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楚古鎮·鹿城概述
僅以此文送給文學城關注楚雄的朋友們。
在中國,有若幹個鹿城,這裏要說的是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鹿城鎮,一個邊疆的小城,一個有自己獨特口音,從而也有自己獨特的曆史文化、獨特的現代風采的小城。
鹿城是滇池、洱海之間曆史最悠久、文化最發達的重鎮,更因其戰略地位的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被視為“省垣門戶”、“滇西鎖鑰”。正因為小城處於大理、昆明這雲南兩大重鎮之間,所以又是東西商旅往來的必經之地,在西南絲道上,她是重要的一站。
這是一個邊疆小城,但她的曆史卻與祖國內地的許多重鎮一樣悠久。遠在春秋戰國之際,這裏就有農耕人群居住,並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這些人群曾經鑄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銅鼓和獨具風格的青銅羊角編鍾。他們敲擊著自己鑄造的銅鼓和羊角編鍾,或金戈鐵馬,或悠然鼓腹地渡過千年歲月而鮮為人知,直到漢武帝時代,他們的家鄉被劃入益州郡,從此在中原王朝的史書裏占有一席之地。
東晉鹹康年間,他們的首領威楚在龍川江與青龍江交匯之地築城,用以保護他們的族人和文化,而這個城,在以後的歲月,被稱為威楚城,到了明代,改為楚雄城。因為威楚城在宋代大理國時曾稱白鹿部,所以這城又叫鹿城。如今,在龍江公園裏有一座鹿的群雕,不言而喻,那就是鹿城的標誌。
在元代及其以前,鹿城的主要居民是少數民族,直到明朝初年,大量江南軍籍、民戶遷移鹿城內外,漢族才成為這裏的多數民族。
在唐代,因唐玄宗一手扶植而壯大起來的南詔國向東擴展之際,鹿城裏一個被稱為“倮黑”的族群中,曾有一位婦女“節烈”。這位婦女在後來的鹿城人心目中演化成一位法力廣大的女神。這位女神除妖斬魔,治病救人,她竟然治好了雍正皇後的眼疾,從而被雍正皇帝敕封為“西靈聖母”,建廟塑像於鹿城之西的峨碌峰下,香火供奉。
鹿城乃至整個楚雄地區,在南詔和大理國前期,名聲甚微,但到了大理國後期,卻赫然成為雲南八大郡之一,其迅速發展的原因,在於高量成的經營。高量成的家鄉在大理,但因為他們高氏家族是後大理國法定的相國,所以高量成的父親成為威楚的最高行政長官,高量成長大後又任大理國相國。高氏不僅修築鹿城,而且在鹿城西北兩裏之外建德江城。高量成致仕後又經營鹿城西北的紫溪山,廣建廟宇,遍植茶花。由於高量成的極力經營,到了元代初年,威楚成為萬戶府,旋即改為威楚府,其在雲南為大郡的地位已然不能動搖。
通常說,元代是一個不尚文化的朝代,但具體說,到了元代後期,雲南行省內卻開始科舉考試,並廣建孔廟,而鹿城人在此期間不僅建了孔廟,而且鑄造了一個孔子銅像、一隻大銅鍾,這象征著楚雄社會開始進入儒家文化的軌範。
接下來的明、清兩朝,鹿城的曆史文化被載入地方誌,讓今人能看到一個較為清晰的麵貌。
從文化上說,我們看到鹿城內外建立的府縣文廟,以及先後建造的六個書院,還有從這些書院走出去,中了舉人、進士,成了貢生、翰林的人流。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我們不但能知道他的入仕以後的政績,還能知道他們的學術成就,甚至能讀到他們於戰火之後殘留下來的詩文、書法和繪畫,從而可以體會他們的思想、情趣、才能和襟度。
紫溪山在明清兩朝為滇中佛教名山,而鹿城內外則寺宇相望、道觀林立,於是鹿城本邑出為道士、和尚者先後接踵。讀體於明朝天啟年間出家雞足山寂光寺,後參方江南華山,為律宗巨子。蔡懌為清朝人,家住文廟街,讀書而不願參加科舉考試,卻偏愛道術,其道術之神,可禱雨立應。果成六歲出家華嚴寺,後來遊峨眉、武當、普陀諸名山,善畫蘭、竹,流傳至今。
從軍事上說,鹿城為兵家必爭之地,發生在這裏的戰爭實在太多,其中明朝末葉滇南造反土酋沙定洲圍攻鹿城,因金滄道副使楊畏知智勇雙全,得鹿城軍民全力相助,距戰八個月而鹿城固若金湯,創下了軍事史上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跡。然而到了清朝鹹豐十年,鹿城被滇南馬現攻破,萬家煙火,立時成為灰燼,致使鹿城由煌煌大郡成為一個殘破小邑,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才得到恢複發展。
