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跨越繁體、簡體間的心理鴻溝:寫出中華文化新篇章

(2006-08-22 16:28:38) 下一個
跨越繁體、簡體間的心理鴻溝:寫出中華文化新篇章 | 消息來源:《亞洲周刊》 | 編輯:2006-06-24 | 網址:http://www. | | 抄送朋友 | 打印保留 | http://www. :http://www.《亞洲周刊》最新一期/繁簡兩個世界正在互相學習,彼此優化。期盼在融合過程中,寫出中華民族文藝複興的新篇章。 一九九零年八月,我從美國重返香港故園,去亞洲周刊上班,就立刻參與「文字之爭」的封麵專題,探索中文繁簡的裂痕。我在封麵文章的第一段就寫著:繁簡「兩種文字體係,不隻形成不同的視覺經驗,也劃下一道似乎難以逾越的心理鴻溝……大陸與台灣之間,文字的割裂,更象徵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政治割裂,也象徵台灣海峽兩岸人民難以彌合的文化距離」。 十六年後,這段描述必須修正。兩岸社會這些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使繁簡之別快速「去政治化」,中文的不同寫法,不再是國共分裂的標記,也不再背負意識形態的重擔。恰恰相反,繁簡兩種中文,在兩岸及全球華人社會的密切交流中,每天都交換彼此的文化符碼,也在交換文字生命的碎片。 文字背後其實是經濟及文化的巨大力量,逐漸填補了繁簡之間的心理鴻溝。在全球化的年代,全球華人出現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互動,讓資金、人才及技術的自由流動,溶化過去壁壘森嚴的疆界。在台灣、香港學繁體字的華人,和中國大陸、新加坡、大馬學簡體字的華人彼此融合,也使他們書寫的中文不斷兼容合流。 這也是當前中文加速國際化的一環。由於中國經濟急升,成為全球的市場磁石,吸引每年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學習中文。「學漢語」成為一場狂飆運動,掀起世界史上首度全球範圍的中文熱潮。那些「牙牙學語」的美國人、歐洲人和非洲人,不僅要和普通話(中國國語、華語)「平上去入」的「四聲」奮鬥,也要與中文繁簡之別奮鬥。 但這些中文世界的「陌生人」,也越來越熟悉華人社會的自動調節係統,無論「用簡識繁」或是「識正書簡」,關鍵還是文字的內容。不管中餐館的菜單是繁體或簡體,主要是看菜做得好不好吃。美國的中國大陸留學生,閱讀繁體字報章比簡體字的報章還要多,因為前者往往沒有新聞禁區。同樣的,在台灣與香港,越來越多知識分子擠在簡體字的書店,分享當前中國大陸蓬勃的出版熱潮。 這也是中文全球化的過程。不管繁簡,隻要文字所承載的信息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就會有巨大的市場。而全球化的市場不僅推動繁簡兼容,也在催生一個繁簡融合的新世界。 # 繁簡之別不能永遠持續下去,「一字兩製」和「一國兩製」不同,不能五十年不變。繁簡兩個世界正在互相學習,彼此優化。全球華人期盼在繁簡的融合過程中,寫出中華民族文藝複興的新篇章。 (原標題為《寫出中華文化新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