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是祖宗:驗証閩台同源 文物令台學者驚訝 (圖)

(2006-08-22 16:28:35) 下一個

  “鎮館之寶”──清初彩繪台灣地圖:這是大陸現存最早的手工繪製地圖,圖中標有從福建移居台灣的居民點。   台灣泰雅族貝珠衣。   台灣原住民的獵首刀具,刀上縛著被獵頭者的頭發。   台灣原住民服飾。 台灣原住民首領坐的椅子,靠背後麵刻有人麵紋 (來源:廈門日報海峽周刊 作者:姚凡) 驗証閩台同源 廈大博物館文物令台學者驚訝(圖) 2006-05-19 00:27:02   中新網5月19日電 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珍藏著800多件台灣文物,該館是大陸珍藏台灣文物數量最豐富、內容最權威、品質最完好的博物館。這些台灣文物証明了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據廈門日報報道,廈大人類博物館中800多件台灣地區文物,分為史前文物和民族文物兩大部分,基本上是由廈大人類博物館第一任館長、著名人類學家林惠祥教授收集的。它們從台灣漂洋過海,在這座古樸的建築裏靜靜地度過了70多年的時光。   該博物館深深吸引海峽對岸的考古專家。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係著名台灣史前文化專家連照美女士,看到這裏的台灣文物後十分驚訝,連稱“出人意料”。已故的台灣“中研院”副院長、世界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院士來過數次,並與廈大學者進行交流。他提出的一個著名觀點就是,台灣原住民來自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廈大人類博物館的這些台灣文物恰恰為張光直院士的論點提供了論據。   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副館長鄧曉華教授評價說,廈大人類博物館是大陸珍藏台灣文物數量最豐富、內容最權威、品質最完好的博物館,至今沒有一家博物館可以超越。   圓山遺址文物証明閩台同源   在廈大人類博物館的史前文物中,台灣圓山遺址文物是在大陸僅能看到的一批台灣新石器時代的珍品,是林惠祥於1929年和1935年兩次冒著生命危險到台北調查發現並捐獻的部分文物。   台灣大學和台灣“中研院”也有圓山遺址的文物。鄧曉華說,台灣“中研院”文史館有一個專門的展廳來展出台灣的史前文物,還特別標注這些文物是當時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林惠祥收集的。   這些文物為什幺有這幺大的學術價值?鄧曉華介紹說,他曾經去參觀過台灣的卑南文化遺址,那裏的文物和廈大收藏的台灣台北圓山出土的小石锛、石斧、有段石锛、有肩石斧等器物一模一樣,而更重要的証據是,這些器物和福建建陽、閩侯、長汀等地出土的器物形製和大小都非常相似。   “地點不一樣,但出土的器物卻一樣,這是最有力的証據,証明早在遠古時代,台灣和大陸便有著密切的關係,大陸和台灣是同源的。”鄧曉華說,福建的閩侯曇石山文化標本,距今4000至5000年,石器以小型石锛、有段石锛及石鏃為主,陶器大多是釜、支座、罐之類,與台灣的圓山、鳳鼻頭遺址是同一個係列的。從文物的年代測定來看,福建地區早,台灣地區晚,這說明進化是從大陸東南沿海到台灣地區的。   台灣原住民文物十分豐富   台灣原住民是指在台灣省土生土長的人群,他們在漢人遷徙到台灣島之前就長期生活在那裏。考古資料表明,台灣和大陸有悠久密切的曆史淵源關係。文獻記載中三國的“三夷”、隋代的“流求人”、明代的“東方夷”和清代的“番夷”是不同時期台灣原住民的不同代稱。台灣原住民創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廈大人類博物館從服飾、藝術和日用器皿幾個方麵展示了原住民的文物。   博物館所藏的一件泰雅族貝珠衣是泰雅人頭領在重要儀式性場合穿著的盛裝,非常珍貴,所輟的貝殼珠達6萬多顆。   鄧曉華說,流傳在大陸的貝珠衣有幾十件,絕大多數由林惠祥收集,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根據教學和研究的需要通過“教育部”進行分配到各校。中央民族大學就收藏有17件,複旦大學也有。   此外,博物館還有台灣北部泰雅人精美的披肩,色彩鮮豔,紡織精美,說明當時他們的紡織業很發達,對織物、顏料利用技術高超。台灣學者張光直對此很感興趣,希望從中發現哪些植物和人類關係最密切,又是怎幺被利用的。   鎮館之寶是一張清初台灣地圖   被稱為廈大人類博物館“鎮館之寶”的是一件國家一級文物“清初彩繪台灣地圖”。這張台灣古地圖是大陸現存最早的一卷珍貴的手工繪製地圖,繪製時間在乾隆52年之前,屬軍用綜合性地圖。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從福建移居台灣的居民點有同安厝、龍岩厝等,說明閩台親緣關係由來已久,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塊領土。   鄧曉華說,地圖的尺寸、地形和現在的軍用地圖相差無幾,而且是手卷式的、山水畫風格,實用性很強。因為是當時的清朝政府繪製而不是民間所畫,更說明台灣當時就是中國的領土。   這張地圖是1950年林惠祥在廈門購買的。去年,台灣地圖學會會長來博物館參觀,見到這張地圖,認為十分珍貴。   博物館還有一艘高山族獨木舟,是上世紀50年代廈門漁民陳烏糖在台灣海峽出海撈回並捐贈給博物館的。這種獨木舟是用樹幹挖空製成的,即使船翻了也不會沉下去,看上去不起眼,但卻是當時台灣重要的交通工具。   在博物館門口安放著四門鐵炮。鄧曉華說,這些炮造於清代嘉慶年間,是放在岸上的海防炮,用來守衛台灣海峽。此外,博物館還有鄭成功造火藥的石臼、鄭成功軍隊的飲馬槽等文物。(王文靜、王瑛慧)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