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威楚古鎮·鹿城篇》,由於是公開出版物,若幹內容不宜寫入,比如說,我的外婆的母親,值庚申屠城時,還在繈褓,她的母親背著她跳井自殺,然而井中人滿,不能死,幾天後被人拉出,而留一命。凡此種種,罄竹難書。
罷了君兩赴鹿城,所見者多為近年新物,如彝人古鎮之類,備稱讚之,而限於時間,古鹿城之事,不及細說。今錄此類文章,以為補述,以知秀才家鄉曆史,是亦更知秀才情懷也。
邊城秀才零九年二月二日上午十點
鹿城巨災:康熙十九年大地震與庚申屠城
在後大理國及元、明兩朝,楚雄是雲南一個大郡,車馬輻輳,人口眾多,市場繁榮,到了明末,雖遭吾必奎、沙定洲進攻,毀壞了若幹建築,死傷了若幹人民,但未傷元氣。入清以後,鹿城先遭康熙十九年大地震,繼遭庚申屠城,遂使家園破敗,人口銳減,大郡風光,竟成雲煙。
據舊誌載,康熙十九年(1680年)
以上記載,需要提醒一點,即當時雲南仍處於反叛清庭的吳三桂餘黨的統治之下,雲南巡撫伊辟、布政使王繼文正忙著為大軍尋糧,無暇顧及楚雄地震。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庭重新統治雲南以後,楚雄在地震中被毀的若幹重要建築才部分開始重建。
康熙十九年是庚申年,通常所謂猴年,此後過了3個甲子即180年,到鹹豐十年(1860年),又是猴年,楚雄城又遭到一場更大的災難,即庚申屠城。
庚申屠城與馬如龍其人不能分開。據有關文獻,馬如龍,原名現,字席珍,號雲峰,因下武場而更名如龍,雲南建水縣回龍村人,其家為回中世族,至如龍時已衰。年青時即以武勇聞名,考為武生。鹹豐間,雲南各民族起義,馬如龍乘勢起於澄江,自立為帥。其後與大理杜文秀政權聯合,旋即降清,平定滇東,授提督銜,賜號效勇巴圖魯。又西征大理。同治十三年(1874年),調湖南總督。光緒四年(1878年),創傷發作,乞歸,居重慶。光緒十七年卒。《清史稿》有傳。
庚申屠城是在鹹豐、同治間雲南回、彝等各民族大起義的背景中發生的一個慘烈事件,這個事件的直接導火線是南安州(今雙柏縣)石羊廠械鬥,械鬥起於廠幫的利益衝突,隨即演變成回、漢互鬥。
據楚雄回族學者姚國梁《馬複初傳、杜文秀傳(附馬如龍傳)》,石羊廠械鬥的史實如下:
南安州境內石羊廠富產銀礦,遠近前往辦廠開采者有臨安幫、湖廣幫、四川幫、貴州幫、江西幫、楚雄幫等,官府隻顧收稅而不能駕馭,更不能對銀礦的開采有所計劃,於是各幫之間常為爭奪銀礦而發生爭鬥。鹹豐四年(1854年),石羊廠回民硐長馬長年、馬彭年兄弟,分別與江西漢民顏爾安、臨安漢民王三毛牛發生爭執,顏、王勾結臨安漢民李經文等率眾攻占石羊廠,殺害回民、燒毀回民房屋和禮拜寺,官方的廠委崔紹宗在回商李開本等回民護衛下逃往南安州城。同年5月,崔紹宗命李開本等回商往臨安搬取馬學裕等回眾攻克石羊廠,以相同手段報複臨安漢人。此後,回漢廠眾之爭呈拉鋸之勢,馬如龍被回商邀入械鬥。年底,事態擴大到楚雄縣境內。此後回漢互鬥的情況,各書所記不一,此亦從略,單說鹹豐十年庚申之事。
庚申之事,以宣統《楚雄縣誌述輯》記載最為詳盡準確,書中說:
鹹豐十年閏
十六日,遣千總蘇鎮東、田仲興、府經李楷,率鄉勇紮小腰站堵剿。十七日,敗績,鎮東、楷陣亡,及勇目楊桂昌、安克廣、孫德、韓玉等468人。
自閏
據載,鹿城失守還有三個重要的人為因素,比如將領不和、鄉勇膽怯,以及甸中來援之練二百名,紮方伯祠,為回眾之應。所以說:“城之失也,人自失之,不得援天以自解。”
