不妨礙,這是《般若經》上佛講得很清楚。真空,真空就是自性的本體,不礙萬象發揮,十法界依正莊嚴,在這裏麵現相一點都不妨礙。萬象也沒有妨礙自性的清淨不動,它不妨礙。於是佛陀教導我們,現相那一部分可以隨緣;如如不動的這一部分你要能保持得住,它還是不動,隨緣還是不動,這就是講的隨緣不變。不變就是不動,這是什麽人?見性的菩薩,《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他跟我們有什麽不一樣?我們就是守不住自性,佛法裏麵所說的「真如不守自性」,就這個現象,那就變成凡夫,隨緣隨著變。如何能夠做到隨緣不變?我們講這叫功夫,隨緣,知道什麽?知道相是妄的。
現在這個社會沒有聖賢教誨,所以眾生煩惱習氣膨脹,見到外麵的幻相,幻相是什麽?財色名食睡,你看是不是幻相?貪瞋癡慢的心就起來,起來叫隨緣隨著變。他不像佛菩薩,佛菩薩隨緣,看到五欲六塵的現象,他不起貪瞋癡慢,他如如不動。他不是不隨緣,隨緣,他依舊是如如不動。這個如如不動妙了,這妙用,妙在哪裏?不是形相如如不動,形相,他跟外麵現相,他也動,裏頭不動。裏頭不動是他沒有起貪瞋癡慢,也就是說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一樣的動,一樣的現相,一樣跟大家互動。眾生他裏頭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而佛菩薩雖然跟大家一起互動,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真功夫,這是四德裏麵所講的「隨緣妙用」。
大家一起吃飯,眾生吃飯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菩薩吃飯自然也是吃得很快樂,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那就是說凡夫吃東西,吃出滋味來了,有滋有味;菩薩吃飯沒有滋味,這個妙!這也很不好懂。他沒有分別執著,哪來的滋味?有滋味的吃了,沒有滋味的吃而無吃,無吃而吃,這妙,妙極了。所以我們聽到妙善法師,這是我們講距離我們最近的,也是一個甲子之前,就是六十年前的人,距離我們不遠,真的,不是假的,他一個星期不吃飯沒事,無吃而吃;一餐吃幾十碗也沒事,吃而不吃。我們一般世間人看到,這人有神通!你要在佛法裏真正了解事實真相,很平常!
我們處在這個時代,這首偈對我們很有用,特別是這兩句,「於實見真實,非實見不實」。於實見真實是見性,非實見不實是見到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性中有相,相中有性,性不離相,相不離性,性就是相,相就是性。這個「見」不是眼見,肉眼見不到,天眼也見不到,至少要慧眼。《金剛經》上講佛有五種眼,五眼圓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講五種人。凡夫隻有肉眼,天人有天眼,跟我們眼不一樣,我們眼睛見東西有障礙,天眼沒有障礙。實際上這也不稀奇,我們現在知道,眼見要靠什麽?必須要有光,我們有日月燈明,我們就能見到。如果日月燈統統沒有了、黑暗了,我們什麽也見不到。但是X光能見到,紅外線能見到,這光可多了。如果哪一天我們眼睛的功能什麽樣的光波都能看見,這世界就不一樣,就變了。我們現在眼睛很差,隻能看到一定波長的光波,比這個光波長的見不到,比這個光波短的也見不到。天眼是什麽?什麽樣不同的光波他都能見到,這是天眼。
阿羅漢有慧眼,慧眼不是天眼,也不是肉眼。慧眼、法眼、佛眼,我們可以這樣說法,那是心眼。心眼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是佛眼,中等的是法眼,下品的是慧眼,真的這要什麽?心定就見到,從禪定裏頭生!阿羅漢把執著斷掉,於一切法都不執著,所以慧眼出現,就是我們剛才的比喻,下品的心眼出現了。這個心眼能見到什麽?這經上說出「於實見真實,非實見不實」,他能見到少分。這個凡夫見不到,肉眼見不到,天眼也見不到。我這種講法應該比較容易懂。菩薩法眼開了,定功更深,他把分別斷掉了。這些話我們要牢牢的記住,要真正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這叫修行,這個修行會幫助你明心見性。慧眼是見性的少分,你見到真的月亮,不是假的,什麽月亮?彎彎的月亮月牙,不是假的。如果分別都沒有了,於一切法不分別了,你就見到半個月亮,上弦月。如果你不起心、不動念,你見的是滿月,十五的月亮,你見到真實。
