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 ++++++++++++++++++++++++++++++++++++++++++++++++++++++++++++++++++++++++++++++++++++++++++++++++++ 中國當代的著名女高音——鄧韻和她的《毛主席關懷咱山裏人》
女聲獨唱:《毛主席關懷咱山裏人》(1973年版)
這首歌無論從創作還是從演唱角度看,都是一部頗有特色的成功之作。
《毛主席關懷咱山裏人》由女詞作家郭兆甄作詞,鄭秋楓作曲(早先並不知道郭
兆甄是女的,反倒以為鄭秋楓是女的,都是植物類ID惹出來的事,題外話哈)。
獨唱由當時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歌舞團當家“花旦”鄧韻擔任。這首歌融匯
了多種南方特別是雲南和廣東等地的少數民族音樂要素—個人感覺,他們都處在
缺醫少藥的邊遠山區嘛。這是一首前加引子、後綴尾聲的標準的A-B二部曲體的歌
曲,音域從“央C”向上跨兩個八度,千回百轉的“羅西尼式的”華麗裝飾音比比
皆是,演唱情緒、力度起伏多變,既有寬廣悠遠的長樂句,又有短促、跳躍的連
續頓音,難度應該說相當之大。散板(自由)速度的引子有一種山歌風味兒,一
共四個樂句(有別於詞句),鄧韻演唱得豪放而不乏細膩,雖說自由,但並不鬆
散,句句都準確地落在節點上。兩個小節歡快的樂隊間奏過後是歌曲的A 段,也
由四句組成。伴著跋山涉水的行進節拍,活潑歡快、音高變化幅度較大但不失方
正,處理得堅實而順暢,與接下來的以切分節奏和較大的力度變化以及唱法多變
的B段(從“巡診到田頭”、“鐵樹開紅花”起)形成對比。B段的演唱鄧韻在力
度、句逗上把握得相當準確到位,唱得起落有致、極富彈性。兩段歌詞中間的樂
隊間奏在前次的基礎上平行上移了三度半,形成一種變調的效果,給人一種“柳
暗花明”麵貌一新的感覺,在兩個半小節裏完成了F 大調→B 大調→F 大調的轉
調過程,不露聲色、不留痕跡,鄭老師真的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細膩得到了
家。在二次重複的B段結尾處(“心向北京城”) 有一個漸慢同時漸弱的處理將
歌曲順勢推進到相對自由、越發高亢的華彩式的尾聲。這個尾聲既是整首歌曲出
現高潮的段落,也是最能檢驗演唱者功底的地方,尤其在後一個“紅色山鄉萬年
春”一句,鄧韻充分展示了自己在氣息和音高控製上的非凡技巧:在經過一串輕
巧自如的花腔連頓音後毫不含糊地就唱出了那個令人生畏的“高音C ”,而且唱
得不見一點變形。記得文革時期比較有影響的花腔女高音歌曲有兩首,除了這首
外,還有就是孫家馨演唱的《千年的鐵樹開了花》。那首歌在音高上來的還要猛
一些,最高音達到了小字三組的降 d,即比這首“山裏人”的最高音還要高出半
度! 但個人感覺,作為本來就是花腔女高音的孫家馨的高音唱得比起女高音、女
中音“通吃”的鄧韻來,顯得略為單薄一點。不過鄧韻當初要不是聽了郭淑珍的
勸告,及時調整用聲方法並改唱次高音,象這樣的“狠”歌繼續再唱下去,徹底
倒了嗓子也是有可能的,這是後話。
關於鄧韻後來在朱利亞、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發展和近年來的情況不少同學可能
了解得更多,方便的話還望大家補充。30年後的演唱,對比聆聽簡直判若兩人、
相去雲泥,歲月的無情實在讓人感歎不已。
在改革開放之初流行音樂悄然席卷大陸時候,時候鄧韻似乎巧巧地唱過一些輕鬆
