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滅亡以後的蒙古大軍 大明永樂北伐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對世界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除去我們已經熟知的中亞和歐洲的故事,印度最後一個王朝莫臥兒王朝也是蒙古人建立的,舉世聞名的印度國寶--泰姬陵,就是這個王朝的一個皇帝為紀念他的愛妃而修建的。莫臥兒王朝的掘墓人,也是中國人都熟知的,著名鴉片走私集團,“英國東印度公司”,印度最終淪為英國殖民地。 在一般中國人的印象當中,自元朝滅亡以後,強大的蒙古大軍似乎消失了,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曆史的原因,元滅亡以後,一直到大清帝國,蒙古王公們大部分時間在自相殘殺,基本無法組織大規模南征,對中國內陸的影響不大,唯一比較有影響的就是“土木堡之變”,50萬明軍被2萬蒙古鐵騎殺的片甲不留。二是政治原因,清代領土疆域很多是基於元代的曆史而來的,滿族統治者,照著元代的疆界,依葫蘆畫瓢,大致畫出自己疆界的輪廓,而這個疆界大部分被我們所繼承,當然當年與這個征服過程隨之而來的不是鮮花和美酒,而是刀光劍影和累累白骨。 元順帝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逃出中都城,將都城遷往上都開平,史稱北元,此時北元的軍事實力尚存,與朱元璋展開了一場複國大戰,而朱元璋也想征服蒙古,結果兩敗俱傷,兩家休戰議和,朱元璋將北部的進攻策略,修改為防禦。將進攻重點放到南方的元朝殘存勢力,1381年,平定雲南,元雲南梁王自殺。1378年,順帝的接班人元昭宗去世,新元帝脫古思鐵木兒對蒙古各部控製力減弱, 1387年,朱和尚認為時機成熟,大舉進攻,首先平定遼東,元朝太尉納哈楚20萬大軍灰飛煙滅,第二年,15萬明朝大軍趁元帝脫古思鐵木兒疏忽大意,進攻蒙古腹地,在貝加爾湖附近,突襲元帝大營,脫古思鐵木兒慘敗,倉皇而逃,在土拉河流域(今蒙古境內)被親戚也速迭兒擊殺,也速迭兒隨後自稱蒙古大汗,這個也速迭兒是誰呢?他是阿裏布哥的後代,阿裏布哥是忽必烈弟弟,為爭奪王位兩人兵戎相見,阿裏布哥戰敗,幽禁而死,所以也速迭兒殺忽必烈係的子孫,也不是毫無緣由的,自此蒙古各部開始分崩離析,進入群雄並起的時代。 從1388年到1403年,短短15年間,蒙古先後出現了四位汗王,其中,忽必烈係在中間將王位奪回一次,但時間不長又被阿裏布哥係奪了回去。1403年窩闊台係貴利赤汗通過戰爭登上了王位,窩闊台是忽必烈的叔叔,托雷的兄弟,王位爭奪上升了一個輩分,使得問題更加複雜化。就在這3係人馬殺的不可開交之際。1426年合撒兒係阿岱奪取汗位,粉墨登場,合撒兒是成吉思汗的兄弟,王位的爭奪又上升了一個輩分,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第一次出現了非成吉思汗直係的汗王。 成吉思汗的子孫互相仇殺的直接後果,就是造成了蒙古帝國的封建割據,相互征伐,而此時大明朝的永樂帝朱棣在靖難內戰之後,花了八年時間鞏固政權和休養生息,決定利用蒙古各王公內亂不止的有利時機,北伐蒙古一統江山。 提到永樂帝朱棣北伐,就必須要先明確幾個概念,兀良哈三衛,東蒙古,和西蒙古,北元時期,蒙古按照地域大致分裂為以上3塊,兀良哈三衛是指遼東和內蒙附近,最早接受明朝冊封的蒙古部落,這部分蒙古人實際上對明朝也不是死心塌地投靠,他們同時和東西蒙古都有聯係。