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古典人文思想

(2007-02-11 17:34:07) 下一個

中國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觀念由來已久,各種經史文典莫不是於天人息息相關。九流十家,各路豪傑,都非常注重研究人的:形與神,心與物,知與慮,誌與意,情與欲,智與能,性與習之間的關係。而最先涉及到這個領域的,當屬周易。

周易包含了樸素的人文觀和樸素的心理學思想,總括看來有以下幾點:天人觀;陰陽觀;發展觀。

天人觀:即天人合一,並將天人合一作為人生的理想境界。雖然天人合一這個成語出自北宋的哲學家張載,但這一觀點卻起源於易經。“夫大人者,於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弗為,後天而奉天時。”這種觀念為以後的“道”作了極深厚的鋪墊。

周易的總體思想是:天的運動有一定的規律性,人的活動也有一定的規律性。必須在不違背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去爭取最好的結果,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陰陽觀:陽代表積極,進取,興奮,剛強,陽性。陰代表消極,退守,抑製,柔弱,陰性

 周易裏,我們大致可以斑窺到一些遠古哲人的世界觀,他們這樣解釋世界的形成,第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太極。哲人們相信,地球誕生之前,本來隻是一體混沌之 氣,後一分為二“是生兩儀”。輕清之氣上浮為天,重濁之氣下凝為地,於是陰陽分,兩極成。中國神話曾借盤古的斧頭展示過這個觀念。

兩儀即 天和地,也就是陰和陽,以陽爻“─”代表天,以陰爻“--”代表地。陰陽二氣繼續運動,再次一分為二,便產生了四象。這就是在一陰爻或一陽爻上再迭上一陰 爻或一陽爻,就形成了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四種符號,這就是四象,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時(四季)。所以說:兩儀生四象。混沌與四象構成了哲人們心 目中“至極”的概念,而這個“至極”的代表,就是傳說中的黃帝。說他變相混沌,四麵八目,明察秋毫,大智若愚。。

四象衍生了八卦:在四象 上再重上一陰爻或一陽爻,就形成了八個符號,這八個符號就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個卦形。他們分別代表宇宙間的八種最基本物質,即天、澤、 火、雷、風、水、山、地。也表示了西北、西、南、東、東南、北、東北、西南八個方位。根據他們的陰陽結構分別代表家庭成員中的父親、少女、中女、長男、長 女、中男、少男和母親,也叫做父母和六子。可見天和人的關係從來就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這也就形成了中國文化中長期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也是為什麽,宗 教在中國曆史上一直不能像西方社會那樣,占據無可撼動的統治地位。

周易中包含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包括了知,情,意的各種描敘。它實際 上是一種高度抽象的經驗,並提出了理想的人格模式。從周易開始,中國古代的思想家,特別是儒家,就開始提出了君子,聖人的理想人格,並以堯,舜作為代表人 物。可以這樣說,周易的確是古代各種哲學思潮的本源。

 

如果說陰陽起於周易,而五行則是源於尚書。五行的觀念,載於《尚書。洪範》
它認為,世界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也就是說: 五行中,水的性質潤物而向下,火的性質燃燒而向上。木的性質可曲可直,金的性質可以熔鑄改造,土的性質可以耕種收獲。而這五種性質,又與五味一一對應。遠古的人類 在自然的狀態下能夠看到的日月星辰的變化狀態,春夏秋冬的循環轉換,五行是對事物和自然的一種邏輯推理,把每一種物質作了這樣的定義的目的在於提醒人們順 應天時,不可逆自然而動。人在了解自然的同時與之和諧統一,甚至可以基於對自然的理解,而找到讓自然為人所用的法門。

然後五行就被推及到了四象:
日出東方而升騰,與木之升發特性相似,故東方屬木,木升發於春,所以春亦屬木。
南方炎熱,與火之特性相似,故南方屬火,夏炎如火,所以夏亦屬火。
日落於西方,與金之沉降的特性相似,故西方屬金。秋至萬物消沉,所以秋亦屬金。
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似,故北方屬水,冬寒致冰,所以冬亦屬水。
中原地帶,土地肥沃,萬物繁茂,與土之特性相似,故中央歸屬於土地。長夏導致萬物生生不息,所以長夏屬土。

之後五行也就延伸到了人,這是思想上的一種演進,一種規律性的提升。因為古代人類意識到身體的內髒:肝、心、脾、肺、腎這五個重要器官,於是推導出:肝屬木,心屬火、腎屬水,脾屬土,肺屬金。從而把人與五行息息相關了起來。

五行也被推廣到了人類社會,它不光是揭示了五行與萬事萬物的對應關係,也發展了五行之間的相互聯係,這也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之說。五行相生關係又稱為母子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人的情誌也與五行有著對應關係,並相生相克
悲為肺誌,屬金;怒為肝誌,屬木,金克木,所以悲勝怒
恐為腎誌,屬水;喜為心誌,屬火。水克火,所以恐勝喜
怒為肝誌,屬木;思為脾誌,屬土。木克土,所以怒勝思

這實在是人類心理學上的一次總結,我們不難從中看到人的情緒的客觀表現形式,悲傷是一種超越憤怒的情緒,所謂哀兵必勝。恐懼是一種超越喜悅的情緒,因為它能讓喜悅瞬間消亡殆盡。憤怒的情緒之所以勝過慎思,是因為人在憤怒的情形下,就喪失了慎思的能力。

之後,孟子又將五行引入推廣到了儒學之中,分別對應仁義禮智聖等各種人格。朱熹對這一理論的解釋為:蓋人之性皆出於天,而天之氣化必以五行為用,故仁義禮智信之性即水火金木土之理也。木仁金義火禮水智,各有所主,獨土無位而為四行之實,故信亦無位而為四德之實也。

可見,在我們古代哲人的心目中,不光宇宙物質是五行運行變幻的結果,五行與人文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