愜意娓娓道來的小歌兒。鄧韻的老師郭淑珍對鄧韻這段時間一猛子唱許多“流行
歌曲”頗有微辭。有個文章寫道“上世紀70年代末,港台流行歌曲正在它發展的
巔峰,酣歌勁舞,歌聲舞影翩然闖入剛剛打開“南風窗”的內地歌壇,銳不當。
鄧韻錄了一盤帶通俗元素的創作歌曲磁帶《林中小路》,郭淑珍老師說:“喲,
你居然還有這本事!”又說:“你要是想發財,可以去香港幹這個(唱通俗歌曲);
不過,你的條件適合搞歌劇……搞歌劇可能一輩子受窮,你可要想了。”
當年一起玩耍的一個小夥伴家裏似乎有總政歌舞團的親戚,她經常講述一些軍內
文藝工作者的小八卦給我們聽,我們都羨慕她的消息渠道。但是現在看來,有些
說法也不靠譜,比方說,我就記得,她說過鄧韻跟鄧麗君有親屬關係。隻是,如
果不是把鄧麗君和鄧韻聯係上,我也許就不會那麽小就記住鄧韻了。
鄧韻在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一直是當家花旦。有種說法,說當年戰士歌舞團的
聲樂水平不比同時期總政歌舞團的水平差。當年軍隊係統美聲唱法的演員當中,
鄧韻不光在廣州軍區算女一號,估計在全軍也是數一數二的吧。所以當年鄧韻被
郭淑珍堅持要求著改聲部那壓力可是夠大的,或許鄧韻自己年輕想法不太多,郭
淑珍麵對的可是非常複雜的“七嘴八舌”。當時,郭淑珍的老師,我國著名聲樂
教育家沈湘大師還頂著特務的帽子灰頭土臉,但是這件事情上,他托人給郭淑珍
帶話,鼓勵郭堅持對於鄧韻的聲部調整,也算是“大家”所見略同吧。
鄧韻後來前往美國進修和發展演藝事業似乎並不太順利。雖然她是第一個在MET
簽約的中國歌手,但是“一般隻是`蝴蝶夫人'中唱SUZUKI的B角之類,一個SEASON
沒她幾場演出(但這也已經算不錯了)”(援引Cina在“愛樂人 走四方”論壇的
發言)。鄧韻在MET雖然沒掛上頭牌,“不過她並不少在香港有演出, 每次都十分
搶鏡, 多年的演出和學習, 她的低音區已較磁實, 高中音區仍保持一貫的漂亮.
前不久, 她在此地一場 Puccini 's " Madama Butterfly " , 其 Suzuki
把那位外籍的"主角"也比下去!”(援引Patzak在“愛樂人 走四方”論壇的發言)。
“國交”96/97音樂季壓軸演出時候,時任音樂總監陳佐湟曾經邀請鄧韻回國
與女高音傅海燕一起演繹馬勒“第二”。據說也是不同凡響。
鄧韻2001年回國發展,主要從事西方歌劇的推廣工作,登台演唱已經不再成為
她的主項。畢竟年齡不饒人。不妨來回顧一下鄧韻的“花樣年華”:
高中畢業後因為時局的關係,鄧韻的大學夢破滅了,這是剛入伍不久,與戰士
歌舞團“學員隊”的姐妹在一起。那時候她還叫鄧韻兒。大約攝於1966年,離鏡
頭最近的就是鄧韻。
仍然是“學員隊”隊員,雙手搭在別人肩上的那位,典型的老廣MM的樣子。大約
是1967年的照片。
大約從1969年起,鄧韻已經把名字裏那“兒”字去掉並開始登台獨唱了。據說第
一次上台獨唱,一曲歌罷鞠躬謝幕,台下喊“要行軍禮”,於是她抬起左手就是
一個標準的軍禮,惹得滿堂哄笑自己卻不知道為啥。“文藝兵”裏恐怕這類笑話
不會少。對,最左邊那個。
這個可能就是《蝴蝶夫人》中的鈴木了
昔日文工團戰友再合一個影
在美國時候的圖片......
本貼中原文引用文章:
《中國藝術歌曲選 1967-1977(上冊)》P77上 趙麗萍的文章,
網友“老丁滿”在19bbs帖子中的文字,並使用老丁滿收藏的網絡圖片,
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