東西蒙古,如果換成"韃靼"和“瓦刺”,這樣兩個詞,大家就應當似曾相識了,其中東蒙古,也就是"韃靼"屬於蒙古本部,占據蒙古高原,蒙古的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裔)都屬於這個集團,西蒙古即“瓦刺”,占據著蒙古西側,俄羅斯和現在新疆的一部分,是由四個大部落組成的,統稱衛拉特部 。 北元中期和後期,尤其是後期,汗王的權力其實都是相當有限的,真正的權力實際上都集中在太師手中。蒙古各部都認為隻有黃金家族才是蒙古真正的主人。所以無論這個部落如何強大,部落的頭領也始終無法等上汗王的寶座,隻好扶持個傀儡汗王,自己弄個太師當,來個脅天子以令諸侯。 朱棣北伐前夕,形勢總體來說對明朝是有利的,兀良哈三衛和西蒙古(”瓦刺”)都接受明朝的冊封,不論真假,起碼還不至於馬上撕破臉。隻有蒙古本部始終沒有臣服,而此時新任大汗忽必烈係的本雅史裏與太師阿魯台卻大展抱負,東征兀良哈,西麵控製著”瓦刺”的勢力範圍河西、哈密等地,大有重新一統蒙古之勢,讓永樂帝頗有些不安,1409年他派遣淇國公丘福領兵十萬北征。在臚朐河(今克魯倫河,位於今中蒙邊境),丘福中計,被蒙古軍包圍,全軍覆沒,包括丘福在內的五員大將,無一生還。蒙古聲威大振,全麵出擊襲擾明朝邊境。 朱棣得知丘福敗亡,大為鎮怒,決定禦駕親征,揭開了五次北伐的序幕。出征前,永樂帝先安撫兀良哈三衛和西蒙古,使其不能成為蒙古本部後援,而這兩部蒙古,也由於前一段被本雅史裏和阿魯台欺負的夠嗆,決定作壁上觀。 1410年,永樂帝集兵50萬,糧20萬石,自領大隊人馬殺氣騰騰直奔蒙古本部而來。此時的本雅史裏和阿魯台在得知永樂帝發兵50萬征討自己之後,遂開始爭吵,當然不是為是戰是和而爭吵,而是為向哪個方向逃跑而爭吵。本雅史裏認為向西跑比較合適,阿魯台認為向西跑是”瓦刺”的地盤,自己剛跟”瓦刺”交戰過,往西會腹背受敵,而兀良哈蒙古和蒙古本部血緣相近,不會太為難自己的。大汗和太師話不投機,最後決定分兵突圍。 朱棣得知蒙古本部分兵,認定追殺蒙古可汗為第一要務,挑選精兵良將星夜追趕,最終趕上本雅史裏,本雅史裏率領7騎拚死突圍,亡入”瓦刺”,最後被”瓦刺”首領馬哈木所殺。 朱棣在戰勝本雅史裏後,回師東進,征討太師阿魯台。與阿魯台會戰於今內蒙古哈拉哈河流域,朱棣親自督戰,大敗阿魯台,阿魯台率殘部逃之夭夭,而此時明軍兵糧已盡,決定招降阿魯台,阿魯台也來個順坡騎驢,接受明朝和寧王稱號,待將來重整旗鼓。 不久阿魯台得知自己的大汗被”瓦刺”害死,同時”瓦刺”立阿裏布哥係(忽必烈的兄弟後裔)答裏巴為汗,夜夜咬碎鋼牙要為主人報仇。而明朝為了自身的利益,兩頭挑撥離間的事情也做了不少。更加劇了蒙古本部和”瓦刺”之間的仇恨。 終於阿魯台苦苦等待的機會來了,”瓦刺”的首領馬哈木,脅天子以令諸侯,利用蒙古本部新敗,開始蠶食“韃靼”,對明朝也越來越傲慢,明朝命令他退回”瓦刺”,他視而不見,並且開始對明朝邊境進行襲擾,而阿魯台也會來事,把自己的部落直接帶到長城邊上放牧,要求明軍保護,一副已經被”瓦刺”逼的走投無路的可憐相。 明朝對蒙古統一是抱有相當大的戒心的,當”瓦刺”透露出要統一蒙古的野心後,朱棣決定第二次北伐蒙古,不過這次的敵人換成了”瓦刺”。 公元1414年,朱棣起兵30萬,討伐”瓦刺”,雙方會戰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附近,朱棣采用先將”瓦刺”騎兵誘出本陣,用埋伏的"神機銃炮"轟擊,然後用明軍自己的鐵騎反突,一舉擊破”瓦刺”大軍。