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口誇民族文化保護區碑記
(2011-05-30 20:52:58)
下一個
以口誇民族文化保護區碑記驃川壩子,自古為楚雄富庶之區,山河秀麗,風物華美,以口誇居其間,村落之大,文物之盛,秀甲一方。以口誇既秀於驃川,遂於公元二零零九年,先後被楚雄市政府、楚雄州政府、雲南省政府公布為市級、州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零一一年二月,雲南省文化廳授予以口誇為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此數舉,遂使以口誇之聲名聞於三迤,遊客漸至,於是楚雄市廣電文體旅遊局囑以記其事,並勒於碑,期以述其今古,以餉遊人。“以口誇”,彝語也,義為豐水村寨,然則其村為漢族聚居地者何?蓋洪武間,明軍占領雲南之後,奉旨落籍駐地,或為軍屯,或為民屯,此後又有內地漢族不斷遷來,以口誇即為屯戶所居,其彝人或走或留,史無記載,然則彝族村名及其文化留而不滅,此為以口誇異於別村屯之特色,而顯於驃川壩子也。由明至清,乃至民國以來,以口誇皆以其儒道釋文化糅合演進。村中建土主廟、文昌宮、汝興寺、觀音殿,香火綿延;其洞經古樂、聖諭堂、太平燈社、滇劇演唱則為一方絕唱;有古墳墓、古宗祠、祭天神壇、水碾坊、水碓坊、榨油坊、烤酒坊,可觀其曆史;而參天古木、曲折石徑、小橋流水、萬畝鬆濤亦可愉神養目。尤當說者,該村北坡之巔,有石如小磨盤,雕花紋各異,上置圓石如顱,據村民記憶,半世紀前,其石有千數之多,如今僅存二十餘具,近年,有專家稱此石為彝族向天墳,而另有專家則以為僰夷墳,兩說並秀,訖無定論,有待高明剖判。噫戲,此又以口誇之所以為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也。是為記。邊城秀才二〇一一年五月一日於鹿城東山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