真實能夠見到,非實當然見到,你見到所有一切相,不是真實的是假的。你看到六道眾生把非實當作真實,真實則毫無所知。把非實當作真實,在這裏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造業受報,苦不堪言,你的慈悲心自然生起來,幫助這些眾生覺悟。眾生迷在這些幻相上,他在這裏麵生起分別執著,在這裏造作一切善惡業,什麽力量在推動?佛法裏麵講業力。什麽叫業力?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這是業力。業力所變現出來的那個境界,非常明顯的就是喜怒哀樂,貪瞋癡慢。喜也好,悲也好,順性那叫造善業,違背了性,違背了自性,你就造惡業。善業還不錯,在六道裏頭提升,出不了六道;惡業在六道裏頭墮落,墮三惡道,苦不堪言,都是不知道事實真相所造成的。不知道事實真相叫愚癡,知道事實真相叫覺悟。學佛沒有別的,就是要我們破迷開悟,你真得受用。話雖然是這麽說,有幾個人真的破迷開悟,包括我們自己?為什麽不開悟?現在原因我們找到了,沒有放下。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依舊被凡情圍繞、係縛,不自在,放下就是!我們從來沒有真正想放下過,我們對人,人的親情放不下,這最難放下的;恩德放不下,恩惠,冤仇放不下,這就在修行道路上產生障礙,甚至於叫你一步都不能夠提升,這才叫真苦!
現實生活環境,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都應該放下。放不下富貴,迷!怨恨貧賤也是迷。怨恨貧賤,那就是放不下貧賤,貧賤誰願意要?怨天尤人,老天爺不公平,為什麽他過富貴生活,我這麽貧賤?沒放下。放下怎麽?放下心就平了、平等了,平等心是道,平等是真心,不平是妄心。所以佛菩薩太高明了,你看他在社會裏麵為我們示現的,有恩的要不要報?要,要報恩;有怨的?有怨的要化解,他做樣子給我們看。他報恩,人家心裏頭沒有分別執著,報恩這個相做得非常逼真,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樣。威儀有則,這些威儀怎麽現出來的?自己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叫妙用。我們今天是什麽?我們今天生活是隨自己的妄念,隨自己的喜怒哀樂,這就是凡夫,這就是造業。佛菩薩是隨眾生心,引導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他在表演,他不是真的在感受,他在享樂,他在受苦,不是;他所示現的,受苦也好,享受也好,都是在啟發,一定有對象,他在啟發某些人,讓某些人看到這個現象豁然大悟。
小悟,從凡夫來說,知道什麽?知道修善好,造惡業不好,惡業有惡報。擺在麵前,財色名食睡擺在麵前,這五欲六塵,你貪不貪?這是最低一層的。如果你貪心起來,你沒有接受聖賢教誨,你不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利害得失。如果你常常接觸聖賢教誨,你就明白了。這個明白不是你證悟的,是老師教給你的,聽說的。聽說了,你有善根,你相信、你不懷疑,那你也不敢起惡念,財擺在麵前,不義之財決定不敢取。不義是什麽?不應該得的,你不會取。應該得的,你取了,應該得的,取了怎麽樣?取得之後,你還能發心把這些財幫助需要的人,那些受苦受難的人,你能幫助他,這是善心,這是修財布施。修財布施也是給社會大眾看,看了怎麽樣?愈施愈多,多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的,他自己有他的事業,他的事業我們現在講蒸蒸日上。你要曉得賺錢,錢從哪裏來的?因是布施,生意買賣是緣,你看有因有緣財源滾滾進來了,是這麽回事情。