然後分3路進兵,將”瓦刺”趕出蒙古本部的地盤。但是對於明朝來說,對”瓦刺”斬盡殺絕肯定是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所以當”瓦刺”遣使謝罪之後,永樂帝班師回朝。 “瓦刺”戰敗,實力大損,為阿魯台重新提供了活動的舞台,經過幾年的生息和活動,阿魯台聯合兀良哈蒙古,發動了對”瓦刺”的戰爭,2次大敗”瓦刺”大軍,”瓦刺”首領馬哈木在鬱悶中病逝,但是不知道為什麽,大概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阿魯台竟然犯了上次”瓦刺”同樣的錯誤,在沒有統一蒙古各部之前,忽然開始入侵明朝邊境,並且在1421年進攻明朝北方重鎮興和,擊殺明都指揮王祥。朱棣大怒,決定第三次禦駕親征,阿魯台這回吸取教訓,不及明成祖近身,從興和撤退,跑了個無影無蹤。 朱棣一直追到呼倫湖,除了撿了些牛羊,一無所獲,決定班師,但是朱棣決定順帶腳教訓一下兀良哈蒙古,和明朝一向友好的兀良哈蒙古怎麽反明了呢?實際上問題的根子出在朱棣自己身上,靖難之役時,他向兀良哈蒙古借3000鐵騎,勝利之後,永樂帝一高興,把永寧衛(地域名稱)賞賜兀良哈三衛蒙古人,但是後來又後悔了,遲遲不兌現承諾,最終到導致兀良哈三衛倒向阿魯台,當然裏麵的宗族血緣關係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由於朱棣是從蒙古高原回軍殺入兀良哈,等同於切斷了兀良哈的退路,兀良哈最終走投無路,重新臣服明朝。第三次北伐就此結束。 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明軍的目的都是尋找阿魯台的主力決戰,但都被已經深諳遊擊戰術的阿魯台的跑的不見蹤影,這兩回遠征甚至連阿魯台的營地都沒有發現,明成祖在第五次遠征班師途中病逝。 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目標都是忽必烈係正統蒙古汗王,但是由於怕重蹈丘福兵敗的教訓,過於謹慎,始終不敢將部隊展開,造成大隊明軍跟著蒙古騎兵到處跑的局麵,最終糧草耗盡而退兵,可收效甚微,阿魯台的有生力量始終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但是蒙古本部實力被極大的削弱了卻是不爭的事實,而明朝自己由於消耗過大,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戰役,被迫改為防守。永樂北伐的最大獲益者是蒙古旁係衛拉特部(”瓦刺”),由於明朝對其采取的溫和的抑製策略,使其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永樂帝第二次東征,”瓦刺”遭到極大的損失,緊接著"韃靼"部的阿魯台又來趁火打劫,”瓦刺”戰敗,首領馬哈木在憤懣中病逝,之後其子脫歡繼承父位,大明朝的噩夢就要開始了。 |
| ||
