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隨遇而安 順其自然
個人資料
正文

大師課--小提琴曲《梁祝》

(2009-09-14 18:49:26) 下一個

大師課--小提琴曲《梁祝》

主講人:薛偉

這是一次公開課,聽了很受啟發,可見真正的藝術家是多麽的精益求精,注意細節。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薛偉簡介:

1963年12月出生於鄭州,8歲進入專業樂團學習並演奏小提琴,後曾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是中國人培養的小提琴家。1986年柴科夫斯基音樂比賽小提琴銀獎(這個比賽四年一次)。1986年英國卡爾•弗萊什小提琴比賽金獎以及所有單項獎。1989年他26歲時被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聘為教授(現已辭職),成為該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第一位東方人。



本次“從音符到音樂”薛偉音樂講座及音樂會專場演出,讓您從中真正解讀古典音樂的奧秘、聆聽、賞析頂級大師精彩絕倫的美妙古典音樂。這場講座,並非是一堂籠統的、概念的、抽象的講座,而是將音樂與外交、商業、政治等相融合的一場別開生麵、別具一格的創造性思維開發管理培訓課。在每一段演奏之後,通過薛偉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引領聽眾去體驗、觸摸那個富有幻想的意境。在音樂的婉轉曲折中,薛偉輕鬆的藉耳熟能詳的故事情節將音樂的深層含義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並將音符的演奏上升為審美層次上的追求,讓聽眾以平視的角度介入從音符到音樂的二度創作過程,體會參與音樂創作的樂趣,與古典音樂進行一次近距離的對話。今年五月,薛偉先生應邀在釣魚台國賓館、中國外交部展開了同樣一堂新意盎然的小提琴音樂欣賞講座。李肇星外長親臨現場聆聽了薛偉兩個半小時生動地講解後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讚賞。

薛偉,被譽為“當代最傑出的小提琴家”。他8歲開始學琴,先後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中央音樂學院深造,師從林耀基、鄭石生、周彬佑、譚抒真、陳新之、袁陪文、騰茂隆、金仲平等教授。

薛偉自1981年、1982年、1983年先後在全國小提琴比賽、英國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比賽及日本國際音樂(小提琴)比賽中獲獎。1985年在當時倫敦市市長、米德蘭銀行和克萊恩沃斯·本森的資助下移居英國,入倫敦市政廳音樂學院隨耶夫拉·尼曼學習。

1986年,薛偉獲得第八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銀獎;僅兩周後,他又成為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比賽金獎得主;不僅如此,他還囊括了“最受觀眾歡迎獎”,“最受樂團歡迎獎”、以及“最佳奏鳴曲演奏獎”;同年,他當選為LPO/先鋒年度青年獨奏家,創下有史以來中國人在世界音樂大賽中所獲得的最高獎項。

1989年,25歲的薛偉成為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教授。

薛偉經常與世界上最著名的樂團合作,舉行過上千場音樂會,如倫敦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皇家愛樂樂團、愛樂樂團、BBC交響樂團以及英國室內樂團。他還與包括柏林廣播交響樂團、芬蘭廣播交響樂團、日本NHK交響樂團、莫斯科國家交響樂團等樂團合作,在歐美及遠東地區巡回演出。

薛偉先後為ASV、RCA、HUGO、BMG、EMI等知名唱片品牌錄製了大量專集。他獲得過“美國唱片月獎”頭獎;英國“古典唱片獎”頭獎;香港“CD天地唱片月獎”頭獎;他與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等四名藝術大師共獲“大不列顛古典音樂家最佳唱片獎”提名。薛偉的多張唱片都曾被英國《企鵝唱片經典》、《唱片指南》評為“三星帶花”級,他所錄製的《梁祝》被視為當今最權威的版本,他演奏的中國音樂《鄉夢》被《CD天地》評價:“無論於唱片或音樂會中,都難以想象對這首作品有如此出色、如此難忘的演繹。”他與英國愛樂樂團合作由簡·格洛弗指揮錄製的理查·斯特勞斯和克裏斯多弗·黑丁頓的小提琴協奏曲專集廣受好評,並獲布裏茲獎最佳古典藝術家錄音獎提名。英國《高保真新聞》形容薛偉的演奏為“令人陶醉的、無法抗拒的、令人折服的”,並稱他“是本年度最熱門的小提琴家!”