如果是不義之財,那個果報就恰恰相反,你這個財是不應該得到的,蓋房子偷工減料賺的錢,這行嗎?這能賺嗎?我們看到前一陣子,奶粉裏麵摻著有毒,這個錢能賺嗎?這叫不義之財。不義之財,這摻毒的奶粉不但是不義,這還是謀財害命。要人家錢是小事,你還奪別人的性命,這個罪過可就大了。這種罪業,如果你看看佛所講的、道所講的,都是在地獄,一轉眼就到地獄去了。地獄裏頭進去很容易,出來可不容易,你這個罪業到什麽時候才能消掉?罪業消掉你才能出地獄。出地獄之後你欠人家的錢,你是不義而取的,你還要還債;還欠人家的命,你又要還命,你說你問題多嚴重。謀害別人設的圈套,目的為什麽?目的還不是為了財與色!財色名食睡,不就為這個嗎?大概總是財色名占多數。你造作很多罪業,這裏麵的罪業,肯定跟人家結些冤仇,你將來要還債、要還命。你怎麽障礙別人,別人怎麽障礙你;你怎麽陷害別人,別人會來陷害你,所以「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讀聖賢書有什麽好處?讀聖賢書,佛法裏麵講,不是上根人,不是中根人,下下根人。下下根人讀聖賢書,不敢做壞事,一生不跟人結怨,雖出不了六道輪回,他不失人身,他來生還在人道,這就很難得了。聰明、狡猾沒有不墮惡道的。這些現象都在我們眼前,也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佛門的祖師大德給我們訂了早晚課誦,這是祖師大德訂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這麽教的,佛隻是講經說法,修行在個人。佛講經的內容因人而異,根性差的給你講因果,有一點悟性的給你講道理,悟性特別高的那就給你講真性、幻相,給你講真空妙有,幫助你悟入。於是經典確實有淺深不同。學習,我們不是上上根人,要循序漸進你才能得利益。學習貴在圓通,圓不偏,通不阻塞,要能暢通、要圓滿。所以《楞嚴經》裏麵講「圓通章」,二十五種圓通,你才會有利益,得真實利益。不會學了產生偏見,執著一端排斥另一端,那就錯了。縱然不跟別人發生衝突,自己知見上產生衝突,它所造成的是你沒有法子真正見到事實真相,障礙你的悟門,你不能開悟,這些我們都不能不知道。
根性鈍的人,我們自己要承認我們自己根性就是鈍,這屬於我們這一類,那就要從根本下手。持戒,我們就要學《弟子規》。為什麽要學《弟子規》?淘汰我們自己無始以來不好的習氣,怎樣才能學得?我們舉一個例子,《弟子規》頭一句「父母呼,應勿緩」,這一句能夠淘汰我們無始無明的習氣。我父母不在,沒有父母叫我。這裏頭最主要的意思,就是一個呼、一個應,父母呼我,馬上就答應。從這個意思引申,父母是個代表人,任何人呼,我們都要很慎重的答應不敢輕慢。人家一叫我們,我們應的時候,就像我們父母呼喚我們,我們的對應一樣。父母在上,我們對父母謙卑,你對一切眾生都是這個態度,你無始的傲慢習氣慢慢就降低了。這個說法有根據的,不是我們隨便亂講的。大乘菩薩戒經裏麵佛告訴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把這兩個合起來,你的問題解決了。把所有一切男人看作我的父、看作我的長輩;所有的女人,看作我的母親也看作長輩,你的傲慢才會斷掉。傲慢是俱生煩惱,不是你這一生學的,是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帶來的。這個東西可糟了,當你一念不覺的時候,自性變成阿賴耶,傲慢就起來,阿賴耶就變成第七識、第六識、前五識,變成八識了。第七識叫末那,末那是執著,執著變的,意識是分別變的。執著裏麵就四個根本煩惱,就那個時候發生的。第一個是我見,執著一個我,我來了,我就是正報,我來了。有了我怎麽樣?我愛、我癡、我慢,貪瞋癡就起來。三毒煩惱從哪來的?從那一念不覺就出來了。生起之後,愈演愈烈,愈迷愈深,造成我們現在這種狀況。佛教我們回頭,那真的上上根人一下就覺悟,他統統把這丟得乾乾淨淨,立地成佛。像我們根性很重、很劣的,我們想放,放不下;想丟,丟不了,纏在身上,怎麽辦?慢慢的來解開,那就得用古聖先賢這些方法。
