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蘆隨筆

人隻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能夠思想。
個人資料
思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萊特灣海戰: 英勇小兵拯救四星上將

(2024-09-27 14:19:27) 下一個

萊特灣海戰: 英勇小兵拯救四星上將

萊特灣海戰不像中途島海戰那樣有名,但也是二戰史上的一次決定性戰役。它是曆史上最大的海戰,也是世界上最後一次航母對決和戰列艦海戰。它發生在菲律賓萊特島附近。時間是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雙方出動了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列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總計超過20萬名戰鬥人員參與了戰鬥。



戰略背景是羅斯福總統和海軍上將尼米茲,麥克阿瑟將軍在夏威夷會晤,決策美軍的下一步戰略。尼米茲主張進攻台灣,隔過菲律賓。這符合美軍的避實就虛的跳島戰略。麥克阿瑟主張在菲律賓登陸。他在1942年逃離菲律賓時發誓要重返故地。攻占菲律賓將洗刷他的恥辱。最後羅斯福決定在菲律賓登陸。結果是攻占菲律賓給美軍帶來巨大傷亡,但對最後結束戰爭並無直接作用。美軍的作戰計劃是麥克阿瑟在萊特島登陸。托馬斯·金凱德海軍中將的第七艦隊負責支援登陸部隊,威廉·哈爾西海軍上將指揮第三艦隊的第38航母特遣艦隊掩護兩棲作戰並尋殲日本艦隊。

日本在絕望中製訂了應對計劃“捷1號”。日本海軍在沒有有效空中支援下,不可能取得完勝,而是要自殺式衝鋒,盡量重創美海軍力量。所以整個計劃是孤注一擲的。這個計劃充滿了兵書式的詭詐計謀:佯攻,夾攻,誘敵和回馬槍。但非常複雜,非常依賴各艦隊的精確配合,現代實用性有限。小澤治三郎將軍指揮日本剩餘的全部航母,從瀨戶內海出發,從北方佯攻,希圖將哈爾西第3艦隊的主力誘離萊特灣。栗田健男將軍率“第一遊擊部隊”主力從文萊北上,穿過聖貝納迪諾海峽,同時西村祥治將軍率艦隊穿過蘇裏高海峽。兩軍同時到達萊特灣,以鉗形南北夾攻麥克阿瑟的登陸艦隊。誌摩將軍率第五艦隊作為遊擊兵力,從台灣出發向南,遠途奔襲,助力夾攻。

10月23日,栗田艦隊在巴拉望海被美國潛艇發現。潛艇發射魚雷擊沉栗田艦隊旗艦 “愛宕號”和“摩耶號” 重巡洋艦。10月24日早晨美軍飛機發現栗田艦隊進入狹窄的錫布延海。從航空母艦起飛的共260架飛機發動了三波攻勢。武藏號、大和號和長門號中彈,妙高號重巡洋艦負重傷返航,武藏號傾覆沉沒。栗田艦隊掉頭撤退。在武藏號和大和號每分鍾1.2萬發高射炮彈雨中,美軍隻損失了18架飛機。

當天,呂宋島上的日軍飛機(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日空軍支援下)集中攻擊了擔任北麵警戒任務的美國第三艦隊的謝爾曼特混艦隊。普林斯頓號輕型航母被炸彈擊中,火勢漫及停放飛機的漏油和油箱,並引起彈藥庫中的魚雷爆炸。艦長布萊克尚存希望,堅持救援。但是大火導致庫存的400枚100磅炸彈同時爆炸,不僅徹底毀滅了普林斯頓號,還橫掃了在旁邊救援的伯明翰號輕巡洋艦,其艦員死傷達229人。

栗田下達撤退命令將近兩小時後,決定返回戰場。他的戰術撤退成功地欺騙了哈爾西,認為栗田對美軍在萊特灣登陸的威脅已經解除。他可以向北尋找日軍航母決戰了。但是栗田撤退也延遲了日軍夾攻美軍的計劃,導致最後日海軍被美軍各個擊破。 哈爾西在24日發布了一條含混的命令,內容是抽調各航母大隊艦船“組成第34特混艦隊,由戰列艦隊司令李中將指揮”。給其他參戰美軍造成錯覺,即34特混艦隊將負責掩護萊特灣的登陸美軍。24日下午,偵察飛機報告在北方發現了小澤的航母艦隊。當晚哈爾西命令第三艦隊全師北上,尋機和小澤的航母決戰。事實上他中了日軍捷1號計劃的誘敵狡計,留下萊特灣的美軍於不設防狀態。

