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獨成為選項——細說馬英九倫敦“轉型” (圖)

(2006-08-22 16:28:15) 下一個

台獨成為選項——細說馬英九倫敦“轉型”(圖) | 消息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 編輯:2006-02-17 | 網址:http://www. | | 抄送朋友 | 打印保留 | http://www. :http://www.國際先驅導報胡一淵報道/馬英九去歐洲之前,“飛碟”電台的一位朋友就說,“小馬哥歐洲走透透,一定會有新東西”。因為這是他就任國民黨主席之後少有的出訪。她告訴我,根據她了解到的信息,馬家團隊一直在尋找一個機會,將他們思考了很長時間的政策框架拋出來,試探各方的反應。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點 擊 圖 片 看 原 圖 事實證明了這位媒介資深人士果然有一套。馬英九歐洲之行的新聞不間斷出現在港台的媒體上,讓我從字裏行間讀出了一個詞──“主動”。與前幾天那個連橘子都不敢吃的小馬哥相比,在倫敦經濟學院(LSE)講壇上的馬英九,有了幾分國民黨主席叱吒風雲的架勢,而不再是靠笑容或者苦相來掙紮求生的台北前市長。 馬英九在歐洲之行中對國民黨兩岸政策的看法,實際上並沒有跳出國民黨傳統兩岸政策的框架。從公心來說,國民黨希望保持目前兩岸良性活動的現狀,先就經濟、文化等議程展開溝通,讓隔絕了半個多世紀的海峽兩岸有長時間的相互了解;從私心上說,國民黨的政治前途,也建立在兩岸合作的基礎上。 畢竟這個政黨無法抹去曆史,成為民進黨那樣土生土長的台灣黨。至少到今天為止,國民黨還是一個中國政黨。因此,沒有兩岸政策的國民黨是不完整的,而沒有曆史傳承,斷裂的兩岸政策也非國民黨的良策。 但是此次馬英九的政策,引出了大量的分析和爭論,是因為這些政策的闡述中,明顯帶有他自己的思想痕跡,尤其帶有他個人對於民主、對於國民黨發展的理解。這種理解即便在國民黨內,也會有人重新考評。但是無論這些理解能否為兩岸的達人們所接受,我們都應該看到,馬英九已經開始了主動出擊,建立兩岸政策理念的階段。這是馬英九作為黨主席的一種成熟。 小馬哥在兩岸政策上主動出手,是冒著一定的風險的。他這番行為從客觀上等於壓縮了自己在島內的生存空間。作為一個魅力型的政治家,小馬哥是通吃的;而作為一個政策型的政治家,小馬哥則要冒著有人歡喜有人愁的風險。但是政策框架的形成,是小馬哥作為黨主席早晚要做的事情。早形成,則有更多與選民溝通和調整的時間,晚形成,則要冒著2008年放手一搏的風險。當然,從魅力型向政策型轉變,這是林誌玲小姐和她的粉絲們不願意看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小馬哥的3C2P論。他把兩岸關係分為“三C階段”,主張兩岸從對抗(Confrontation)、和解(Conciliation)過渡到合作(Cooperation),以期達成和平(Peace)與繁榮(Prosperity)的“二P目標”。這個理論的解讀是,以小馬哥為首的國民黨團隊已經認識到短期內兩岸共同利益的所在,並且試圖為這種利益尋找出口。至於兩岸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不應當影響到這種共同利益。 兩岸政策是國民黨的生死命門。在連戰時代,黨內人士對此曾有共識。但是建立何種兩岸關係來推動兩岸的合作,進而走向大一統的和局,各任主席都有不同看法。從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初稿來看,這位笑容可掬的帥哥,將會是一位強勢的主席。 蔣經國去世後,國民黨曆史上再沒有強勢的主席,如果馬英九能在兩岸政策上趨向主動,更積極推動兩岸往來,同時有大智能將兩岸議程從島內政治的敏感議程中排除出去,那麽他將會為國民黨的未來贏得新的發展空間,也為他自己在國民黨曆史上贏得一個重要的位置。 但是,一種主流的判斷是,目前馬英九的兩岸政策還沒有真正定型,即便是在此次歐洲之行回島後,國民黨團隊仍然會對馬英九的政策體係作出評估,來決定是否調整或者堅持這套體係。 問題在於,這番歐洲之行是不是會給小馬哥帶來新的政治壓力,島內的“獨立高人們”究竟又要如何計算他們的政治得失。而麵對新的壓力,小馬哥會不會再回到他見招拆招,無招勝有招的消極被動狀態上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