所以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就不會小看《弟子規》,《弟子規》是菩薩法、大乘佛法。我們要問,哪一尊佛,一切眾生呼的時候他不是立刻就答應。你看《普門品》裏麵,我們介紹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千處祈求是眾生,那裏一呼,菩薩馬上就應,絕不是慢吞吞的,不是。可是我們有的時候覺得,我天天求觀音菩薩,不靈,沒應!這怎麽回事情?我早年學佛,老師,章嘉大師告訴我了,我沒問他,他告訴我,他跟我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接著他說:有的時候求不應,那什麽原因?自己有業障,不是不應,自己有業障。業障沒有了的話,確實心裏一動念,他感應就現前。業障怎麽除掉?他就教我懺悔,懺除業障,怎麽懺法?我才剛剛學佛,儀規都不懂。他告訴我,儀規不要緊,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要怎麽懺?後不再造是真懺悔。我們才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懺悔不是容易的事情。懺悔是什麽?知道自己過失這就覺悟,我們佛門叫開悟了。什麽叫開悟?知道自己過失叫開悟。把自己過失改正過來叫修行,這叫真幹。與一天念多少佛、念多少經有沒有關係?沒關係。但是那個業障習氣很重的人,沒有法子,教你念經,一天念多少部經,一天念多少萬佛號,那是逼著你幹,終極的目標方向是相同的,手段不一樣。如果你能夠懂得這個道理,對這個就不會重視了,重視在什麽?重視天天反省,找自己的過失。找不到,看別人。看別人不能記在心上,不要把別人過失記在自己心上,看別人過失,回過頭來想想我有沒有?藉著他這麵鏡子,找我的過失。如果有,趕快改。自己很不容易發現自己過失,很容易看別人過失。一定要曉得,別人的過失就是我自己的過失,我一看到了就改,這叫真懺悔。
天天懺悔,天天改過,人要是真幹的話,三年。怎麽樣?大聖大賢成不了,小聖小賢真的得到了。你心地善良、清淨,這是學佛的基礎、本錢有了。你在這個基礎上向上提升,速度就快了,數學裏麵講的加速度。所以小小戒不能疏忽,不能認為這個沒有什麽關係,小小戒如果不注意,古人講的,最後會給你帶來重大的累贅。一個人如果對小小戒、小小過失都看得很重,都不敢疏忽,這個人這一生肯定有成就。我們緣分很深,可以說在這一生當中稀有難逢,遇到大乘,遇到《華嚴》,遇到淨土,這是多大的福分,遇到了。緣具足,能不能成就?那是我們的善根福德,你看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因緣有了,太殊勝了;如果善根福德也有了,哪有不成就的!善根是什麽?能信、能解;福德是什麽?能行、能證。《彌陀經》上佛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往生極樂世界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那我們是不是真信?這個字難了。所以李老師為這個字特別訓導我,最後說出來信的標準,依教奉行叫做信。你沒有做到,你不信,做到才叫信,這樣的標準。不是你能說,是要求你真正做到。戒律相不相信?條條都能夠遵守,信了。禪定相信不信?放下分別執著,清淨心現前,那是禪定,那是相信。定生慧,智慧現前,「於實見真實,非實見不實」,這是智慧,戒定慧三學成就了,這叫真學佛,真佛弟子。
大師在注解裏麵給我們說,「互融無雜,名究竟解」,這解釋底下這一句『如是究竟解』。就是真妄是互融,雖互融它不雜,真是真,妄是妄,真裏頭有妄,妄裏頭有真,就是我們現前境界。我們能夠感覺到六根,眼耳鼻舌身也是妄,也不是真。那我們見聞覺知的對象,是外麵的色聲香味觸法,也不是真的。雖不是真的,它從真現出來,它沒有離開真。就好像我們看電視屏幕是真的,如如不動;裏麵所有畫麵是假的,那個假沒有離開真,真沒有離開假,但是真是真,假是假,雖然它互融,它一點也不雜。我們這個按鈕按下去,屏幕打開了,色相現前,再把它按一下,它關掉,屏幕上什麽都沒有了。屏幕沒有,不能說它沒有形相;雖有形相,不能說它真有,就這個道理。所以每天我們常常,現在是遠程共學,諸位在電視機麵前,在網路屏幕麵前,你天天在聽、天天在學,你明白這個道理,久而久之會開悟,你曉得真妄是一不是二。雖是一,它不混雜,這就是你在屏幕上學習,你會學、你會看、你會聽,你能真正體會到如來所說真實義。
