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未蓋棺先定論:扁是台灣“民主”的罪人 (圖)

(2006-08-22 16:28:35) 下一個

針對台灣引發的台開案風暴,國際媒體這2天也保持高度關注,在趙建銘遭到收押後,各大國際媒體都把相關新聞擺在重要版麵。 未蓋棺先定論:陳水扁是台灣“民主”的罪人 2006-05-25 02:32:09   雖然現時距台灣陳水扁的2008年“總統”任期屆滿之日還有近兩年的光景,但幾乎可以肯定,“台灣之子”陳水扁不單對台灣民主全無貢獻,陳水扁並在對台灣人民福祉最重要的民主化進程上交了白卷。   台灣政體無疑已實現了普選“元首”和各級民代,但在具體操作上問題仍多;其中,在台灣隻出現了一次的“政黨輪替”明顯仍未成為常態,這也是台灣民主尚未成熟的最重要指標。在這方麵,陳水扁明顯是給李登輝比了下去。   在2000年的第一次台灣政黨輪替是台灣迄今唯一一次較順利的“政黨輪替”,而其促成其實現者應是李登輝而非陳水扁。到2004年的一次大選,陳水扁在選前一天遭遇槍擊,事件真相而今仍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次槍擊事件讓台灣的族群和政黨互信陷入低點,也讓外界對台灣以後是否能出現恆常的政黨輪替感到懷疑。陳水扁是槍擊事件發生時的“元首”,他對無法有效避免事件發生和其後出現的社會分裂,絕對是難辭其責的。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出現了槍擊案後,陳水扁在其任內也似沒有在體製上作出檢討,讓槍擊案發生機率降低的意圖。在體製上,台灣“總統”被指為“有權無責”,(陳水扁可以隨意任命“行政院院長”,讓“行政院院長”和內閣官員麵對立法委員質詢,自己卻可置身事外),也有一種說法指出,台灣大選幾近“勝者全取”(行政資源),這也增加了野心家不擇手段地取得勝利(例如槍擊大熱侯選人)的誘因,而陳水扁從來沒有明確地表示他有意去改變這製度。   在許多情況下,陳水扁都選擇在台灣的政治現實中生存,並沒有站在“總統”的高點為台灣創造更成熟民主的客觀條件。有批評指出,台灣選舉每每並非政綱和執政能力的較量;從某角度看,每次選舉都代表一次族群的對立。而陳水扁在遇上選舉時,確是並不以政綱和能力作為他的主要賣點。   陳水扁在選舉前夕,多以突出大陸威脅為主,經濟政策和諸項社會措施,也讓人感到“操弄族群”的影子,例如陳水扁表示增加資源支援其主要支持者農民,但卻削減被視為“偏藍”的軍工教職員的退休福利,這就讓外界感到“族群的幽靈”在徘徊。因此,有評論家認為,在台灣選舉中,利益交換較諸政綱和能力更形重要。   在台灣的政治現實下,藍綠力量幾乎各占一半,藍綠的對立讓台灣政府運作陷入癱瘓。麵對此困局,陳水扁也沒有顯示出他有突破的能力。有不少評論指出,聯合政府是取得突破的唯一機會,可惜,陳水扁不願滿足反對黨“黨對黨協商”的條件,也決不願在兩岸等具爭議的問題上作半點妥協。就這樣,台灣民主取得突破的一個機會就白白溜走了。   台灣民主政治近二十年雖有發展,但黑金仍是其中一個最突出的問題。這個問題並非由陳水扁造成,但在陳水扁任內,他對打擊黑金問題的關注卻是明顯不足。而他的親信一個接一個地傳出炒媒傳聞,更屬政治上的不良示範。   必須指出,即使從“台獨”的立場出發,陳水扁一樣也是罪人。以今天國際社會的現實環境,台灣唯一能打的牌其實就是民主牌。隻要台灣提出“成熟的民主”作為統一的其中一項條件,中國大陸一定不能在短時間內做到。換言之,台灣跟本有“不宣布獨立享有獨立空間”的可能。   在“外交”方麵,“民主”其實也是一張無往而不利的皇牌。如果台灣的民主化進程能再成熟一些,能進一步拋離大陸,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聲譽一定更高,其“外交”空間也一定相對從容。可惜,陳水扁輕視民主化這根本,卻花了不少人民的血汗金錢在“過境外交”這種完全沒有實際裨益的遊戲上麵。要鞏固台灣“偏安”的現實,鞏固台灣民主其實是較陳水扁“拚外交”更加實際,更具實效的做法。“台獨”運動的先行者,都對台灣民主有不同建樹,唯獨是陳水扁卻隻能淪為台灣民主的罪人。(亞洲時報/方德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