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頭的筆頭功力不佩服不行。他的大作,俺一般是一邊讀,一邊琢磨。沒懂的辭匯先跳過去,了解大意。他隨筆寫個有感(或索感),也是那麽感人,大有畫龍點睛的氣勢。仰頸感歎之餘,再讀一遍(又省略不懂辭匯),這才回過味來。牢頭的有感之聲似與老箭的意境產生共鳴,其結果是共振放大效應,將漂泊感,失落感,發揮的淋離盡至,上升到“反快感”的高度 (俺也不知道是什麽)。
俺也感受到了漂泊感,但是缺乏共鳴。俺其實對漂泊感如何產生更有興趣。在牢頭文中跟貼時就提出了俺的想法,諸如其產生原因或與不融入當地社會有關,多做義工等解決方法。顯然,俺的想法實在是庸俗,馬上有網友提出質疑,提醒要分清精神層次的漂泊感和現實生活的漂泊感。俺仔細一想,十分有理。對其誤解,甚感慚愧。
正巧,胡捧的讀感也是異曲同工。他的感受也代表了俺先前的想法。看來有這種看法的人不在少數,肯定有其內在原因。俺覺得有必要重新分析和強調兩種漂泊感的區別。
精神層次的漂泊感的確應屬於美學的範疇,它會給讀者一種美感。那是一種飄忽不定,心無所係的淒涼,但又有飽經滄桑,看透紅塵的成熟,還有堅韌不拔,無所畏懼的一往無前。它是一種無奈,但決不是向挫折低頭。它是作者超脫了自我而升華,並給讀者共鳴,回味,反而產生一種奇特的享受。這種漂泊感是積極的,是自我修複人生的不足,填補心靈的缺陷。俺將其稱之為漂泊他人感,具有超脫的意境。
現實層次的漂泊感乃是對現實生活的失望。是在生活上或不順利,在工作上或得不到尊重,在社會上或得不到認可。自我感到人生沒有目的,自我渺小,也就是所謂的失落感。俺將之稱為漂泊自我感。漂泊自我感是消極的感覺。它使人感到無望,無助,體驗不到生活的樂趣,是一種負擔。其直接效果就是逃避,諸如有些海龜實際就是不能忍受這種折磨而選擇回國工作。
在牢頭和胡捧文中,為什麽對老箭同樣的文章,會對漂泊感有不同的理解?網友曾經多次爭執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的思維不同。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俺竊以為文科生的思維更易超脫自我,而學理科的更易注重現實。牢頭對老箭漂泊感超出尋常的敏感和欣賞,而胡捧的不以為然就是這種反映。
文科生大概更容易從抽象的角度思索生活,超脫現實,體驗精神層次的漂泊感。這種漂泊感,經過思考和升華,與對現實生活的失望感應有所不同的。牢頭的文中顯然混雜有兩種漂泊感,既有開頭篇談及漂泊中的失落和無奈,又有後來對漂泊的欣賞。這表明了兩種漂泊感感受的複雜性,重疊性,及轉化性。對老箭來說,雖“空有大誌,心事浩渺”,但他似乎並沒有生活的窘迫,也不是一事無成,隻是事業與理想不大吻合。他的文章中的漂泊感源於心靈的孤獨,釋放於漂泊中的寄慰。這種漂泊感也許正像牢頭所說帶有飄逸,並無太多漂泊自我感的成分(以前老箭的文章沒讀過,其意境可能與現在的不同)。然而牢頭將漂泊他人感反用到自己身上,體驗漂泊自我感,也算是觸景生情。這種心理現象,也可能有所論述,但俺一時無處查尋,俺姑且稱之為“反落感”,特用於此現象,以區別於自身直接產生的失落感(不管對不對,俺也搶先注冊上)。兩種感受的錯綜複雜,若沒有有意識的分析,恐怕很難分清。
以理工科的思維分析,擔心說的太直白,會把文學作品理工化,失去了樂趣。反複讀之,似仍有闡述不清的地方。但一時也想不到,還是請網友們指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