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BBC舉辦“中國周”報導活動:為何中國如此重要?

(2006-08-22 16:28:21) 下一個
BBC舉辦“中國周”報導活動:為何中國如此重要? 2006-03-15 18:43:20 點擊:28 BBC 3/14/2006 BBC英國廣播公司從3月7日開始舉辦“中國周”報導活動,全麵分析報導中國的崛起以及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影響。BBC新聞網的國際事務記者保羅-雷諾茲在本文中說明,為什麽中國值得這樣的注意力。 摘要如下: 中國曾被稱作“沉睡的巨人”,現在,伴隨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常被稱為蘇醒的巨人;更有用的做法可能應該是把中國看作一個希望再次得到它在世界上適當的位置的巨人,它認為,這個適當的位置就是:世界的中心。 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的曾銳生博士說,中國曾經是一個勢力龐大的帝國。但隨著1840年英軍的入侵,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曆經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屈辱。但中國基本觀點是,中國一直是個世界強國。 25年前,中國實行經濟改革並向世界敞開了大門。在這期間,中國由一個貧窮保守的共產國家逐漸轉變成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如今,西方普通人的居家生活中隨處可見“中國製造”的產品。同時,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中國則不得不轉向南美和非洲,以尋求原材料供應。 此外,中國公司也開始進軍全球市場,在海外收購跨過公司,打造中國名牌。 簡而言之,在現代曆史上,中國的發展第一次對全世界的人民產生了影響。 但我們所麵對的中國是個什麽樣的國家?中國究竟能否像有些分析家所預言的那樣,將很快成為與美國相抗衡的超級強國? 我們看到,中國是有耐心的,它耐心地等到了收複香港。中國人也是有決心的,他們將不允許台灣獨立。 然而,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的曾銳生博士說,在未來很多年內,中國尚不能占據產生世界性影響的地位。 他說:“毫無疑問,中國是世界主要經濟大國。同時,中國希望樹立和平崛起、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現行的外交政策也非常有效地體現了這一點。” “但很多人對於中國的地位認識上很糊塗。中國目前還不是世界強國,20年內中國還不會具備世界超級大國的能力。” 這樣的看法並不能阻止美國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小布希總統語)。 由於中國已經對世界所具有的影響,歐盟是否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問題甚至牽扯到歐盟與美國的關係。 另外,中國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也是引人關注的問題之一。比如,中國已從伊朗進口原油,而這是有其含義的。中國有可能會否決聯合國安理會就伊朗核問題的製裁。 總有一天,中國會受到壓力接受《京都議定書》之後出現的什麽全球環境保護協議。而目前,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是可以不執行京都條約的。 如此看來,中國的影響已經超出了某一地區的範圍。問題在於,中國想成為什麽樣的強國? 到目前為止,中國一向滿足於謹慎的外交影響,也很少會在聯合國安理會引發口舌之爭。 對此,曾銳生博士認為,中國願意象以往一樣,和其他不太強的國家和平共處。 問題就在這個“不太強”上。以日本為例,中國的崛起勢必會使日本為自己亞洲盟主的地位擔心,而日本是曾經試圖通過武力來尋求自己的區域霸權的。 但中國的做法有所不同。 倫敦皇家三軍國防研究所亞洲研究計畫負責人安德魯-甘乃迪說:“中國希望成為亞洲地區的強國,並削弱美國的影響力。” 他還說:“中國需要取得鄰國的支援,和來自國際社會的廣泛友誼。為此,中國領導人不斷出訪世界各地。歐洲各國,尤其是英、法、德三國無疑也是中國外交中的重要環節。” 中國麵臨的最大問題是台灣問題。中國的對台政策是明確的。中國在2004年12月發表的一份防禦白皮書中說:“我們不會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搞台獨。如果台灣當局一意孤行、製造分裂,中國人民及其武裝力量將不惜任何代價堅決徹底地予以粉碎。” 而這也解釋了中國增加軍費的原因。安德魯-甘乃迪說,中國公布的軍費開支為250億美元,但實際的軍費開支可能是該數字的7至8倍。 他還說,中國目前尚不能進行類似諾曼地登陸那樣的行動拿下台灣,但它可以避免直接入侵,而通過提升驅逐艦和潛水艇等海上作戰能力來進行封鎖。 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它對此問題的態度卻一直含糊不清。可見,美國既不想無條件地幫助台灣獨立,又不願中國大陸輕而易舉地收複台灣。但是否出兵保衛台灣的決定是遲早都要做的。 曾銳生博士說,中國期望能通過武力威脅,迫使台灣放棄台獨立場。 他說,“中國的軍事指導思想今天和2000年前一樣,即不戰而勝。” 中國遠期將麵臨的問題是,中國目前共產主義製度和資本主義製度共存的體製究竟還能走多遠?如果出現一個全新的、民主的中國,中國可能丟掉那種舊的惟我獨尊心態。 用曾博士的話說,“一個溫和無害的中國可以成為現實。” 編輯:龍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