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蘆隨筆

人隻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能夠思想。
個人資料
思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複盤:名將與昏招

(2024-06-04 07:40:35) 下一個

第二次世界大戰複盤:昏招集錦

軍史學家維克多·戴維斯·漢森的二戰史“The Second World Wars”,沒有像大多數按時間順序敘事,而是在戰爭的不同層麵分析交戰雙方從武器,軍隊,社會,文化、工業到戰略的優與劣和明智與愚蠢。如同一次複盤分析,為後來的觀棋者帶來思考。

軸心國:希特勒的第一個重大失策是入侵蘇聯,第二個是在珍珠港事件後對美國宣戰。當時美國地麵部隊的規模很小。希特勒認為,軍備不足的美國將全力以赴對抗日本,不太可能穿越潛水艇出沒的海域,將軍隊送到歐洲。

假如希特勒不直接指揮;假如1942年冬季不比往年更冷更早;假如希特勒沒有在1941年4月發兵巴爾幹半島,鎮壓南斯拉夫起義,挽救墨索裏尼在希臘的爛攤子;假如南方集團軍群在1942年夏天向高加索地區進軍(“藍色行動”)途中,希特勒沒有下令再次分兵;假如德軍沒有在早前入侵克裏特島,以及後來為利比亞的非洲軍團提供補給的行動中,損失了大量運輸機,那麽列寧格勒、莫斯科甚至斯大林格勒都有可能失守,戰線將在伏爾加河沿岸穩定下來。

墨索裏尼在考慮意大利是否加入戰爭時說:“當別人正在書寫曆史時,我們如果袖手旁觀,簡直就是恥辱。勝利並不重要。要使一個民族偉大,就隻有讓人民去戰鬥,即使你不得不去踢他們的屁股。”獨裁者都有不甘寂寞,好大喜功的心態,領袖站錯隊是一個民族的災難。

資源有限使日本常常帶上小家子氣。日本海軍將領有一個致命的習慣,擔心失去數量有限又不可替代的戰艦,在接近勝利的關鍵時刻不敢放手一搏。南雲忠一中將在偷襲珍珠港時不敢發起第三波攻擊,錯失摧毀美國海軍的油庫和船塢的機會;高木武雄中將在珊瑚海海戰中擊沉“列克星敦”號航母後,不敢動用“瑞鶴”號航母上的全部艦載機去追擊退卻中的受傷航母“約克敦”號;在第一次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中,阿部弘毅中將原本占據優勢,卻突然下令撤退;三川軍一中將在薩沃島取得了夜戰勝利,卻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殲滅瓜達爾卡納爾島附近的美軍補給船;栗田健男中將在萊特灣海戰中,突然莫名其妙地撤離薩馬島,讓美國的十幾艘護航航母死裏逃生,同時沒有完成襲擊登陸菲律賓的美軍的預定任務。

日本偷襲珍珠港非常愚蠢,不僅是戰略上的錯誤,讓戰爭發生轉折,在戰術上也隻能算小勝。美軍死亡2403人,沉沒在淺水的8艘戰艦後來打撈出6艘修複,美軍沒有損失一艘航母。如果在外海決戰,日本在海麵和天空都占優勢,美國會損失更多的艦船,甚至航母。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說,“如果敵人的6艘航母的飛機攻擊我們這些戰列艦,而我們的艦隊完全沒有空中掩護……如果我們的戰艦是沉沒於深海中,那麽我們就可能有將近兩萬人淹死或被俘虜。”戰列艦的損失對美軍是因禍得福。戰列艦上的數千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人員被解放出來,轉而在其他地方服役。戰列艦速度太慢,無法與航母協同作戰,自身也無力防禦空中打擊。日本人將美國從17節的艦隊轉變成了25節的艦隊。戰爭伊始,美軍失去了這些戰列艦,這迫使美國海軍高層認識到航母和潛艇的優勢。而日本海軍由於戰列艦完好無損,調整和適應就非常緩慢。

