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執政六年,兩岸關係總檢討
(2006-08-22 16:28:35)
下一個
扁執政六年兩岸關係總檢討
2006-05-18 02:39:50 點擊:352
陳水扁執政六年兩岸關係總檢討
● 蔡逸儒
5月20日是陳水扁執政六年的日子,六年來台灣政局動蕩,經濟停滯,民生困苦,兩岸關係波折起伏,思之令人悵然。
先從正麵來看。陳水扁在2000年就職時曾表示,隻要中國無意對台動武,他保證在任內不宣布台獨,不改國號,兩國論不入憲,不進行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這也就是所謂的“四不一沒有”政策。
2001年元旦,陳水扁指出,兩岸應從經貿與文化的統合著手,逐步建立信任,進而共同尋求永久和平、政治統合的新架構。8月間,經發會達成共識,建議政府對台商赴大陸投資改采“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換句話說,李登輝時期的“戒急用忍”政策將被放棄。
最初還有小幅度積極動作
2002年5月,陳水扁在金門發表談話,再次提及兩岸統合。他說,兩岸關係正常化是台海永久和平的基礎,必須從經貿關係正常化開始做起,而兩岸政治統合的第一步必須從經貿及文化的統合開始著手;兩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條路,而小三通是大三通的第一步,擴大小三通造福金馬地區的民眾,乃是當務之急等等。
9月,在三芝會議中,陳水扁表示願意協助中國大陸推動民主化跨出第一步,台灣願意邀請大陸相關人士來台觀摩選舉,為推動大陸的民主化奠定基礎。
除了這些涉及原則及政策性的正麵談話之外,民進黨政府在事務性的事情上確實也曾采取一些比較正麵具體的作為,以滿足兩岸交流的現實需要和台灣民眾的期望。比如說,2001年1月,金馬地區的廈門、金門,馬祖、馬尾小三通正式開展,2002年1月,台北開放大陸觀光;2003年1月,兩岸第一次春節包機成行;2005年10月金馬地區實施小額人民幣兌換。兩岸關係看來並不是沒有改善的可能。
緊接著,再由負麵來看陳水扁政府強烈衝擊兩岸關係的有關舉措。首先是陳水扁所一貫堅持的沒有九二共識,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民進黨政府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之下,並非沒有嚐試在這兩個問題上有所轉寰。
比如說一個中國問題可以是個議題,但不能是前提,沒有九二共識,但有九二精神,民進黨政府願意在所謂九二香港會談的基礎上,與中國恢複談判等等,但陳水扁強調絕不接受中國所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認為這是北京的糖衣毒藥,而九二共識則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虛幻主張。
帶有敵意的本土化
其次,陳水扁在2002年8月所提出的“一邊一國”和公投問題,陳水扁在世台會年會致詞時表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他強調,隻有2300萬台灣人民才有權利對台灣的前途、命運和現狀作決定;如果台灣有需要作決定時,就以公民投票來決定。
對此,中國方麵則首次公開點名加以批判。北京指稱陳水扁的言論充分暴露了他頑固堅持台獨立場的真麵目,是對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公然挑釁,充分證明他所表白的“四不一沒有”,隻不過是欺騙台灣民眾、蒙騙國際輿論的權宜之計雲雲。
另外則是最近的廢統、終統事件。2006年春節,陳水扁突然出人意表的提出要廢止久未運作的國家統一綱領和國統會,後來並稱這是荒謬時代的荒謬產物。美國為此派出特使前往台北施壓,華府擔心陳水扁此舉引發後續效應,“四不一沒有”終將逐一遭到廢除。
而中國方麵也拉高批評聲浪,先後由最高領導胡錦濤、溫家寶和李肇星分別出麵予以抨擊,認為這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公然挑釁。後來在中、美聯手夾殺之下,廢統之說以終統之名表麵上暫時平息,但問題並未完全解決。
還有一些比較具體的行動,比如說“去中國化”問題,加強鄉土教育。坦白說,隨著台灣民主化的腳步加快與深化,地方自我認同自然會有所增長及強化,這或許是一個發展的必然趨勢,不隨人的主觀意誌而轉移。如果是一個健康、理性,不帶敵意,不具排他性的鄉土情懷並非壞事。
但是,陳水扁及民進黨由於受到特定意識形態的影響,為了加快自我認同的腳步,堅持要與中國為敵,以強化台灣民眾對中國的敵意,在短期內成就其台灣主體意識。因此陳水扁等人不但要在政治上去中國化,更要在文化上去中國化,凡是與中國扯上邊的都要加以改正。台灣地圖倒置,公營事業及社會團體正名,行政院新聞局改變標誌,外交部發行加注以台灣為名之護照等等均屬之。
用時間換取台獨空間
根據上麵的分析,我們可以很容易得到一個結論,陳水扁的善意談話多半是一些概念性的東西,而且還都有一定的前提存在,如中國必須放棄對台動武或兩岸對等、尊嚴等等。至於具體行動方麵則是偏向於枝節性的議題,也就是所謂的小恩小惠,而且都還是以漸進的方式為之。
反過來說,民進黨政府及陳水扁的反華言行則是具體而確實,不但牽涉到原則麵,也在設立重重障礙,企圖阻擾兩岸的交流,異化兩岸的社會。客觀來看,陳水扁的目的不在解決問題,降低緊張,表達善意,而是要以拖待變,用時間來換取台獨發展的空間。陳水扁的行動背叛了他的言論,毫無誠信可言,顯示出他確實不是一個值得信賴和打交道的對象。
·作者是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