近來,薛偉的事業擴展到演奏以外的領域,在全國各地巡回開辦了多場以講座形式為主的音樂會,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 在演出和開設大師課的同時薛偉先生還擔任國際小提琴比賽的評委、並在全國多所音樂學校擔任客座教授。

2003年,薛偉與EMI(百代)公司簽約後錄製的第一張唱片《愛的致意》發行短短3個月內,銷售量達到了有史以來古典音樂在中國銷售量排行的首位。

薛偉先生演奏使用的是一把製造於1722年的斯特拉迪瓦裏,是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裏黃金時期的作品,也是世界上僅存的斯特拉迪瓦裏琴中的精品之一。

 
              第一段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5qU6cEtSGc

       第二段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Ttp-ThEcfI

       第三段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6pmMih-AME

        


***********************************************************************

看到剛剛辭世的張善炬師兄的一篇文章與此有關聯,所以一並放在這裏。     





《細節的魔力》




【張善炬】

      “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大家對第一個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的這句話耳熟能詳,卻未必了解另一個細節:首次登月的天地對話中,竟然有一大段是關於中國的!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航天器代表人類首次飛抵月球。10年後,我在大學宿舍讀到了獲1969年度普利策獎的、長達25000多字的通訊《一小步,一大步——人類登陸月球記》。

      這篇特寫說:7月20日美國東部時間清晨7時,地麵控製人員將3名宇航員叫醒,談完工作後聊起了當天的地球新聞。報告完新聞後,地麵人員又興致勃勃地講了個故事。原話是:“有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美麗的中國姑娘已經在月亮上住了4000年。她大概是因為偷吃了丈夫的長生不老靈丹,才被趕到月亮上去的。你們不妨找她玩玩。此外,月亮上還有一隻中國大兔子,應該不難看見,因為它前腳抬起,站在一株月桂樹下。”

      “好的。”阿姆斯特朗回答,“我們一定要找到那位姑娘。”

      9個小時後,16時17分43秒,阿波羅11號成功著陸於月球的“寧靜海基地”。

      這個蘊含深意的細節,讓我——一個新聞係學生從此領略到新聞的力量,尤其意識到,在重大事件報道中,細節,具有無可比擬的威力。

      留住細節

      大學四年的20多門功課被我歸納成一句——記者成功的秘訣是:置身重大事件現場,發現細節、留住細節。
      人類認識世界,或許就自細節始。曆史中、現實中,舊聞中、新聞中,細節無處不在。

      作為貴州的省報記者,我們自然擔負著宣傳貴州的重大使命和職責。20多年來,我總是絞盡腦汁、花樣百出地向外界推介今日貴州正麵且美好的形象,但總會不時遇到這樣的回應:“哈哈,貴州?我知道,從前‘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或三裏)平、人無三分銀’嘛,如今當然變多了哦……”一個嘛,一個哦,頓時嗆得你說不出更多的話,仿佛被當頭澆了盆不涼不熱的水。

      讀大學時,我從徐鑄成的《兩過貴陽》一文中,看到過這位《大公報》記者對1942年貴陽的記述:“當時的貴陽,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之稱,鬧市在‘大十字’附近,三層的店麵房子極少。”這大概是我第一次從書上讀到“三無”。

      “三無”,是舊社會流傳下來的一首形容貴州苦的隻有15個字的“小段子”。出現這種段子並不奇怪,各地都有,奇怪的是獨有貴州的這個小段子竟流傳了這麽多年,哪怕時過境遷後依然頑固存世。很長時間裏,我百思不得其解。研究了許多理論,試圖破譯這個謎,或者說解讀這一怪異的社會曆史現象,但均告徒勞。一夜,我不經意地聯想到了細節,一下子竟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了!是的,是細節在作祟。

