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婚姻製度
(2007-02-26 11:29:27)
下一個
其實中國男人一夫一妻的曆史遠遠短於一夫多妻。一夫多妻得淵源由來已久,從奴隸製開始,到後來的封建帝製,最有權威的男人總是擁有最多的配偶,比方說,皇帝。佳麗3000可能誇張,但是百十來個總是少不了的。但是,一夫多妻在中國曆來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你必須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民國之前的中國,一夫多妻是合法行為,辜鴻銘老先生曾用“茶壺茶碗理論”鼓吹一夫多妻製的合理性。當然無論什麽時代,一般的女子並不願意去做男人的小妾,要一夫多妻製能夠通行,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社會貧富差距較大,富人可以用金錢補償窮人損失的自尊;其二,國家法律允許,或者對納妾行為不會給予嚴厲懲治。其三,社會輿論的寬容,儒家經典《周禮》對一夫多妻這種現象予以了肯定,成為中國秦漢以來一夫多妻製度的理論根據。這使得從古代到民國的漫長中國曆史,一夫多妻製暢行無礙。
1949之後的相當長時間,我國基本消除了婚姻生活中的重婚納妾現象。原因在於上述三個條件都沒有了生存的土壤。大眾的收入高度平均,雖然存在一定的城鄉差距,但城市居民的生活也隻是溫飽之外略有餘存,另外個人的生活作風與政治思想掛鉤,法律與道德都是婚外情的巨大威懾力量。
以經濟角度來看,法律上廢除一夫多妻製等於減少了富人可以合法購買的商品組合。當然他們也可以用不合法的手段購買婚外性消費,但麵臨著諸多的交易風險,這些風險或者降低風險的開支相當於向其征收了一種消費稅,用以補貼較為貧窮的年輕人。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這段特殊年代,這一消費稅的稅率幾乎達到無窮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法治建設的推進,人們的自由度越來越大,個人收入差距也逐漸拉大,法律和道德觀念對婚外性比起解放後50年鐵板一塊的形勢大大鬆動,也就是說一夫多妻的三個必要條件又開始趨向成熟。這也就是為什麽婚外性在中國泛濫成災的原因。
鑒於以上原因,歸納個人觀點若幹,並非標新立異,但是肯定引來板磚無數,故此省略1000字,大家體會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