盟軍也犯了很多錯誤:
盟軍在意大利的軍事行動是一場毫無意義的毀滅性戰役,“作戰方式錯誤,沒有戰略目標,沒有政治訴求”。

諾曼底登陸時,盟軍將領錯誤判斷了分配給美軍的那片登陸海灘的德軍防禦深度,沒有堅持進行更長時間、更猛烈的艦炮轟炸。這一失誤可能導致數百名美軍喪生。

布拉德利和蒙哥馬利對盟軍未能及時關閉“法萊斯口袋”負有主要責任,導致大量被困敵軍逃脫包圍。其中撤退下來的黨衛隊第2裝甲軍殘部經過休整,給英美傘兵在數周後的“市場花園行動”,造成很大損失。

蒙哥馬利精心謀劃的“市場花園行動”不僅失敗了,而且浪費了資源,否則歐洲戰場在1944年可能就提前結束。由於這次戰役,盟軍沒有多餘兵力攻占安特衛普港,造成補給不足。不僅導致奪取安特衛普港的計劃被拖延,還占用了機動性更強的美軍的補給物資,減緩了第3集團軍的步伐。隨後為占領河口地區,盟軍發動了“斯海爾德河戰役”,導致英軍和加拿大軍隊超過1.2萬人傷亡。直到當年11月底,盟軍才控製了安特衛普,緩解了後勤壓力。由於補給不足而遲遲無法機動的盟軍終於可以朝萊茵河以西進軍。

由於霍奇斯將軍的錯誤指揮,美國第1集團軍貿然進入50平方英裏的許特根森林地區。原本擁有機動優勢的美軍在此飽受地形崎嶇之苦,五個月中停滯不前,還有3.3萬人傷亡和失蹤。

珍珠港遭襲的消息給了麥克阿瑟9個小時的預警時間,可麥克阿瑟卻依舊躲在他的指揮部裏,拒絕和自己的航空兵指揮官聯係,盡管後者多次試圖聯係他。結果,他手下的B-17轟炸機和P-40戰鬥機的主力由於沒有接到命令而排列在機場上,日軍對菲律賓周圍的第一輪空襲就把它們大部分摧毀在了地麵上。美軍失去製空權後兵潰馬尼拉。

僅僅菲律賓和衝繩島兩場戰役,美國空軍及地麵部隊就有超過15萬人傷亡,可是占領這兩座島嶼對最終結束戰爭的空襲行動卻沒有什麽幫助。為了洗刷被日軍驅離馬尼拉的恥辱,麥克阿瑟執意要先打菲律賓。

在戰爭的最後幾周,丘吉爾比美國人更清楚地判斷出,占有土地才能決定歐洲下半個世紀的命運,而不是聽信斯大林的保證。丘吉爾比富蘭克林·羅斯福更為深刻地洞察到與蘇聯建立任何形式的夥伴關係都將在戰後付出高昂代價。早在1944年,他就擔心蘇聯會對自由歐洲構成威脅。羅斯福缺乏溫斯頓·丘吉爾的曆史視野,天真地想要與蘇聯結成不僅是盟友,乃至全麵夥伴關係。他的讓步有時遠遠超出了為鼓勵和支持蘇聯抵抗德軍而應付出的代價。羅斯福天真地認為“喬大叔”(斯大林)是一個講道理的人,他未來可以成為英美民主國家的合作夥伴。出於對大英帝國的不信任,羅斯福政府天真地認為斯大林可能也是一個反帝國主義的同道中人。如果羅斯福對斯大林的古拉格勞改營和擴張野心有所防範,美國也許就能更好地應對於1944年就開始的冷戰了。他不僅天真,而且自負,認為自己有能力操縱斯大林。他曾在1942年初給丘吉爾寫過一封傻乎乎的信:“我認為我個人能比你的外交部或我的國務院更好地與斯大林打交道。他更喜歡我。”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後不久,蘇聯終於接受英美懇求,同意在擊敗希特勒後90天內,加入太平洋戰爭,對日作戰。然而西方盟國此時發現,太平洋戰區已經不需要蘇軍介入了。事實上,蘇聯參戰,隻會對戰後西方盟國在中國、朝鮮半島、印度支那和日本的利益產生負麵影響。如果雅爾塔會議推遲幾個月召開,那麽美國於1945年3月對日本發動燃燒彈攻擊的全麵效果將得到驗證,也能確定原子彈將在1945年7月成功試爆;屆時哈裏·杜魯門將繼任總統,盟國見證了蘇軍對東歐的占領,大概就不會遊說蘇聯人加入對日戰爭。如此一來,蘇聯在戰後困擾西方半個世紀的亞洲地區影響力就可能會減弱。麥克阿瑟後來宣稱,他在獲悉蘇聯已與美國達成對日作戰協議之後“感到震驚”:“依我看來,我們不需要讓蘇聯在1945年加入戰爭。”金和艾森豪威爾也各自建議總統不要允許或邀請蘇聯參戰。新任國務卿詹姆斯·貝爾納斯早先傾向於請求蘇聯參戰。但是鑒於蘇聯人在東歐的表現,貝爾納斯不再相信他們;他認為現在也不需要蘇聯人了,因為覺得原子彈足以迫使日本迅速投降。