      這三句話,沒一句空話,講的全是事實,且是事實中最精華的細節。15個字竟有四兩撥千斤之神功。於是,我對這“三無”由憎惡漸漸變成由衷欽佩。

      細節無處不在,細節貫穿人生。記者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向讀者奉獻多樣細節。

      誠然,細節必須篩選過濾後才能呈現其耀眼的光華和攝人魂魄的魔力。這一過程類似於人腦對細節的選擇性記憶。

      細節讓人感動

      20年的編輯閱曆使我看清:細節也像大街上的各色商品,有名牌孬貨之分、正版盜版之別,假冒偽劣總會充斥於市企圖魚目混珠。對編輯而言,必須學會分清什麽是值得保留的細節,什麽是必須槍斃的細節,絕不能西瓜芝麻不分家,胡子眉毛一把抓。編輯必須練就“火眼金睛”。這“火眼金睛”於我雖一句話說不清,但以正麵人物報道為例,隻有兩個字:感動。

      中央電視台年初推出“感動中國十大傑出人物”。說實話,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來貴州支教的徐本禹。這不僅因為我也是從外地到貴州的“貴州人”,不僅因為我曾下鄉四年,了解貴州農村、熟悉鄉下孩子和他們的所謂學校,更因為我是個記者,是個總在尋找細節、尋找感動的記者。徐本禹那些細節就是我始終在尋找的感動。

      在采訪中,最讓我感動的往往是普通老百姓。但有一次很例外。這次采訪是跑鄉下。1985年夏,奉社長劉學洙之命,我隨新任省委書記胡錦濤同誌下鄉考察調研,約半月。秋收時,又一次隨行采訪半月。兩次共去了貴州東、南、北20多個縣。

      路上的兩件小事讓我很有些感動,卻還說不清為什麽。一周後、半月後、直至第二次隨行後,我好像才漸漸明白。但現在回想起來,留下的仍然隻是一些場景,一些細節:

      一次在赤水一中。學校放假,教室鎖門了,錦濤非要扒著破舊的落滿灰塵的木格窗戶,看黑洞洞的裏邊,隨即他讓同行的遵義地委書記梁明德也湊上去。我也好奇地探望,好半天才看清,教室裏的課桌破爛不堪,桌子隻有長條凳寬,上麵還補丁摞著補丁。梁明德是赤水人,他吃驚地感歎,解放初他在這個學校讀書時就是這些桌凳……此刻,我發現錦濤和這位地委書記的眼角同時湧出了淚光。

      另一次在桐梓一中,錦濤同誌與迎候的校領導交談了幾句,其中問到教師宿舍的情況,然後突然離群。大家以為他去洗手間,就在操場等。誰知錦濤竟獨自走進了操場邊一戶教師家,那門矮得彎下腰才能進。校領導見狀忙小跑過去,小屋擁進了七八個人,我落後幾步沒擠進去。約半小時他們才出來。那家主人,一位女教師淚流滿麵,緊緊拉住錦濤同誌的手道謝。錦濤說:“這是我們的責任,我的工作沒做好,要向你道歉。”我見他的眼圈也有些紅了。

      上述兩個場景被我寫進隨行記第一篇《要為教育辦實事》中,登在了省報上。這篇稿子的反響是,沒幾時,聽說赤水一中開學後,學生們就用上了新的課桌椅,後來又聽說,桐梓一中的教職工宿舍已經得到了改善。

      出乎意料的是,20年後的今天,我慕名去一個老中醫處看病,那天排了4個小時才輪上,他一見我病曆上的名字就說:“哦,《貴州日報》的吧,寫過不少大文章哩。”我忙說,其實沒寫什麽,早就不寫了。他說:“你那年寫的總書記落淚,我到現在還記得。”

      關注身邊的細節

      現在,我的本職工作是編輯,常常看稿,也常常由此生出許多感慨。

      例如,日前看報,有條消息說我國選手高暢在世錦賽50米仰泳中痛失金牌。通常這類消息我看了題就會掠過,不一定非要去探究這位選手為何沒能奪金,以及誰得了金牌等,因為我不是體育迷,對遊泳比賽也不熟悉。可是這條消息在題上標了個細節“誘”我細讀。它的題是:“多劃一下觸壁 到手金牌飛了”。我看了標題就想知道: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多餘動作,這個動作使高暢究竟落後了多少?究竟是體力、技術還是經驗原因造成?一下子產生了三個疑問,所以我讀了,也得到答案了。我以為,大多數讀者和我一樣,既非專業人士也非癡迷者,引人入勝的新聞,多是讀者能懂或想搞懂的懸念和細節。這,應該成為編輯在編稿做題時一刻不能忘記的常識。

