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遣詞用句要力求典雅,方不失古詩的風韻.這大概需要閱讀大量的古典詩詞,從中受益。所以我主張先學詩詞鑒賞,再學寫詩。當你真能體會古人詩詞中的含義,並將閱讀的作品融會自己的感受,進而創造新的意境(我現在重讀小學時學的古詩,很多意境非常幽遠,是當時無法體會的,例如楓橋夜泊)。這樣做到典雅大概就不難了。用詞不雅是詩家大忌,正如金人元好問所說:"金入洪爐不厭頻,精真那計受纖塵".
2.格律是一定要講的。 我個人有個體會,正因為有格律的要求才能發掘我們煉字遣詞的潛能,才能出現好的詩句,不能僅僅認為格律限製了意義的表達, 要珍視格律創造的特殊美學效果,這是一個很辯證的道理。
3.做詩要用真情,"詩可千日不做,但不可一作不真" 所以那些步韻的詩盡量少寫,亦如元好問所說"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無複見前賢。縱橫正有淩雲筆,俯仰隨人亦可憐".
(專貼)
律詩: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要求是多方麵的。首先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其次對詩句數量有不同限製,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八句。如果僅六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詩,稱排律或長律。第三是特定的對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按照舊時律詩寫作的起承轉合結構,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中間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都必須是對偶句。排律則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都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或一二兩聯,或二三兩聯,或僅二聯要求上下句對偶。第四便是聲韻格律的嚴密要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為例,首先是押韻,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數不押韻,七律首句多數押韻。也有押仄聲韻的,有人認為押仄韻的應屬古體。其次是聲調。古代漢語分平上去入四聲。詩歌聲律以平聲字為一類,以上去入三聲字為一類,稱“仄聲”。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
五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平起式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加圈的字表示可平可仄。五律首句如押韻,仄起式改為“□仄仄□平”,平起式改為“平平仄仄平”;七律首句如不押韻,仄起式改為“□仄□平平仄仄”,平起式改為“□平□仄平平仄”,其餘不變。又,每聯中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後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須與前聯對句第二字一致,稱為“粘對”,否則叫“失粘”;廣義的失粘兼指一切平仄不調的現象。
關於律詩的聲律,舊傳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即謂七言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須分明;五言句可推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這是不準確的。實際上七言第一字可以不論。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在多數場合下也可不論,但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如用仄聲,則全句除韻腳平聲字外,隻有一個平聲字,詩律上稱作犯“孤平”,是必須避忌的。上述五七律的聲韻格律要求,同樣適用於排律和小律。
律詩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麵——字用拗,後麵就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一般說來,前麵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麵必須(或經常)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 “拗救”的具體方式是極其複雜的,我們無須一一了解。
絕句是律詩的一半,又稱“截句”因此,律師遵守的格律規則,絕句需照樣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