底下幾句話,大師開示得很好,「夫見實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見性,見性的人是不是真的見性?真的!釋迦牟尼佛見性了,六祖惠能大師見性了。如果他真的見性了,你想想看那個見是不是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是凡夫,他沒見!跟我們現在見一樣。何以他的見跟我們的見不一樣?其實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的見總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凡夫見解。跟你佛講了這套,你還是用妄想分別執著,沒離開分別執著,你是凡夫見。有沒有見到真實?沒有,聽說有真實,你也能說得出,可是你並沒有證得。要怎樣見才證得?不能用眼見,不能用耳聞,就在麵前,離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了。你見了,能不能說得出來?說不出來。不但說不出來,你能不能想像那個境界?想不出。為什麽?你一想就起心動念,你一說就分別執著。然後慢慢去思惟,妙用!你細心去觀察釋迦牟尼佛的妙用,惠能大師的妙用。你要是明白了,一切諸佛菩薩的妙用,你不懷疑了,漸漸的,漸漸變成自己的妙用,那你就入境界,你也成佛了,這真正把問題解決了。
後麵一句說,「見非實者,知其即實」,這話說得好,「非實」是什麽?相,見到所有的相,知道那就是性,「實」就是性,所有一切現相就是真性。還是很不好懂,我們還用我們這個屏幕上的現相來做比喻。非實是什麽?非實是相,相在哪裏?相是屏幕上現的。你見到屏幕上的相,你就曉得那就是屏幕,屏幕裏麵有沒有相?沒有相,所以這個相是幻相。從這裏慢慢細心去體會,體會到怎麽樣?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在事實上看到這一切現象,一切人事物,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有即非有,非有即有,你常作如是觀。像《金剛經》上給我們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的速度?「如露亦如電」,如露是講相續相,如電是講它的真實相,「應作如是觀」,你了解它的真相,也知道它的相續相。你能夠這樣子看待一切萬法,你的分別執著自然就淡化,雖然沒有完全斷,淡化了,這一淡化智慧就現前。你淡一分透一分智慧,淡十分就透十分智慧,你這個淡化肯定會隨著你的功夫不斷向上提升,這是好事。你的妄想執著自然就輕,清淨心現前,智慧增長了,煩惱習氣少了,這個時候才會有法喜充滿。外麵環境不受幹擾,為什麽?你不分別、不執著,你曉得是假的,不是真的。這一大堆黃金擺在那裏,假的,你根本就不動心;一些汙垢在麵前,你也不嫌棄,永遠保持你的清淨平等覺,那叫什麽?那叫證果。所以修行,什麽境界不能相處!什麽境界都沒有妨礙,天堂很好,地獄也不壞,度自己就是度眾生,度眾生就是度自己,自他不二,性相一如,這人叫成佛了。
後麵大師引用《中論》,《中觀論》的一首偈,《中論》上說,「一切法真實,一切法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清涼大師在《鈔》裏麵給我們做了注解,我們看他的一段注解,從「下引中論,即是法品」,這是先把《中論》裏麵的文,出處說出來。「前光明覺品,已廣引竟」,這首偈前麵讀過的,也是清涼大師引用的,此地又引用。在這裏引用,他有兩個意思,「然實有二意,且就一相,理實為實,事相非實,即真俗二諦,俗則一切皆俗,佛亦隨俗立名,真則一切皆真,知妄本自真故,雙照為俱有,互奪即雙寂」,這幾句話說得很好。