主要人物: 忽都合畢齊:成吉思汗時期,“林中百姓”首領,屬斡亦剌特部,簡稱“忽首領” 脫歡:北元“瓦刺”太師,屬衛拉特綽羅斯部 也先:北元“瓦刺”太師,脫歡之子,屬衛拉特綽羅斯部 阿魯台:北元“韃靼”太師,屬阿蘇特部,蒙古化的伊朗人 崴思汗:蒙兀兒斯坦國王,與脫歡太師的兒子也先見仗60餘場,僥幸勝一場,其餘皆敗,後臣服“瓦刺” 脫脫布花:“瓦刺”立的傀儡汗王,忽必烈後裔 脫歡的即位在曆史上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他標誌著衛拉特蒙古的崛起,也標誌著非黃金家族的蒙古旁係貴族開始挑戰汗位。 衛拉特在蒙文中是“林中百姓”的意思,原指生活在八河流域(貝加爾湖、庫蘇泊及葉尼塞河上遊)的蒙古各部族,那裏樹深林密,所以生活在那裏的蒙古各部統稱“林中百姓”,斡亦剌特部是其中最強大的部落,在成吉思汗年代,其部落首領忽都合畢齊為“林中百姓”首領, 起先“忽首領”比較糊塗的和成吉思汗的敵人紮木合混到了一起,好在迷途知返,為成吉思汗平定“林中百姓”各部落立下汗馬功勞,成吉思汗將一個女兒嫁給了“忽首領”的兒子,揭開了斡亦剌特部與黃金家族世代姻親的序幕。這門親事延續到忽必烈年代,出現了一點點小問題,就是“忽首領”的孫女嫁給了忽必烈的弟弟阿裏布哥,而阿裏布哥是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的絆腳石。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斡亦剌特部自然站在阿裏布哥一邊。阿裏布哥戰敗以後,斡亦剌特部臣服於忽必烈。在北元時代,衛拉特(瓦刺)屢次支持阿裏布哥係後裔稱汗,根子就在這裏。 斡亦剌特部隨後遷往今蒙古西部和蘇聯境內的薩彥嶺、唐努山一帶,從漁獵徹底變成靠放牧為生的牧民,直至最終形成了衛拉特蒙古四大部落,斡亦剌特部和其他“林中百姓”各部逐漸演變成綽羅斯和杜爾伯特兩部,而這兩部就是跟大清朝糾纏了近百年的準噶爾的前身;另外兩部“和碩部”和“土爾扈特部”,都是脫歡太師時期,投奔過來的部落, “和碩部”為“科爾沁部”中的一部分,“土爾扈特部”是“王罕” 的後裔(克烈部首領,成吉思汗的幹爹,先與成吉思汗親如一家,後來又和成吉思汗大打出手的那個糊塗老頭),這兩個部族始終處於從屬地位,過得都不太如意,“和碩部”曾入主西藏75年,直到準噶爾入侵而亡國,“土爾扈特部”最終遠走伏爾加河流域,乾隆年間演繹了一出悲壯的東歸祖國的故事,記得有個電影就是專門講這個故事的。 脫歡太師是綽羅斯部首領,他繼承王位的時候,形勢對自己並不是太有利。“瓦刺”在永樂帝第二次北伐中,實力大損,而“韃靼”太師阿魯台,趁火打劫,戰敗脫歡的父親馬哈木,馬哈木一氣之下與世長辭,阿魯台聞風而動,再次大舉進犯“瓦刺”,這回“瓦刺”輸的更徹底,連脫歡自己都被抓走了。但是阿魯台思前想後,最終決定將脫歡放回,安撫“瓦刺”各個部落。不久阿魯台就為自己的決定感到後悔了。 永樂帝第三次北伐,阿魯台遠遁,光顧著身後的明朝大軍,不想脫歡率領“瓦刺”大軍斜刺忽然出現在他麵前,連搶帶拿,使阿魯台遭受了極大的損失,更為雪上加霜的是,永樂帝本來已經班師回朝了,聽說阿魯台戰敗,不顧第三次北伐剛剛結束,立刻又起兵再次北伐,阿魯台沒辦法,隻能馬不停蹄向北疾馳,永樂帝眼看追趕無望,班師回朝。阿魯台剛想歇歇腳,永樂帝來個回馬槍—第五次北伐。阿魯台無奈,隻得接著逃竄。 就在阿魯台在草原上帶著明朝大軍瞎逛悠的時候,脫歡利用有利時機,整肅衛拉特內部,清除異己,穩穩把持住“瓦刺”的軍政大權,派兒子也先穩定西部邊境,而自己曆兵秣馬,準備與阿魯台決一死戰,湊巧忽必烈係後裔脫脫布花投奔,使脫歡找到了最佳的傀儡木偶,與此同時利用明朝對自己的友好態度,大力發展貿易,使國力大增。終於他花了4年時間,擊斃“韃靼”太師阿魯台,並其部眾,又花費4年剿滅“韃靼”立的蒙古大汗阿岱汗。