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歐洲發明早200多年,是現代機關槍的前身———
鴉片戰爭時期,不忘“騎射乃滿洲根本”的八旗兵在八國聯軍新式的“連環機槍” 前被打得屍積如山,中國軍隊在洋槍洋炮麵前顯得不堪一擊。其實,早在康熙時期,著名的兵器發明家、火器專家戴梓在連發火器的研製方麵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由他發明的“連火銃”在當時遠遠領先於西方國家的火器,並且一度被後人稱為清代“機關槍”。可是,這個了不起的發明卻沒有被康熙采納。而專家認為,當時的連發火器正是現代機關槍的前身。
戴梓發明的“連火銃”比歐洲人發明的機關槍早200多年,但並未被康熙采納
戴梓從軍後,充分利用自己在機械和兵器方麵的傑出才能和精巧技藝,創造和仿製了一係列先進的機械工具和兵器,解決了不少實踐中的難題。他曾將自己發明的“連珠銃”獻給康親王,“連珠銃”又稱“連珠火銃”,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這種武器的設計十分巧妙,不僅解決了舊式火銃用火繩點火,容易遭受風雨潮濕影響的難題,同時也吸收了西方洋火器能夠連續射擊的優點,使用方便,能夠提高戰鬥力,比歐洲人發明使用機關槍早200多年,威力和優越性超過當時世界強國的同類火器。可惜,這個發明在當時並沒有引起統治者的足夠重視,隻能“器藏於家”,至乾隆朝後便逐漸失傳,給中國人留下了極大的遺憾。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董建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人們知道“連火銃”存在的主要依據是《清史稿》,其中寫道“梓以布衣從軍,獻連珠火銃法”。但是《清史稿》裏麵關於戴梓發明“連火銃”的描述,幾乎全部來源於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有人認為戴梓並沒有將“連火銃”獻與軍營,跟《閱微草堂筆記》中的記載有很大關聯。董建中說,據《閱微草堂筆記》介紹,戴梓本來打算將自己發明的“連火銃”獻給軍營,但是有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人斥責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將此器獻上使其“流布人間”,你的子孫後代將沒有活人了。醒後戴梓感到很害怕,因此沒有將“連火銃”獻與軍營。清代軍隊到底有沒有使用過“連火銃”,由於沒有這方麵明確的史料記載,也就無從查證。
三眼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