下達命令後,哈爾西睡覺了。

栗田的回馬槍被美軍第2特混大隊派出的偵察機發現,向哈爾西報告。一位中下級軍官大約不想打擾司令的美夢,不耐煩地回複:“好的,我們知道了。”李將軍試圖聯係哈爾西的旗艦“新澤西號”,先是用燈光信號,接著又用艦船間無線電通話係統。他詢問哈爾西是否留意到最新的偵察報告,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收到。”還有一些其他將最新的栗田情報報告給哈爾西的嚐試,都止於哈爾西的參謀長卡尼。

再說日軍的南路夾攻。西村艦隊進入蘇裏高海峽就碰上了在這裏等候的美國第七艦隊。美軍的第一輪攻擊發自於驅逐艦的魚雷,擊中了扶桑號和三艘驅逐艦。接著在海峽北口,美國戰略艦橫排為一字,其中大多數美軍戰略艦都在珍珠港被擊沉或重創過,它們等待到複仇時刻,艦炮齊射。而日艦排成一路縱隊,隻能艦艏朝向美艦,火炮能力有限,雙方隊形呈T字。美國海軍已使用雷達控製炮火,可以在日軍不及的距離開火。山城號和最上號遭到穿甲彈重創。山城號被擊沉。誌摩艦隊終於趕到,接收了西村艦隊剩餘的船艦後往南撤退。在混亂中誌摩的旗艦那智號與最上號相撞,喪失機動能力而落後的最上號之後被美軍飛機擊沉。海上漂浮的扶桑號也被美國重巡洋艦擊沉。西村艦隊的七艘艦隻中,隻有一艘驅逐艦時雨號幸存。由於栗田艦隊從聖貝納迪諾海峽的回馬槍,美軍停止了追擊,讓這批日本艦隊得以逃脫。

薩馬島海戰
由於哈爾西被誘餌騙走,栗田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出現在美國登陸部隊的後方。金凱德的第七艦隊主力此時位於南麵的蘇裏高海峽,來不及北上迎擊栗田的艦隊。擋在栗田和美軍毫無遮擋的後背之間的是第7艦隊的護航航母77.4特混大隊。這支艦隊擁有16艘小型航母和22艘為其護航的驅逐艦和驅護艦。由托馬斯·斯普拉格少將指揮。這支大隊有三支編隊,“塔菲1”、“塔菲2”和“塔菲3”。共有超過500架艦載機。護航航母航速慢,不超過18節。長度僅為普通航母的一半,噸位隻有三分之一。隻能搭載25 - 30架飛機。且裝甲薄弱,極易被炸彈或魚雷擊穿。它們的優點是便宜和製造迅速。其主要任務是反潛和護航,不參與大型海戰。缺乏對船艦用的穿甲炸彈及魚雷。所以當栗田那些巨型戰列艦和巡洋艦寶塔式的桅樓從西北方海平線上探出頭來時,他們大驚失色,如同聖經中牧羊少年大衛麵對巨人歌利亞。栗田首先發炮,18英寸的穿甲彈如雨而下,炸開的水柱有20層樓那樣高。塔菲3沒有一個艦炮口徑大於5英寸,距離夠不到日艦,根本沒有還手之力。不僅打不到,逃也逃不快,護航航母比日海軍慢得太多。完全是靠著美國士兵的英勇,塔菲3依然在頑抗。護航航母發射煙霧彈,迂回機動躲避炮彈。美軍的驅逐艦和護衛艦發射魚雷,幹擾並吸引日艦火力,使日軍艦隊無法全力攻擊。為了躲避魚雷,日艦不得不打散自己的隊形;兩枚平行而來的魚雷迫使大和號倒退並躲避,使其損失了足足十分鍾的時間。約翰斯頓號發射的魚雷擊中了熊野號,將其艦艏整個炸斷,迫使其退出戰鬥,金剛號也被美軍驅逐艦的艦炮擊傷。它們的英勇爭取到時間,讓美軍護航航母上的飛機起飛;美軍艦載機沒有時間裝對艦用穿甲炸彈,很多飛機空載起飛。它們俯衝用機槍掃射日本艦船,打開炸彈艙門,模擬魚雷攻擊。雖然彈艙裏沒有魚雷,但這樣的動作也許能唬住日本人,讓他們做規避機動,為自己的航母爭取時間。由於栗田艦隊在尚未完成隊形的情況下便發動進攻,加上美軍驅逐艦攻擊不斷將其隊形打亂,導致栗田無法進行有效的戰術指揮。日軍損失三艘巡洋艦,三艘戰艦受到重創。兩艘美軍護航航母被擊沉,另兩艘遭到重創。力量的不對稱讓美軍傷亡巨大。薩馬島一戰就有超過一千名美軍喪生,這個數量相當於珊瑚海和中途島所損失的人員和船隻的總和。一方麵由於通信堵塞混亂,栗田對於哈爾西的第三艦隊主力被誘離一無所知,另一方麵由於塔菲的英勇作戰,栗田誤認為麵對的護航航母是美軍的主力航母艦隊。他不敢長時間戀戰,決定撤離戰場。資源有限使日本帶上小家子氣。日本海軍將領有一個致命的習慣,擔心失去數量有限不可替代的軍力,在接近勝利的關鍵時刻不敢放手一搏。南雲忠一中將在偷襲珍珠港時不敢發起第三波攻擊,錯失摧毀美國海軍的油庫和船塢的機會;高木武雄中將在珊瑚海海戰中擊沉列克星敦號航母後,不敢動用瑞鶴號航母上的全部艦載機去追擊退卻中的受傷航母約克敦號;在第一次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中,阿部弘毅中將原本占據優勢,卻突然下令撤退;三川軍一中將在薩沃島取得了夜戰勝利,卻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殲滅瓜達爾卡納爾島附近的美軍補給船;栗田這次功敗垂成,莫名其妙地突然撤離,讓美國的十幾艘護航航母死裏逃生,同時沒有完成襲擊登陸菲律賓的美軍的預定任務。