他這舉一切現相,隨便舉一個相,這個相就是現相。我們還就是從屏幕上來講,現在我們在學習,無論你是在電視屏幕,或是在網路上的屏幕,你看到我這個形相,或者你看到我的背影,華嚴三聖像,我們舉這個像做個例子。理是什麽?理就是屏幕,屏幕什麽都沒有。你看相跟這個屏幕是不是互融?相,屏幕上有色相,色相融在屏幕裏,屏幕也融在色相裏頭,這是互融。雖互融它不雜,屏幕是屏幕,現相是現相,你在這裏看到互融不雜。理實為實,理是不變的,屏幕沒變,它是真實的。事相非實,這屏幕上的相不是實的,為什麽?你把開關按鈕關起來,它就沒有了;你打開,它就現前。我們舉這個例子好,這個例子就在眼前,你能不能把這個例子應用在我們現實生活上。我們今天從早到晚,我們這個境界就是個屏幕,這是個立體的,我們現在看屏幕是平麵的,無論電視也好,網路上屏幕也好,它是平麵的。我們現前這是立體的,立體跟平麵沒有兩樣,希望你從這個地方你能悟過來,然後你就真正明了,《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現實這個環境裏頭,不但色相是虛妄,虛空也是虛妄,告訴你空間跟時間都是虛妄的,它統統融一起你不知道。空間是空間,時間是時間,事相是事相,樣樣清楚,但是它樣樣圓融,互融而不相妨礙。所以這就是真俗二諦,二諦很清楚,但是又告訴你,真俗不二。然後告訴你,原來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在哪裏?自性在哪裏?自性現在變成相,這個相就是自性。
我們再舉個比喻,也是你容易懂的,你晚上睡覺有沒有作夢?那我要問你,你作夢時你心是什麽樣子?你的心是什麽樣子?作夢的時候那個心就變成夢中的現象,夢中的現象就是自己的心,那個時候的心變現出那個樣子。夢就是心,我們把心比作性,比作真的,能生、能現、能變;夢中境界是所生、所現、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那就是你的心,心就是那個相,就是那個樣子。到你醒過來之後,夢裏境界沒有了。知道什麽?夢裏境界也是假的,但是能夠現夢境的能生、能現、能變那個能量,那是真的。為什麽?你今天晚上睡覺是不是又作夢?天天做的不一樣,像萬花筒一樣,怎麽轉它沒有相同的,就這麽個道理。你這個人生就是萬花筒,天天在那裏轉,現的相就不一樣。然後再把它回歸到現實的境界,我們現在的人生,從早到晚,從初一到臘月三十,就是你這個萬花筒在轉,所現的所有境界相全是妄相,你要知道一切是妄相,算了,別去分別執著,你就成佛了,你就覺悟了。你要是個個都認真,你在這裏起無量無邊的煩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全是自作自受。
大師這個解釋告訴我們,俗,要從俗諦上說,一切都是俗。俗是什麽?從相上講,佛也是俗。要從真上說,一切都是真,為什麽?妄原來就是真,真妄不二。離了妄到哪找真?心在哪裏?我們在屏幕上見到,屏幕是真心,相沒有離開屏幕,屏幕在哪裏?你在這個色相上隨便指一塊它都是,沒有一樣不是。真妄是一,真妄也不是一。你要是明白,怎麽講都通,怎麽講都圓。你要是有分別執著,怎麽講都錯了。由此可知,佛法講到終極就是一個覺、一個迷,然後告訴你什麽?覺迷不二!這又糊塗了,又難懂了。覺迷不二,就是講眾生跟佛不二,佛是覺,眾生不覺,真的是不二。眾生是什麽?眾生是不覺的佛,佛是覺悟的眾生,他怎麽會是二?所以在佛法裏頭,講到辯證,怎麽講都通,怎麽講都圓。你沒有入這個境界,怎麽講都錯。
《楞嚴經》上,佛問阿難:心在哪裏?阿難說心在身體裏麵,佛說錯了;他說心在身體外麵,佛說也錯了。阿難說了七個地方,都被佛否定。阿難在迷,沒有覺悟,如果要覺悟的話,說在哪裏都對了。就好像我們屏幕上,你看這個色相,屏幕在哪裏?普賢菩薩就是屏幕,對!屏幕在哪裏?文殊菩薩就是在屏幕,毘盧遮那也是在屏幕,淨空法師也在屏幕,怎麽說都對,一點也不錯。如果你有執著、有分別的話,那怎麽說都錯了,為什麽?你執著文殊菩薩這一塊是屏幕,那普賢菩薩那一塊呢?所以,錯在哪裏?錯在分別執著,阿難七處徵心,他就是分別執著錯了;如果他不分別、不執著,說哪裏都對,無有一法不是。所以末後講到是雙照雙寂,照則真妄俱有,寂則真妄都沒有,都不可得。相是幻相,不可得,性是真空,也不可得,可不能說「妄相不可得,這個真性可以得」。你可以得,你想想那個得是不是個妄想?是不是執著?是不是分別?怎麽繞你都繞不出這個圈子來。什麽時候出這個圈子?真的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恭喜你,你超越了,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你超越了。超越之後,怎麽說都對。我們現在再看底下末後這一段,一共四首偈,七、八、九、十,我們先看第七首:
