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文史

介紹雲南文史,講述自己的故事。
個人資料
正文

家鄉的煙事

(2006-11-20 19:58:01) 下一個

家鄉的煙事
        幾天前,見網友沈漓寫的一篇關於吸煙的散文,談古說今,堪稱博雅,其中講到明代萬曆年間中國引進煙草,而後曆數文人吸煙的雅事,並認為香煙與文人結下不解之緣。沈漓君的說法,我自然十分讚同,並許諾要寫一篇關於吸煙的散文,與沈君那一篇配對,這麽著,就有了這一篇。
        既然要與沈君的雅文配對,我想隻有寫得“俗”些才行,於是就寫我家的煙事。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煙草傳入武定、祿豐一帶,從此,這來自美洲的植物就在今楚雄一帶的山野安家落戶了,然而這種煙草是晾曬煙,也就是我們常稱的“草煙”,而非“烤煙”或“香煙”。
        抗日戰爭以前,雲南人所吸的香煙,多從省處進入。
        抗日戰爭期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被日本軍隊切斷,於是昆明開始興辦許多卷煙廠。卷煙廠辦起來後,原料不足,於是在1941年,雲南省政府成立煙草改進所,隨即在長坡農場、富民縣試種美國烤煙,並獲得成功。次年,武定縣、羅次縣、祿勸縣引種試種成功,從此,烤煙就遍於楚雄山野。我們這些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孩童,從小就見慣田間煙花朝霞般的燦爛,嗅過煙草沁人心脾的芬芳。那時小孩最常見的遊戲之一,就是把收集的香煙殼折成三角形的“菱角”,放在地麵或桌上,用手在後麵拍,通過氣流把菱角吹翻身,從而決定勝負。由此,我們知道當年幾乎所有流行在家鄉的香煙牌號。現在回想起來,多半是“大重九”、“紅安樂”、“鴻大運”、“天秤”、“金象”,好象都是昆明煙廠出產的,而“大前門”一類的外地高檔煙殼則不常見。
        六七十年代,香煙(本地人通常稱“紙煙”)奇缺,一些煙民竟然不顧廉恥,在街上拾取煙頭(本地人稱“煙鍋巴”),打散了再卷成煙吸。那時節,“撿煙鍋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常想,假如拍一部當年的電影,不插入這道景觀是會損壞真實性的。
        六十年代末,我們下鄉插隊到哀牢山區。我們一戶五個男知青,小隊的農民送來五支煙鍋、一捆草煙,意思是給我們每人配一副。五支煙鍋,其材料、造型也是各有千秋:有的是竹子杆,銅煙鍋頭;有的是圓珠筆杆,陶煙鍋頭;有的是手槍子彈殼敲打成的煙鍋嘴。我們看了,都覺好笑,很常一段時間把它們“束之高閣”。
        農民通常抽草煙,而知青則一律抽紙煙。剛下鄉時,由於有二百七十元的安家費,所以我們抽得起二角八分錢一包的“金沙江”(原“金象”),間或抽三角九分一包的“春城”(據說是原“大重九”)。幾個月之後,多半改抽一角三分一包的“春耕”,乃至於八分一包的“經濟”。何以如此?蓋因我們每天的工分值,僅兩角多錢,至於更低的,則僅八九分錢。一天收入僅夠買一包煙,你說,那時節而敢抽紙煙的知青,是不是算得上“窮奢極欲”了麽。
        為著過癮,也為著省錢,我們開始抽水煙筒。
        水煙筒在雲貴、廣西一帶,是種傳統的常見的煙具,電影上亦不乏鏡頭。在我們家鄉一帶,稱水煙筒為“悶筒”。我覺得,稱為悶筒不僅簡潔,而且更形象,好象描繪出吸煙人整個頭部悶在滾滾濃煙中的情景。