北線恩加尼奧角海戰
小澤的艦隊隻有4艘航空母艦:瑞鶴號、瑞鳳號、千歲號和千代田號。哈爾西握有9艘航母(無畏號、大黃蜂號、富蘭克林號、班寧頓號、碉堡山號、胡蜂號、漢科克號、企業號、艾塞克斯號)和八艘輕型航空母艦、六艘戰艦、17艘巡洋艦和64艘驅逐艦和一千多架飛機。他帶著絕對優勢的全部家當,浩浩蕩蕩地北上和小澤決戰。發現小澤後,美軍開始了不停的空襲,一共出動了857架次;小澤的航母千歲號和驅逐艦秋月號沉沒,瑞鶴號、千代田號和一艘巡洋艦喪失了機動力。飛機被殲殆盡,無力還手,等著挨打。這時栗田的回馬槍殺到,金凱德連發電報,詢問34特遣艦隊位置,要求支援,擋住栗田。這些對話都被夏威夷的太平洋艦隊司令部聽到。五星上將尼米茲如坐針氈,焦急地在辦公室裏踱步。他不斷地向下屬問詢哈爾西是否留下重型戰艦守衛聖貝納迪諾海峽。最後尼米茲給哈爾西發了一份簡短的電報:“第34特遣艦隊現在何處?”。當時密電首尾要加上一些不相幹的字符避免出現固定格式而被敵人破解。因此負責電報加密的軍官,隨意添加了一句“全世界都想知道”,哈爾西的譯碼軍官誤以為這也是正文而未加刪除。於是哈爾西看到的是:“第34特遣艦隊現在何處?全世界都想知道。” 這句話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哈爾西怒不可遏,臉色紫漲,先把帽子摔在地上,再把電文揉成一團,扔在地下踩了一腳,衝出艦橋,回到他的臥室裏。參謀長卡尼緊隨其後。兩人關了門,在裏麵待了近一個小時。同時艦隊繼續高速北上,離薩馬島越來越遠。最終,哈爾西下令南下,隻留下了兩個航母大隊來收拾小澤的殘餘艦隻。戰鬥持續到次日傍晚,小澤艦隊的全部航母,和一艘巡洋艦、兩艘驅逐艦都被擊沉。

萊特灣海戰,美軍基本實現了作戰目標。確保了美國對菲律賓登陸成功,徹底消滅了日本海軍最後的力量。而日本製定的作戰目標,襲擊登陸美軍,尋機殲滅美國海軍有生力量,都沒有實現。日本的計劃,包含佯攻,誘敵,夾攻和回馬槍等兵書式的詭計。其詭計部分都成功了,但各部分缺乏配合,整體是失敗的。說明按照兵書打仗,過分複雜,過分依賴配合的奇謀策劃具有實施的困難性,在實用中反不如簡單的計劃。

