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要給陳水扁下“馬”威?

(2006-08-22 16:28:24) 下一個
美國要給陳水扁下“馬”威? 《華盛頓觀察》周刊2006年第11期徐琳報道,自2005年7月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台北市長馬英九便收到不少訪美邀約。最終,他選在陳水扁率領民進黨上街遊行示威之日,拋開島內的政治紛爭,越過重洋來向布什政府“取經”,將在2006年3月19日踏上眾所期盼的訪美旅程。對這位2008年最有機會奪取台灣“總統”寶座的候選人的訪美行,華盛頓專研台灣事務的學者專家也紛紛報以特別關注,預測馬英九將針對遲不過關的軍購案向老大不爽的美國政府解釋一番,並得以麵見美國國務院高層人士。 “馬英九此行造訪華盛頓,我想最主要目的在於讓美方人士認識他,了解他在台灣未來定位的立場。”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高級副總裁坎貝爾(Kurt Campbell)3月20日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專訪時如此說道,“他的華盛頓之行的確引起美國政府高層的很大關注。毫無疑問,他將會見幾個(a few)國務院官員,至於級別有多高,在我們談話當下,這一問題還在內部討論中。” 對“馬”優待反映華盛頓對“扁”不滿 對於陳水扁近來一連串惹是生非的聲明和發言,美國雖然頭大不已,但也不得不遷就台灣政府,得過且過,並沒有大動作地對扁政府口誅筆伐地敲打一番。馬英九行前,華盛頓不少台海觀察家預測,布什政府可能借著拉高對馬英九的接待層級來表達對陳水扁政府的不滿,出一出積怨已久的悶氣。 “(布什政府內)有些人是有這樣的想法,想借此對扁政府傳達一個訊息(send a message)。”曾任美國國防部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的坎貝爾說,“我個人認為,這麽做是很不幸的。” 日前台灣媒體揣測,馬英九可能會見國務院的二把手,副國務卿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ick),不過安排行程的國民黨並沒有證實這個傳言。華盛頓另兩位接受訪問的台灣專家認為,美方將按規矩行事,似乎不認為美方會如此“耍心眼”,刻意拉抬馬英九聲勢以“警告”陳水扁。即將於3月23日以午餐會的方式接待馬英九的美台商會(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就認為,美國政府對馬英九的接待會比照其身份辦理,同美方對陳水扁的反應撇清關係。 “(如果)這麽做未免太‘孩子氣’(childish)了。”韓儒伯說,“美國對台灣問題的立場一直以來都是走在一條十分困難的路上。但美國理解台灣是個民主社會,台灣政府決定怎樣就怎樣,美國是不會刻意插手的。”韓儒伯強調,美方若真有意對扁政府傳達什麽信息,就會通過適當渠道直接表達自己的態度,不會如此拐彎抹角地“示意”。 韓儒伯說,“我認為美方會給馬英九一個清白的開始(present a clean sheet),展現同他交流來往的誠意。美方要招待(entertain)馬英九並不是為了陳水扁。畢竟,馬英九身兼台北市長和國民黨主席,兩者都是很重要的職位。加上他是2008年總統寶座的熱門人選,顯示他本身是位極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 “由於馬英九並不是(台灣)政府官員,美國在接待他時會有適當的外交禮數(protocol)的。(美國)官員一定是會見的,問題在於層級會有多高,”位於華盛頓的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亞洲項目主任班寧?加雷特(Banning Garrett)認為,華盛頓不會刻意借著提高接待層級來“羞辱”陳水扁。“雖然美國並不喜歡陳水扁,但美國政府還是不希望被看成是偏袒某一政黨(partisan)。” 加雷特說,馬英九隻能算是地方級的政治人物,所以能走訪的美國國務院官員比較有彈性,若是在談話中,美國國務卿賴斯進來打聲招呼,也不是沒有可能。但他強調,布什政府想對扁政府傳的話,早就已經傳達了,不需通過刻意討好馬英九來給扁政府臉色看,因為美國不希望在台灣人民眼中被視作在插手台灣內部政治,或是有意對馬英九示好。 “我相信美國最後(對馬)的接待會讓馬英九覺得受尊重,陳水扁也不會因此覺得被羞辱,美國則不會被看成是倒向哪一邊,”加雷特說道。 