        悶筒通常用竹子做成,一根粗大的做身,另一小根叫做“哨子”,斜插在大竹的下半身,於是形成個“卜”字,灌進清水,在哨子頭點燃煙絲,就可以吸了。
        我們一戶所製悶筒共六支,每人一支外,還備一支待客,其中一支特大,吸煙時,幾乎大半個臉都要放入煙筒中,還要大張著嘴,才吸得動。為此,這支特大悶筒成為我們這一戶煙癮大、敢想敢幹的標誌,而成為全公社知青的笑料。
        大約過了半年,我們有時連悶筒也抽不起了,於是開始抽草煙。草煙十分辛辣,刺激得人滿口唾液,所以要不斷吐口水,而且抽幾口以後,喉間就象有一個東西塞住一樣,有些難受。然而就是這樣的東西,能經常解決我們的燃眉之急。
        農民吸草煙者多半是男人,婦女亦偶有之。我們小隊那個會吸煙的婦女,三十來歲,一隻手殘了,不能動,放在衣服裏,所以她放羊。也許因為常年獨自一人與羊為伴,有點“寂寞”,所以她“選擇”與草煙為伴。她模樣還算周正,身材苗條,放羊時,每當見到我們,就把含在口中的煙杆拿下來,對我們笑一笑,算是打招呼。她那一隻手握著煙杆,在藍天下的笑容,若是拍攝下來,也許是一張好作品,可惜我們那時沒有相機。
        山裏的成年男人,幾乎沒有誰不吸草煙。他們的理由是:草煙味可以避蟲、蛇,可以解乏。於是每人必有一個煙鍋、一隻鐵皮煙盒、一個或皮或布的煙袋,以及一套火鐮,隨時不離身。他們稱鐵皮煙盒為鋼板煙盒,由於長期與衣服、手掌摩擦,煙盒的棱角和突出部位,在太陽下都有些銀亮得晃眼。
        山裏人吸煙往往是一幅畫。你看,人們每每於勞累之際,坐在樹陰下吸草煙,旁邊是山花、野草、溪流,那神情之悠然自得,讓人感動。那時,你會覺得煙草的精神就是悠閑。那緩緩升起的煙霧,那一個套個的煙圈,使得抽煙比品茶更富於形象的美感。我覺得抽煙是在品嚐一種人類長期積累的文化,不抽煙的人是白白放棄了一個品嚐悠閑文化的機會。
        一九七四年,我們家鄉興建了卷煙廠,雖然曆經曲折,但終於在八十年代初成氣候,其先後所產“桂花”、“蝴蝶泉”、“國賓”係列卷煙,暢銷全國,而地方亦賴為財政支柱,於是,在我們家鄉,煙文化就不僅僅是悠閑二字了,它還包含“國計民生”那樣重大的內容。
                                               邊城秀才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於鹿城東山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水火土 回複 悄悄話 讀著秀才說煙事的妙文,倒是有點後悔已把煙戒了.我也曾是日抽三包的鐵杆煙友,實在是覺得沒日沒夜的把家裏不太寬敞的空間弄得雲山霧海有點愧對家人,特別是孩子,於是,八年前咬咬牙戒了.不過我還是要說秀才的文字真是沒說的,特棒!
沈漓 回複 悄悄話 邊城君的超級悶筒有味道,如保留下來就是一文物、知青曆史的見證。蟲蛇為之走避,毒性怕是不小;大碗喝酒大碗吃肉大秤稱金銀的梁山泊好漢見了,一定也會大口抽“卟卟”。嗬嗬,可饞壞了自稱“不抽”的罷了君啊。
罷了 回複 悄悄話 邊城君說得好,抽煙是在品嚐一種人類長期積累的文化,而且對人的精神和心理非常有益。累的時候抽上一支可以解乏,心煩的時候抽上一支可以按神,無聊的時候抽上一支可以解悶,讀書寫字的時候抽上一支可以使文思泉湧。最最過癮的莫過於那飯後一支煙,簡直賽過活神仙。以前也抽過大重九和金沙江,好像都還不錯。中國的好煙,大體上也抽到家了,大熊貓有綠殼和橘黃殼子兩種,名氣雖大,但絕無蘇煙好抽。還有那中華牌,人們常常拿來作為身份的象征,而我寧可抽湖南的芙蓉、雲南的玉溪、山東的一支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