公牛哈爾西是美國二戰名將。公眾因其性格特色給了他很高的稱譽,最終成為五星上將。但他在萊特灣海戰中中了日本人的誘兵之計。這是很初級,很愚蠢的錯誤,幾乎導致美軍的失敗。他完全可以分兵兩路,而不必全師北上。接到栗田回馬槍消息後,如果他沒有拖延,也完全有機會回師南下,全殲栗田。這場海戰,可以說是美國士兵的英勇拯救了高層的愚蠢。結局勝利的喜悅衝淡了對哈爾西的批評。很少人再去想薩馬島海戰一千多名美軍士兵的犧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思蘆 回複 悄悄話 關於統一指揮。雙重指揮係統是原因之一。但不能將問題簡單歸咎於指揮係統。美海軍史學者伊恩·托爾說:“哈爾西在10月24日所犯的各種錯誤都無法直接歸咎於指揮架構問題。哈爾西在18個月的南太平洋戰區司令任期裏常常和麥克阿瑟鬥來鬥去,他肯定知道太平洋戰場統一指揮所麵臨的障礙。情況和1942年4月金和馬歇爾議定“雙戰區”指揮係統的時候如出一轍。如果將麥克阿瑟置於任何一位海軍將領的麾下,他就會辭職,反之,海軍將領們也不願從屬於麥克阿瑟,覺得他不夠格去指揮太平洋艦隊。這一雙重指揮體係或許並不理想,也會浪費資源,但它卻平穩運行了兩年半,而且看上去仍然可以為陸海軍之間的僵局提供一個“最不壞”的解決方式。哈爾西是四星上將,高級指揮官,這意味著他背負著關照海軍軍種利益,能夠長袖善舞,妥善處理與其他軍種和戰區的競爭關係,並且不犯政治錯誤的期望。然而當哈爾西在萊特灣所犯的高層錯誤曝光時——他幾乎毀掉了將太平洋艦隊交給美國海軍來掌管的社會共識,而太平洋艦隊正是海軍自己皇冠上的鑽石。”
思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全球戰略' 的評論 :
我不是哈爾西的粉絲,也不是麥克阿瑟的粉絲。作為軍事統帥,他們都有致命缺點。特別是讓ego左右自己。好大喜功。哈爾西的另外失誤是半年中三次讓艦隊陷入台風圈中,造成重大損失。作為海軍將領,這種錯誤屢犯,似乎是很不應該的。
在明顯的事實下,在多數史家都指出後,哈爾西自始致終不承認他的決策是一個錯誤。這也是我不讚同他的原因之一。
愚蠢的錯誤指:作為一個軍事統帥,第一, 你不能讓敵人的詭計左右自己。第二,你不能忘了戰略目標。第三,資源使用是統帥的基本職責。殺雞用雞刀,殺牛用牛刀。你可以殺雞用牛刀,但是你不能忘了旁邊的牛,讓牛跑了。第四,那些完全可以避免的但對勝敗起關鍵作用的錯誤說是愚蠢並不言重。
思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樂學樂遊' 的評論 :謝閱讀點評。
思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全球戰略' 的評論 : 謝閱讀。我寫這場海戰,是因為它太有戲劇性,且帶有主要將領的性格特色。比如戰場地點的選擇,美國軟肋的門戶大開,日本的功敗垂成,美海軍的英勇作戰而轉敗為勝等等。很多東西讓人思考。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你認為哈爾西犯了“愚蠢的錯誤”,很抱歉我不同意。下文引用愚作《航母對決係列:(六K)萊特灣:#19 戰役評述》:哈爾西自始致終不承認他的決策是一個“錯誤”。他退休後於1952年發表的回憶文章宣稱“在同樣情況下要是有我當時獲得的情報,我還會作出同樣的決策”(見第11節和圖19)。相反,戰役中唯一讓他痛心的決策是下令將已箭在弦上,彈在膛內的第34特混艦隊在還差一個多小時就能開火怒射的關鍵時刻調頭南下,痛失戰機。哈爾西對菲律賓海海戰後斯普魯恩斯因沒大膽出擊,一舉殲滅日機動部隊而受到的指責十分清楚。每位將領風格不同。斯普魯恩斯是穩紮穩打型(但常被批評為“膽小謹慎”),哈爾西是敢打敢拚型(但會被批評為“魯莽草率”)。哈爾西始終認為殲滅小澤是以“大局為重”,不但為菲律賓群島戰役掃清障礙,更為太戰的結束奠定勝局。為了如此“大局”,即使栗田部隊突破到萊特灣,哈爾西在回憶文章中解釋,“由於已損傷慘重,敵最多襲擾登陸作戰,但占不了太大的便宜。我覺得即使出現這種情況,金凱德能夠抵擋”(見第11節)。