馬如龍攻克鹿城之後,駐紮於龍泉書院以東一帶,人稱“馬現大營”,隨即燒殺三日,所燒毀、破壞的重要建築如下:
炮轟倒城牆西北角八九丈,拆毀城牆上樓閣,填平護城河;毀壞迤西兵備道署(即前之督學考棚),僅存大架;毀壞府署過半;全毀縣署、府學署、訓導署、典史署、土縣丞署、都司署、專城署、新倉、大有倉、義倉、官廳、銅局、普濟堂、育嬰堂(二處)、養濟院、體仁堂、楚紳義、軍裝局、火藥局、鳳山書院、鹿城書院、武侯祠、金粟庵、三皇廟、小淨室、祝國寺、馬王廟、三清觀、福城寺、雲泉寺、西靈宮、玉皇閣、百子閣、土主廟、廣岩寺、東嶽廟、古山寺、金蟾寺、觀音寺、準提閣、鎖水閣;毀壞行台,僅存大架;拆毀楚雄鎮署過半;文廟自銅聖像以下全毀,僅存殿門、大架,其大成門外,名宦祠、鄉賢祠、明倫堂、孝義祠、節孝祠,與四學署毀,存空地;毀壞祗園寺,僅存大架;毀壞三元宮,僅存大架;毀壞財神廟,僅存大架。
以上燒殺破壞的慘狀,在楚雄士民於同治九年所立《鹹豐十年庚申楚郡城陷碑記》中這樣描述:“文武官紳士庶男女被殺、投水、撲火、自縊、服毒殉難者不計其數;煙火萬家,立時灰燼。”
到了光緒十七年(1891年),楚雄人、南京翰林院編修陳思霖聯名楚雄籍在京官員給都察院上書中說:“馬如龍遂直逼楚雄城外,晝夜環攻三十餘日,以地炮轟破城垣,蜂擁入城,殺斃官紳士庶男婦約四萬餘人,淫掠婦女,房屋焚毀殆盡……屠戮之殘,莫此為甚。”
庚申屠城距今148年,如今,痛定思痛,我們可以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這個事件。馬如龍在降清之前,為雲南回民起義領導者之一,其進攻並占領楚雄城,目的是打通滇西一線,與杜文秀回民起義軍相聯,無可厚非。但他占領鹿城之後,燒殺三日,不分官民,不分良莠,不分官署民舍,甚至殺及婦孺,文物典章,掃地蕩盡,致使楚雄由煌煌大郡成為殘破小城,這就遠遠超出軍事上攻城略地的常規,而成為類似嘉定屠城、楊州十日一樣不可饒恕的罪行了。難怪光緒皇帝在聽取陳思霖等人對這次屠殺的陳述後,讚同楚雄人的要求,降旨“所有(為馬如龍)建立專祠之處,著即撤銷。”
庚申屠城,本是楚雄乃至雲南大事,但因涉及回漢問題,近幾十年來不能在出版物中提及,甚至前些年編的《楚雄州誌》中,在“大事年表”裏,隻字未提。對此,我曾提出異議,但主纂者不理。此次,有關部門叫我寫鹿城篇,我以為不寫這段曆史,鹿城篇就殘缺,所以寫了。但限於字數,並擔心被有關部門刪去,所以沒有放開寫。目前,還未看到出版的書。書問世以後,我才能確切知道這一篇是否存在。由此,國外的網友們也能窺見我們處境之一斑。
又讀了一遍,很有些“悲從中來,不可斷絕”的感受, 可憐那成千上萬個無辜的百姓!
秀才說得好,“城之失也,人自失之,不得援天以自解。”真所謂“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人性的淪落古而有之,屠城三日,殺斃四萬餘人,如此慘象,即使百年之後的今天,想起來依然令人毛骨倏然,膽顫心驚。想必以後再赴鹿城時,一定會有不同的心情與感受,再見到秀才與他的朋友們時,定會多一份曆史的深重感,因為他們都是受難者們的後代,也會為生命的執著與堅韌,為生生不息的繁穎而感動。
曾經聽秀才兄提起過,他的祖上是守關大將軍,什麽時候也把那段曆史和我們說一說,我想很多人都會感興趣。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