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係列:爭議徐永光1 簡介徐永光
(2007-03-29 06:11:35)
下一個
徐永光,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法學碩士,中華慈善大會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第九、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
1988年辭去團中央組織部長職務,以10萬元注冊資金創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創立希望工程。希望工程17年,募集海內外捐款逾30億人民幣,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289萬,建設希望小學12559所,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公益品牌。
希望工程及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簡介
為了幫助失學兒童,1989 年10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並組織實施了一項大型社會公益事業——希望工程。她旨在通過動員海內外財力、物力、人力等資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資助中國農村貧困地區失學的青少年兒童繼續學業,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促進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積極推動中國社會向現代化邁進。這項被認為是20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公益事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海內外各界的踴躍參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青基會,是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全國性非營利性社會團體,由共青團中央、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和全國少先隊工作委員會於1989年3月聯合創辦。其宗旨是爭取海內外關心中國青少年事業的團體、人士的支持和讚助,促進中國青少年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社會福利事業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推動現代化建設和祖國統一,促進國際青少年間的友好關係,維護世界和平。
從1989 年到1991年,中國青基會運作希望工程,采取的是用捐款建立基金、基金利息用於資助的辦法,雖然希望工程的宗旨被社會認同,但獲得的捐款不多,救助力度不大。1990年救助失學兒童40,000名,1991年救助失學兒童39,600萬名。1992年,中國青基會明確規定捐助標準,並通過基金會和各級團委組織的牽線搭橋,把捐贈者(個人或集體)與失學少年結對掛鉤,互通地址,建立直接聯係,形成“一對一”的定向資助對應關係。這項開創性的製度設計使捐助雙方能夠對話、見麵,進行感情交流,受助者不僅得到了物質上的幫助,而且感受到捐贈者溫暖的關愛,捐贈者也能夠看到受助者的成長過程。同時使捐款是否及時足額安排資助、受助者是否符合條件等工作均公開透明,便於監督,提高了基金會廉潔運作,贏得了捐贈人的信任,受到了社會的極大歡迎,從而擴大了資助規模。僅以1992年當年為例,救助失學兒童231,359名,約為1990年的6倍。
希望工程項目啟動階段,中國青基會僅有10萬元注冊資金和1萬工作經費。在沒有政府財政資助的情況下,希望工程廣泛發動海內外社會力量,創造了一係列籌款方式:
開展募捐巡回義演,舉行足球義賽,致企業募捐信函,在媒體上作募捐廣告,在報紙上刊登結對救助報名表。與藝術協會、網站等合作,舉辦義展、義拍、義賣。與郵政係統合作發行希望工程郵票郵資附捐、希望工程紀念幣、希望工程特種郵資明信片、希望工程附捐電話磁卡。委托商業銀行組織募捐,由銀行發募捐信、填寫結對卡、受理捐款。招募數萬非職業的誌願者進行勸募行為,將“募捐箱”直接送到捐款者的身邊。
截至2003年12月,全國各級希望工程實施機構累計接受海內外捐款24.41億元,共資助258萬多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建設希望小學10880多所,培訓希望小學老師12000多名,為13000多所農村學校配備小型圖書館——希望書庫,資助182所農村學校配備希望網校來實施遠程教育。
從冰天雪地四麵透風的校舍到煙雨蒙蒙的瑤寨,從默默流淌的黃河入海處到雲霧繚繞的青藏高原,貧困地區都有希望工程的足跡:希望工程救助失學兒童活動的縣覆蓋率達到74.7%,在國家級貧困縣受助生的鄉、校、村覆蓋率分別為96.3%、63.3%、41.3%。目前,全國援建希望小學10881所,覆蓋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16個地、市、州的1748個縣、旗、市。
希望工程超越了年齡、性別、職業、地位、貧富、階級、民族、國籍、信仰的鴻溝,成為了一項牽動千萬人情感、吸引全社會踴躍參與的扶貧事業。從皓齒孩童到白發老嫗、從國家領導到普通市民、從腰纏萬貫的企業老板到以撿破爛謀生的拾荒人……都在積極投身於希望工程。國內外很多知名企業,如可口可樂、摩托羅拉、寶潔、朗訊、沃爾瑪、微軟、索尼、菲利普莫裏斯、麥當勞、百盛(肯德基)、中國石化、中國移動通信、寶鋼、嘉裏糧油等,均持巨資持續捐助希望工程
。
希望工程在同類項目中,曆時最長,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惠澤人口數目最大,創新最多。項目內容豐富,籌資數額巨大,籌資手段多樣,管理科學規範,信息公開透明,社會效益顯著。已經成為我國90年代社會各界最廣泛參與的公益事業,具有重要的社會影響。
特別獎候選人—徐永光簡介
徐永光,男,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法學碩士,生於1949年3月12日,浙江省溫州市人。
他幼年喪父,兄弟姐妹5人,靠母親給人縫補衣襪維持生計。9歲才讀書,因為母親顧不上,是自己偷偷去報的名。少年時代在貧困中度過,知道生活的不容易。
“文革”開始,學業荒廢,在上山下鄉浪潮來到之後應征入伍。在部隊幹過炮手、機槍手,種過地,蓋過房子,最高職務是班長,帶過十幾個兵。部隊生活磨煉了他的意誌。
退伍後在溫州郵電局當機修工,車、鉗、銑、焊、電諸活無師自通。搞過幾項技術革新。當時的理想是為郵政通信自動化做點事。
1978年調團中央工作,曆任團中央組織部幹事、副處長、處長、副部長,1986年任組織部長,1988年任團中央常委。10年內,致力於共青團組織建設和改革,許多改革和實驗具有超前性。1987年任團中央共青團體製改革研討小組組長,主筆起草的《關於共青團體製改革的基本設想》,在 1988年共青團十二大上獲得通過。
團十二大後,決心親身探索《改革設想》中提出的共青團要為青少年發展創造物質條件的途徑,以10萬元注冊資金成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出任秘書長,法定代表人。設計並推出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為主旨的希望工程。希望工程實施10年,成果卓著,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230餘萬,建設希望小學近8000所。支持和參與希望工程,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