軍購話題是重中之重 早在2003年便曾邀請並接待台北市長馬英九訪美的美台商會,今年也不例外,將成為馬英九的“落蹄處”之一。商會會長韓儒伯不忘強調,馬英九這次到華盛頓的訪問不能說是受到美國官方正式邀請,而是由美國幾個智庫和民間機構出麵,包括與布什政府關係緊密的右翼智庫傳統基金會、美國企業研究所,以及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布魯金斯學會等,請馬英九蒞臨演講。 至於馬英九停留華盛頓期間的會議議程為何,加雷特認為,從個人方麵來看,馬英九此行意在華盛頓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向大家介紹他的個人背景、處事原則,也希望能多交些華盛頓政治圈內的朋友;從更廣泛的角度來說,有鑒於陳水扁最近的“終統”聲明和美國對台海局勢的關注,“馬英九也會借此機會強調他在兩岸問題上的溫和立場,向美國人保證他不會挑起台海緊張”。 韓儒伯說,馬英九這次率團訪問美國,團員包括不少台北市議員,所以自然會花上大力氣推銷台北,並介紹自己擔任台北市長後的政績。此外,馬英九應該也會向美國解釋其在軍購法案的立場。 “身為美國商業界的代表,我的期望是,不論台灣朝野最後同意的軍購項目為何,最好能盡快通過軍購預算,讓軍購案盡快告一段落。”韓儒伯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表示,“這件事一再拖延下去,隻會妨礙其他更重要的議題獲得應有的關注和討論。” 曾對軍購問題在國會山聽證會上作證的坎貝爾表示,美方想知道的是,馬英九身為台灣最大反對黨的領導人,如何解決台灣“立法院”內朝野長期的黨派鬥爭,還台灣人民一個有效率的國會。尤其在軍購問題上,泛藍如何能跳脫出政治顧慮,認真加強台灣的國防能力。也就是說,馬英九是不是一個美國可以信賴並與之合作的台灣政府接班人。 “華盛頓很多人憂心,在中國的軍力快速增長之際,台灣的防衛能力卻因島內的政黨鬥爭所困。軍購案不過,台灣朝野都要負上責任,但我認為執政黨已經很努力在推了。”坎貝爾評論道,“美國當然沒有立場教訓台灣的政黨鬥爭(partisan politics),畢竟我們自己的兩黨鬥爭也很厲害,但我衷心希望台灣不要像我們這樣。” 馬英九能否團結台灣? 馬英九出訪前夕,國民黨中央已經與國民黨籍的立法委員達成共識,雖然馬英九對軍購潛艦、反潛機和愛國者導彈防禦係統三個采購項目中的反潛機有意放行,但由於陳水扁日前的“終統”聲明引發美、中、台關係緊張,國民黨立法委員怕被外界認為是“終統”的有力支持者,所以不願在此時通過反潛機的采購;加上“行政院”尚未將反潛機和愛國者這兩項采購的追加預算案提報“立法院”審議,最後馬英九指示,要尊重“立法委員”的意見,國民黨因此決定“緩議”軍購案的討論。 熟諳台灣內部政治的加雷特直言,國民黨執政時期曾經大力支持軍購,如今卻在軍購案上改弦易撤。這顯示出要不要軍購完全是國民黨的政治考慮。他個人認為,藍、綠兩派其實在諸多問題上立場接近,不論在統獨問題還是軍購問題上,都大同小異,兩方其實都希望台灣有自衛能力,也都不希望台海起衝突。他懷疑藍綠兩派到底有多少真實的歧見(true differences)存在,並感歎由於政治操作過頭,使得藍綠雙方無法達成戰略共識(strategic consensus)。 曾經在2005年12月隨團訪問台北並麵見馬英九的加雷特對馬的評價頗高:“我的印象是,馬英九很聰明,對於新知識吸收很快(great learner),也是個廉潔和負責任的政治人物。” 話鋒一轉,加雷特也坦言對陳水扁的失望:“我一直希望陳水扁能做台灣的尼克鬆,主動向對岸伸出橄欖枝。可惜的是2005年底,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失利後,陳水扁並沒有轉向溫和派,反而更走向急獨,我認為這是陳水扁的失誤。“ 加雷特說,馬英九是不是能在2008年順利坐上總統寶座,還難下定論。畢竟,從現在到2008年還有兩年時間,什麽事都有可能發生。但由於政治炒作造成台灣島內的族群撕裂嚴重,加雷特認為問題在於,馬英九是不是那個能夠讓島上眾多族群信服的領導者。 “馬英九能不能成為一位賢明、公正的政治家(statesperson),在台灣的經濟和安全議題上提出有建設性的策略,成為‘統一’(unify)各族群的領導人,這才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加雷特總結說,“為了所有台灣人民好,我希望他是這麽一位真正的政治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