      作為普通人,對讓更多國內外人士來黔旅遊,進一步振興貴州經濟的大事也許不太關心,因為除某些行業外,遊人再多,也不會立竿見影漲工資增收入。但大多數貴州人的確為家鄉的真山美水和宜人氣候自豪,為貴州人出門總顯得矮人一頭苦惱。前不久,正是南北皆酷熱時,省領導親自出馬帶隊外出,開展了一場高規格高水平推介貴州的大宣傳。前後在京滬粵、在各大媒體上,轟轟烈烈、熱熱鬧鬧持續了半月之久,引起許多外省人的關注和興趣,一時間進貴陽的火車飛機爆滿,飯店賓館告急,非長假期間貴州竟出現了全國罕見的又一輪“黃金周”。省內大小報紙對此事炒得也和省外同樣熱鬧,花費了更多精力和版麵,甚至派出人馬隨團赴京滬穗三地發稿。但讀其報道,發現絕大多數還是本省人讚美貴州之言以及風光景點推介材料之類,當然也點綴了一些外地人“恭維”之語。這些本是“專供”省外的“商品”又回黔返銷,會是什麽效果可想而知。

      省內讀者關注什麽呢?我沒采訪不甚清楚,但從我80歲的老媽和她上海親戚的一次電話“煲粥”中略感一二。她首先最關心上海罕見的高溫天氣,問了當天天氣預報的度數,還不厭其煩地詢問不同時段室內室外溫度表的度數以及公共汽車裏、鄰近商場裏有沒有空調,對方孫兒學校裏有沒有空調,家裏空調一天開多久,定多少度,一月要花多少錢等。接著,她不無得意地通報對方:我兒子也花了七八千給我裝了台櫃式機,一年多了沒開幾天,晚上睡覺還要蓋這麽厚的被子……這些我都聽膩了的話她陸陸續續給北京、連雲港、蘇州、柳州的親戚都嘮叨過。但她最後那句話卻讓我又“感動”了一回。放電話前她熱情邀請:“儂沒啥事體就過來白相,阿拉條件勿好,不過天氣比比真是老愜意了,跑一趟就曉得了!”讓我感動的倒不是說那頭同樣年邁的老人真的被我媽說動了心,而是感動曾抱怨了半輩子內遷(從上海遷到貴州),到老不但心安理得,還頗為自得其樂了。更讓我感動的是,八十多的老頭老太太,住在遵義官井路一個居民小區裏,竟和省領導們在大城市大賓館大場麵做同樣的工作,企圖達到同樣的目的,時間上還幾乎同步。不同的隻是“一對眾”和“一對一”。

      由此我想到,那些在熱浪中專跑“熱碼頭”的隨行記者們,為什麽在參加發布會之餘不去乘乘上海的某路某路公交車或電車,逛逛上海的商場呢?為什麽不走進幾戶普通市民家裏,看看他們的空調跳字和五花八門的消暑節能辦法呢?當然也不妨把貴州的風光氣候實況略形容一二,看看上海人臉上的好奇與羨慕。再到旅行社訪訪報名參團想來黔的,問問為什麽想來,最後到飛機場迎候那些疲憊而興奮猶存的回程客,聽聽他們又有些什麽體驗和感受……如果把這些東西發回貴州,登在報紙上,豈不受歡迎?別的不敢保證,起碼我老爸老媽會戴上花鏡細看到底,不漏一個標點,然後會至少“熱烈討論”一兩個小時或一兩天,或許還會和上海親戚再“煲”幾次電話“粥”……

      除了涉及利益的政策動向之外,普通讀者關注的當然隻是自己身邊的的和別人身邊的細節,但它經常會悄悄地和大政策大動作同路同步。這是因為,黨和政府在向人民所想所需所怨所樂靠攏。如果記者能以小見大,多抓這類細節,豈不兩頭叫好?!





薛偉演奏《愛的致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Owc9G8-2zc

薛偉小提琴獨奏《旋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F37ZjGq3a8

薛偉──霍拉舞曲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j74N9Qhemk

(By Lunamia 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