艾森豪威爾遵守了與美蘇就戰後占領區勢力範圍達成的初步協議,沒有派遣軍隊攻占柏林。認為這樣可以避免數萬英美將士白白送命。基於同樣的理由,艾森豪威爾在維也納和布拉格外圍止步不前。蒙哥馬利批評說:“美國人不懂,如果在政治上輸掉這場戰爭的話,在戰略上打贏戰爭沒多大用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方殲滅的部隊遠多於勝利者,平民死亡人數更甚於士兵的戰爭。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戰時間最長,卻在六個主要交戰國中傷亡人數最少。戰爭奪去了40多萬美國人的生命,約為其戰前人口的0.3%,在主要交戰國中所占比例最低。其中大約有11萬人死於非戰鬥原因,比如事故或疾病;另有1.2萬人是在海外或在交戰區服務的平民。美國也是所有主要交戰國中非戰鬥人員死亡人數最少的國家。美軍在太平洋上的戰死者總數為111606人,包括31157名美國海軍官兵。德軍平均每陣亡1人,就要交換1.5個美國兵的生命。日軍要損失10名士兵才能殺死1名英美戰士。日本軍隊殺死了大約12萬名英美士兵,俘虜約七萬人,自身則有約200萬官兵死於敵手。日軍還殺害了中國、印度和印度支那地區2000多萬手無寸鐵的平民。

日本對俘虜比德軍要殘忍得多(東線除外),大約有三分之一被關押在日本集中營裏的人喪生。亞洲囚犯的死亡率更高。戰爭中生存率最低的是被德國囚禁的蘇聯戰俘(約60%,即超過300萬人死亡),以及被蘇軍俘虜的德國人(近100萬)。德國人的英美戰俘則很少死亡,隻有3%—5%。西方盟軍的德國和日本俘虜的死亡率為1%—2%。

蘇聯蒙受的損失最為慘重,但達成的戰爭目標最為成功:擊敗軸心國,重占波羅的海國家,波蘭東部劃歸蘇聯,並在邊界建立了巨大緩衝區,由忠於莫斯科的共產主義政權掌權。整個東歐、中國和亞洲大陸的大部地區走上了社會主義,實現了斯大林在戰時設定的願景。芬蘭和奧地利被中立。

