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報:沒有“中國製造” 生活一團糟
(2006-08-22 16:28:34)
下一個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
2006-05-10 06:34:55 點擊:1237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
南方都市報 2006年5月10日
時間進入21世紀,中國熱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中國人突然發現,上個世紀備受列強淩辱的祖國,成了各國競相“拉攏”的香餑餑。不少人在驚呼“中國世紀”來臨了。中國的魔力到底在哪裏呢?中國拿什麽來震撼世界?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曾刊登一篇題為《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的文章,該文指出:美國一位家庭主婦想進行一次嚐試,在一年中堅持不買中國商品,看看生活將會怎樣。結果她失敗了,經過一年沒有中國商品的日子後,她得出的結論是:“沒有中國商品的生活一團糟”。
消息傳到國內,輿論大喜,《人民日報》登載文章,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言語之中,似乎中國的商品供應可以左右得了整個地球。
現有優勢在於需求
但是,這種非原材料的初級商品供應優勢,係基於勞動力廉價,以及製度性補貼(如稅收、土地等)形成的,而這一切並不具有天然氣和石油那樣的不可替代性。亞洲其他國家,如印度、越南,勞動力價格越來越低於中國,而且可以提供比中國更優惠的投資條件。在競爭中,中國的供應優勢可能越來越不明顯。或者說,這種低端產品的供應,本來就構不成震撼世界的優勢。
中國的優勢實際不在供應,而在需求。而今備受指責的“市場換技術”戰略正是基於這種需求優勢。
中國決定誰能賺錢
《十億消費者》(One Billion Customers)一書詳細講述了當年波音和麥道兩大航空公司的興衰,而麥道衰,波音興,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力量就是中國政府的采購。到1989年底,中國總共向波音公司購買了10架707飛機,34架737飛機,33架757飛機,10架767飛機和3架747飛機,而同時期,麥道僅在上海生產了大約 12架麥道82型飛機。中國的采購,在麥道最終被波音收購的命運轉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國巨大的采購力量,完全可以改變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格局,影響經濟力量對比,進而影響外國政府的對外決策。換句話說,正是這種“決定讓誰賺錢”的力量,成為中國震撼世界的砝碼。
但是,這種力量的背後,卻是中國以廉價的低端產品和原材料,交易國外的技術密集型高端產品,存在巨大的貿易結構不平衡。形成貧窮的中國補貼富裕的發達國家,卻被發達國家責怪輸出通貨緊縮的尷尬局麵。
自主創新能收長效
在此背景下,發展戰略轉型被提出。中國的十一五規劃,也打算改變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思路,擯棄市場換技術的方略,改為提倡自主創新,提高競爭實力。中國的戰略轉型,勢必造成兩方麵影響,一方麵,低端產品供應能力的削弱,另一方麵,自給能力提高導致市場開放度有可能會逐步走低。這樣以來,導致上麵提到的供應優勢和采購優勢的全麵下調,中國還能否繼續震撼世界呢?
討論至此,似乎形成一個悖論,中國采取自主創新戰略,反而削弱了影響世界的能力。這一結論在短期看,是正確的。在長期看,則是錯誤的。
中國目前震撼世界的力量,是以犧牲長期發展的能力為代價的,不具有可持續性。而新的發展戰略,則注重內在競爭力的提高,如果實施見效,則能在貿易對等的基礎上,展現自身的影響力,是可持續的發展方向。但戰略轉型,將會使中國麵臨一個“回調”過程,短期內出現外資等的下降,經濟表現不再那麽好看,但長期則能從根本上提高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
但現在麵臨的最大問題是,長期依賴於經濟高速發展所隱藏的社會問題,是否會在“回調”過程中爆發出來,導致回調戰略的失敗?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各種社會問題,是一大難題。這也正是中國政府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