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意誌報:是什麽讓中國人齊心協力前進?
(2006-08-22 16:28:15)
下一個
新德意誌報:是什麽讓中國人齊心協力前進? 2006-02-14 07:37:37 點擊:4524
新德意誌報:是什麽讓中國人齊心協力前進?
新華網 2006 年2 月10 日
德國《新德意誌報》8日文章:是什麽讓中國人齊心協力?文章認為以胡錦濤為領導的中共領導集體致力於社會和諧發展,走自己的道路,使廣大群眾對未來充滿信心。
世界觀察研究所現在將中國視為世界第六大工業國。但同時中國社科院一份報告卻提醒人們注意,眼下中國的貧富差距遠遠大於迄今人們相信的程度;社會福利網絡仍十分脆弱,而且僅局限在城市……盡管如此,通過吸收巨額投資,中國經濟今年仍將取得飛速增長。這個國家正行進在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和外匯儲備國的最佳道路上。
究竟是什麽讓中國社會盡管矛盾重重仍然齊心協力?是什麽讓中國在沒有西方式民主和價值觀的情況下取得如此成功?
以胡錦濤為核心的中共領導集體去年完成了一項明顯轉折。在經過多年的以社會不平衡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之後,現在中共領導當局致力於社會均衡和社會公德與責任。社會中的每一分子,今後都應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在一個“和諧社會”中感到“有安全感”。這一點雖然不能讓絕大多數中國人同時致富,但是卻讓人們產生希望。根據在北京進行的最新民意調查結果,有超過80%的公民確信,今後幾年生活條件將有明顯改善。
中共堅持共產黨執政,並強化黨的執政能力,同時希望精簡中央行政管理部門,在直接關係到人民生活和工作條件的問題上,給予他們更多的發表意見和參與決策的權利。隻有這樣,國家政策才能更加有效和透明地傳達到基層。與此同時,對官員的權力加以限製,並對其進行更有效的監督。這也給日益擴大的中產階層提供了較多自由空間。
中國新的外交政策不僅為中國國內的多數公民說話,而且也為眾多海外華人仗義執言。中國現代化將在雙邊和多邊的互惠互利的基礎上進行。北京不願仿效西方列強早期的發展模式,而是要走它“自己的路”:這種表述迎合了中國人的心理,在遭受長達百年的外國侵略和占領之後,中國人感到非常屈辱,一個有自己特色的、自信的中國正是中國知識分子所憧憬的。
中南海的座談會:一個農民的發言,總理三次打斷(圖)
| 消息來源:燕趙都市報 | 編輯:2006-02-13 | 網址:http://www. | | 抄送朋友 | 打印保留 |
http://www.
:http://www.馮誌華,槁城市南孟鎮南孟村黨支部書記,此前在河北收割機廠任車間主任,廠民兵營副營長,在槁城鞋廠任生產科長、供銷主任、代廠長,1989年任村支部書記兼村主任至今,1990年至今連年被槁城市評為優秀黨支部書記,“雙強”(個人致富強、帶領村民致富強)黨支部書記,廉政先進工作者,石家莊市勞動模範,優秀黨員,石家莊市黨代表,人大代表。2006年2月7日,到中南海參加溫家寶總理召開的座談會。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點
擊
圖
片
看
原
圖
# 國務院兩次發來通知
年關將至,好多人家已經張燈結彩準備過年了,為村裏忙碌了一年的馮誌華依然不得閑,“村裏的事情越到年頭歲尾越多,家裏的事情雜七雜八的,也顧不上管。”
就在這時,馮誌華接到了縣農工委的一個電話----—中央有一個座談會,有可能要請馮誌華參加。
馮誌華向記者回憶當時的情景:“當時都懵了,中央的座談會,咋能輪到我去呢,在槁城,南孟村不是最大的村,村裏的經濟也不是排在第一,再排也排不到我這裏,何況還有石家莊,還有河北省,這怎麽可能呢?”
感覺到了馮誌華的忐忑不安,縣農工委的同誌向他透露,“這事還沒有定準,可能你去,也可能去不了,你有個思想準備就行。”
一直到晚上,馮誌華總覺得心緒不寧,這樣的心情一直持續到了晚上9時40分,馮誌華又接到了石家莊市農工委相關領導打來的電話。
“由於情況緊急,我來不及和縣裏打電話,所以直接把電話打給你本人了,請你做好準備,參加中央的一個座談會。”
1月26日,馮誌華接到了國務院研究室發來的一個預通知,明確通知他,溫總理擬於春節後第一周內召開企業家、工人、農民座談會,征求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具體時間待確定後另行通知。
馮誌華知道,一切都已經是真的了。
1月27日,馮誌華又接到了國務院研究室的特急通知,請他在2月6日8時30分到國務院研究室閱讀一天文件。
事後,馮誌華才了解到,當時向國務院上報的時候,是兩個人,還有一個鄉鎮黨委書記,但國務院直接選定了最基層的他。
激動、興奮的同時,馮誌華也感到肩上壓力重重。
他知道,他代表的不僅僅是他自己,在他身後,還有9億農民。
# 溫總理:理論家不敢說的,農民代表點到位了
2月7日,國務院小禮堂。
馮誌華終於在這裏見到了平日裏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國家總理。
“溫總理真是平易近人,”回憶起那天的情景,馮誌華對記者說,“這幾年來,國家政策對農民越來越傾斜,作為一個農民,我深刻感到總理是我們農民的貼心人,本來就對他有一種親近感。開會那天,總理沒有穿正裝,而是穿了一身休閑的衣服,一到會場,他並沒有直接到自己的座位上就座,而是繞著桌子轉了一圈,和我們每一個代表握手,握著總理溫暖的手,我的心裏真是激動萬分。”