其間兀良哈和女真先後遣使表示投靠。蒙古再次統一,起碼是名義上的統一,脫歡太師誌得意滿,於1438年在成吉思汗陵墓前舉行登基大典,宣布自己成為蒙古大汗。不料此舉遭到大部分蒙古王公貴族的反對,認為脫歡沒有黃金家族的血統,他們不承認他的大汗地位,脫歡惱羞成怒,卻又無可奈何,隻得將脫脫布花立為蒙古大汗,脫脫布花的弟弟為濟農(副汗)自認太師,把女兒許配給脫脫布花,加強聯係。 此時脫歡太師的長子也先,也降服了西麵的蒙兀兒斯坦,這個王國由察合台係(成吉思汗的兒子)後裔控製,主要占據現在的新疆,這個王國爆發的戰爭主要局限於內亂,以及和衛拉特蒙古之間的宗教戰爭,內亂主要和王位的繼承有關,從始至終可以看到強大的伊斯蘭帖木兒帝國的身影(帖木兒帝國,蒙古貴族建立,帝國崩潰後,其後裔進軍印度,建立印度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莫臥兒王朝),這個已經超出本文的範疇,有機會再作討論。與衛拉特蒙古的戰爭起於蒙兀兒斯坦國王崴思汗,他是個虔誠的穆斯林,他認為信奉藏傳佛教的衛拉特蒙古是異教徒,狂熱的發動了清除異教徒的聖戰,但被也先打的落花流水,本人最後也被俘虜,也先因為他具有黃金家族的血統而沒有苦苦相逼,提出要崴思汗的妹妹嫁給了自己的兒子,兩家罷兵作了親家。其後蒙兀兒斯坦基本陷於軍閥割據狀態,16世紀初,大部分地區被衛拉特吞並。 這個王國和明朝也一直保持著較友好的關係,接受明朝的冊封,隻是後期由於明朝幹涉其內政,爆發了一些小規模衝突,對內陸影響不大,所以也就不做詳細的論述,隻是簡單介紹一下。 也先征服蒙兀兒斯坦,不僅為父親掃平的西方的隱患,同時其優秀的軍事才能和大度的胸懷,為所有衛拉特蒙古王公所欽佩。在脫歡去世之後,也先自然而然繼承太師位,執掌“瓦刺”大權。 也先較其父更加深謀遠慮,他吸取父親急於求成的教訓,和忽必烈係脫脫布花汗王緊密合作,利用他的正統身份,控製兀良哈和韃靼諸部落,與兀良哈中的大部落泰寧衛結親,同時勾結女真,刺探大明的情報,以及利用他們和明朝的友好關係,購買中原手工藝品,布匹絲綢等貨物,當然重點還是走私冶煉武器用的金屬,以及現成兵器。 貿易是明朝遏製蒙古發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也先的手段漸漸使這個政策失去作用,終於引起明朝的警覺,開始人為的設置障礙限製貿易,嚴厲管治邊境,限製對蒙古開放集市的時間,這樣還不算,明朝還暗中指示壓低馬價,貨品缺斤短兩和以次充好的現象層出不窮,使蒙古普通百姓的利益受損。 也先曾為其子向明朝王室求婚,據說明朝答應了,但是明朝的史料記載根本不承認這麽回事情,隻承認提婚是有,但是明朝一開始就嚴詞拒絕。總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後來明朝又說蒙古使團吃空餉,妄圖占明朝的便宜,騙取招待費,也是一筆糊塗官司。但是如此種種,蒙古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把明朝恨得咬牙切齒。1449年也先太師認為時機已經成熟,起兵伐明。 時年22歲的明英宗聽說蒙古大軍來襲,不禁想起曾祖父朱棣的豐功偉績,意氣風發,躍躍欲試,太監王振在旁邊的“小喇叭”也吹得震天響,吹捧得明英宗飄飄然,忘乎所以,最終決定禦駕親征,完成永樂帝沒有完成的事業,一舉消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