1943年,斯大林反複批評英美沒有開辟第二戰場,但他閉口不談美英戰略轟炸有效打擊了德國的武器生產,減少了德國空軍在蘇聯的行動,也沒有提及為了應對盟軍登陸北非、意大利(西西裏島)的軍事行動。盟軍在戰爭的最後九個月將製空權牢牢掌控在手裏。盟國空軍係統性地摧毀了超過60%的德國大城市。到戰爭結束時,約有180萬德國工人被調離工廠,去修理被炸毀的石油設施和交通網絡。破壞了德國生產力。曆史學家威廉姆森·默裏說,戰略轟炸是盟軍獲得勝利的兩個主要原因之一。他說,美國將德軍拉進一場絞肉機般的戰鬥中,不斷消耗著敵人的飛行員和裝備物資。紅軍在1943年底至1944年向西反攻時,戰鬥力突然大增。原因是德軍將數以千計的火炮和戰鬥機調離東線,去抵禦英美轟炸機對第三帝國的攻擊。英美兩國總共有超過16萬轟炸機機組人員死亡、受傷或被俘。英國轟炸機司令部部署在歐洲的機組人員大約有一半傷亡。這一比例高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塹壕戰,甚至超過了神風敢死隊的日軍死亡率。美國損失了四萬名空軍官兵、六千架轟炸機;戰略轟炸耗資430億美元。四萬名機組人員死亡,6000架飛機墜毀。

血腥的硫磺島和衝繩島戰役使美國確信,入侵日本本土將導致更多美軍傷亡。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不僅使美國不必付出高昂代價就能登陸日本,而且保護了日本文明,使其免於在夢魘般的烈火中焚毀殆盡。如若不然,到1946年,美國和英聯邦國家就可能會集結至少兩三千架中型和重型轟炸機執行空襲任務。僅僅兩三次這樣的大規模行動,空投的TNT當量就超過了那兩顆原子彈。一個月內將投下相當於十顆原子彈的破壞當量。在之前3月9—10日的空襲中, 334架轟炸機火攻東京,所導致的死亡人數就超過了廣島和長崎核爆。

在“神風特攻”的十個月裏,日本自殺式飛行員撞擊了474艘盟軍軍艦,以損失3860名飛行員和機組成員的代價,換取了大約7000名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水兵的性命。1944年10月以後,美國海軍全部損失的一半是由於自殺飛機。他們擊沉艦船、殺死水兵的成功率大約是傳統日本海軍轟炸機的十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思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英國熊貓' 的評論 : 日本當時並不是隻有一條路。北進和南下討論過多次。日美談判,用撤兵南部東南亞換取美國的解凍也是一個選項。在多種選擇中選了最蠢的,死的最快的一個。
英國熊貓 回複 悄悄話 日本陷入中國泥潭,能源短缺,進軍東南亞以戰養戰,觸及英美利益,被石油和武器禁運。無可奈何才偷襲珍珠港向美宣戰。國家力量相差太大,無論珍珠港和中途島的戰況如何,最終一定會輸。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dakinglaile 回複 悄悄話 希特勒最大的失誤,或者二戰最無解的奇跡之一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
思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紅米2015' 的評論 : 偷襲珍珠港的目的是消滅美軍艦隊,因為當時日本的戰略目標是東南亞,美國海軍是日本這一目的的主要障礙。偷襲珍珠港使用的是日本海軍,如果要占領,需要日本陸軍配合。因為占領不是目標,所以沒有使用陸軍。
紅米2015 回複 悄悄話 我前麵說的是在偷襲珍珠港之後,順勢占領珍珠港和夏威夷。我估計第一日本艦隊的人員和補給都不夠,第二美軍航母沒有損失,所以沒有可能。但如果日本占領了夏威夷,以當時的條件,美軍跟日本打就難了。
思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yz66' 的評論 : 謝謝。讀書筆記也是整理讀書收獲的好方法。
思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紅米2015' 的評論 : 並不外行。山本五十六有過此想法,當時日本也有能力。開戰時,日本的主攻目標還是東亞。占領菲律賓後,東進也是考慮的戰略之一。中途島戰役就是第一步。如果日本中途島打贏了,消滅了美國的航母,夏威夷就會成為目標。
紅米2015 回複 悄悄話 我有個很外行的問題:當年日本有沒有可能順勢把珍珠港占領了? 或者夏威夷的其它島嶼?
xyz66 回複 悄悄話 感謝思蘆一如既往地將研讀筆記慷慨分享給大家,漲知識了:) 雖然自己也想博覽群書但時間有限(有時犯懶:)。你分享的思想火花照耀全球華人,善莫大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