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扁越是狗急跳牆 就越表明台獨分子的日子不好過

(2006-08-22 16:28:22) 下一個
扁越是狗急跳牆 就越表明台獨分子的日子不好過 2006-03-19 01:48:54 點擊:929 聯合早報:台灣問題 時間在哪一邊? 新聞來源: 聯合早報   針對陳水扁“終統”的舉動,中國大陸基本存在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一種觀點極為樂觀,認為即便在目前情況下,大陸也可對台海局勢抱以樂觀、克製的態度。陳水扁越是狗急跳牆,就越表明台獨分子的日子不好過。   悲觀派認為,大陸低估了陳水扁的智商和能力,高估了美國遏製台獨的誠意、決心和能力,台獨的力量不可小看。因此,大陸必須盡快在適當時候采取必要措施,“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筆者觀察到,大陸極為關心台灣內部發展,“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政策表明,它確實希望台灣內部的發展能促使兩岸最終統一。但是,台灣民主的發展對兩岸局勢有兩麵性影響。   ● 民主政治成為擋箭牌   一個例子是,當馬英九對著《新聞周刊》說出“國民黨的終極目標是統一”後,一些媒體認為台灣民眾的主流思想已經擺脫台獨的怪圈,正在向“維持現狀、最終走向兩岸統一”的共識回歸。可是,雖然“維持現狀”是共識,但最終走向統一則未必。實際上,這幾年民意調查顯示,島內超過60%的民眾支持維持現狀,隻有百分之十幾的民眾支持獨立。   如何解讀馬英九從“兩岸終極統一論”到“台獨也是選項”的轉變?答案隻能從台灣民主選舉製度上去尋找。馬英九在訪問英國時透露,接受台灣“獨立”作為國民黨選項,隻是為了選舉而不得不做出的戰術性選擇。   為了在2008年上台,馬英九不得不考慮島內各種各樣的民意變化。其“台獨也是選項”的表態,實際上已經說明島內台獨的民意基礎不能低估。馬英九既然受製於島內民意,那他被迫與“統一”拉開一定距離,轉而向中間路線靠近,就完全是可能的。   台灣問題和冷戰初期美國的地緣政治考慮是分不開的。如今,這種考慮仍然存在於美國戰略思維中。與此同時,10多年來的台灣民主發展,使美國增添了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台灣的民主製度會使美國更加認識到幹涉台海局勢的必要性。   民主已經成了台灣當局的一個籌碼和擋箭牌。不管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當局,都把大陸實行民主作為兩岸統一的前提條件。馬英九上個月在倫敦經濟學院的演講更是明確表示,兩岸統一必須在大陸政治和社會製度可與台灣相容的時候才能進行。   ● 本土意識的兩種後果   台灣20多年來政治生態發展的一個重要結果,是使本土意識在逐漸生根,後果就是公開支持兩岸統一的人越來越少了。人們不能不注意到,這一切都是在大陸迅速崛起、兩岸交流逐步加深的情況下發生的。   台灣民主製度的確立和發展,已經成了影響兩岸統一的不確定因素。現在就連一些國民黨精英也擔憂:誰也不能保證2008年國民黨必定能上台,而如果2008年後台灣仍是民進黨掌權,台灣的政治版圖就會被完全改寫。   即便國民黨上台,其政策也必是維持現狀。而從長遠來講,“維持現狀”對大陸是利大還是弊大,確實是一個大問題。現在的情況已經不能令人樂觀了:2003年台灣人認為自己隻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的已經占62%。如果這一比例繼續增長,隻會給大陸爭取台灣民意製造更大的困難。   自《反分裂國家法》出台以來,大陸對台政策的成功之處,在於遏製了陳水扁“宣布獨立”,也就是成功地維持了現狀。但困境是,如果維持現狀的政策不變,台灣人的本土意識就很有可能繼續加深。這會產生兩種可能的後果。   一、如果無法有效遏製台獨,那麽,這種“本土意識”就會被台獨勢力利用、引導,期望台灣民間力量來推動兩岸統一就會變得不現實。從長期來看,這一困境就會變成大陸的危機,因為如果台灣民意繼續向中間(維持現狀)乃至支持“獨立”的方向轉變,和平完成中國統一大業的目標就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   二、必須認識到,本土意識不可等同於“台獨”。通常意義上講,它意味著島內民眾與台灣的認同加深,對大陸的認同減弱,即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但通過各種措施使台灣人不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同時也是中國人,則可防止本土意識偏向“台獨”的極端。大陸對台政策的空間和效用即在此。   ● 繼續寄望於台灣人民   近幾年來,島內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在上升,而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則在下降。要求完全去除台灣人的“本土意識”是不可能的,畢竟它有著深刻的曆史背景。但改變它則是完全可能的。   大陸需要做的正是扭轉上述趨勢,使後者的比例上升,並最終超過前者,這就是爭取島內支持兩岸統一的民意基礎。大陸雖然下定決心推行這一政策,但困難和挑戰無比巨大,最終效果也難以預料。但顯然,“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政策有其合理的邏輯,雖然它的效用需要接受時間的考驗。   對上述兩種結果的分析實際上也說明,台灣民主更應被看成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因素,其後果是不確定的。它可能是兩岸統一的障礙,但也能成為兩岸統一之福。大陸密切兩岸在各個層次上的交流的努力如果能得到真正落實,也許真能為兩岸最終走向和解與統一創造有利的條件。隻要多數台灣人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那麽,和平統一大業的實現還是充滿希望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