【佛法不可覺。了此名覺法。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麵告訴我們,「後四」就是最後這一段四首偈,這四首偈是講什麽?講「非覺而覺者」。「初偈正顯如智相離」,如是如如之理,智是能覺之智,能覺跟所覺是兩樁事情,能覺不是所覺,所覺不是能覺,相離,「名不可覺。寂無遺照,故名了此。要不可得,方是真修」。這是講大乘菩薩他是怎麽修的,他在哪裏修。佛法是覺,為什麽不可覺?你有覺的念頭就錯了。我覺了,我開悟了,妄想分別執著都在裏頭,你是凡夫,你覺個什麽?真正覺了,能說得出來嗎?能,不是不能。真正覺了的時候,可以,雖然給你說覺,心裏沒有覺的那個念頭,沒有覺的分別,沒有覺的執著,這是真覺了。為什麽要說「我覺了」?說給你聽的,用你的層次來跟你講,你好懂。用真正覺悟的層次給你講,你不懂。他必須降下來,降到跟你平等,才能跟你講。這是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十法界十個層次,高下不一樣,在什麽層次用什麽方法來講經說法,來教化眾生。所以法沒有定法可說,示現沒有一定的相可以示現,千變萬化。千變萬化,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沒有起心動念怎麽會有千變萬化?眾生心在萬化,「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道理我們從萬花筒裏麵得到訊息,千變萬化沒有離開萬花筒;再其次你看江本博士的水實驗,裏麵那個水結晶千變萬化,沒有離開那一滴水,一個道理。
真正覺悟的人決定是威儀有則。但是這句話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活活潑潑,你過分的執著,他示現的放鬆;你過分的放鬆,他示現執著。對於平常一般的人,放蕩成了習慣,他示現什麽?示現的是嚴持戒律,很守規矩,他示現這個。如果這一個人執著在規矩上,執著在戒律上,他給你示現什麽?給你示現像濟公一樣,像金山活佛一樣,破你的執著,這才是真實義。種種示現都是為破眾生的執著,破眾生的妄想,破眾生的分別。你哪一天跟他一樣,分別妄想統統放下了,你就成佛了,這功德就圓滿了。到那個境界他給你印證,你是不是真的覺悟了。所以我們要曉得,真正的事實真相,有沒有佛法?你說有沒有佛法?有,不是沒有,真有。什麽是佛法?能說得出來的不是真的佛法,能思惟想像的也不是真的佛法,可是離開分別執著思想,你也找不到佛法。為什麽?那墮到無明裏頭去了。佛說一切法決定不能執著,所以《金剛經》上給我們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那個非法就是世間法。世間法跟佛法都不能執著,為什麽?佛能示現的,能說出來的,都叫方便法,善巧方便。真實是什麽?你要從方便裏麵去悟入真實。真實,佛沒有法子,也說不出,但是他引導你,從方便裏頭決定是你自己悟入的,他沒有法子傳授給你,這個道理你要懂。
所以釋迦你看看他表演得很好,他學了十二年,印度那些宗教他都學了,印度那些哲學他也學了,最後他統統放下就悟入了。他所學的東西要不放下,還執著那個,那不叫開悟,那叫所知障,他墮落在所知障裏頭了。這是佛法最難的一個部分,這部分不能夠透過,你的智慧就不開。智慧不開,換句話說,你煩惱不斷,你習氣不斷,學再多的經教,你還是在煩惱裏頭。那就是李老師常常跟我講,你所學的、搞的是佛學,你不是學佛,學佛什麽?學佛的放下,學佛的善巧,學佛的方便,那是真學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可不能執著。