從城市建設上說,鹿城有江山形勝,又得妙手安排。明朝洪武十九年建磚城牆,周七裏有餘,開六門,城中立二十四牌仿。到了嘉慶二十年,沿南城牆開鑿護城河,深廣各一丈五尺,由南城雁塔山腳引西山水入池,而後於北城水閘口泄入龍川江。城內池塘星羅,溝渠相聯,街道之側,流水潺潺,於是綠樹花草,四時不斷。這種景象,延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有邑人讚其為半城水域半城花。
清朝末葉,變革之風或多或少吹進鹿城,廢科舉,辦學堂,創實業,興蠶桑,鹿城人的老觀念開始動搖,舊的生活方式開始悄悄變化。及至民國期間,兵連禍接之際,許多新事物仍然不斷進入鹿城,比如西醫院、郵電局、商會、銀行、警務所、厘金局等先後開設,甚至基督教也進入鹿城開辦了小學校。1936年,賀龍、肖克所率紅軍一部攻入鹿城,擊斃國民黨縣黨部書記和縣長,開監放人,極大地震動了鹿城的人心,此後,共產主義思想漸為古城中若幹青年接受,於是以楚雄中學為首,青年師生們開展了許多新鮮的活動,比如演文明戲、搗毀廟宇等等,及至後來,成立了共產黨組織,向國民黨及其軍隊展開鬥爭。
1950年12月,楚雄和平解放,鹿城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政治、經濟、文化、城市建設等等呈現前所未有的麵貌,直到改革開放以前,其中有得有失。就所得而言,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興修水利、大辦工業、交通運輸等,成績明顯。七十年代的改造龍川江、興建龍江公園等,惹人注目。就所失而言,當數文革帶來的災難最為慘烈,此全國皆然,不必細說。
改革開放以來,鹿城的變化幾乎可說是日新月異,其中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舊城改造。到目前為止,除西城小區之外,其餘各處,多半已是麵目全非,讓我們這些鹿城的老居民難尋舊蹤。
舊貌換新顏的鹿城,讓人隨時感到新節奏的律動和喧鬧,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商店櫛比、高樓林立,然而由於鹿城依山傍水,氣候溫和,綠樹長青,空氣質量常居雲南首位,因而被列為適於人居的中等生態城市,獲得2004年度“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榮譽稱號。
2005年末,原富民鎮以及原永安鎮的平山村委會並入鹿城鎮,於是鹿城轄區總麵積達到372平方公裏,到2007年底,總人口十五萬餘人。於是,原先那個左依峨碌山,北流龍川江,東有青龍河,南控萬家壩的鹿城古鎮,因其空間的擴大而成為一個新鎮。此後,鹿城的藍圖將有更大的文章可作,有更美的畫圖可繪。
邊城秀才2008年9月27日
曾去過楚雄鹿城的紫溪山,明清時此山為滇中佛教名山,山上有千年古杏與多種名貴山茶花。 古人描繪其山:“山高數十仞,綿延數十裏,岩壑清幽,峰巒層疊。石壁有政德功名之跡,龍潭有興雲作雨之靈。翠柏蒼鬆,濃蔭馥鬱;山猿水鳥,咿啞瑣碎。”那真是一個“賞山茶,采櫻桃,觀瀑布,聽鳥音。 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好地方!
也曾去過楚雄東郊的福塔公園。遠在幾十裏之外就能看見那座頂天立地,氣勢不凡,59米的高塔。 塔中有個大錢幣,塔柱塔身上寫滿了幾百幾千個不同字體的“福”字,塔頂有一個鍾,鍾聲敲響時可以傳至近百裏之外。
還住過彝人古鎮大酒店。喜歡彝人古鎮青磚灰瓦、飛簷鬥拱、雕廊畫棟、小橋碧水、花木繁蔭、獨具魅力的彝族建築風格;當然,我也很喜歡彝人古鎮大牌坊上,秀才朋友的橫書“彝人古鎮”四個遒勁雄渾,古色古香中顯出磅礴恢弘氣勢的大字。
文化悠久之處,必有秀才隱士;江山俊美之地,必有多情之人。 一想到下星期又能與俊美多情的邊城秀才/隱士們相聚,禁不住喜從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