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To Lao Mi:胡錦濤乘“崛起風”訪美 布什要保持盟友穩定關係

(2006-08-22 16:28:27) 下一個
“美國對中國的兩手是一起用的,合作與軍事防備同樣重要,但歸根到底,美國要保持和中國長期穩定的雙邊關係” 中國在經濟、國防、乃至地區影響力方麵的力量上升在世界各國的議論紛紛中其勢不減。如今,這一事實不僅進入了美國人的眼中,而且已被他們認真對待了。過去的中美關係是否能被重新定位為美國與“崛起的中國”的關係?即將於2006年4月中旬造訪美國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許會在和布什總統的會晤中,給人們一個答案。這場中美首腦峰會曾被去年秋天席卷美國的颶風耽擱,頗有些“姍姍來遲”的意味,再加上“中國崛起”的語境,胡錦濤此次訪美似乎顯得格外重要。 “我不確定美國是否能接受‘崛起的中國’作為此次首腦會談的背景,但是不可否認的,中國的力量上升正在成為國際關係中越來越重要的因素。”美國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亞洲項目主任班寧·加雷特(Banning Garrett)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在高層級上(high level),中美有很強的共同利益,低層次上有些具體分歧。雖然美國的國會和民眾對中國有一些誤解,但中美的最高領導人是理解雙方眾多的共同利益的,胡錦濤此次訪問應該會本著這種相互理解的精神,和布什總統商談具體問題,澄清雙方的誤區。” 然而,美國賓州大學國際關學係教授阿瑟·沃德倫(Arthur Waldron)發出了截然不同的聲音:“中國如果真的要崛起,首先要變成一個自由國家,但中國仍沒有做到這一點。同時,中國國內仍是問題重重,環境、水資源、能源、腐敗問題都困擾著國家領導人,此時胡錦濤訪美,更多地是希望向中國公眾顯示他在華盛頓受到隆重的外交歡迎,其象征意義要大於實際意義。” “美國”與“崛起的中國”之爭 布什政府從2005年連任之初就開始討論對華新戰略。從最近的2006年初出版的美國國防戰略評估(QDR)看,基調似乎已經定了下來:即要務實地麵對中國地崛起,遏製中國也是行不通的。同時,由於美國在伊戰中不得人心,國際空間收縮,布什想在“遏製”中國一事上找個誌同道合的幫手,並非易事。歐盟有點自顧不暇,日本在亞洲正逐漸被孤立。美國國務卿賴斯在最近的亞洲之行中,曾與澳大利亞和日本簽署了共同戰略防衛協議,但是澳大利亞轉過身來就向中國澄清,這不是針對中國而來的。 由此,布什的對華新戰略似乎顯露出兩手準備。一方麵積極地將中國引導為負責任的世界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把中國拉入國際事務,和美國並肩當好世界的領導。但是如果美國對中國的某些做法不滿,如軍事不透明、單方麵實行台海同一、進行能源擴張,則會使出“另一手”進行圍堵(Hedge)。 “美國對中國的兩手是一起用的,合作與軍事防備同樣重要,但歸根到底,美國要保持和中國長期穩定的雙邊關係,”美國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政治學教授陸伯彬(Robert Ross)對《華盛頓觀察》周刊分析說,“美國的行動是,一方麵加強在亞洲的防衛,一方麵不願在台灣問題上和中國發生直接衝突。而現在的問題是,美國應該對台灣施加多大的壓力才能保證這一點。” 在陸伯彬看來,中國崛起已經是長期的現象了,並不是此次胡錦濤訪美才出現的。因此,他並不認為“布胡”四月峰會有明顯的中美關係新定位。 沃德倫則從批評的角度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評論道:“中國目前真正想要的是世界的多級化和在亞洲的獨霸地位。中國軍事實力的強大直接引起了周邊國家的緊張。第一個站出來圍堵中國的是印度。它積極發展核武器就是為了對抗中國軍力上升。美國的圍堵戰略隻是眾多國家之一,是正常之舉。” 然而,另外一種理解或許是這樣,胡錦濤此次訪美的回應肯定是塑造主動。過去一直在中美關係中處於被動的中國,如今也可以自主地提出一些議題,要求與美國探討。比如建立“和諧世界”的理念,比如中美可以在禽流感問題上積極合作。 “中美雙方各自的經濟增長和繁榮,在共同的國際框架下,合作空間遠遠要大於分歧,尤其是在能源、流感等共同關心的議題上,”加雷特說。 他為中美合作設想道,“美國和自己的盟國德、法、日之間,也不是時時都保持一致的。它們分享共同的戰略目標,但是在很多技術問題上會有分歧。雖然中國並不是美國的盟國,中美‘應該建立’這樣的關係。這不一定是像北約一樣,為了對抗前蘇聯而建立,但是中美應該,也需要有更多更緊密的合作。20年之後,或許中美就可以成為盟友了。” 李焰 ,《華盛頓觀察》周刊 2006年第12期,3/29/2006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