當然,金凱德,斯普雷格,和尼米茲都認為以“大局為重”就是要絕對保障萊特島登陸作戰,所以哈爾西應盡早組織,派遣第34特混艦隊來增援第七艦隊(或者起碼留下幾艘驅逐艦巡邏扼守聖伯納迪諾海峽)。盡管尼米茲私下對哈爾西不滿,尼米茲很有大將風度,為了軍內團結,從未公開批評哈爾西。由於哈爾西是前線唯一一位海軍上將(其他上將如尼米茲和金都在安全的後方,金凱德是中將),一貫敢打敢拚的“公牛“形象在部隊和國人心目中是神級的存在。他出生入死,身先士卒,幹掉全部四艘敵航母加上一艘超級戰列艦,如此凱旋歸來反而受到批評的話會影響士氣。10月28日,尼米茲隻是在給金的私人信件裏講到美軍在薩馬島和萊特灣沒有被全殲全靠“全能的上帝的光照。”

作為萊特灣海戰最重要的經驗教訓,哈爾西本人,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反對者都同意當時在前線如果有一位總司令,不但會加強兩大艦隊的作戰協同,在關鍵時刻更會對如何以“大局為重”統一拍板。而且這位總司令不一定非要是海軍將領。在二戰時登陸戰役的總指揮權當部隊還在海上時在海軍一把手手裏,當岸上司令部設立後總指揮權轉移到陸軍一把手。盡管麥克阿瑟從10月20日起每天上岸視察(見第5節),他在25日10時才離開納什維爾號重巡在塔克羅班設立司令部——那時正是薩馬島海戰正酣而哈爾西遠在天邊的時候。也就是說:當時前線有三位互不從屬的司令:哈爾西,金凱德,和麥克阿瑟。麥克阿瑟指出當時如果他是總司令的話,由於登陸場會像磁鐵一樣吸引敵艦隊,他會命令哈爾西的艦隊加入保衛登陸場的戰鬥。

分析了近80年來海量的文獻後,全球戰略認為:

(1)哈爾西的確應留下幾艘驅逐艦來巡邏扼守聖伯納迪諾海峽;在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留下這些輕型戰艦不會削弱他集中力量殲滅小澤的優勢。

(2)哈爾西去尋殲小澤部隊進行最後的航母對決是無可厚非的。尼米茲給哈爾西的命令中有一段:“一旦能殲滅敵艦隊主力的機會出現,如此殲敵成為主要任務”(見第3節)。所以哈爾西如此決策並非僅僅是“公牛”一意孤行。但他不應忽視在萊特灣戰前,美軍就已掌握的有關日軍將用伊勢,日向兩艦來充當誘餌的情報。

(3)有被全殲危險的斯普雷格對哈爾西極為不滿情有可原,但金凱德對哈爾西的批評太過分。金凱德手裏不但有“塔菲”部隊400來架戰機,而且有奧登多夫部隊以六艘戰列艦為核心的水麵重兵。奧登多夫部隊若盡全力去增援“塔菲3”,隻需三個小時就能趕到(見第14節)。因自己的原因(怕彈藥不夠,怕誌摩部隊反撲,也怕大和號的巨炮),奧登多夫部隊躲在萊特灣內埋伏,對“塔菲3”見死不救。在互不從屬的情況下,每支艦隊都有權獨立決策。所以第七艦隊如此決策,也是以“大局為重”(要保障運輸艦船和登陸部隊的安全),可以理解。但自己不願趕往三個小時以外的戰場,卻硬要哈爾西將馬上到手的戰果放棄,花上大半天趕來,還要批評哈爾西動作緩慢,萬一萊特灣遭栗田蹂躪都要怪到哈爾西頭上,這種推卸責任的批評在全球戰略看來實在太過分。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能將如此紛繁複雜,波瀾壯闊的海戰一揮而就,點讚!萊特灣海戰我也寫過,因精彩內容太多,不好意思竟寫了11集。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202210/28898.html

2024年10月是萊特灣海戰80周年紀念,我正準備精華版,但估計也要3集,歡迎屆時交流!
白堆居士 回複 悄悄話 主帥不明將士苦。
樂學樂遊 回複 悄悄話 寫的好精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