『佛法不可覺』,算了,我不要學了,這佛講的,《華嚴經》講「佛法不可覺」。『了此名覺法』,這個話裏頭有話,意思裏頭有意思,你要真正了解、明白了,那你真的對於一切法你就覺了,這個法就是佛法,你就真正覺了佛法。所以我們早年學佛,老師常常講:你要會聽!聽什麽?聽弦外之音。就像彈琴,你要聽到弦外那個音,你真正聽到;你聽到弦裏的音,那不行。弦外之音,奇特!弦外之音是什麽?弦外之音是自性。哪一法都能見性,為什麽?性相不離,八萬四千法門不是一個數字,是代表什麽?無量無邊把它歸納為八萬四千,沒有數量的,這一切法哪有數量?任何一法都可以見性,不是說隻有這個法才能見性、那個法不能見性,錯了。所以《金剛經》上,佛老老實實告訴我們,他說:一切法是平等的,沒有高下。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有高有下,那不就有分別,又有執著了,又發生衝突了,哪有這種道理?什麽時候你能夠見到法法圓融,法法無礙,這一切法裏頭找不到衝突的,沒有衝突,找不到對立的,全是圓融的。大也圓融,小也圓融,圓融統統都具足三百六十度,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大小不二,哪裏來的差別?這個樣子你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
所以這個注解說得好,正顯,正為我們顯示出來,如如之理,如如之智。理智就是能覺、所覺相離,那就不可覺了。我們今天一般人學佛法就是這樣的,你在佛法起了分別、起了執著,這就沒有辦法覺。什麽時候如如之理就是如如之智,如如之智就是如如之理,你就覺了。覺了之後是什麽現象?宇宙之間沒有二分的,整個宇宙確確實實是一體。大乘經上佛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句話裏頭包括我們大家都在內。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我們這些人是未來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就是現在一切眾生。《華嚴經》說得更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一切我們有情眾生、人,花草樹木、山河大地那是無情,同圓種智,告訴你統統是一體。什麽是法身?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個法身,一切法就是自己身,一個心,一個智慧,「力無畏亦然」,包盡了,平等真法界。
這個時候自性裏的真心流露出來的,真心是什麽?真心就是慈悲,所以佛法裏麵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門是什麽?應用,根本就是一個慈悲。慈悲是什麽?慈悲是愛,這裏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自性就是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叫慈悲。這是怕人家產生誤會,因為世間一般人講愛,愛裏頭有情,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愛,佛叫它做慈悲,那是真的、永恒的、不變的。所以諸佛菩薩就是這個慈悲心愛一切眾生,所以說「慈悲為本」。應用在十法界裏麵,這就是方便。方便裏麵,這個愛表現無量差別的現象,沒有一樣不是愛。跟你笑是愛,板起麵孔罵你一頓還是愛,柔和跟你講是愛,教訓你還是愛,沒有一樣不是愛,決定平等。為什麽會產生這個現象?因為行業不一樣,眾生根性不一樣,所以佛的表現就不一樣。你看他現無量無邊的身,說無量無邊的法,就是一個愛,就是一個慈悲。慈悲裏麵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這真修!這是『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我們要好好的去學,這個意思很長,今天沒講盡。我們真搞清楚,應用到生活上,得大利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