馮誌華向記者坦承,剛開始看到發言順序的時候,發現自己是最後一個發言,心裏還有些不高興,“我是9億農民的代表,把我排得太靠後了。”
等到發言開始的時候,馮誌華更著急了,盡管座談會對每個人的發言都有時間要求,但前麵的同誌們一說起來就滔滔不絕,根本就沒有按照原定的要求進行,他很擔心到他發言的時候會沒有時間了。
也許注意到了馮誌華的焦急情緒,也許時間也確實太晚了,後麵的幾位同誌都接到了一個小紙條,要求發言務必不要超過10分鍾。
終於輪到馮誌華了,馮誌華深深吸了一口氣,開始了自己的發言。
馮誌華對記者說,溫總理在會議開始的時候就要求,大家不要講恭維話,要說實話。“我就是按照總理的要求做的。全國那麽多農民就選了我過去,不把自己的心裏話說出去,叫我來幹嘛,再說,我是一個農民,大不了還做一個農民,我沒什麽好怕的。”
“我的發言總共進行了13分鍾,溫總理中間插了3次話,這是所有的代表發言中絕無僅有的。”
對於那天總理插的那些話,馮誌華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溫總理第一次插話的時候,是在我向總理提建議,發展生產,首先要保護好耕地,隻有這樣,才能保證種糧麵積,才能保住糧食產量。聽了我的話,總理插話說,你這個村支書頭腦很清醒,理論家不敢說的,農民代表點到位了。”
“還有一次插話是在我提到建設新農村要量力而行,不能靠借款和貸款搞新農村建設,不然農村會背上新的債務,形成惡性循環。聽到這裏,總理頻頻點頭,說‘非常到位,非常尖銳。’”
“第三次插話是在我提到村級組織建設的時候,提出村幹部的任期有點短。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把村主要幹部納入幹部管理範圍,可以穩定村幹部思想,堅定信心,幹出一番事業。溫總理插話道,‘講得很好。’”
馮誌華對記者說,他在最後還向總理表態:“我一定努力當好支部書記,努力帶領村民致富,率先把我村建成新農村。以上發言如有不妥之處,請總理和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說到這裏,馮誌華又激動了,“當我說到批評指正的時候,溫總理說很好並帶頭鼓掌,大家也都鼓起掌來,我說的指正兩個字,大家都沒有聽到。這是代表發言時惟一的一次掌聲。”
# 總理心中農民的位置永遠最重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讓馮誌華感觸頗多。
座談會結束後,溫總理提出要和大家照合影。
“我是這裏麵的2號人物。”馮誌華拿出了自己珍藏的當時照合影時的站位圖,一一指給記者看。
在這張站位圖上,記者看到,馮誌華是2號,緊挨著溫總理。上麵還有魏家福(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總裁)6號,張瑞敏7號,華建敏8號等。
“在我一個農民的兩邊,分別是溫家寶和吳儀,這真是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我的心情無法用言語形容。”
“我知道,之所以把我排在這個位置,並不是因為我個人的原因,而是因為我代表著廣大的農民,在總理的心目中,農民的位置永遠是最重的。”
“更讓我難忘的是,溫總理還在我的名字下用紅鉛筆畫了一道,隨後工作人員通知我,照完合影後,留在原位,不要動。”
“這時總理對我說,‘小馮,咱們倆照張相,我去過你們槁城。’”(去年6月4日一大早,溫家寶從北京徑直來到槁城市,到田間地頭了解夏收和農村稅費改革等情況。----—編者注)
我激動地對總理說,“我知道,歡迎總理多去。”
馮誌華向記者描述當時的情景,我站在溫總理的右邊,總理拉著我的手,向左稍微用了一下力,順著總理的手,我站到了總理的左邊,攝影師照相的時候,我的手還沒有完全放好,稍微有點彎曲。
這是最讓我感動的,因為,在我們國家,左邊為大,為尊,總理和我合影的時候,不站在左邊,而讓我一個農民站在左邊,可見他對農民的尊重,農民在他心中的位置。
馮誌華拿起這張照片對記者說,“你看,這就是一個大國的總理,這就是我們的總理。”
看著這張照片,望著總理慈祥的麵容,記者的心裏也感到濃濃的暖意。
# 就是豁出命去,也要把村裏搞好
就在記者采訪的同時,馮誌華不斷接到四麵八方的電話。
“都是托了大家的福,我才能見到總理,我一定會好好努力,不辜負總理的期望,也不辜負大家的希望。”馮誌華對來電話的人說。
“這樣的電話從昨天晚上七點多就開始了,自從新聞聯播播出後,家裏的電話就不斷。”馮誌華的愛人對記者說。
“家裏的親戚都高興得不行,有的電話說話都不利索,能夠和總理麵對麵地交談,這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來電話的還有槁城別的村的支書,有縣裏的領導,還有石家莊市的,都是向我表示祝賀,並且鼓勵我要好好努力,幹出一番事業,不辜負總理的期望,一位我認識的老領導希望我接好革命的班,加倍努力,爭取把我那個村建成華西村,像吳仁寶那樣。”馮誌華說到這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我現在壓力很大,”馮誌華對記者說,“下午中央電視台和人民日報的記者還要過來,我現在成了新聞人物了。”
馮誌華對記者說,現在他們村5500人左右,人均收入5396元,在南孟鎮排第一,但在槁城市所有鄉鎮中也就中上等水平。
“我還需要繼續努力,”馮誌華向記者敘述了自己規劃:“5年之內,要讓村裏的南孟工業園達到入住投資千萬元以上企業20家,並且要在今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實行小區化的規劃,讓農民住高層住宅,這樣騰出土地來辦好村裏的事情。”在規劃裏,馮誌華還設計了一個花園,不僅讓村民住好,周圍的環境也要到位。